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地名探究——因德水(古黄河)而得名——德城和德州

【开篇语】自幼长在孔孟之乡,虽不才亦多受传统文化之影响,一向喜欢探究历史,追溯既往。一直以来,对地名颇感兴趣,充满好奇——为何金乡并无金矿,济南、济宁、济阳得名的济水消失去了哪里,而鱼台、嘉祥又藏着什么样的故事……凡此种种,都让我浮想联翩,于是我决定去探究这些地名的由来,以及这名字背后隐藏的历史,还有,关于这里我能想起的人和事……


齐鲁地名探究——因德水(古黄河)而得名——德城和德州

德州市

【地名由来】

德城之"德"即为德州之"德"。

德州之"德",源于"德水"。德水,古黄河别名。德州因处于德水之畔而得名。秦始皇帝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灭山东六国,称天下之帝。当时有一种作为解释朝代更替和世道治乱的历史哲学和政治哲学,即水、火、土、木、金之德的五德终始之说。人们认为,黄帝得土德,夏得木德,殷得金德,周得火德,互克互生。秦因周为火德,能灭火者是水,故自称得水德之瑞,所以秦能灭周。因此,秦改古黄河名曰"德水" (《史记·秦本纪》)。

西汉时,在今德州东境、古黄河边置安德县,取"德水安澜"之意,意喻"太平祥和之州"。之后,此名此意就被赋予了德州。至隋朝,隋文帝于开皇三年(583),改安德郡为德州,治安德县,此为德州地名之初始。以后时废时复,至唐乾元元年(758)复称德州,自此,历代皆称德州。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改德州市。

齐鲁地名探究——因德水(古黄河)而得名——德城和德州

德城区在山东的位置

德城区,为山东省德州市辖区,地处山东省西北部,是德州市的中心城区,北依京津,南靠济南,地处天津滨海新区和环渤海经济圈。截至2016年,德城区辖7个街道、5个镇,48个城市社区、54个农村社区,面积23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4.53万人。


齐鲁地名探究——因德水(古黄河)而得名——德城和德州

德州风光

德州,古称安德,简称德,山东省地级市。位于山东省西北部、黄河下游冲积平原,是山东省的西北大门,北接河北省沧州市,南接省会济南市、聊城市,西邻河北省衡水市,东连滨州市。德州市为黄河冲积平原,历史上境内曾有两次黄河大迁徙,上千次决口,造就了西南高、东北低的地形,基本气候特点是季风影响显著,四季分明、冷热干湿界限明显;行政区域面积1035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79.58万人(2017年底),辖德城区、陵城区、禹城市、乐陵市、临邑县、平原县,夏津县、武城县、庆云县、宁津县、齐河县等2个区、7个县、2个县级市,市人民政府驻德城区东风东路1566号。


齐鲁地名探究——因德水(古黄河)而得名——德城和德州

德州是中国太阳城、中国功能糖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以及国家交通运输主枢纽城市,处于环渤海经济圈、京津冀经济圈、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以及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交汇区域。德州扒鸡、金丝小枣、保店驴肉、德州黑陶等地方特产驰名海内外,其中,德州扒鸡、保店驴肉、乐陵金丝小枣被称为德州三宝。

齐鲁地名探究——因德水(古黄河)而得名——德城和德州

【寻欢文史】

德水安澜


齐鲁地名探究——因德水(古黄河)而得名——德城和德州

德水,古黄河名;澜,水波,安澜意为水波平静,寓意太平。

两千多年前,黄河只叫"河",没有"黄"字,也称"大河",是非常清澈的。

《诗经·伐檀》中写到:"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

把"河"改名为德水,是秦始皇的杰作。战国时齐国的邹衍宣称,每一个朝代都有与金木水火土"五圞(luán)行"相应的德,也就是来自"天意"的合法性依据。

秦灭六国后,秦始皇认同了这一说法,认为黄帝得土德,夏得木德,殷得金德,周得火德。秦代周,是沾了水德的光。

《史记·封禅书》中记载:昔秦文公出猎,获黑龙,此其水德之瑞,于是秦更名河曰德水,以冬十月为年首。

后来,河水中的泥沙增多,有"浊河""黄河"的叫法。

据考证,黄河一词最早见于东汉班固《汉书·地理志》中,但未被普遍认可,在唐初的军歌中还曾写到:"四海皇风被,千年德水清。 "直到唐末宋初,黄河这一名称才被广泛使用。

