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是什么?如何应用?

书生3000


哲学一词,源于希腊语,本意为“热爱智慧”。中文最早使用于19世纪末,引自于日本的汉文“哲学”。古今中外对“哲学”一词的解释也不尽相同。哲学的根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简言之是谁决定谁的问题。由此,哲学划分为两个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哲学的基本观点有很多,如:普遍联系、永恒发展、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等。相应也有许多方法论,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等。

其实,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常在不知不觉中运用到哲学理论。如:

1.发展的观点。孩子很调皮不懂事,成绩很差,但不能以此断定孩子长大后就没有出息,未来一样可以成为非常优秀的人才。

2.做事要分轻重缓急,这就是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理论的运用。

3.全面的观点。看问题不能只看表象,而要全面分析。对互联网上的庞杂信息,坚持全面的观点,很容易做到不信谣不传谣。

4.一分为二的观点。塞翁失马,焉知祸福。胜不骄败不馁。

5.吃饱才能穿暖,经济条件上去了,物质文化水平才能相应提高。就是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理论的运用。在农村,如果老百姓连吃饭的问题都没有解决好,又怎能让他们也做好垃圾分类呢。

6.质量互变规律。不断的量变,最终会引发质变的结果。每一个犯罪分子都不是天生的,都是从最初的道德滑坡、贪图小利,一点点走向违法乱纪成为罪人的。

本人并非哲学方面的专家,仅就提问说一点自己的体会,不当之处,还请包涵。


方言菏泽


这个问题很大,很难回答,外行人更难回答,但是我也有一点肤浅的理解,在我自身的学习过程中确实有应用到。也许内行对这个问题可以剖析的很透彻,我则作为外行,说一些表面的体会。

我有三个专业吧,几乎同时在从事,在大学的时候,几乎不能理解哲学的应用。工作之初也难以理解理论的作用。后来慢慢的对专业的一些深入,有所体会。

1.安全管理,我是一名注册安全工程师。平时从事安全管理,人员管理,危险品管理。安全管理的理论我国不是很先进,安全文化也差距比较大。然而通过一些学习,越来越感觉哲学的一些基本理论在安全管理理论中有很强的指导意义,越来越感觉哲学对于每一门学科的思维方式大有益处。比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可以联系到安全立法与经济社会的联系,和效益的联系。有的时候对于一些事情能够用发展的眼光去看,看一些事情的时候也能认识到一些必然,因为哲学上的联系和必然。很奇妙,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谈哲学水平不足,但是有感觉)

2.法律。法律这一块更多的是在学习,应用得少,接触的理论多一些。考了法律职业资格,在学法理学的时候,感觉和哲学的思维很近,甚至有种朦胧的感觉,最早的法学家,估计都有哲学功底。在实体法律运行和发展的过程中,也都会体现哲学思维,有些很晦涩抽象的东西,一些观点展示的东西,假如了解了哲学,很容易掌握。

3.工程爆破、爆炸危险品管理。我是理工科的,以前很难想像能和哲学有什么交集。但是,在一些理论性的东西上,哲学思维帮了不少忙,在工作中能够先抓本质内容,然后应对各种变化,分析的时候也能抓住根本,当然以上三个专业都有很深的联系,我自己经常会用体系的思维来思考,不管是法律、规章制度、操作规程甚至是是管理,都惊人的具有一致性又有差异性。不得不服。甚至觉得理论上要很厉害有所突破,得先好好学习哲学。

仅供大家参考,再次重申本人非哲学专业。


心里颤动的一点点


我,记得曾经看到过英国有一个研究哲学的学者,解读哲学的大概意思,是,比拟人类其实都在迷宫里穿行或运行,因此要寻找迷宫的出口方向,那就是哲学的学门,当然,这个星球上,最最高的,哲学,个人认为,应该,非,易经,莫属,那么,接下去哲学功用,大家应一目了然了,大家认为呢?????????


