被7.6级地震摧毁,重建后年收入3000万,台湾这个村怎么做到的

被7.6级地震摧毁,重建后年收入3000万,台湾这个村怎么做到的

被7.6级地震摧毁,重建后年收入3000万,台湾这个村怎么做到的

被7.6级地震摧毁,重建后年收入3000万,台湾这个村怎么做到的

之前的文章里我们曾经写过四川省金台村。因为地震,村庄因祸得福重建成了“年度最佳住宅”。如果说金台村重建之后在建筑和生活方式上超越了震前,那么同样经历地震的台湾桃米村则是在生态、业态、经济和生活方面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被7.6级地震摧毁,重建后年收入3000万,台湾这个村怎么做到的

台湾桃米村

过去的桃米村,是台湾南投县埔里镇最贫穷的村落之一,而且镇的垃圾掩埋场就在这里,村民都自嘲是“垃圾里(垃圾村)”。


如今的桃米村,周末和节假日日接待游客达1500人,平日里的日均接待游客数量也有500人之多,每年仅仅是门票收入就有200多万元人民币。


被7.6级地震摧毁,重建后年收入3000万,台湾这个村怎么做到的


过去的桃米村,登记人口有1200人,却和大陆许多“空心村”一样,青壮年劳动力流失,缺乏人才,只有老人家和孩子留守空村,人口结构老化,农业经济衰退。


如今的桃米村,有32家合法民宿、36位生态解说员、13家餐厅,还有富有深度的生态游线:特产茭白笋农事体验、DIY黄金青蛙粿、Pizza制作体验……


被7.6级地震摧毁,重建后年收入3000万,台湾这个村怎么做到的

桃米村内的体验活动

这一切的改变,都始于一次天灾——1999年发生于台湾的921南投地震。这场地震造成了2400多人死亡(失踪),受灾人口达到250万,桃米村距离震源只有30公里,369户中有168户全倒,60户半倒,直接震出个“桃米坑”。


开始震后重建后,NGO新故乡文教基金会开始协助桃米社区进行重建。


被7.6级地震摧毁,重建后年收入3000万,台湾这个村怎么做到的

新故乡文教基金会董事长廖嘉展

这时候无论是桃米村还是全台湾,传统农耕产业已经逐渐衰退,台湾文建会在1994年倡议了“社区总体营造”策略:透过文化视角把艺术与产业结合,以第一、第二产业转型升级为核心,第三产业精细化管理分工,搭载不同领域优秀资源,实现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时代背景发生着巨变。


简单来说,就是农业不行了,但是文创产业正发达,于是不满足于把村庄“恢复到原来的样子”的基金会,开始想办法挖掘桃米村的“特长”。


被7.6级地震摧毁,重建后年收入3000万,台湾这个村怎么做到的

桃米村

经过轮番“挖掘”之后,团队们得出一个结论:“这个地方虽然接近日月潭,但台湾游客都不知道这个地方,要人文没人文、要历史没历史、要风景没风景,只有青蛙最多。”


但是当时团队也没想到,青蛙多居然这能成为优势。基金会在2005年邀请了农委会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来到桃米做生态资源调查。这一调查,才发现了桃米村竟然有着“生态宝藏”:


这个面积不及全台湾两千分之一的小村庄,居然拥有全台湾29种蛙类中的23种;台湾有143种蜻蜓类,在桃米就发现49种;常年可见的鸟类也有不下60种。


被7.6级地震摧毁,重建后年收入3000万,台湾这个村怎么做到的


原本无论是经济还是人居都在倒退的村庄,要找发展的突破点很难,发现这里异常丰富的物种之后桃米村确定了新文化符号“青蛙共和国”——之后重建起来的桃米,处处都是青蛙元素的雕塑和设计,还有青蛙湿地公园和民宿生态池等等。


被7.6级地震摧毁,重建后年收入3000万,台湾这个村怎么做到的

桃米村内的纸教堂和青蛙雕塑

桃米村成功的原因有很多,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有足够的资金和人力,有大学教授等人的智力支撑等等,但是编辑研觉得最重要的,还是这里形成了以村民为乡村转型主导力量,自下而上推行的社群营建模式。


