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的灭亡,实际上是南宋君臣自食其果的下场

导语

宋朝是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朝代,爱的是那文学创造者的天堂,整个国家重视文化,人人皆可言;恨得是宋朝的懦弱无能,创造出了太多以多输少的战争,虽有文臣武将,却无明君,任江山丢弃,百姓哭喊,仍然无动于衷,这是大宋的悲哀。然而在南宋末期,宋朝的历史原本可以继续延长数年,却被南宋君臣无数次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并多次延误战机,最终落得个灭亡的下场。

南宋的美梦

端平元年(1234)年正月,金国灭亡。南宋举国庆贺,百年宿敌灰飞烟灭,百年国耻终得一雪,南宋上下似乎都看到了一个美好的时代到来。

金国灭亡后,蒙古与南宋协定,以陈蔡西北地为界,北归蒙古,南归南宋。根据这个规定,南宋得到了部分的河南之地,但与南宋预期得目标相差甚远,特别是河南三京之地,即东京汴京、西京洛阳、南京应天府,三京之地一个也没有收回。

因此,宋军将领赵葵与赵范就对宋理宗提出一个“守河拒关”得计划,就是收复三京,将南宋边疆推进到黄河、潼关一带。河南经过多年得战乱,早已是城池残破,十室九空,蒙古虽占据陈蔡以北得地区,但主力却已经渡河北反。南宋想要占据河南之地并不难,但此举无疑是对蒙古宣战,因此,朝中大臣极力反对,但宋理宗与宰相郑清之好大喜功,不顾后果,全力支持赵葵、赵范二人的“守拒河关”计划。

南宋的灭亡,实际上是南宋君臣自食其果的下场

蒙宋形势图

公元1234年六月,南宋军队开始向北推进。首要目标就是收复故都汴京,南宋派出了两支军队直取汴京,一支由淮西制置使全子才率领的一万兵马;另一支由淮东制置使赵葵率领的五万人马。守卫汴京的是金国降将崔立,此人名声非常不好,崔立的手下李伯渊、李琦等人听说南宋军队想要收复汴京,就杀了崔立,打开城门迎接全子才。

在全子才收复汴京半个月后,赵葵率领的主力部队到达汴京与全子才会师,并不顾粮草不足的情况下让徐敏子仅带领五日的干粮进攻洛阳,洛阳早已是座空城,据记载,徐敏子收复洛阳时,城内只有三百户人家。蒙古军队很快就杀了回来,在击败策应徐敏子的杨谊后,转而进攻洛阳,徐敏子率部苦战,起初胜负相当,但因宋军粮草不足,无奈之下,只得撤退。

退守汴京的全子才与赵葵多次催促朝廷运送粮草,但消息似乎石沉大海,望穿秋水,粮草迟迟未到。蒙古军队决黄河水灌城,宋军本来就饥饿难战,又被洪水淹死不少人。赵葵、全子才无力回天,只得放弃汴京,狼狈而逃。

从收复到放弃,前后仅仅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这样,南宋不顾蒙古进攻的危险发动“守关拒河,收复三”的军事行动,以彻底失败而告终。

纵观宋代历史,宋朝在外交方面一直很被动,要么懦弱,任人宰割;要么逞强,打脸充胖子。遇到一点点挫折就会自信心崩溃,而得到一点点收获就会自尊心爆棚。从联金灭辽到联蒙灭金,宋朝都是以弱势一方联合强势的一方来获取利益。但无论是灭辽还是灭金,宋朝都出力甚微,结束后又想捞取更多的好处,最后得罪了强势的“暂时盟友”。