哈灬哈66096005


哲学:涵盖的范畴比较广,但是我们只是作为兴趣了解的话,就当是透过事物看本质,在透过一些自然现象看到本质,再在此体悟过程中获得智慧,所以我们可以理解哲学就是提升智慧(不是小聪明哦)。国外的哲学家一大堆,中国的诸子百家都可以理解是哲学的一张,但是中国的哲学又不同于国外的体系。

简单理解就是提升我们的智慧,那么如何应用呢?

古人一般没有我们现在这么多负累,天天对着电脑,各种电子产品,各项技能学习。现在看来他们蛮落后的,但是事物都是有两面性,他们在晚上没有灯光的时候可以透过所学让思想尽情遨游,并身体力行实践自己的想法,影响众人,改变社会。无论是如家我,佛家我,道家教导人的不是消极,他们都是想推行自己的理想让社会变好,终极目标都是希望世界大同。

所以,我们说学习哲学可以让我们更清晰的认识自我,认识他人,认识社会,认识世界(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具体应用可以在个人生活中针对某一哲学体系进行研读,并在现行社会中进行实践验证,去其糟粕留其精华,并发扬光大。可以看看中国哲学史类的书籍先简单梳理一下。

推荐可以读下论语,如果文言可以读下张居正的论语别裁或者张居正讲论语,进而扩充读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再扩充可读下传习录。如果觉得文言略吃力可找下文学大家的译本,但是还是建议先通读文言版有个整体认识比较好。

在读书读书的过程中结合自行的工作,社会经验去融合(自然会融合在你的骨子里,只要有切实的认真研读),你会获得极大的智慧与帮助。比如论语就是有涵盖修身,治国(可以理解为管理),交往(交友标准,损友益友的选择),治世(看得懂国家的管理,世界政治的差异)。论语可以天天读,时时读,就像口袋书或者手把件一样,你随时可以把玩,而且每次感悟都会有新的提升。

所以,中国的经典足够我们研习一辈子了,而且中国哲学(民国叫国学)讲求自身向内求,不必在外,身体力行,知行合一,非常有实用价值。

论语孔子讲吾道一以贯之,即万事万物道理都一样,道已经融合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必到处去求,他本身就在你的内心。就像幸福本身就在你身边,为何花一辈子寻找结果把他弄丢了呢,真正认识自己你已经获得了最大的智慧,这个已经是你的哲学了。

有空多读读我们的文化传统,他一直在指引着我们的世界,不必到处去找寻。


李彬30046



我想哲学应该分为以下七个方面来通俗地理解:


第一本体论,即讨论世界到底是什么?随着当今自然科学的发展,这里边的很多问题在物理学和化学,以及其他学科里得到了更好的解答,但是还有很多哲学家在用人类的语言思索这个问题。代表作是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代表命题是“我们关注存在者,而遗忘了存在本身”。

第二认识论,即讨论我们知道什么和我们是怎么知道的?比如,我们是怎么认识这个世界的?我们的意识世界里发生了什么?我们是怎么得到知识的。心理学和脑科学用现代科学的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代表作为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代表命题为“我们无法认识物自体”

第三伦理学,即讨论道德是什么东西?即我们的道德善恶是怎样产生的?我们是怎样一步一步进行个人选择的?人是怎么成为好人和坏人的?代表为作亚里士多德的《尼格马可伦理学》,代表命题为“一切行为都以善好为目的”

第四美学,即讨论美丑是什么?即艺术存在哪些基本规律?什么是美什么是丑?生活中存在哪些基本的美的规律?代表作康德的《判断力批判》,代表命题为“美是无目的的和目的性”

第五逻辑学,即讨论对错是什么东西?即我们平时思考问题的方式,运用语言的方式是怎样的?我们是靠用什么样的逻辑去论辩的?代表黑格尔的《小逻辑》,代表命题为“我们所要求的,是要能看出异中之同和同中之异。“

第六科学哲学,即讨论科学是个什么东西?即科学是怎么产生?怎么发展的?科学里面那些思维方式对于人文和社会科学造成了怎么样的挑战?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什么样切身的帮助?代表作卡尔纳普的《科学哲学导论》,代表命题为“因果性未必存在”

第七,哲学下面还有很多别的小分支,例如:宗教哲学,信仰是什么?政治哲学,政治为了什么?历史哲学,历史有目的吗?语言哲学,我们是怎么使用语言的?文学理论,文学作品有基本结构吗?