西汉初年,徳水之畔设立了安德县,取“德水安澜”之意,属平原郡。那时的平原郡,相当于现在的省,它直属中央,管辖着平原、鬲、高唐、重丘、般、乐陵、祝阿、安德等19个县。

在德州的志书中,对德水安澜较为详细的表述是清代田雯的《长河志籍考》:德州,古九河之地,黄河所经,汉县名为安德者,以其德水安澜耳。

【历史沿革】

德州在夏、商时为有鬲氏(鬲国)、有穷氏,系侯国。

秦废分封制改郡县制后置鬲县,至北齐废鬲县。汉置安德县,后经隋、唐、宋、元、明、清各代及民国时期,又先后设置广川、长河、将陵、陵州、陵县、德县。自秦2200余年,德州已六易其治所,各时期地域大小不一。

德州夏商时隶属兖州,西周以及春秋时期属齐国。战国时分属齐、赵二国。

秦分属齐郡、钜鹿郡、清河郡、上谷郡。

汉分属青州平原郡、济南郡、冀州清河郡、幽州渤海郡。

三国时属魏。西晋时分属平原国、清河国、乐陵国、乐安国、济南郡。

南北朝时期分属安德郡、清河郡、平原郡、乐陵郡。

隋代分属兖州平原郡、渤海郡、冀州清河郡、青州齐郡。

唐代分属河北道德州、贝州、棣州、齐州。北宋分属河北东路、右京东东路。金时分属山东西路、东路、河北东路、大名府路。

元属燕南河北道、中书省河间路、济南路。明属山东布政使司济南府、东昌府、京师河间府。

清分属山东济南府、武定府、直隶天津府、河间府。民国初期分属山东省济南道、东临道、武定道、直隶省津海道。1928年分别直属山东、河北省政府。抗日战争时期津浦铁路以东各县分属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鲁边区、河北区一、二、三专区,津浦铁路以西各县先后属冀南、运东六专区及沧南专区,齐(齐河)、禹(禹城)部分属冀鲁豫一、四专区。解放战争时期至1949年分属渤海区二专区、泺北、沧南专区和冀南二专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5月9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批准设立德州专区(德州专员公署),系由原渤海区的沧南、泺北两专区合并而成。当时辖吴桥、东光、南皮、庆云、宁津、盐山、乐陵、商河、临邑、济阳、德平、德县、平原、禹城、齐河、陵县及德州市17个县(市)。

1952年10月,将1950年划归河北省的恩县、武城、夏津划回德州地区。同时将原属河北省的吴桥、东光、南皮、庆云、宁津、盐山6个县划回河北省。并撤销陵县划归德县。1956年至1961年,德州专区撤销,并入聊城专区,将乐陵、临邑、商河、济阳划归惠民地区,齐河、平原、禹城、夏津、武城、德州市、德县划归聊城地区。同时,撤销德平县,分别划归临邑、德县、商河、乐陵;撤销恩县,分别划归平原、武城、夏津。1961年7月恢复德州专区,又将1956年划归惠民地区的乐陵、临邑、商河、济阳和划归聊城地区的齐河、平原、夏津、武城、禹城、陵县(1961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改德县为陵县)、德州市划回本区。共辖11个县(市)。

1964年12月,原属河北省的宁津县和庆云县划德州专区管辖。

1967年,德州专区更名德州地区(德州地区行政公署)。辖德州市、乐陵县、禹城县、临邑县、平原县、夏津县、武城县、庆云县、宁津县、陵县、齐河县、济阳县、商河县13县(市)。

1989年12月22日,经国务院批准,将商河、济阳两县和齐河县的桑梓店、大王、靳家三个乡划归济南市。

1994年12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德州地区,改设地级德州市,将原县级德州市改为德城区。新建地级德州市行政区划与原德州地区行政区划相同。1998年由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省级德州经济开发区。

2006年4月,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为省级德州运河经济开发区。

2014年7月21日,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禹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更名为德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于当年12月正式挂牌。

2014年10月,经国务院批复,撤销陵县建制成立德州市陵城区,陵城区人民政府驻地临齐街道办事处中兴路155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