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自首的人,狄仁杰竟为他洗白?

时任巡按御史的狄仁杰来到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碰巧遇见当地县令的夫人身中匕首,惨死房中,看门丫鬟对此一无所知。


调查过程中,县令将狄仁杰领到书房,展示了四扇漆屏,这四扇漆屏中分别雕刻了县令与夫人相识、相知、相恋的过程。


可最后一扇洞房花烛的漆屏中,县令手中的笔被改成了一把匕首。县令说,自己有癫狂之症,这扇漆屏就是在发病之时改的,而妻子,也是在自己发病之时杀的。


狄仁杰双眉一皱,发觉事情并不简单,决定继续调查下去。


疑点不断浮现水面,最终狄仁杰查明,真凶是窃贼孔三猫。


大堂上,孔三猫招供了犯罪经过,原来他夜里去县衙行窃,先吹迷魂药迷倒夫人和丫环,在偷窃时又想强奸夫人,夫人反抗,孔三猫就抓起床头匕首刺死夫人后逃走。


不巧此时,县令酒后回房,闻到迷魂药而晕倒。醒后见夫人被杀,就误以为是自己酒后所为,便向狄仁杰编造了“四漆屏”的故事。


(狄仁杰:以陛下的名义,你被捕了。)

这个自首的人,狄仁杰竟为他洗白?

古判


本案中,县令聪明反被聪明误,妄图利用律法漏洞脱罪,却差点放走了真凶。


唐代法律将精神病人分为两种:一种是程度较轻者,称为痴;一种是程度较重者,称为癫狂。


痴者犯流罪以下,收赎,犯三流及死罪则依律处断;癫狂者则不仅流罪收赎,若犯盗及伤人罪应死,也是收赎,只有犯反逆、杀人应死者,才上请,上请大都也以收赎结尾。


什么意思呢?


就是痴者罪不至流放,交点银子意思意思就行了,癫狂者只要没看上皇位意图谋反,哪怕杀了人,意思意思也就行了。


另外,唐律还规定:精神病人作为被告接受审讯时,不得对其拷讯,对犯罪事实认定只能依据众证定罪。


所谓众证定罪,就是若能找到三个证人证明其人有罪,那他就是有罪。若是三人证明有罪,三人证明无罪,则视为疑案。


无巧不成书,县令夫人被杀的时候,一个目击证人都没有。

这个自首的人,狄仁杰竟为他洗白?

再加上突然到访的狄仁杰狄大人,那可是全唐朝所有刑事人员心中的爱豆,他敲定的案子,会有人反驳吗?


瞒过他一人,就能瞒过天下人。


天时地利人和,此时不疯,更待何时?


这个自首的人,狄仁杰竟为他洗白?


今奇


千年前的漆屏案,如果发生在现代会怎样呢?


立案侦查,提起公诉,该有的程序必不可少。


在现代,对于精神病人犯罪案件,在公安机关立案侦查阶段,犯罪嫌疑人近亲属或者代理律师提出犯罪嫌疑人有精神病的,就可以申请司法鉴定,确定犯罪嫌疑人是否有精神病。


任何罪行都不能靠意思意思就过去了。


在古代,权利集中于朝堂之上,律法的颁布是为了统治者的统治,所以哪怕是癫狂之人,只要你不夺皇位,付出银两就能换取自由之身。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嘛。


而现代每个公民自带权利与义务,法律凌驾于政府机构之上,又脱离于社会生活之外,精神病人不能利用病症肆意妄为,只要犯案时没有犯病,该承担的刑事责任还是要承担。


司法的成熟让人安全感爆棚,该来的清白总会来,不该背的罪名永远不会背,漆屏案中的县令之所以想尽办法要脱责,本质上还是不相信法律可以证他清白。


现在的我们,可以相信了。


小柒说

漆屏案中,狄仁杰没有相信县令亦真亦幻的谎言,而是选择回归证据本身,认真仔细的调查案件。


在今天,我们身边有无数的执法者,仍然秉持着认真办案,细致分析的准则,不放过每个坏人,也不冤枉每个好人。


时代变了,执法者的精神却一直没变。


法律为社会圈下一片心安之地,执法者让这片土地布满鲜花。


这片土地的拓宽让人振奋,但鲜花让每一天都变得更加美好。

这个自首的人,狄仁杰竟为他洗白?

天下有定理而无定法,用现代法治来判古代案件,冲突是必然的,但在法律人的视角下,法制法规从不独立存在,是文化和经济的配套建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