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非遺故事|潼關南街背芯子 高險奇巧的民間舞蹈


渭南非遺故事|潼關南街背芯子 高險奇巧的民間舞蹈


發展:

參加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

  劉汶潼表示,芯子在明清期間得到了一定的發展,永樂年間(公元1403年以後)慶典、慰問活動頻繁,對芯子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清光緒26年(1900年)慈禧太后挾光緒皇帝逃往西安途中路過潼關,觀看了南街的芯子,給予了很高評價,對南街的芯子也有一定的推動。晚清時期,趙如海、程先登兩位潼關的秀才出資購置器材、器具,策劃增加活動內容,增加了社會日常生活方面的內容,積極支持南街芯子的發展。後來,名廚趙來炮、紳土楊貴彥、名醫孟佔元等潼關知名人士廣開思路,豐富了內容,擴大了規模。

  20世紀80年代後期,周玉峰等人在部分演藝人員的指導下,宣傳動員南街村的廣大文藝愛好者,重新組織起芯子隊伍,使這一古老的文化藝術重新煥發青春。進入21世紀,在劉汶潼等人的組織下,潼關南街背芯子參加了多次重大演出,如人民大會堂“百花迎春”、中央電視臺“歡樂中國行”等,使南街芯子名揚海內外。在2007年中國(西安·香港)道德經研討會開幕式演出時,潼關南街背芯子用華陰老腔伴奏,演出效果很好。2008年,潼關南街背芯子還參加了北京奧運會開幕式表演。

特色:

刀尖上站人且能旋轉自如

  劉汶潼介紹,潼關南街芯子有背芯、抬芯和車芯之分,外出演出以背芯子為主,以其靈活見長。在場面演出時有儀仗隊、秧歌、鑼鼓等配合,以壯聲威。南街背芯子通常在節日慶典及重大活動時表演,從規模大小和構造上分類造型,少則幾人多則百人,以高、險、奇、巧、懸為特點,多是弘揚正氣、鞭韃醜惡,取材於歷史不同時期的神話傳說,如《打漁殺家》、《遊西湖》、《天仙配》、《封神榜》等。從造型上說,芯子有刀尖上站人、算盤珠上立人、小籠鮮上愚人等形式,每組芯子都有3-5米之高,並且還能旋轉自如。

  “背芯子由於相對比較靈活,所以很快發展起來,”劉汶潼說,背芯子是由一個成年人在身上捆著的鋼筋架上懸著幾個3-5歲的孩子,一組背芯子由2到3人組成。在表演形式上,可用鑼鼓伴奏,也可用音樂、口技伴奏。它的入場、出場和進退都有講究,有雙龍擺尾、二龍出水、走四方、四盞燈、小蝴蝶等隊形,背芯子者舞步翩翩變化多端,小演員綵衣飄飄,令人流連忘返。


渭南非遺故事|潼關南街背芯子 高險奇巧的民間舞蹈

制約:

年輕人學習少且缺少戲本

  劉汶潼表示,雖然這些年來,南街背芯子受到重視的程度越來越高,但是學習這門技藝的人卻越來越少,尤其是年輕人學習的非常少。有些年輕人可能在見到表演背芯子後,也開始學習,但是技術還沒有熟練,就不得不為生活而外出打工。還有一個就是背芯子表演所需的兒童現在也很難找了,因為家長們都希望自家孩子能好好學習,所以現在演出時只能找自家的孩子表演。

  潼關南街背芯子是一項極具地方特色的民俗藝術,只是如今這個發端於民間的藝術形式,嚴重缺少市場化運作,藝人不能以此謀生,導致無法吸引年輕人學習。加之芯子表演並無戲本,人物刻畫依託戲劇或傳說,造成人們對芯子表達內容的不理解。此外,芯子表演缺少與時代同步的改進也是一大問題。 華商記者 康菲 圖片由劉汶潼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