蒙宋战争

宋军从洛阳、汴京败退后,蒙古马上派遣使者赴宋,并指责宋廷违背盟约。端平二年六月,蒙古大汗窝阔台大举南侵,蒙宋战争爆发。


南宋的灭亡,实际上是南宋君臣自食其果的下场

窝阔台攻宋

窝阔台攻宋之战,分为三路军:西路军进攻川蜀,中路进攻襄阳,东路进攻唐州。

  • 西路军

西路军由阔端率领,入侵蜀地的路线由陕入川。首战沔州(今陕西略阳),南宋知州高稼孤军无援,力战而死。蒙军接着围攻青野原,利州统制曹友闻连夜前往救援,截击蒙军,解青野原之围。蒙军先锋汪世显率军攻打大安(今陕西宁强北),被曹友闻击退。为了阻止蒙军入川,曹友闻率军驻守在当初吴玠大破金军的仙人关。

经过数个月的相持,蒙军攻陷兴元(汉中),兵锋直指阳平关。曹友闻赶忙率军救援,可惜天公不作美,狂风暴雨接连而至,蒙军乘机围攻宋军,曹友闻兵败身死。曹友闻一死,由陕入川的通道再也没有阻拦,蒙军长驱直入攻进川蜀之地。

自从吴玠、吴璘守川蜀之后,蜀中境内百余年无战事的原因,各州府备战不足,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蜀地一大半都落入蒙军之手。只有文州知州刘锐、赵汝乡领导文州军民坚守了一个多月,最后因为水源被切断才被蒙军攻破。阔端又花重金收买了吐蕃部落,联合攻陷了成都,直到皇子库春死后,阔端才放弃了成都撤退。

  • 中路军

中路军在库春的率领夏,先取枣阳、然后进攻郢州。郢州濒临汉水,城池坚固,蒙军多次进攻仍未攻陷此城。正当蒙军被挡在郢州时,襄阳却出了乱子,襄阳城守军内部有南北军之分。北军将领的权势一直在南军之上,而镇守襄阳的京湖制置使赵范约束不住北军,从而使得北军将领王旻、李伯渊等人生出反叛之心,抢了襄阳城的仓库并一把火烧了,然后就投降蒙古去了。南军将领李虎等人在北军走后,就趁火打劫大势劫掠,然后扬长而去。赵范无力回天,就弃城而逃,襄阳城随即被蒙古占领。

襄阳城自岳飞收复后,一直都是南宋的军事重镇,襄阳城高池深,固若金汤,而且储备有粮草三十万,军械武器二十四库,即便被围困也可以坚持数年。经过南北军的这般折腾后,数年积蓄毁于一旦。襄阳失守后,均、房、随、郢四州也先后沦陷。只是后来统帅库春病死,蒙军的中路才停止进攻。

  • 东路军

东路军由温不花率领,兵锋直指唐州,曾经收复汴京的全子才弃城而逃,当蒙古军队进入淮西后,几乎没有遭受到像样的抵抗,蕲、光、舒三州的守将皆弃城而逃,南宋在这些地方囤积的大量粮草军械都白白送给了蒙军。温不花又兵分两路,一路进攻黄州,一路进攻合肥。


挑起战事的宋理宗非常后悔,他一边罢免了主张收复三京的宰相郑清之,一边下了一道罪己诏。只是宋理宗反悔也没用,为了阻挡蒙军的攻势,宋理宗命史嵩之增援光州,赵葵增援合肥。史嵩之在得知蒙古人已经打到江陵后,派孟珙率军前往救援。


南宋的灭亡,实际上是南宋君臣自食其果的下场

孟珙画像

孟珙可以说是此时南宋军中的第一号将才,他见蒙军人多势众,就采取疑兵之计,先令部将张顺渡江,自己则率领主力随后,过江之后,又让士兵不断变换衣服与旗号,到了夜晚,又命人在江岸高举火炬,数十里相接,以此来营造出宋军人数众多的假象。蒙古人果然中计,不知宋军援军多少,孟珙乘机发动进攻,连破蒙军二十四寨,救出难民二万余人。

就在孟珙取得江陵之战胜利的同时,宋军在真州保卫战中也取得了胜利。真州知州丘岳执军严明,守备周详,并且守中有攻,预设伏兵后引诱敌军来攻,等敌人追击时,以震天雷等火炮伏击,蒙军伤亡惨重,不得不引兵退去。

