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艙 紀 事

中國紀檢監察報 今天

方 艙 紀 事

截至3月9日,武漢14家方艙醫院已有13家休艙。圖為工作人員在武漢體育中心方艙醫院進行全面消毒及清理作業。新華社記者 肖藝九 攝


“疫情尚未消退,我們休艙不休戰……英雄的武漢,因為有英雄的大家!”3月9日,武漢江漢方艙醫院在給該院全體醫務人員的一封信中這樣寫道。


當日16時許,隨著最後一批34名患者陸續走出江漢方艙醫院,這家武漢市開放床位最多、累計收治人數最多、累計出院人數最多的方艙醫院,在運行34天后正式休艙。


武漢市的方艙醫院從2月5日開始收治首批患者,共收治新冠肺炎輕症患者12000多人。截至3月9日,武漢14家方艙醫院中已有13家休艙。據國家衛健委介紹,武漢方艙醫院有望於10日全部休艙。


凌晨接到的緊急任務


3月9日,累計收治1124例病患的武昌方艙醫院,又有36人轉診至定點醫療機構,留艙僅49人,距離休艙愈來愈近。


武漢大學人民醫院骨科主任醫師馬永剛清楚地記得,那是2月4日凌晨1點,他接到單位通知,上級決定成立武昌方艙醫院,地點就在洪山體育館,武漢大學人民醫院作為牽頭單位,他被任命為醫療隊隊長,參與籌建。


掛掉電話,馬永剛“既興奮又緊張”。興奮的是,馬上就能參與到抗疫一線治病救人;緊張的是,身邊已經有很多醫務人員被感染,“說不怕是騙人的”。


當天一大早,他來到洪山體育館報到。這個他曾經打過羽毛球、遊過泳的地方,突然間變得有些陌生,成了一個大工地。工人師傅忙著走電線、安裝隔板、擺放病床,按照防控要求隔離汙染區、半汙染區和清潔區。沒有人交談,每個人都專注於手中的活計。


同樣是在凌晨,江蘇省揚州市第二人民醫院呼吸內科副主任醫師薛志平接到了院醫務處的電話,武漢急需呼吸科和ICU醫生。“全院具有高級職稱,又是黨員的,只有我一個。”薛志平毫不猶豫要求馳援。


得知要去方艙工作,福建省清流縣總醫院血透室護士長廖輿珍有兩層擔心,一是病人被集中隔離無家屬陪伴,對病情進展和愈後的擔憂會產生一系列心理問題,二是大量確診患者集中救治,對醫務人員的自身防護也是一大考驗。


來到武漢客廳方艙醫院不久,她的顧慮就消失了。條件雖簡陋,但該有的功能設施一樣不少,病人比想象中“樂觀、積極、友善”。進艙出艙都有穿衣指引和脫衣指引,協助大家穿脫防護服。


來不及多想,第一批輕症患者很快入住,問題也隨之而來——方艙醫院是個新事物,社會普遍還不夠了解。病人看到開放式的環境,擔心萬一病情加重怎麼辦,這裡的治療水平究竟怎麼樣,每個人心中都有不少問號。


這是“諾亞方舟”上的一個“艙位”——我國呼吸與危重症醫學專家、中國工程院副院長、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王辰,這樣形容他所倡導的方艙醫院。在這裡,用最小的社會資源、最簡單的場所改動,能夠最快地達到擴大收治容量的目的。


“這裡主要對輕症患者進行簡單的診療和照顧,一旦發現病情加重的情況,可以隨時送到醫療條件更好的醫院及時得到救治,形成一個有序的層級。”2月5日,在武漢會展中心、洪山體育館、武漢客廳三家方艙醫院投入使用當天,王辰介紹說。


馬永剛清楚,和火神山、雷神山醫院相比,方艙的治療並不複雜。但是方艙另有一項重要任務,就是給病人做思想工作,醫者仁心盡在其中。


要戰勝新冠肺炎,自身的抵抗力尤為重要。直白點說,就是儘可能讓他們“吃好喝好睡好、消除思想壓力”。風暴之中,誰又能置身事外?有些病人家中突遭變故,有的家人還在其他醫院做重症治療,還有些人覺得自己的病情一直在加重……


查房,是醫患溝通交流最直接的方式之一,也是一種心理疏導。在武昌方艙醫院,實行的是四級查房。每天上午外地專家和本地醫生一起查房,下午本地醫生查房,每週還有一次專家查房。作為醫療隊長,馬永剛兩到三天也會走一圈,主要了解病人的思想變化、生活需求,並儘可能滿足。


