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换亲是无奈还是恶习?

星空迷上了山野


换亲这种事情是无奈,并非恶习,谁家的闺女不是娘的心头肉啊,只不过为了封建社会一句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而不得不选择委屈自己的闺女帮儿子换亲,然后进行传宗接代这种繁衍不休的行为。



而所有的换亲很少有美好的结局,最难得的会有一方日子过的还不错,我打听过村里老人,没有换亲的两庄婚事都美满幸福的,能有一个家庭幸福就算谢天谢地了。

换亲那波人已经老了,我们村只有一对这样的夫妻,他们结婚最少有四十多年了,印象里我还残留点这家换亲姑娘的模样,当年我们是一个生产队的,那姑娘扎着两根及腰麻花辫,因为有两个哥哥,农村重男轻女的思想,让她看起来永远是营养不足的样子。

换亲姑娘叫红云,当年她大哥娶媳妇花光了家里的积蓄,所谓的积蓄无非就是存下的几袋粮食,父亲帮大哥修了房子后,再没能力管二哥了,而当时红云的二哥柱子已经二十五岁,在当时属于大龄青年,红云比二哥小六岁。

后来有人帮忙串拢着跟南乡一家同样是哥哥娶不上媳妇的人家换亲,换亲对于姑娘来说绝对是悲催的事情,因为没有姐姐替弟弟换亲的,都是妹妹帮哥哥换嫂子,所以那些男人是娶不上媳妇的人,要么身体有毛病,要么太老实木纳,但凡优秀点不至于三十或者快三十还娶不到老婆。

红云十九岁时被父母用来换给了嫂子的哥哥,嫂子的哥哥腿脚不好,那时候是生产队挣公分的年代,红云老公干不了男人的体力活,只能从事女人半劳力的工作,红云嫁过去以后日子反而比在娘家时更艰苦了,更让人无法忍受的是:红云老公脾气不好,一生气就打红云。

红云嫁到南乡后,生了一儿一女,而自家二哥和嫂子也生了俩儿子,万幸的是二哥和二嫂婚后生活还算幸福,二哥对二嫂疼爱有加,后来红云受不了老公的家暴,从南乡婆家跑回北乡娘家,第一天回来时嫂子就沉着脸不满意,等过了四五天,红云老公来接红云,红云说:不去了,咱俩离婚算了。

于是红云的二嫂摔摔打打当着全家人的面收拾自己的衣服,对红云的哥哥说道:咱俩缘分尽了,我今天跟着我哥回娘家,等我哥和你妹子离婚那天,咱俩一起也去把婚离了吧。


红云的二哥柱子瞬间给吓懵了,接近三十岁才娶来的媳妇,自己一直拿着当宝疼着,怎么能说离婚就离婚呢?两不满十岁的孩子看到妈妈要走号啕大哭,红云的父母也跟着乱了阵脚,于是所有人觉得应该牺牲红云一个成全大多数人,于是父母、二哥还有俩侄子纷纷哀求红云跟着老公回南乡吧,等孩子们长大了就熬出头了。

耐不住一家人的哀求,为了帮二哥留住媳妇,不让俩侄子没了妈妈,红云最终还是苦着跟老公回了南乡。只不过听说红云回去后,过了不足一年就喝了农药自杀了,留下一双儿女再也没有亲娘的疼爱了。

红云去世后,她娘家冲着自家媳妇面子,没敢去南乡闹腾,红云丧礼上,她母亲抱着尸体苦时,曾经看到红云手腕那里淤青一片,知道闺女是被女婿打狠了才自杀的,可为了俩大孙子有娘疼,他们不敢闹腾,怕媳妇一生气跟儿子离婚。

红云没了,而红云的哥哥和嫂子一直活到现在,俩儿子都自己成家立业,日子过得还算不错。

换亲的农民家庭都是娶不上媳妇的家庭,过去很多农生的儿子太憨娶不上媳妇,只好用水灵灵的妹妹帮自己换个媳妇,这叫换门亲,是农民家庭一种很无奈的行为。



悠然见东山


我们村,有五对夫妻是换亲,离我最近的是我的发小,他小时候活泼机灵,不论上山挖药材还是剜野菜,数他利索,剜的又多又干净,不像我,草屑、泥土一把抓。

不知为何,到了婚配年纪,却找不到合适的对象,一耽搁就到了三十岁。在农村,三十岁的男人不结婚,是很严重的问题。正赶上他父亲气管炎严重,随时都有换不过气的可能。这时候他的小妹初中毕业,答应换亲。如今,两家人都幸福美满,他的儿子读六年级,今年媳妇又生下一千金。