被7.6级地震摧毁,重建后年收入3000万,台湾这个村怎么做到的


国内各地都在落地乡村振兴,处处都有美丽乡村正在建成,这时候村民在干什么?对于很多地方项目而言,他们能够作出的最大的“贡献”,似乎就是同意政府捣鼓他们的房子。


甚至有些村庄改造项目属于“包办婚姻”,不仅不需要村民动手,可能没有村民的阻力,做起来还容易一些。原本属于村民的村庄,俨然成了投资者、建设者的提线木偶。


说回桃米村。彼时桃米村的生态资源刚刚被发现,政府是不是该马上开始招投标、找企业承办各种旅游线路、打造4A级5A级景区、建民宿搞特色小镇?桃米村没有,新故乡文教基金会在这里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和村民一起开展清理溪坑行动。


被7.6级地震摧毁,重建后年收入3000万,台湾这个村怎么做到的


贯通桃米村的桃米溪,原是桃米村的“母亲河”,却因为过去这里的垃圾填埋场变得臭气熏天。震后,“新故乡”的第一个公共行动是“大家一起清溪”,却遭到许多村民的拒绝,早已习惯溪流肮脏不堪的样子,一开始愿意行动的人只有寥寥数人。


但是基金会没有放弃,参加护溪行动的村民也越来越多:村民最终决定封溪两年进行整治,还举办了宣誓大会,让生态保护行动成为全村公约。


被7.6级地震摧毁,重建后年收入3000万,台湾这个村怎么做到的


护溪行动的意义,不只是让一条溪流变得干净,更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强化了他们的主人意识。在后续开发桃米社区的过程中,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理念支撑,才能实现后续主题统一的建设、全民重视生态、耕地抛荒增加物种等。


在讨论社区未来发展和生态发展的过程中,基金会也会坚持让村民参与讨论,让他们参与到建设过程当中,出谋划策,提高他们的知识量与参与度。


被7.6级地震摧毁,重建后年收入3000万,台湾这个村怎么做到的


可能有人觉得,村民知道生态这个事情,然后个个都搞点青蛙元素,又有什么用呢?一户两户,确实没用,但是当所有村民都有这样的意识,就能够让外来资金和人员也有了“入乡随俗”的文化基调,赋予新老桃米人以乡愁。


村里的景观小品处处都是青蛙设计;台湾本土艺术家也喜欢在这里结合青蛙主题进行创作;有了这些基础,村中又开设了许多文创产品工艺商店和青蛙主题的风情民宿……


被7.6级地震摧毁,重建后年收入3000万,台湾这个村怎么做到的

桃米村内青蛙主题文创小店

让村民成为村庄建设的主导者,基金会还做了另一件事情:给村民上系列生态课程。这些课程,旨在将村民培养成“生态讲解员”,能够介绍青蛙保育知识,还用了600多个小时给村民上体验游、深度游观光概念课程。


无缘无故要上课,村民当然会不满、会埋怨,因为他们不知道这到底有什么用。而课程的意义除了传授专业知识,培养更有头脑的村庄运营者,更是让他们知道,实现农村富裕的方法,绝不止种田一种。


被7.6级地震摧毁,重建后年收入3000万,台湾这个村怎么做到的


村民作为土地的拥有者、房屋的拥有者,农业的劳动者、乡村的建设者、文化的活化者、乡村智慧的经验者,必须参与到乡村旅游的发展中来。发挥他们的智慧和劳动、经验,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健康发展必不可少的力量。


在未来新型旅游社区中,他们可以成为农家乐经营者、乡村文化表演者、商业与文化服务者,通过多途径实现安居、宜游、乐业。问题在于很多村民意识不到这一点,甚至很多村庄建设者也意识不到,对村民的教育和引导,与人居环境提升一样重要。这条“费劲”的村庄建设之路,何时才能融入乡建主流?


被7.6级地震摧毁,重建后年收入3000万,台湾这个村怎么做到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