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词人遇到种种挫折,心灵上受到创伤,使作品中带有强烈的情绪

以科举取仕,由文人执政,是宋代社会的一大特色。这虽然为文人提供了进身的机会,但毕录取名额极为有限,加上科举制度存在种种弊端,大多数贤才依然名落孙山、入仕无门,许多人或隐遁山林(如林逋),或混迹青楼(如柳永,他后来还是考中了),或漂泊江湖(如姜夔)。而少数有幸金榜题名进入仕途的人,也只不过是封建帝王驯服的“

工具”而已,并没有获得真正施展才能的机会和真正自由的人格。同时,由于朝廷昏庸腐败,新党与旧党、主和派与主战派之间的斗争异常尖锐,因而仕途坎坷、动辄得咎。许多人或沉沦下僚(如张先、晏几道),或屡遭贬徙(如秦观、苏轼),或被闲置罢官(如陆游、辛弃疾)。

宋代词人遇到种种挫折,心灵上受到创伤,使作品中带有强烈的情绪

辛弃疾雕像

遭受过以上所说的种种挫折、不幸的词人们,心灵上受到严重的创伤,他们苦闷、忧郁、怅惘、悲愤,这种种感伤情绪必然真实地反映于其词作之中。例如,柳永的《鹤冲天》: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怎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侍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宋代词人遇到种种挫折,心灵上受到创伤,使作品中带有强烈的情绪

诗词意境

这是柳永参加进士考试落第后抒发牢骚感慨之作,通篇是他愤激负气之言。尽管落第对他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但他却说“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这是自我解嘲语,又是自我宽慰语,表现了对自己的才能的自负和怀才不遇的悲愤。既然科场失意,那就以情场得意来“补偿”吧:“未遂风云便,怎不恣狂荡”。“偎红倚翠”、“浅斟低唱”就是狂荡生活的具体内容。为了不辜负那“一饷”之“青春”,词人要“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然而,一个“”字,表明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解脱,透露出他对功名未遂、怀才不遇的深沉的感伤。

宋代词人遇到种种挫折,心灵上受到创伤,使作品中带有强烈的情绪

伤感的意境

又如姜夔的《忆王孙》:

冷红叶叶下塘秋,长与行云共一舟。零落江南不自由。两绸缪,料得吟鸾夜夜愁。

姜夔屡试不第,终生不仕,长期漂泊江湖,过着寄人篱下的“清客”式的生活。这首词是感慨身世飘零之作。首二句写眼前秋景:萧瑟秋风把片片枫叶漂散在池塘里,长年漂泊江湖,船行到哪里,云也飘到哪里。“秋风落叶”,“浮云行舟”在这里都含有象征身世飘零的意义,“零落江南不自由”则直接道出了词人漂泊异乡不由自主的无限辛酸。末二句设想闺人思念自己的“夜夜愁”,实则转进一层表现了自己漂泊异乡的“夜夜愁”。

宋代词人遇到种种挫折,心灵上受到创伤,使作品中带有强烈的情绪

思乡之情

再如晁补之的《临江仙》:

谪宦江城无屋买,残僧野寺相依。松间药臼竹间衣。水穷行到处,云起坐看时。

一个幽禽缘底事,苦来醉耳边啼。月斜西院愈声悲。青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

词人因涉于新旧党争而被贬信州。他贫无屋买,栖身于野庙之中与老僧相伴,在松下捣药,在竹间晒衣,游赏山水风光。这种隐士般的生活,看似恬淡超脱,实则清苦孤寂。如果说上片是叙中见情的话,那么,下片则是托物言情了。当“月斜西院”之时,词人听到一个鸟儿在哀啼,且愈叫愈悲,他怨责道:“为何在此哀啼,把我从醉中唤起呢?”鸟儿似乎回答说:“青山虽然无限美好,但不如归去更好”词人思归之苦、贬谪之悲都托之于鸟儿的哀啼之中。复如秦观的《踏莎行》:

宋代词人遇到种种挫折,心灵上受到创伤,使作品中带有强烈的情绪

《踏莎行》

此词为秦观贬郴州作。上片描写郴州暮色:朦胧的烟雾和月色,遮住了楼台津渡,传说中的桃花源更是查无寻处,旅舍孤寂,春寒闭塞,斜阳残照,杜鹃哀啼。贬谪者的怅惘凄苦之情融化在这迷蒙凄清的景象之中。下片抒发贬谪之恨。前三句用典抒情,意谓:亲友的赠物和书信不但不能宽慰他,反而增添了他的愁恨。后二句以比兴抒情,他仿佛对着眼前的郴江在心里说:“秦观啊,你本是在京城里当官的,为什么要被贬到郴州来呢?”在这里,郴江之水已经注入了他的贬谪之愁。全首词音调低沉,词旨凄婉反映出封建士大夫遭贬失意时的脆弱性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