当然,当初选择换亲,绝对是迫于无奈。不然他父亲怎么会把不满十八岁的女儿换给奔四的男人为妻呢。

还有一个例证,是我表哥,我大姑家的儿子,表姐为他前后换过两个女人,结果都没走到最后。如今表哥已过五十,和失明的姑姑相依为命;表姐为了给表哥换女人,落下精神失常,到现在说话颠三倒四,还被婆家赶出家,独自在外打工。如果不是为了成全姑姑一家人,表姐何苦落得如此下常,她当初可是村里的第二个女高中生!从前到后,有多少无奈,又有谁能体会?


苏台文苑


在80年代前,农村换亲都是处与无奈,并不是恶习。原因是什么,一个字:穷"。庄户人家为了传宗接代,怕断了香火,就是我把我的女儿给你家,你的女儿给我家,互换做儿媳妇。一般来看,没有几家换亲能过好的,原因|,一,因为家庭经济基础差,二,年龄上有差距,三,女儿嫁过去,没有一个甘心情愿的。四,在众人眼中还感觉羞耻。所以说,农村换亲的都是迫与无奈。


永强防水


农村换亲是无奈还是恶习?

我老公的爷爷给人做的媒人,什么样的姻缘呢?说出来大家也可能和我第一次听到时觉得惊讶和无奈吧!

邻居四奶奶有个驼背的儿子(可能脊柱炎,驼的厉害),到了说媳妇的年龄没有哪姑娘愿意嫁他,眼看着要打光棍了。

爷爷认识不远处邻村的一家人,那家儿子在车祸中失去了一条腿(大腿也没了),平时拄着拐杖可以走。

这两家也是同命相连都是家中唯一的男孩,在哪个年代(80年代)家中姐妹多。爷爷就给这两家说和着挑年龄相仿的姐妹换亲。

两家父母一拍即合,又省钱又解决了心里的一块大病。

可怜了两边入选的姐妹眼睛都哭肿了,想想年老的父母,残疾的兄长,自己做不了主的一生就这样了,眼里都是泪阿!

现在各家的孩子都已长大,邻村那家俩孩子,两口子种地养家畜,闲空自己做糖葫芦卖,日子就那样过吧!

这个驼背的已经死去10年了,留下一个智障儿子今年也有20多岁了,这女的也没再找,一直在外地干活但经常回家来照顾孩子和家人。

前几年有人劝她再找个生个孩子老了有个亲人照顾,她就说:“自己这一辈子叫她哥哥毁了,就这样了!”

我们也说起过我爷爷做的这媒,到底是好不好呢?对男方和父母而言是好事也是无奈的,对姐妹则折翼她们向往的爱情和婚姻。

对农村换亲最多的还是无奈,其次应该是陋习。

今天在农村换亲已经不可能了,年轻人都有自己主见不会刻意的委屈求全换去全家的满意。


沂蒙三宝


我是农村走出来的硕士研究生小伊,我身边也见过一些农村换亲,多是和我父亲年纪差不多的长辈,我认为农村换亲说是无奈之举有点避重就轻,说是恶习又觉得太重,我觉得应该说是封建思想的迫害。

农村都是什么人才换亲?

  1. 残疾人。我一个表叔天生眼睛不太好,又有点背锅,所以后来一直娶不上媳妇儿,后来他的父母就和另一家换亲了。

  2. 家里穷。农村有些人的家里确实很穷,娶不起媳妇儿,别人也不愿意嫁过来,那也就找一个“门当户对”的家庭,把自家的女儿嫁过去,把别家的女儿娶过来。

从这个角度看,家长都没有错,也都是“无奈”之举。

对女儿公平吗?

