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孩子會故意激怒父母以獲得負面的關注,是什麼心理機制?

隨小劉


我感覺這樣的小孩好可憐,最主要的還是缺愛!我自己帶著一歲多小孩親身體會,一定要多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有時候我在看手機刷頭條、刷視頻,小孩在旁邊自己玩玩具,雖然還不會說話,但是看到我沒陪他一起玩玩,走過來就把我手機奪下來扔掉,拉著我的手陪他玩,我又生氣又想笑又有些自責。

其實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安全感來源於父母,現在養孩子不僅僅是吃飽穿暖就夠了,孩子有了高質量的陪伴孩子才會向外探索,才會更好的成長。我家寶寶21個月還不會說話,他同學只比他大了5天,都會說英語讀古詩了,他家媽媽是外教,現在全職帶娃,每天很耐心的教孩子說話認識物品,還是中英文都教的那種。而我本身不愛說話,對孩子來說也沒起到很好的引導,應該反思。

孩子就是一張白紙,你是什麼樣的人,孩子就會模仿複製你的行為!當你羨慕別人家的孩子聽話又懂事的時候,有沒有反思一下別人家的父母是怎樣帶孩子的呢?當你說自己的孩子調皮搗蛋做壞事的時候,有沒有反思一下孩子為什麼會這樣做?當父母的有哪些做的不對的呢?

特別是一些有了二胎的家庭,二寶出生以後,明顯對大寶的關注度不夠,那麼他只有通過一些極端的方式來引起父母的關注,這樣總能讓父母家人的關注點放在他身上了,有的大寶明顯懂事了很多,有的明顯變得叛逆了,都是與他處的環境有關,作為父母還是要多多反思。


四月天之偶然


孩子用負面情緒吸引家長獲得關注,有多方面的原因。

我們多人知道是青春期的叛逆期12--16歲左右。其實還有兩個叛逆期:2~3歲時叫“寶寶叛逆期”。6~8歲的時候是“兒童叛逆期”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的陪伴和愛護是不可替代的。要對孩子成長過程中的行為和心理反應用心體會,幫助孩子平穩度過這個時間。

孩子叛逆的原因基本有一下幾個

1、我長大,我可以做到

2、為了試探父母的底線

3、需要父母更多的關注

4、我可以,為什麼不行?

5、需要尊重,要表達自己的觀點

家長在這幾個階段,首先要與孩子建立良好的溝通渠道,可以更多的瞭解孩子內心的變化。有幾種方式希望家長記住,切記不要這麼做:

1、敷衍的回答;包括虛假的表揚,不專注的答覆等。

2、過於說教;不要過於嘮叨,總是說教。總是拿出父母高高在上的樣子。

3、不要過多去評判;和其他的孩子或同學做比較。你就是笨啊!在努力也沒有用!你怎麼就學不好?

4、憑經驗管教;家長不去了解孩子,小時候父母怎麼管的,現在就怎麼管。只給物質滿足,不能給予精神療愈。

這樣的方式對孩子內心的傷害都是極大的。孩子的內心會沒有足夠的安全感,感覺愛的缺失。孩子比成年的內心更加靈透,家長的反應孩子全部能夠感受得到。

孩子的成長過程,物質環境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內心的富足。


女人話生活


關注的天平本就失衡——不經意間掉入損失厭惡的陷阱

讓我們先來想象一下自己的感受,你搓麻將輸掉100元的失落感和贏了100元的興奮感,哪一個持續時間更長呢?當然,你可能會說100元小意思,沒什麼差別,那麼金額是1萬元呢?如果是我的話,輸了1萬元我可能一晚上都睡不著了,但贏錢的興奮可不會讓我徹夜不眠。心理學上稱其為損失厭惡,是人的本性,同樣是1萬元,輸錢的負面情緒強度是贏錢的正面情緒強度的2~4倍,反過來說,要想抵消負面情緒,我得至少贏2萬元。

當孩子做傻事、犯錯、不聽話、唱反調、懶散、說髒話或使用暴力時,立馬會引起家長強烈的反應,相反,對於孩子的正面行為,雖然我們也會關注,但強度就沒那麼高了,損失厭惡讓關注的天平本來就不平衡,如果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很高時,孩子的一些正面行為會被認為是理所應當的,就進一步加劇了關注天平的傾斜程度。
孩子很明白這一點!為了吸引父母更多的關注,顯然負面行為更容易達到目的,負面關注強化了負面行為,負面行為反過來又進一步增加負面關注,這種消極互動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在這個愈演愈烈的過程中,孩子除了得到父母更多的關注,還會享受操控父母的快樂,因為平時被父母的權威壓制,現在自己彷彿手裡拿著電視機遙控器,想要父母發火,按個鈕就行了。

讓關注的天平恢復平衡——以尊重的口吻對孩子說“不”

