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一一金寶的記憶!

月是故鄉的明,家是自己的好”!人人都說家鄉好。這是人們普遍的戀家情結。

我也如此,人老了,尤其是遠離故土之時。

我的老家在四川省平昌縣境內,當年叫金寶鄉,現在歷經改革撤併,而今成為一個新區,是平昌縣城的組成部分。

我在老家出生、成長,讀完小學、中學,直至參軍入伍。

過去提到金寶,知道的人不多,現在提到金寶,知道的人不少。

從平昌老城出發,跨越巴河有四座大橋可以到達對岸的金寶。分別是早年修建的巴河大橋、近年修建的金寶大橋、安家壩大橋、黃灘壩大橋。

老家一一金寶的記憶!


老家一一金寶的記憶!


老家一一金寶的記憶!


進入金寶有一條百米大道,是平昌縣最寬闊最現代化的大道。從原來的五一村經過金寶社區和原來的竹園村直達原來國光村的黃灘壩。把金寶山除西面的三面嚴實地圍了起來,在原竹園村與國光村的交界處再穿過蒙子埡隧道連接原五一村,進入現在的火車站。

百米大道應該在十公里左右。一座新村面臨巴河,圍繞金寶山而建,可謂是依山傍水,山美、水美城更美。

老家一一金寶的記憶!


老家一一金寶的記憶!


老家一一金寶的記憶!


我的老家就在現在的百米大道往原竹園村方向靠山的裡側。

金寶開發之後,百米大道兩旁的新樓代替了過去的田園農舍,我的老家的位置只有我自己才知道。

我的老家是一個有故事的地方。相傳金寶地名是因為金寶山而得名,金寶山又名金寶觀,傳說山中儲藏著很多金子。我小時候幼稚地認為,如果哪一天有人挖開金寶山,那可是要發大財的呀!我從小就對金寶充滿了神秘。

金寶有著美麗的傳說,但金寶還真的是一個美麗的地方,過去的良田美景令不少人羨慕。我家曾經就在竹園村的八社。當年沒有社隊調整時稱為七社,七社就是七股水所在地。我們家老房子200米距離的邊上有一個不大的堰塘,堰塘靠裡有一個水井。最初的水井是好久修建的不得而知,據說裡面有七股水源源不斷地流進這個水井,保證了這水井和堰塘常年不幹,七股水因此而得名。

這個堰塘水源豐盛充足,水質清澈明淨,水溫冬曖夏涼,尤其是冬春時節,不僅水性溫暖,還散發出輕紗一般的熱氣,形成一道獨特景觀。周邊的人們用著這水洗菜做飯餵養牲畜和澆灌糧田。無論經歷多大旱災,隊上種植的水稻小麥等農作物都是連年豐收。路過七股水趕場上學的大人小孩,不少人都喜歡駐足捧水暢飲,那純正甘甜那沁人心脾令不少人留戀忘返。

老家一一金寶的記憶!


老家一一金寶的記憶!


老家一一金寶的記憶!


早些年,七股水匯聚塘內,經東西兩側溝渠分流浸潤著周邊大片作物。可能在我參軍之後,社上進行水利建設,將飲用水的水井進行了封閉打造,並提泵到高處引入村上500多戶人家供2000多人飲用。並且將外面的堰塘用規整的石條進行重新圍砌,在水塘出水處建起了七個碗口粗的水孔,再行分流利用。清水嘩嘩流出,可容10多人同時洗衣淘菜。如果在日出或者日落時看到10多人在這水邊同時洗淘的場景,你一定會感嘆這是一輻活生生的山水人物畫卷。

我的老家儘管已經大部分人家拆遷,但留在我心中的記憶卻不容抹去。春天我們那裡萬物復甦,桃李競相開放,與山野青草樹木的嫩綠相得益章;夏天伴隨著黃瓜茄子各種時鮮蔬菜長成和田間的秧苗飄綠,與隨時都能聽到的蛙鳴鳥叫讓人感覺生機一片;到了秋天山上的蘋果梨子墜滿枝頭,田間的稻穀高粱一片金黃,又構成豐收在望的景象,加上房前屋後的桂花盛開花香四溢,讓人美不勝收;冬天仍然不失生機,山上的松樹柏樹保持常青,地裡的白菜青菜嫩綠滴翠,沒有枯冬的跡象。特別是到了臘月的年底,家家戶戶都殺年豬,準備著年貨,一派喜慶的氣氛。就是文化大革命時期,據說四川人民成為全國餓著肚子為國家貢獻糧食最多的省份那麼困難的年代,不少地方完不成國家的公糧徵購任務,我們隊上都是足額交足公糧。曾記得,我在少年時代就和大人一起收割稻穀,還揹著公糧去交統購。好幾次我們夜晚揹著公糧到糧站等著收購員,月亮還掛在半空。

老家一一金寶的記憶!


老家一一金寶的記憶!


老家一一金寶的記憶!


我的老家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時,不像現在這樣交通方便。那時村上沒有公路,但我們能夠隔著巴河看到對面的汽車,聽到汽笛的聲音。羨慕有朝一日能坐上汽車在自己的老家風光。我記得我們縣城的巴河大橋是70年代後期修建的,修橋時動用了全縣很多力量,我們看到河裡很多船隻到各鄉鎮去拉石頭來修橋,這個大橋大概修了三年才完工。後來,我們隊上規劃了平青鄉道,可把我們高興了。隊上實行籌工籌勞,給我們家分了10多米的路基工程任務,母親帶著我們兄弟到處找石頭背來才把路基鋪好。現在的百米大道就在原來的平青公路的下邊。百米大道通了之後,在我們隊上那段平青公路使用不多了。公路修通前,我們進縣城要經過一個多小時的小路步行,為了比較進縣城的距離,我還爬到金寶山頂去遠眺周邊位置,發現縣城就在我們的山背一側,直線距離很近。我覺得如果從我們竹園上山從五一下山再回到金寶鄉上過河就到了縣城,平時走山下的小路進城不如上山下山過河來得快。我試了幾次上山下山進城和走山下小路進城實際上時間相差不多,都在一小時左右。但那時年輕氣盛,爬山如走路輕鬆,不歇氣就可到山頂。現在不僅找不到上山下山的路,就是有路也難有當年那種盛氣了。後來我曾經在山上望著山的兩邊想,如果從山的兩邊打個洞走五一進城不是更近嗎?我當年沒有想到的是,這些在後來真的實現了。現在在我們老家旁邊不遠處打的兩個隧道,成為連接金寶大道的城市通道。同時在金寶山下,還有一條鐵路隧道,是巴達鐵路過境道,並且火車站就建在金寶大道原五一村段下方。

不僅如此,在原來70年代修建的巴河大橋的上游,除了新修建的金寶大橋外,還新修建了安家壩大橋,黃灘壩大橋。

現在,百米大道高樓林立,綠樹掩映,車來人往,不勝繁華。晚上華燈亮麗,美不勝收。

新修的學校已經早已使用,新建的商場運營正盛,新修的醫院即將建成。

走在通往老家的路上,我總想找尋曾經的記憶,但現實中看到的都是新的景象。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就向金寶大道一樣,越伸越遠,越來越好。但願留在記憶中的印記是美好的,新增的印象也是美好的,甚至更加令人歡欣鼓舞和幸福滿滿!

老家一一金寶的記憶!


老家一一金寶的記憶!


老家一一金寶的記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