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客》:漂泊的靈魂終有歸處


《紐約客》:漂泊的靈魂終有歸處


抗日戰爭期間,他隨家人輾轉重慶、上海和南京,1948年遷居香港,1952年遷居臺灣,1963年赴美。


《紐約客》出版較晚,收錄的作品時間跨度卻很長,從1965到2003,一篇一篇讀下來,似乎可以感受到作者幽微的感情,從失落到帶著遺憾圓滿。


紐約,美國第一大城市及第一大港口,世界金融中心,燈紅酒綠紙醉金迷,是真正的不夜城。


《紐約客》:漂泊的靈魂終有歸處


有的人回不去家所以留在這裡,有的人在這裡找到了心靈的安靜。可是無論把自己當做紐約人還是紐約客,這裡都是你的歸處。


《紐約客》:漂泊的靈魂終有歸處


1


“街上沒有什麼車輛,兩旁的行人也十分稀少,我沒想到紐約市最熱鬧的一條街道,在星期日的清晨,也會變得這麼空蕩,這麼寂寥起來。”


這是白先勇在《謫仙記》結尾處的一段描寫。


《謫仙記》和《謫仙怨》這兩篇文章,分別寫於1965年和1969年。


兩個故事人物是互通的,主角李彤和黃鳳儀都是民國時上海新興貴族家的小姐,家世顯赫又明豔姣好,十七八歲的時候出國來讀書,憑藉相貌在美國校園裡出盡了風頭。


《紐約客》:漂泊的靈魂終有歸處


可當國內戰事一起,她們背後的家族多多少少受到了牽連,高貴的仙子失去了驕傲的資本,被貶謫到凡間。


和那個時代多少流落他鄉的中國人一樣。


從1840年鴉片戰爭一聲炮響,中華民族被迫捲入世界市場以來,中國人、中國文化就成了弱勢的一方。


在西方世界眼中,中國美則美矣,不堪一擊。


中國的文物珠寶,中國的藝術,都是珊瑚掌上憐,卻不值得被放在平等的地位上尊重。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曾經供職於國民黨政府的軍閥高官,在國內的戰爭中一敗塗地,不得已遠走他鄉,跟隨蔣介石來到臺灣,或者移居國外,總之是故土歸不得。


大概是與白先勇的個人經歷有關,他筆下的人物總是在轉移,在漂泊。


《紐約客》:漂泊的靈魂終有歸處


從上海到紐約算是最遠的一趟旅程,跨過的不僅僅是廣闊的一片太平洋,還是人間天上。


謫仙謫仙,曾經是仙,如今淪落凡間。


他們多少人在國內也曾翻手為雲覆手為雨,可如今在兩種文化的夾縫裡掙扎求存,背離了東方故國,也不曾被西方真正接納,只能在紐約,做一個久居的客人。


開著車在路上,只能看到空蕩寂寥。


2


如果說《謫仙記》和《謫仙怨》寫的是被放逐,那《夜曲》和《骨灰》寫的就是被拋棄。


分別寫於1979年和1986年的這兩篇文章,中心有這樣一個關鍵詞:文革。


《紐約客》:漂泊的靈魂終有歸處


十年文革,一場文化的災難。


在美國當醫生的吳振鐸二十五年後又見到了當年的好友呂芳,當年一同在國外讀書的四個年輕人中,有三個人選擇回國。


回國的三個熱血青年一心報國,卻在十年動亂裡屢遭迫害,身心受辱,甚至失去生命。


留在國外的那一位難以融入,家庭不和,面對老友時還帶著愧疚感慨:

“這麼多年,我一箇中國人都沒有救過。”


我熱愛生養我的土地,可好像無論回不回去都是錯的,我甚至分不出來哪個更悲哀一些。


《骨灰》中的表兄弟二人,一個是國民黨的特工,一個是支持共產黨的民主戰士。


兩人因為志同而道不合所以分道揚鑣,多年之後在異國他鄉把酒言歡的時候,一個被國民黨誣陷,一個被打為“右派”。


二人都沒能看到自己的政治理想實現,甚至流落海外,死無葬身之地。


前者是夢想破滅白費一場,後者是中國傳統文化裡最深切的悲哀。落葉不能歸根,又該何去何從。


3


前面四篇的主人公都是紐約客,後面兩篇可稱紐約人。


白先勇寫了一個在今天看來依然敏感的話題「同性戀與艾滋病」。


《紐約客》:漂泊的靈魂終有歸處


這個曾公開表明自己是同性戀的作家,寫了兩個溫暖的悲劇。


同性戀是一個不被社會主流接納的邊緣群體,因為被排斥所以孤獨,因為孤獨所以墮落,卻因為愛,在這座城市裡找到救贖和歸宿。


《Danny Boy》的主人公雲哥原本是臺灣的一名英語老師,因為身為同性戀的事情暴露,不得已遠走異國。


在紐約感染艾滋病後自殺未遂,加入了一個名為“香提之家”艾滋病患者互助組織,輕症患者照顧重症病人。


在這裡當志願者的期間,雲哥終於找到了平靜,坦然面對生死。


《Tea for Two》則描寫了一個同性戀聚集的酒吧,這裡來來往往的人來自不同國家,有著不同膚色和文化背景,只因為相愛出雙入對。


這個“歡樂國”因為艾滋的席捲毀於一旦,酒吧老闆手挽著手走上天堂。


《紐約客》:漂泊的靈魂終有歸處


這兩則故事固然是悲劇,卻與其他四篇有本質上的不同:東西方文化不再是對立,而是交融,相愛的人跨過種族的隔閡彼此陪伴,真真正正在紐約有了一個家。


或者,我們可以期盼,同性戀與非同性戀不再對立的那一天。


4


六篇文章,各自是獨立的故事,又串起一條時代的脈絡,從對立著試探,到以一顆包容的心接受,雖然還留有許多的不完滿,但終究,漂泊的心找到了歸處。


行走在哪裡,都是歸人不是過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