在农村,一些长相不错的女人,嫁给一个又矮又没有本事的一个男人,甚至就没有劳动能力的男人,一辈子家庭的大小事都是女人操心,农活也都是女人做,而男人做的唯一的一件事就是传宗接代。

我们站在换亲的女孩儿的角度,他们为了哥哥或者弟弟嫁给一个存在缺陷或者家里很穷的男人,自己没有选择的机会,对她们公平吗?她们也是独立个体,她们也只有一辈子,凭什么就要牺牲自己一生的幸福,来为哥哥或者弟弟换来媳妇儿。

农村“换亲”现象背后的原因

  1. 传宗接代的需要。中国传统思想中有句话是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孩子特别是儿子在农村人的心里是全家人的重心,没有儿子就是对不起列祖列宗,那么家里的男人不娶媳妇儿怎么有孩子,所有有时候牺牲女儿的幸福也要给儿子娶个媳妇儿,然后生个儿子,女人在这个过程中只是一个交换的货币和生育的工具。

  2. 重男轻女的思想。“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中国传统认为女儿将来不是自家人,很多族谱中也没有女孩儿的名字,迟早都是人家的人,所以女孩儿被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我小时候邻居有还不让女孩子上学的呢,觉得女孩儿上学是在浪费家里的钱,有那些钱应该留着给儿子娶媳妇儿。

结语:我认为农村换亲不能说是恶习,换亲不是某一个地方的农村存在的习俗,而是农村普遍现象,说是恶习未免冤枉了他们的父母,他们的父母也是封建思想的受害者。也不能说是无奈,“无奈”太过于避重就轻,就一个“无奈”就毁掉了女孩儿一辈子的幸福。我认为农村换亲是封建思想的果实,是传统文化的糟粕,应该舍弃。

相信随着时代的进步,农村换亲现象已经少了很多,我本人非常不支持换亲的做法,我认为女人和男人一样都有追求婚姻自由、追求自己幸福的权利,而不是成为封建思想的受害者。

我是农村土生土长的伊人间,以上是我对“农村换亲”的看法,觉得还不错记得点赞关注一下作者吧!如果有不同看法,欢迎留言!


伊人间


单说换亲,用现在人的眼光和观念来评价,特别是现在年轻人,用恶习来形容,也不为过。

我是农村人,换亲就在我身边,我的弟弟妹妹,差一点就是我。因为我长相困难,纵有才情和勤劳,在30年前的山沟里,一个整日解决温饱的六口大家庭,也无计可施。到25岁了,父母心急如焚,着手让小我三岁的妹妹给转媳妇儿。(在这里我给师友们再解释一个词:转亲。不是两家,是三家一个圆圈转,也不知道谁的创意,都觉得比两家直接换要强不少)我自觉读了几天书,不甘心牺牲妹妹的幸福,跟本村一姑娘北上私奔。妹妹为了同情父母,还是给弟弟换了婚姻。时隔30年了,他们现在都比我过的好!

婚姻离不开社会背景,更要尊重现实条件,终身大事,哪个不想文明堂皇,风风光光?我代表那个年代走来的人,向理解换亲的,说无奈的人深表感谢!

换亲只是当时无奈之下的一种婚姻形式,配对了人,懂爱懂珍惜,同样也能幸福!


金马寨主


小赵爱学习回答:我不知道其他地方农村现在还有没有这种现象,目前在我们河南驻马店农村这种现象很少了,但是在1985年以前,这种现象很普遍。我记得我小时侯随老爸转业到遂平县沈寨公社,当时老爸任武装部长,我家在公社院内住。当时我就看到不少因为转亲和换亲引起的家庭纠纷。过去两家叫换亲,三家叫转亲。只要一家出问题,其余全家乱,那真叫热闹。当时解决婚姻问题的职务叫秘书。当时,沈寨的秘书姓尚,有时尚秘书忙的饭都顾不得吃。目前,我们现在基本上没这种现象了。


小赵爱学习


换亲是父母为了子女着想的无奈之举。不过这都是从前的事了,现在极少听说有换亲的。

换亲的原因很复杂,贫穷,残疾,家庭成分(以前划定的黑五类)等等因素是导致了这些人家一部份子女很难正常结婚的原因,但是也有以死相逼,争取婚姻自主的。

我们村的一对青年男女就以跳井自杀的方式以命反抗换亲。他们被救以后,双方父母同意了这桩天成的婚配。可见是天无绝人之路啊。



乡野村夫369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我认为农村换亲是无奈,谈不上是恶习,是特殊年代特殊情况造就的,不得己的无奈之举。

换亲现象发生在四十年前的农村吧。换亲有三换亲,和两换亲,三换亲优于两换亲,三换亲比两换亲好,下一代孩子走亲戚称乎也方便一些,而两换亲的就不行了,下一代孩子,有舅没妗子,有姑没姑夫,以血缘关系区别怎么称呼。