如果你的好朋友對你發脾氣,你會怎麼反應?如果是你的配偶呢?孩子看不到你和朋友如何相處,但你和配偶的溝通方式將深深影響孩子。避免具有攻擊性或者消極縱容的溝通方式,以堅定而尊重的態度和配偶及孩子溝通,說起來簡單,但這是最難掌握的溝通技巧,希望以下的溝通模板對你有幫助:

堅定而尊重的溝通模板:

“當你_(描述孩子的情緒或行為)___,我覺得/感到__(描述你自己的情緒和感受)__,因為__(說出理由,解釋為什麼孩子的行為引發了你的這種情緒)___,我希望__(描述你希望達到的更好的情況,你和孩子該各自做好什麼_。”

舉個例子,如果孩子對你罵髒話,你可以說:“孩子,當你對我說出那些難聽的話時,我感到難過和憤怒,因為在我心目中你是個懂禮貌的孩子,你之前並不是這樣的,我想換做是你,你也不願意別人這麼對你,我希望有任何事情,我們都能心平氣和地說出來,或許就能找到解決的辦法,而罵人是解決不了問題的。”

說的時候盯著孩子眼睛,要表現出異常的堅定,通常情況下,孩子不會和你繼續說下去,沒事,默默走開,不給他更多的關注。如果他願意和你以尊重彼此的方式溝通,那就是打開你和孩子之間聯結的時候,抓住這種機會。

讓天平向正面行為傾斜——正面行為強化的小技巧

正面行為可以是多種多樣的,寫作業不抱怨、遇到不滿意的事情不大發雷霆、晚上九點之前睡覺、早晚刷兩次牙等等,把你認為孩子應該做到的事情都列為正面行為,不要太關注行為的本身,聚焦孩子在特定行為上的進步。

以下分享一個小技巧,希望對你有用。製作一個正面行為強化的小表格,下圖可供參考。

1)如果孩子完成任務,就畫上綠點點,沒有完成就畫紅點點;

2)孩子每獲得一個綠點點都要表揚他,如果是紅點點,不要批評他,當他的面畫上紅點就行;

3)一週後,如果孩子得到了四分之三的綠點點,他就有權獲得獎勵,最好是父母陪他出去玩;如果紅點點佔多數,不要給孩子說教,要突出他的進步,讓他覺得自己可以越做越好。


你有沒有遇到過孩子唱反調的時候?你是怎麼反應的?歡迎大家在評論區分享。

我是河魚天雁,希冀你的關注!


河魚天雁


  • 我想孩子應該是想得到家長的關注,才會故意做一些惹大人生氣的事情,因為只有這樣,大人才會把目光放在自己的身上,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求關注”
  • 作為父母首先應該自我反省一下自己是否太過忽略孩子,從沒在意過孩子的感受及需求,父母總覺的孩子還小,只要給他吃飽穿暖就行,偶爾心血來潮也想陪伴孩子一下,結果是把她放進遊樂場,自己找個地方與手機為伴,甚至說話的時候都不會抬眼看孩子一下,當孩子想讓父母陪自己玩時,多數會得到“去去,自己玩吧,媽媽(爸爸)還有事情做”。換位思考一下,就不難理解孩子為什麼會估計激怒父母了,他覺得在父母心裡自己似乎還沒有手機重要。
  • 給孩子更多的關注與愛,讓他在愛的環境下成長,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只有父母在對待孩子時有足夠的耐心、足夠的寬容,足夠的愛,孩子才會成長為善良,真誠,有愛的人!


眠晚清月


孩子故意激怒父母以獲得父母的關注。

這種心理機制可以說是孩子的需求未得到滿足。

這種現象常常出現在家庭中沒有獲得愛的小朋友身上。

記得有一次,我和我哥哥抱怨,小的時候,爸媽他們忙著工作都沒有空照看我們倆。這時候旁邊的小侄子(哥哥的孩子)就說,“那你們可以乾點壞事兒。讓他們回來照顧你們呀!這樣他們就有機會來陪伴你啦”

孩子的思維非常的簡單。他做的壞事。故意激怒父母。其實都是他需要父母的關注。當父母的關注足夠多,當父母的表達愛足夠多的時候。孩子就很少故意去激怒父母。

終極原因來說,都是因為孩子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

比如有的孩子很需要父母的陪伴。但是父母卻一直拒絕孩子。這時孩子只能使用他的大招,故意惹父母生氣,讓父母和自己吵架。讓父母注意力到自己的身上。

還有很多生了二胎後的大娃,是因為他感覺到原本給自己的愛分給了弟弟或者妹妹。這時候他性格就會變得叛逆,會故意做一些讓父母生氣的事情引起注意。這時候父母一定要去和孩子進行良好的溝通。並且讓他參與照顧二娃,和二娃一起成長。