在很古老的世界里,哲学是一切,希腊人称之为爱(philo)智慧(sophy),就是我们摆脱自己日常经验的世界,而是用抽象思维和更高的理性,去仰望星空,去思索更遥远的世界,大到宇宙的边界和时空的标准,小到人心的罪恶与微观的原子,那里面蕴含着现代 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政治学、法学 等等一切的萌芽和开端。


随着现代世界的兴起,自然科学占据统治地位,学科分化越来越严重,物理学解决了很多本体论的问题,心理学解决了很多认识论的问题,等等等等。不过哲学还是坚持在以人类最基本的思维为武器,以人类最基础的自然语言为渠道,对这些问题进行一种探讨,而且确实产生了了一些对自然科学能构成冲击和互相补充的观念和方法。


所以一言以概括的话,哲学就是你对“世界是什么?我们知道什么?美丑是什么?宗教是什么?”等等根本问题和根本规律,凭借生活经验和自己的逻辑思维,用人类的自然语言,对其进行探讨琢磨的一门学科(学问)和一种方式。



那么应该怎么运用哲学呢?

哲学本身是不能直接应用到生活中的,“哲学无用论”甚嚣尘上的立论基础就根植于此。 但是如果从间接角度,在生活中应用哲学还是可行的。


第一,思想性。哲学有很多流派,如果系统的学习某一个流派的哲学,你必定可以依据这个哲学流派的思想体系,构建自己的价值体系。这个价值体系就可以作用于生活。扬朱的“拔一毛而利天下,吾不为也”,老子的“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等等,都是一种价值观,直接应用到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选择。

第二,逻辑性。哲学发现至今分为两个阶段,古代的本体论,近代的认识论。而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无论哲学家持有哪种观点,他都需要进行严密的论证来阐述。学习哲学,理解哲学家论证自己思想的过程,自身的逻辑性会得到极大提高,在生活中很多方面都能得到帮助。

第三,指导性。哲学的魅力在于他让你接触到伟人的思想。很多时候,我们会思考一个现象的本质是什么,起源是什么,但我们不会一直去深入地想,也不会去系统归纳。而哲学家帮我们做了这些。学习哲学,我们会开始思考很多从未留心的问题,这些都会指导我们如何生活,让我们发现生活的意义所在。


电子与数学方法


乎每一个文科生从高中刚开始接触哲学的时候都会有疑问,学辩证唯物主义有什么用,对现实生活有什么意义。其实这里谈到的,应该也不仅限于“辩证唯物主义”这一个哲学流派本身,而问题关键在于哲学有什么用。

实际上很多人也仅仅是从高中或大学开始正式接触哲学,但很少有人专门的学习哲学,故而也最多只能从所学的部分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观点来谈。哲学不仅有辩证唯物主义,但是即使通过辩证唯物主义同样可以至少让我们看问题可以通过别的方式或者一些角度来看。此外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也是同样。比如提到的《庄子》里面的一些观点,同样也是哲学问题,同样也是充满思辨:庄周梦蝶,还是蝶梦庄周,是我们做梦还是我们本身就处于梦中之梦。无用之用,也许本身才是真正的大用。

对于现实生活的启发或指导意义,哲学或许没有直接的影响,但是很多科学的根基或许却源于哲学思辨。

这也不禁让人想到很多学科的争论都是从最基础的一些问题谈起。在现代经济学理论中争论的最后落脚点,通常都回到了人性上来。其实,这样的一个过程,相当于一个对于整个经济学理论的逆推过程。作为社会科学,本身建立的基础就是在于对人本身的认知之上。现代经济学最基本的理论根基源自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而国富论的人性根基则在他之前的一本书——《道德情操论》中得到表述。

