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雲上”走入“心底”,抗疫事蹟成課程思政“活教材”

交匯點訊 “線上開學後,學校6位老師圍繞疫情防控的6個關鍵詞,各講了半個小時的課,竟然有10萬多人次的瀏覽量。”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校團委副書記王靜老師沒想到,“生命”“責任”“國家”這些平時比較宏大的關鍵詞,會引發00後學生如此熱烈的反響。

疫情是一本深刻的生活教材,連日來江蘇各高校在課內外構建起了“雲上思政”大格局,疫情“危機”被轉化為課程思政教育的“契機”,或將進一步推動高校課程思政的改革步伐。

從“雲上”走入“心底”,抗疫事蹟成課程思政“活教材”

戰“疫”親歷全方位結合“課程思政”

“這就是武漢金銀潭醫院……”3月8日晚上,國家衛健委專家組成員、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醫師潘純通過直播連線,帶領東大師生們走近戰“疫”紅區ICU,講述醫護人員同死神“搶人”的經歷。這是東南大學“信仰公開課——戰‘疫’雲講演”的第四講,超4萬人在線聽講,近5000多條評論,前線後方醫護人員的堅守,讓另一端的師生們深深感動和鼓舞。

江蘇各高校採用互聯網信息技術,將戰“疫”歷程轉化為線上的教學資源。既關注“遠處”的案例,也挖掘“身邊”的故事,此次疫情與“課程思政”的結合是全方位的。

從“雲上”走入“心底”,抗疫事蹟成課程思政“活教材”

王靜介紹,繼教師信仰課火爆網絡之後,學校又錄播了18位青年志願者的信仰公開課。3月10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能源與動力學院學生艾克熱木·吐爾遜講述了自己每天工作14小時以上,為所在卡子灣社區中的8000多戶居民運送生活物資的志願故事。“其實每個平凡的青年人都是見證者、親歷者和創造者,讓身邊的同齡人講微故事,最有說服力,最能產生共鳴。” 王靜告訴記者。

疫情與思政課本身的結合更是全方位的。“抗疫事蹟已經成為我們網絡思政課的‘活教材’,總結來說,時效性強的、社會關注度高的題材,特別適合通過網課來呈現。”南京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王剛告訴記者,該學院錄製的“形勢與政策”課已累計受到全國8萬多人次的關注,學院正在準備“抗擊疫情”專題思政課,用更多鮮活案例,展現國家制度優勢,傳遞戰“疫”正能量。

“第一堂課,我特別想和大家談一談這個假期裡那些可敬的人們。”南京信息工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陳奇娟以各行各業的一線工作者為例,讓大家在思政課中感知人與國家和社會的同頻共振。她表示,線上開學後,南信大思政課課程組已確定了疫情防控專題,組織集體網絡專題備課、專題教學。

時代的“大考”錘鍊青年大學生的理性思維

面對紛繁的戰“疫”信息洪流,部分專業課老師,也將海量信息與課程內容進行了相當程度的融合,錘鍊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理性思考力。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理學院李晉斌老師,在他的《文科物理》開課前,為大家帶來了一節微課《物理學家的不朽戰“疫”》。他先從《中國曆代天災人禍表》《槍炮、病菌與鋼鐵》兩本書引入,讓學生從大歷史角度更客觀地看待目前的新冠病毒。“回顧人類與流行病鬥爭的歷程,我們學會以科學的態度面對疾病,也更認識到科學發展的重要性。” 學生陳宇翔說,老師帶著我們讀的一首《送瘟神》,更蘊含著在社會主義條件下解決歷代不能解決的消滅血吸蟲病的自豪,只有像牛頓、馬克思那樣擼起袖子加油幹,才能奮鬥出屬於自己幸福。

從“雲上”走入“心底”,抗疫事蹟成課程思政“活教材”

從“雲上”走入“心底”,抗疫事蹟成課程思政“活教材”

根據專業和課程特點,各高校持續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提高學生的思考力和判斷力。南京大學金陵學院環境科學專業利用線上教學平臺,鼓勵學生關注戰“疫”背後的環境問題,以“環境倫理學”“生態多樣性與物種保護”“醫療廢物處理處置”等為關鍵詞,將相關疫情報道和資料分享給學生深入探討。“我注意到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參與聯合研製的醫療垃圾應急處置裝備馳援武漢,環保管理部門在定點醫院和醫學集中隔離點採取的各類處置和管控措施。” 2016級陳新碩說,疫情期間的環境應急管理讓自己加深了對生態文明價值觀和綠色發展觀的理解,感受到環保技術在保護人民生命健康中的重要性。

“在戰‘疫’關鍵節點,我們要給大學生提供價值觀的引領。”南京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梅景輝表示,思政大課要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要深刻認識個人權益和國家利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個人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關係,只有對這些問題有著辯證思考,才能夠在戰“疫”面前明辨是非,從個人的生活利益的“洞穴”中走出來,提升自身的生命境界和格局。“我們還要培養學生的戰略思維、歷史思維、責任思維,越是經歷重大考驗,越是經歷烈火淬鍊,新時代青年人也就更能夠勇挑時代的重擔。”

從“雲上”走入“心底”,抗疫事蹟成課程思政“活教材”

增強“情感鏈接”從“課堂人生”到“人生課堂”

有專家指出,特殊時期課堂雖然在雲上,但只要融入了社會生活的所思所感,增強了“情感的鏈接”,就可以從線上走入學生的“心間”,真正成為學生人生需要的大課程。

3月9日,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政教師謝存旭收看“全國大學生同上一堂疫情防控思政大課”後表示,師生同上思政課,打破了傳統課堂的空間模式與教學組織,有效提升了思政課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師生達到了“眾志成城”的情感共融。越來越多的老師,正考慮將疫情等現實生活素材,作為思政課程的一個“靶點”。“如何讓學生在思政課當中,產生更多的共鳴,是我們做好思政教育的關鍵。”

通過各種教學手段,思政課增強與學生的“情感連接”,成為南京工業大學思政課教師滕飛關注的重點。他通過“超星學習通”建立了一些“主題貼吧”,關心和疏導學生在“疫情期間”產生的各類心理問題,學生通過“蓋樓”跟帖的方式表達和討論,滕飛再根據具體問題與一部分學生“小窗口”私聊,增進師生間的信任感,也增強學生對遠程教育的“粘性”。

線上課程使得師生無法面對面的溝通,這一弱勢也倒逼老師們更多地給學生討論思考和表現的空間。南大金陵學院“視覺文獻”實踐研究所所長劉凍、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蔣俊為金陵學院“孫明經班”班授課時,激發學生去關注當下的時代背景和社會事件,對特殊時期的點滴生活深入討論和思考。親歷疫情風暴和人間溫暖,同學們拍攝出了《社區裡的白衣戰士》《家門口》等一組組蘊含著濃厚的家國情懷的作品,學生自發組織、策劃並舉辦了線上“春節紀實攝影作品展”,戰“疫”時代精神和愛國情感在雲端自然流淌。

交匯點記者 楊頻萍 王夢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