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永青:淺談曹喜蛙的起鬨哲學

淺談曹喜蛙的起鬨哲學

——《贏在互聯網》讀後感

文、林永青

一、曹喜蛙著《贏在互聯網》以書有一小節,特別以“價值中國網”為案例佐證,也肯定地、正面地、闡述了價值中國網在以往所做的努力。個人觀點是:曹先生的書的確很有價值,我也因為書中的一些觀點而很受鼓舞。比如,明確地談論“虛擬社會”;明確地談論“網絡時代的弱勢力”......所以,我不請自來地為本書寫一點感想。

二、本書給我印象最深的一點是,曹喜蛙先生居然用起鬨理論來解釋知識經濟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三、猜測曹先生的年齡,應當不是80後。80後是互聯網原住民,出生、懂事兒就泡在互聯網裡了。他們對互聯網的態度是拿來就用,不會、也不需要關心互聯網的文化問題或哲學問題。反而是我們這一代的互聯網移民,因為互聯網生態與以往的傳統不同,這一代總是比較深刻地,也是痛苦地在做反思。我比80後年紀大不少,但我並不認為我是互聯網移民,我是比互聯網原住民更早的互聯網建設者。同時,我也記得,在90年代初,國外有不少研究互聯網文化的學者,較出名的如《Wired》雜誌的主編 Kevin Kelly,還有,一位號稱“北美土狼”的傢伙布洛克曼,新近還出了一本書,《未來50年》。而國內,當時比較知名的人物,第一位當然是張樹新。90年代中,張的贏海威公司邀請了一些人,像胡泳、姜奇平、吳伯凡等,出了幾套互聯網叢書,都是中國最早的“想為中國互聯網啟蒙”的人物們。胡泳最近反而一直在不同場合呼籲,要對互聯網的“不可控風險”提高警惕。我比胡泳的“革命精神”更徹底,我一直在鼓吹互聯網需要通過立法來管理。

曹喜蛙先生在書中引用了波普爾的《通過知識獲得解放》的一些結論,這很讓我吃驚。因為研究互聯網的多數人,只瞭解技術和商業模式,研究文化的很少,研究哲學的更少。曹先生應當是個另類,當然,我也是。我說兩句題外話:1、技術和文化,區別只在於一個是已經物質化了的思想,一個還在演進中的思想。2、思想決定行為、行為決定習慣、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文化是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思想;而制度就是一個國家或民族的物質化了習慣。

四、應當承認,曹喜蛙先生的起鬨理論,行文敘事的風格很精彩。但我個人認為,我們完全可以用原有的話語體系,描述出同樣的內涵。我認為曹氏這裡的起鬨理論,其核心就是“創新+話語權+去中心化”。比如,書中說“知識就是起鬨”,這是很深刻的結論,而如果用我的保守一點的詞彙說,就是“創新就是創造知識”;再比如,“起鬨是網民的特權”,也可以用“老”一點的詞彙來說就是,網民向權威或精英爭奪話語權。

還有,曹先生將起鬨理論定義為他的互聯網哲學。我卻認為,更準確地,這不是哲學,而應當是某個立場的互聯網社會學。以後現代的解構立場著稱的福柯,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如果哲學不干涉政治學,那將是哲學對政治科學的最大貢獻”,大意如此。我想表達的是,哲學其實只是方法論,甚至不是世界觀,哲學什麼也不是,哲學是“結構”。社會學,或者政治學,或者歷史學,才是“內容”。請不要誤解,我並不認為結構高於內容,結構與內容是共生的,缺一不可。這也是為什麼價值中國網既有媒體-內容,也有人脈-結構。

歡迎曹先生批評。

2008年9月9日於北京

林永青:淺談曹喜蛙的起鬨哲學

林永青


林永青,價值中國網發起人、創融國際資本公司董事總經理,北京師範大學MBA客座教授、英中商會BCCC企業家論壇執行委員、美國金融學會AFA會員,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紐約大學商學院、巴黎商學院全球聯合EMBA。


林永青:淺談曹喜蛙的起鬨哲學

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 2008出版 曹喜蛙著

曹喜蛙,本名曹喜斌,1966年3月8日生,山西運城河津人,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研究生。媒體人,互聯網哲學家,詩人,藝術評論家,策展人。

1988年在《北京文學》發表詩歌處女作,1992年開始北漂,先後在《詩刊》《星星詩刊》《中國詩人》《詩選刊》《詩歌月刊》《紅豆》雜誌等發表詩歌,組詩《核武器與癌》獲得過全國哲理詩大賽一等獎,詩歌《愛因斯坦肖像》入選過北京大學出版社全國中學教輔書,有詩歌入選《北漂詩選》《中國網絡詩歌年鑑》《中國詩人生日大典》《中國大灣區詩匯年選》等選集。從1998年開始,到2008年完成互聯網哲學構建後,2010年開始側重藝術評論,2013年獲得雅昌藝術網年度最佳藝評人,2015年任中央數字電視國學頻道主編兼美術館館長。迄今,已在《文藝理論與批評》《傳記文學》《美術報》《中國美術報》《中國美術館》《中國文化報.美術週刊》《收藏與投資》《大河美術》等專業報刊發表文章。2016年5月開始為獨立學者,兼李可染畫院宣傳部副主任、人民大學休閒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優制諦酒文化沙龍名譽會長,被80後、90後的青年藝術家譽為中國第二代當代藝術教父。著有《贏在互聯網》《和明星去旅行》《中國吼獅》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