至此,蒙古的第一波攻宋之战结束。

PS:其实,蒙古退军的主要因素是蒙古西征,蒙古西征与南侵几乎是同时进行的,这一次的西征比成吉思汗第一次西征的规模还要大,蒙军荡平中亚后,又攻入了俄罗斯,占领了南俄平原,然后攻陷基辅,继续西进,打到了波兰境内。蒙军大败欧洲联军,然后进攻维也纳,兵锋直指南欧,后因窝阔台去世,蒙古才从欧洲撤军。

嘉熙元年十月,温不花再次南侵,先后攻克光州、复州,但在进攻黄州时再一次被孟珙打败。孟珙已经成为宋军胜利的标志,蒙军纵横天下,罕有对手,孟珙是为数不多能屡次战胜蒙军的将领。宋廷命孟珙为荆湖制置使,并诏令他收复襄阳与樊城。1238年冬,孟珙开始展开反攻,先后收复鄂州、荆门。次年,孟珙挥师北上,与蒙军三战三捷,收复了襄阳、樊城等地。

窝阔台因为全力西征,就想与南宋议和。嘉熙二年,蒙古派使者入宋,提出议和,与之前一样,南宋再次分为主战派与主和派,宋理宗对此犹豫不决。和议之事还未取得进展,孟珙就收复了襄樊等地,这使窝阔台放弃议和,决定大举攻宋。

嘉熙三年,蒙古派塔海率军攻击川蜀,川蜀再次遭蹂躏。一时间,邛、简、眉、阆、蓬诸州纷纷沦陷,蒙军进而再破重庆、顺庆诸府。塔海还想顺江而下,直取湖南,但被孟珙所阻止。东进失败,塔海再次杀入川地,围攻成都。四川制置使陈隆之坚守成都,无奈部将田世显却暗中向蒙古投降,打开了成都北门迎蒙军入城,成都也因此失守。蒙军占领成都后,又先后占领了汉州、泸州、叙州等地。

在蒙军占领成都的同月,蒙古大汗窝阔台去世,为了确定新的大汗,出征在外的各路大军纷纷返回,南宋再一次得到喘息。

钢铁堡垒:钓鱼城

川蜀地区在蒙军的破坏下,原本富饶的天府之国早已疲惫不堪,许多城池只剩下残垣断壁,失去了其军事防御价值,完整的州郡几乎没有。1242年,宋朝以余玠为兵部侍郎、四川安抚制置使兼重庆知府。朝廷给余玠很大的权限,余玠走马上任之后,立即整顿军政,选拔官员,招揽豪杰。冉琎、冉璞被称为蜀中卧龙,在总结了蒙军攻破川蜀的经验后,提出新的防御观念,认为应该利用巴蜀险要地形,依山筑城,以防御蒙军骑兵。冉氏兄弟遍察川蜀,选出了十余座适宜筑城之山,这十余座山城分布均匀,处于战略要地与重要城市附近,依山傍水,山势险要。在这其中,钓鱼城为诸城之最,钓鱼城三面环江,峭壁悬崖,城墙雄伟,在后来的战争中,钓鱼城确实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南宋的灭亡,实际上是南宋君臣自食其果的下场

窝阔台画像

蒙古大汗窝阔台去世后,围绕汗位的斗争持续了十年,直到公元1251年蒙哥继位才停止。在这十年里,蒙军虽然时不时的进攻南宋,但规模都不大。南宋守卫疆土的重任落在了几个制置使身上,其中,孟珙守京、湖,余玠守巴蜀,吕文德守淮西,这三人皆一时之良将。可惜,南宋名将孟珙因常年征战,积劳成疾,于1246年病逝,年仅五十一岁。在孟珙死后七年,南宋又一名将余玠暴死。

余玠治理四川,前后十二年,功绩卓著。赴任之初,川蜀残破,他轻徭赋税,通商贾以富蜀地,历经十余年,川蜀大有改观,经济得以恢复,百姓得以安居,军事防御能力也大大增强。然而却被朝廷重臣恶语中伤,使皇帝产生疑心,在余玠接到回朝诏令不久就暴毙而亡,死因不明。