什么情况的家庭换亲多呢?一是家中男孩残疾难找媳妇,二是家中特穷,三是男孩家经济一般,男孩特老实,嘴笨的人难成媳妇,四是家庭成分不好,造成的难成媳妇。

我熟悉的换亲有两例,一例是三换亲,另一倒是两换亲。

三换亲的这一倒是我老家的邻居。印象中是八十年初,这家有两儿一女,老大和老二是男孩,老三是女孩,老大人长的帅一些,人精明能干,找媳妇结婚还算顺利。

老二人长的个不高,模样也不出色,嘴又笨,最重要的是家里穷!年龄越来越大,没法,只能牺牲妹妹了,让妹妹给换了个媳妇,好在换亲的都是老实人家,听父母说他们现在生活的还可以,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吧。(这里真的得给说媒的点个大大的赞👍,太🐮了,三换亲,三家)。

两换亲的这一倒是我家亲戚,我父亲的亲姨弟,我亲表叔。我表叔好像是七十年中后期结的婚,表叔是个身材匀称,说话幽默,帅帅的农村老师,小孩子都喜欢他。可是他经常拿他媳妇开玩笑,好像不满意婶婶。后来母亲告诉我们,表叔和表婶婶是两换亲,表叔人材好,有文化,但是姨奶奶家成分不好(好象是地主吧),不得己,两换亲,换亲换的不是太如意,表叔也只是说说过过嘴瘾吧(表婶模样一般人又老实)。

表叔用表姑换了媳妇,而且是两换,所以换亲后两家关系很好。就是孩子,有姑没姑夫,有舅没妗子。

换亲现象止于改革开放,现在国家政策好了,人民富裕了,男女婚姻自主性提高了,年轻人的眼界宽了,境界高了,年轻人不会为了家庭和亲情,委屈牺牲自己。

所以说,农村换亲实属无奈。

谢谢[祈祷]





婴宁f


但凡家里儿子能娶上媳妇,谁家愿意用闺女去换个媳妇?现在农村两家相互换媳妇的现象几乎是不存在了。过去的年代农村比较贫穷,家里有儿子的农民,很多都穷的娶不起媳妇,万般无奈之下,只能用自家的闺女,去跟那些同样娶不起儿媳妇的人家,相互换个媳妇给儿子,这样两家都有了媳妇。

虽然说解决了两家儿子的媳妇问题,但是这样的情况下,就委屈了很多的女孩子。有的女孩子自己已经有了心上人,但是家长为了不让自家的香火断了,也不管闺女愿不愿意,强行把闺女嫁给对方,用闺女去给哥哥或者弟弟换个媳妇回来。听上去有些很荒唐,但是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农村,这样的事情有很多。也正因为如此,造成了很多不幸福的婚姻。


我记得小时候我们村,就有这样一对互换媳妇的家庭。媳妇的村子离我们村也就三里路,对方的哥哥有一点点的智障,而我们村那个女孩子,聪明伶俐人长得还漂亮。父母虽然心里明白亏了自己的闺女,但是为了儿子能够娶上媳妇也没有办法,只能出此下策。我们村这个女孩子哭得死去活来,任凭怎么说也不同意这门亲事,她父母就把闺女锁在家里,专门有人看守。到了结婚的那天,双方家长一起把自己的闺女嫁出去,又一起迎儿媳妇进门。

我们家跟换亲的这家住的不算太远,应该说是邻居,所以那时候我经常看见,我们邻居家的女孩子经常从婆婆家跑回来,在娘家一住就是10天半个月。而他们家的媳妇一看自己换来的嫂子,不在家跟哥哥一起过日子,也同样跑回自己的娘家,不回婆婆家。后来经双方家长规劝,各自的闺女又回到了婆婆家。我们村的这个女孩子,人是回到了婆婆家,但是跟婆婆全家处理的关系都不算太好,而且是越来越糟糕,到最后经常动手打架,打架以后就披头散发的又跑了回来。

几次想离婚,家里人都不同意。因为只要她离婚,她的兄弟你要离婚,这样两个家庭就都破散了,两家的儿子又得恢复到光棍生活。每次打架跑回娘家以后,在娘家住几天,又被父母劝回去了。年复一年,久而久之,这个女孩子也认命了,以后再打架也不往娘家跑了。再后来双方家庭都有了孩子,日子也就那样往下过了。

应该说换亲是历史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并不是什么恶习,而实在是出于无奈。贫穷落后,愚昧无知,造就了那个时代的人畸形的婚恋观。换亲这样的事情,如果换到现在的社会,人们宁愿一辈子嫁不出去,一辈子打光棍也不会这样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