亚当斯密在他的《国富论》中的《论分工》一节中就提到:

在这里,亚当斯密实际上也回答了,哲学对现实生活有没有意义的问题,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哲学作为“爱智慧”的学说,哲学是有意义的,并且还是大意义。

而在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的这一书中,亚当斯密就提出了人的自利性(注意:这里人的自利性不等于自私性),同样,正是这样的自利性,成为了西方经济学的基础基本假设之一,而后来的整个经济学以及随后出来的一系列相关学科(比方博弈论),同样是基于这样的人性认知之上。人性的认知,实际上就是需要回答人性究竟是怎样的,这就是哲学需要解释的。正因为如此,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之前,写出了《道德情操论》。

而这一切,正如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王德峰在一次讲座上所言:“……非哲学系学生的任务是什么?是读原典。读你那门学科的原典。每一门学科都有它的经典著作……最初创立那门学科的经典著作,它已经对于这门学科的前提,方法做了某种具有哲学意义上的探讨”。

也就是说如果一门学科的最最基本的大前提都出了问题,那么这么学科的基本上就存在严重问题,甚至无意义了,正如今天很多人对佛洛依德的理论的质疑一样。而哲学则并不会妨碍人们对他自己专业的学习和钻研,但是给了人们专业的学习提供了一个思想的背景和思维的方式。所以有人说,哲学家们只是在不同的角度阐述这个世界,但这不是最重要的,因为最是重要的是在于改变这个世界。

在历史上,尤其是近现代哲学几乎是所有学科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可惜经典的时代已经过去,人类在文明发展中越走越快,越容易陷入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迷雾,失去正确的方向。失去哲学的人类社会没有精神和文明,那么便是行尸走肉,命不久矣。



一棵扎了根的杨树


哲学是人类研究万事万物的基础。人类对世界的观感最早的是感觉,如何把对世界整体理解,用来指导对某一事物的认知,最终诞生了哲学。关于问题的回答,不想看长篇大论的可以看下面黑字的例子

方法论不多讲,主要是根据各种世界观进行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唯物主义世界观要求人们在认识和实践中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唯心主义世界观则从某种精神的东西出发。客观唯心主义世界观要求人们在行动中遵从某种客观的精神原则或宗教教义、神灵的启示等等。主观唯心主义世界观则认为人们可以按着自我的感觉经验、愿望、主观意志等等行事。

某大学毕业论文还有一个月的上交时间了,但是还有四个学生没有准备好。小甲认为,时间已经来不及了,我一点思路都没有,要不明天去庙里上烧个香拜拜佛,希望佛祖给我一点启发(客观唯心主义)。小乙就想,毕业设计现在没思路不代表以后没思路,灵感这东西说不定哪天就来了,我还不如出去散散心,等下灵感爆发,肯定能写出来(主观唯心主义)。小丙说,反正我大学没学,最后一个月已经来不及了,就这样吧大不了在复读一年(客观唯物主义)。小丁则奋起直追,每天早出晚归到图书馆查阅资料,咨询老师,努力完成毕业论文(主管唯物主义)。

以上就是不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我们具体行为,上面就是个段子,具体到实际上要复杂的很多,而且人们也经常是个复杂的矛盾体,没有经过学习和实践的人,身上经常会体现出来好几种世界观,对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也有很大的影响。有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才能面对各种难题不会走偏了,我想这就是我们学习哲学的现实意义吧。

