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紀實:再現兒時記憶 零食始於燒山藥


土豆紮根在北方,但在山西人的記憶裡,土豆不叫土豆,叫山藥。山藥蛋蛋做為貧瘠的黃土高原廣種薄收的主要食材,在鄉村裡可以說是俯拾皆是。撿一些柴火燒一窩山藥,已經從晉西北人民的生存技能轉化為一種美食信仰。在很多成年人的記憶裡,兒時最初的零食便始於柴火堆裡燒出的山藥以及紅薯。|主編:劉昱|責編:張春穎 蘇航|山西新聞網特約攝影師:吳宇

在保德縣楊家灣鎮段家溝村的一次鄉村旅遊活動中,當地農民在最樸實的方法燒土豆,伴著柴火散發出的香味,將兒時的回憶帶到了現在。

在盛產土豆的地區,幾乎雖然人人都會燒山藥,但敢拿出來當成生意做,讓挑剔的食客品嚐,總是有著歲月沉澱的純熟手法。

雖然字面意義上,山藥以及紅薯是燒的,但真正的食客都知道,過了火的柴灰才是合適的火候。

晉西北的鄉土美食界對於燒山藥的認知各有不同,但在柴灰中,以一種夾雜著烤和燜兩種形式的做法,才是烤制的統一標準。

很多初次嘗試柴火烤制的人會迫不及待的把山藥扔進旺火中,然而得到的要麼是過度碳化的黑暗料理,要麼是外熟夾生的半成品。正確的做法是聚攏過火的柴灰,覆蓋或者翻烤,前者屬於燜派,後者屬於烤派。

雖然各個流派的手法迥異,但普遍認為對於火候的把控才是燒山藥的真正核心。新挖的山藥水分更大,能耐得住更長時間的烘焙,而相對來說隔年的山藥因為水分較小,表皮很容易碳化。

普適的技術標準中,燒好的山藥和紅薯,經過篩子一篩或者略微打磨,便去了外層,露出焦黃的裡層。

下口之後,口感從外層的燒烤口味逐漸過渡到裡層的烘蒸口味,這才是一個正確的口感標準。根據個頭大小的不同,一到兩元的價格就可以買到一個現燒的山藥或者紅薯。

雖然不會收入很多,但是農民確非常滿足。也許食客臉上的滿足表情才是他們真正想要的回報。

吹去紅薯上面的煤灰,迫不及待地撕開表皮,焦黃的脆皮那種誘人的撕裂聲響過,露出乳黃色的沙瓤,冒著熱氣的香味直衝味蕾,一頓狼吞虎嚥,小孩子零食的慾望也得到滿足。

燙得左手倒右手,仍舊不願放下,肚子也讚許這種做法。焦黑的外皮、金黃的紅薯滋滋地冒著暖暖的熱氣,軟綿又甘甜,噴香撲鼻,吃著特別的香甜。味道從此留在記憶裡,惹人時時回想!

為了迎合不同的食客,燒山藥有時候會搭配一些本地的醃酸菜,甚至更低標準的榨菜,但真正的食客心裡,原味才是真正的永恆。

如今,大人、孩子的零食伴著巨大的商機鋪天蓋地,但相比起兒時的燒土豆,任何零食都顯得稚嫩,兒時的燒土豆成為刻在很多人記憶中最早的零食,那種美味從未被後來者沖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