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拿著欠條,讓政府還八路軍當年借的1100萬,後來政府還了嗎?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多年後的一天,山西一位農民拿著一張欠條找到當地政府,說是來要賬的。政府的工作人員都很疑惑,他們沒有欠下老百姓的債啊,難道這是一個騙子?這位農民向工作人員講述了這張欠條的來歷,以及他為什麼來要賬。

農民拿著欠條,讓政府還八路軍當年借的1100萬,後來政府還了嗎?

原來啊,這位農民名叫郭建英,這筆錢不是他借給政府的,而是其曾祖父借給八路軍的,數額為1100萬法幣。二戰期間,八路軍物資匱乏,只好向群眾借。八路軍的理念一直是不白拿群眾的一針一線,所以他們都會打欠條,為了防止有心人趁機勒索,欠條上還會蓋上政府的公章,以便將來還錢的時候鑑別真偽。

民族存亡之際,八路軍找到在當地經營煤礦廠的郭建英曾祖父,向他借錢,來保證抗日戰爭的順利進行。曾祖父也是一位愛國之人,不僅答應借錢給八路軍,還把家中的糧食無償捐給他們。八路軍很感謝他能伸出援助之手,同時立下字據,承諾戰爭勝利後他們一定會歸還給郭家這筆錢。

農民拿著欠條,讓政府還八路軍當年借的1100萬,後來政府還了嗎?

郭家慷慨解囊的事蹟在當地引起了不小的轟動,他們的愛國行為感動了當地人,越來越多的人找郭家做生意,百姓也很尊重他們。然而,抗日戰爭結束後,各行業逐漸恢復生產,同行的生意也開始好轉。商場如戰場,一些人不希望煤礦生意被郭家壟斷,便聯手排擠郭家。自此,郭家開始衰敗。

但郭建英的曾祖父從未想過去找政府,要回八路軍當年的欠款。在其他同行的聯手打擊下,郭家瀕臨破產。到了郭建英父親一代時,郭家甚至負債累累,他們只好變賣家中的土地、田產還債。另外,郭家還遣散了家中的僕人,以減小開支,一家人的生活過得很拮据。

農民拿著欠條,讓政府還八路軍當年借的1100萬,後來政府還了嗎?

屋漏偏逢連夜雨,郭建英出生沒幾年,父親就因病去世了。臨終前,父親將當年的欠條交給了郭建英的母親,讓她將來交給兒子。父親囑咐道:“這是政府當年給祖父打得欠條,不到萬不得已,你們不能去要錢!若真的走投無路了,可以試著向政府討回欠款。

數年後,郭建英長大成人,母親將欠條交給他,他一直好好保存著。後來,郭家窮得揭不開鍋了,他才想著要回這筆錢。郭建英拿著珍藏多年的欠條來到政府門前,猶豫不決,畢竟這筆錢是在國家危難之際借的,這本是理所應當的事。但如果不要回欠款,一大家子人又沒有辦法活下去。

農民拿著欠條,讓政府還八路軍當年借的1100萬,後來政府還了嗎?

這時,工作人員看到郭建英在辦公室門口來回徘徊,以為他有什麼事兒,就將他請了進去。得知郭建英的來意後,接待他的工作人員無法做決定,便將這事兒彙報給了上級領導。幾經核實和商議後,政府決定這筆錢必須還,給了郭建英八萬塊錢。

要知道,戰時通貨膨脹很厲害,吃一碗麵都要花幾萬塊錢。按照這個比例算下來,政府用八萬塊錢還當時的1100萬法幣,郭建英不但沒有吃虧,還賺了。更何況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全國的萬元戶都少得可憐,八萬塊錢無疑是一筆鉅款。郭建英拿到這筆錢後,一家人後來的生活如何,不得而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