最后推荐一本哲学启蒙书,也是西方社会评价颇高的哲学书籍《苏菲的世界》,让哲学变得通俗可读。 我是爱读书的大白,欢迎大家关注我,让我们一起学习进步。


大白爱阅读


悟空问:哲学与科学有什么区别与联系?与中国的道文化又有什么关联?大公曰:科学与哲学都是关于客观规律的话题。不同点在于哲学是对规律的认识,科学是对规律的应用;哲学侧重普遍性,是抽象再抽象,更偏重于意识形态;而科学则侧重于特殊性,是具体再具体,更针对于技术应用。哲学观点与时间没有关系,可以千年万年不变,但科学技术则可能日新月异。哲学用于宏观指导,是战略思维;科学用于战术应用,是技术创新。科学经常否定自己以前认为是真理的知识,但并不是被否定的知识就一定是谬论。就像爬楼梯一样,登上第二层不等于第一层就是错误的;有了电热器不等于锅灶就是错误的。科学就像灶具的改进一样是随着新材料的发现、发明,认识水平的提高,按照精细化,人性化,新异化及多快好省的原则不断的改进或创新,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如果说中国道文化是一棵大树,那么哲学就是从树梢向树根方向探索,越来越深粗;科学就是从树根向树梢方向探索,越来越精细!



音形世界


哲学,是对世界真相进行探索的科学,它要回答“世界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以及我们该怎么做”的深层次、宏观性、普适性问题。因为问题大,所以未免觉得空,便有人以为哲学是不务实、不接地气的学问,不学也罢。

其实,哲学的社会功能是“无用之用”。无用,意味着它不针对具体的自然科学问题和社会问题寻求解决之策,它只会为你提供看待问题的角度和思维层次,而这正好体现出它的“用处”。

如发生一场交通事故,大家最关心的是人受伤了怎么救助,损害赔偿怎么办?这两个问题留给医学和法律解决,哲学只会告诉你,一个事件的发生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统一,给你这两个辩证法的“范畴”,引导你由一个点、一件事去挖掘其背后普遍性的观点,拓展你的思想深度和纬度。

哲学,想说爱你不容易。但如果我们读懂了康德批判的深刻、黑格尔辩证法的纯粹,或许我们会看见人类文明最深处的那道光![机智][机智]

——睡醒的熊 2020.03.11





睡醒的熊


这个话题太大了,需要太多的文化和知识储备才能更好的诠释。
哲学是概念,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以认识、改造世界的方法论为研究内容的科学。
同时,在著名的科技融合体模型中,哲学处于该模型的顶端,汇聚并指导了具体科学,与科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举个例子:
1.黑格尔,欧洲哲学大家,可以说是一个客观唯心主义者;
2.马克思把自己建立的新哲学叫做“实践的唯物主义”,也就是那种“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他特别突出地强调实践的本质地位和前提意义。因为在马克思看来,以往哲学的致命缺限就在于脱离了实践,所以要么陷入唯心主义,要么陷入唯物主义,它们都只能局限于“解释世界”。而马克思认为,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所以他把“共产主义”和“实践的唯物主义者”看成是同义词。


3.其实,最厉害的是中国,中国的传统文化也特别强调“践履”的功夫。
孔子教诲要中国人,“讷于言而敏于行”,认为此乃君子之德。在他看来,“巧言令色,鲜矣仁”。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圣外王”之道,要求“内圣”只有落实到“外王”才有意义和价值。
老子也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佛教推崇的是“圣默然”。可见中国传统文化真正信赖的是人的“行动”,而不是人的“言辞”,正所谓“听其言而观其行”。
毛泽东(毛主席)在《实践论》中就特别强调“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他把实践作为人们认识的出发点、认识的动力、认识的检验标准和认识的最终归宿。
毛泽东(毛主席)的这种人民本位思想,既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人民主体论立场,也凝结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本论观念。
4.辩证思维,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哲学,将其思辨的论证法改造成为实践的辩证法,它的根基就在于人的存在本身的辩证性质

中国的“共产主义”,毛泽东思想,他的哲学思想是完全超越之上的,这个世界原本就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同时存在的,是分不开的。


“哲学”这个概念是西方国家传过来的,他只是一个分支或者说对世界的认识是片面的,不完整的。只有中国是完整的!
有更深入的探讨可以关注我,我们共同探讨共同进步![祈祷][祈祷][祈祷]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108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p-0000/6cb4585be387444189e96a142621338c\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