至於他自己,要說有什麼願望,那就是儘量不要被感染。只有這樣,才能多工作一段時間,幫助更多的人。784個床位,13支來自四面八方的醫療隊,是他睡夢裡都放不下的牽掛。痛失至親的事情,他不希望再在別人身上發生。


正是在駐守方艙期間,他失去了姐姐。然而責任在肩,能做的只能是在朋友圈寫下這段文字以表哀思:“還記得我小的時候,你肩揹著我、哄我,我讀大學時,你偷偷給我零花錢。總覺得還年輕,沒想到要去照顧你,這輩子的姐弟情分就這麼結束了。以後再也見不到你了,只剩下微信裡‘姐姐’這個名字和我沒見到的那抔黃土……”


黨員就該站出來


“最後一次夜查房,開艙之初是多麼期待這一天的到來,但是真正來了,似乎有點不捨。方艙將是我們所有人的人生中一段特殊的回憶,希望永遠封存,不再啟用。醫患之間、同事之間,一聲聲道別、一聲聲珍重、一聲聲感謝,讓我眼眶溼潤。直到熄燈後,我們緩緩走出病區,多次回頭,我也不知道如何解釋這種複雜的心情……”離開方艙前夜,江漢方艙總住院醫師、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血管外科黨支部書記楊超寫下了這段文字。


另一頭,出艙後的患者江漢區循禮社區黨委書記劉海豔住進了街道安排的酒店,這讓在方艙裡待了二十多天的她有些不太適應。她還記得,自己是2月6日凌晨被公交車送到江漢方艙醫院的。


一開始,難免混亂。“剛從恐慌中逃離,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擔憂,病患間交流不多。”上廁所、打開水,劉海豔發現,走到哪裡都要排隊,偶爾亂了秩序,也會有爭吵。


7日一早,劉海豔在艙裡意外看到了江漢區區長李湛、區委組織部副部長餘志剛。他們此行的目的,是儘快成立病患黨支部,希望劉海豔能發揮帶頭作用,她爽快地答應了。


方艙外,組織部協助劉海豔把黨員名單篩出來;方艙裡,她和另兩位黨員“按圖索驥”,找到了30位黨員加入臨時黨組織。重溫入黨誓詞,字字千鈞。和方艙裡的黨員站在一起,劉海豔體會到了“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的分量。


有了組織,他們開始發展志願者,每個艙格發展2名,一起收集病患反映的問題,幫助醫務人員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維持核酸檢測秩序、幫助轉運空氧氣瓶、分發飯菜、組織文娛健身活動等。“病患也從剛來時的恐慌、擔心,慢慢到放下包袱、配合治療,病好得也快。”


2月11日,位於武漢國博會議中心的漢陽方艙醫院開艙。每個入艙患者,都能領到10件日用品。除治療新冠肺炎的必需藥物外,還預備了17大類252種藥品,確保慢性病、突發性疾病的基礎救治。


開艙前三天,不光是患者的後勤需求,醫療隊近800人的後勤保障也是一個極其龐大的數字。漢陽方艙醫院指揮部黨建宣傳組負責人回憶,為了那近2000套羽絨服、暖手寶、棉被、洗漱用品、臉盆等物資,幾百件衛生護理物資、方便麵、飲用水,大家差不多“把武漢翻了個底朝天”。


“收治容易管理難。”每個艙內數百到千餘名病人的日常生活保障、需求服務、困難幫扶等工作量巨大,滿艙運轉期間,僅是一日三餐的發放,就是不小的挑戰。光靠進艙醫護和工作人員以及艙外後勤保障人員,很難照顧周全,容易出現工作死角和消息滯後。


要解決艙內力量不足的問題,現實之策是充分發揮艙內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以黨員帶頭、群眾志願者配合、其他病人共同參與的模式,把艙內志願者力量整合到臨時黨支部中。半天時間裡,漢陽區防疫指揮部與後勤組對930餘名在艙患者進行了一輪電話排查,選出了16名55歲以下、身體狀況相對良好、願意參加志願服務的黨員作為艙內臨時黨支部黨小組長,統籌志願服務工作。


16個黨小組長、48個單元長,成了方艙內不可或缺的穩定劑。何時安排核酸檢測?熱水器壞了怎麼辦?環境有點吵,可否貼上“靜”字貼?……患者反映的40多個問題,全部當日處置完畢。


油燜大蝦、土豆燉牛肉、孜然羊肉……提起方艙醫院的伙食,從事餐飲行業的患者王彬讚不絕口:“這個標準肯定不會低,除了一日三餐,還有水果、牛奶,我們比很多隔離在家的市民吃得還要好。”


儘管靜臥休息有利於病情恢復,王彬還是和很多病友一樣,選擇犧牲自己的休息時間,加入志願者隊伍,儘可能為大家多做一些服務。在方艙的12天,他和病友間有了共患難的情誼,相約“春暖花開、摘掉口罩的時候,一起慶祝劫後餘生”。