雲南妹子在廣州


創造和毀滅帶給人精神上的快感和成就感是一樣的。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喜歡開關、遙控器等器物,因為它覺得這些東西讓他有控制感,他從中體會到快樂和滿足。再大一點會喜歡亂扔東西、做危險的事情,最開始的時候不是為了故意激怒父母,而是覺著好玩。只是孩子發現,每當他亂扔東西、做危險的事情時,大人就一副生氣、害怕或擔心的樣子,孩子小的時候難以認知這些情緒,只覺著這是他的行為可以控制的,覺著好玩。如果大人總是如此反應,孩子變建立條件反射,知道如何能激怒大人。再大一些的時候,為了驗證自己對他人情感上的掌控感,就會故意做這些來激怒父母。

作為父母,我們應該或調皮或叛逆背後的心理機制,努力去打破這種閉環。第一,在孩子小的時候,這些調皮舉動所造成的惡果還可控的時候,他做錯事不要有太大的反應,有時候只要後果不嚴重可以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這樣孩子就會去尋找其他可以給它控制感的健康的事情或事物。特別是孩子兩三歲的時候,不要總是制止他的不良舉動,而是多跟他講道理,讓他看到這些不良結果。父母情緒平和,孩子不容易偏激。第二,孩子大一些的時候,有時候心裡有負面情緒,不知道怎麼表達,所以會做錯事。我們做大人要包容。因為我們生氣的時候,也會向我們親密的人撒氣。找機會跟孩子聊聊,引導孩子正確的解決問題。第三,孩子對父母的情感有需要,但是沒有辦法得到正面滿足。比如說,現在家長都很忙,陪孩子的時間少,溝通也少,對孩子內心需求不瞭解。對於有些學習差的孩子,難以通過優秀的成績來得到父母的認可,轉而尋找這些負面的關注來獲得愛。這個時候,父母一定要提高警惕,多照顧孩子的內心需求。

身邊有太多的孩子因為童年不快樂,在一直尋找愛的過程中迷失,餘生都在為童年埋單。連張愛玲都有類似的經歷。我自己也深受其擾,常常沉浸其中不能自拔。但我想,不管我們遇到什麼樣的父母,這都不影響我們成為更加優秀的父母。我們就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給孩子多一些的愛。被愛養大的孩子一定能學會合理表達情感需要,正確處理人際關係,也一定會更加強大,更加快樂。


莫凝落的英語筆記


一部分是孩子自身的原因:1、孩子自己內心有很多的攻擊衝動沒有及時發洩,這種攻擊衝動是孩子這個年齡階段沒法承受的,只能通過把它置換到父母身上,企圖藉助父母來處理和控制自己的衝動;另一部分是父母自身的原因:1、父母自身有某些衝動沒有得到及時處理,想要讓孩子替自己承受,於是會無意地激發孩子的憤怒。


心理諮詢師小施


這種例子非常常見,孩子在家裡故意惹怒父母,在學校故意搗亂引起老師注意,都是常見的。其心理機制也是一樣的。

通過激怒父母,孩子獲得了關注,這就是孩子本身的目的,儘管這種動機孩子自己也意識不到。更深入一點來分析,孩子之所以從內心想獲取關注,主要是獲得歸屬感和價值感。孩子需要從父母的態度中確認,父母對自己是關心的,這就是歸屬感的需要。從父母的關注中孩子也能獲得價值感,即“我是重要的”。

成人也有這種心裡,但通常不會以激怒這種方式來表達。孩子由於心智發展尚不成熟,才會採取這種簡單的方式達到目的。

破解的方法是,父母在平時要讓孩子確信自己對他的愛和關心,可以口頭表達,也可以用其他方式,讓孩子時時刻刻能感覺到自己的價值感。此外,在孩子試圖激怒父母的時候,家長不要輕易動怒,這正好中了孩子的“詭計”,是對孩子負面行為的強化。要有耐心,可以暫時做冷處理。


毛蛋成長記


孩子故意激怒父母以獲得父母的負面關注,我想這可能是孩子的要求沒有得到滿足,而採取的心理活動的外在表現。

孩子是需要父母親無條件的愛,這種愛是用心陪伴和呵護,孩子的成長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父母親做到的是參與一個生命的成長,而不是讓孩子長成大人希望的樣子。

如果父母親一直對孩子的需求沒有響應或者制止的話,孩子意願一直沒有得到滿足孩子會一直受到壓抑的傷害,時間長了,孩子會產生心理上問題,會採取過激的行為來對抗父母的。

所以,問題發生,有果必有因,找出問題所在,改變愛孩子的方式方法,我想會解決問題的。



伊諾媽咪育兒頻道


她們是要故意要引起父母的注意力,希望父母遷就她們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