經此一“疫”,人們開始懂得,安穩平靜就是最好的生活。從1月26日出現症狀那天起,王彬再也沒有抱過一歲多的雙胞胎孩子。眼下,他最大的心願是,能順順當當度過出艙後的隔離期,回到家好好擁抱家人。


並肩守護這座城


患者陳靜很快適應了塔子湖方艙醫院的新生活。對於醫護人員和一線工作者,她只有兩個字——“心疼”。“實在太辛苦了,夜裡我們都休息了,他們還得觀察病情,只能坐著插空打個盹。”有病人感慨,脫掉“戰衣”,他們也是一群平平凡凡的普通人,也需要得到照顧。


醫務人員每天分作4班,每班6小時,但算上穿脫防護服、消殺等流程,實際得花8小時左右,其間不能吃、不能睡,很多人穿上了紙尿褲。防護服密不透風,常常汗流浹背、嚴重缺水。護目鏡容易起霧,視線模糊,很多操作只能憑藉“手感”。護目鏡、口罩掛繩常勒得腦袋、耳朵疼,手指被汗液泡得發白。


儘管如此,這些忙碌穿梭的“大白”,仍兢兢業業幹好每一項工作,量體溫、量血壓、測血氧飽和度、採集咽拭子、發藥、分發餐點、健康宣教、心理疏導、帶領患者適當運動……有一天,陳靜注意到一個小護士,每隻腳各套了個布袋,就好奇地問為什麼。護士回答,每次當班都要走很多路,一次性鞋套容易磨破,多加一層保護,可以用得久一點。說不清為什麼,陳靜拉著對方合了影,之後又發給一位畫家朋友畫成了漫畫。畫面上,兩個人緊緊靠在一起,護士雙手比心,畫名是《友誼》。


陳靜很想讓對方看到這幅畫,這是武漢人感激之情的另一種表達。可是,各地的醫療隊輪流值班,她既沒看清對方的長相,也忘了問名字,很是懊悔。隔了兩天,她又看到了那兩隻布袋,上前一拍,果然就是上次那位護士——來自河北衡水醫療隊的孫帥帥。陳靜加她為微信好友,直到孫帥帥下班回住所後才通過申請,漫畫發了過去。


在方艙,城與人、國與家的聯繫,在這個封閉的空間內顯得格外緊密。


從2月8日被抽調到方艙醫院開始,江岸區塔子湖街道紀工委幹部張劍兵的一天就多了三個重要時刻,分別是早上7點、中午11:30、下午5點。這是塔子湖方艙醫院早中晚三餐的送餐時間,他和志願者們需要在半小時內將近千份餐食送進緩衝區,才能確保患者和醫護人員儘早吃上熱乎飯。


塔子湖方艙醫院分ABC三個區,由來自天津、河北和江西的三支醫療隊負責。一開始沒有經驗,大夥兒一口氣把全部盒飯搬進了緩衝區。等到交接完畢,盒飯發下去,最後領到的,飯菜冰涼。“醫護人員那麼辛苦,患者還在康復之中,連口熱飯都吃不上,這怎麼行?”之後,他們調整了送餐步驟,分區域送餐交接,問題解決了。


“有時會有特殊病人如糖尿病人餐,他從來不會出錯,準時送達,醫護人員和病患提出的要求張劍兵總是想盡辦法滿足。”有醫護人員不吝讚美。


前一陣,趕上一位醫護人員生日。一束鮮花,這個在平時看來再尋常不過的小事,此時在江城卻成了難題。張劍兵靈機一動,和同事們一起從酒店各個角落蒐羅了一大捧仿真花,再請工作人員修剪、搭配、造型,裹上包裝紙。乍一看,幾乎亂真。


“生日快樂!向最美的天使致敬!你們可別見怪,真花實在買不到。花雖然是假的,情誼一點不摻假!”壽星接過花束,這個異鄉的生日,令人難忘。


以後再經過洪山體育館,馬永剛會有不一樣的感受,因為“這是自己工作過、付出過的地方”。作為外科醫生,一把運用自如的手術刀,讓他並不缺少病人及家屬的感謝褒揚。但是這一次,他覺得很不一樣。


“您的康復令我們受到了莫大的鼓勵,病毒是可以戰勝的!一切困難都是可以被戰勝的!如果可以,請您把過去的痛苦,化作愛與珍惜。願您從此健康平安,我們一起迎接春的到來!”3月4日,陳靜帶著方艙醫院的“出院小結”來到康復驛站,距離回家的日子,只剩14天。(記者 管筱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