公元1258年,在消灭大理对南宋形成包围之势后,蒙哥下诏,大举侵宋。蒙哥的计划同样是兵分三路,先占领南宋的西部与中部,然后向东挺进,灭掉南宋。三路人马分别从北面、西面、西南面挺进。其中。蒙哥汗进攻蜀地,然后沿江而下,忽必烈从北面进攻,攻取鄂州,兀良合台从安南出发,向北进攻,在鄂州与忽必烈会师。

南宋的灭亡,实际上是南宋君臣自食其果的下场

蒙哥汗攻宋

蒙古人南北夹击,东西并举,声势浩大,南宋朝廷大为震惊。在蒙古进攻路线中,川蜀仍是蒙军的进攻中重点。自余玠死后,南宋朝廷接连换了几位四川制置使,但才能皆不及余玠,所以在蒙军的进攻下,宋军很快就溃败了。

蒙军先锋纽璘率先进攻成都,四川制置使蒲择之派军在遂宁江箭摊阻击,经过一天激战,宋军大败,蒙军长驱直入,占领成都,彭、汉、怀、绵诸州纷纷投降。而蒙哥汗则渡过嘉陵江,攻克剑门关、苦竹隘,围困长宁山,鹅顶堡不战而降。隆州、雅州、蓬州、阆州、利州、隆庆、广安等地要么被攻破,要么投降。而当初余玠修筑的十几座山城多数不战而降,根据蒙古预定的计划,占领四川后,蒙哥汗就顺江东下与忽必烈、兀良合台会师鄂州。然而蒙哥汗在攻克阆州后,向南挺进进攻合州时遭到了钓鱼城的顽强阻击。

钓鱼城守将王坚是孟珙手下忠顺军的一员,正所谓强将手下无弱兵,孟珙虽死,王坚却把他的忠勇精神发扬光大。派去劝降钓鱼城的使者被王坚杀死,蒙哥很生气,亲自引兵进攻合州钓鱼城。余玠当年留下的遗产,终于发挥出“功可过十万师”的巨大威力。

南宋的灭亡,实际上是南宋君臣自食其果的下场

钓鱼城遗址

钓鱼城保卫战从1259年二月开始,蒙哥大汗亲自督战,蒙古人虽勇猛,但面对钓鱼城仍望城而兴叹。在王坚的领导下,钓鱼城始终岿然屹立,自入川以来,钓鱼城是蒙古人所遭受的最顽强的抵抗。不光是蒙古重视蜀地,宋廷也十分注重蜀地,并且派遣吕文德率领千艘艨艟巨舰前去支援。吕文德先是攻破蒙军设在涪江上的浮桥,然后转战重庆,溯嘉陵江而上,救援钓鱼城。但吕文德是逆流而上,相当被动,最终被蒙军击退,就连战舰也被夺走百余艘。

南宋的解救钓鱼城行动无功而返,蒙哥乘机集合大军,再次进攻钓鱼城,即便招募敢死队发动夜袭也始终拿不下钓鱼城。钓鱼城已是孤城,虽说城中储备粮草充足,但伤亡却在不断加大,情形十分危机,关键时刻,老天帮助了宋军。进入六月以后,下起了大雨,蒙古人的攻城梯经过雨水浸泡,纷纷折断,此时蒙军已进攻钓鱼城五个月,但丝毫没有进展。

南宋的灭亡,实际上是南宋君臣自食其果的下场

钓鱼城之战

钓鱼城之战的转折点发生在七月,蒙哥意外死亡。关于蒙哥是怎么死的史书上没有记载,有两种不同的说法:

  1. 蒙哥被钓鱼城守军射伤,伤势发作不治身亡。
  2. 蒙哥染病而死,因为当时蒙古军中传染病流行,死伤的士卒很多。

不管蒙哥的死因是什么,蒙哥死于钓鱼城外是事实。蒙哥一死,蒙军便放弃进攻钓鱼城,蒙军将领护送蒙哥灵柩北归,合州也因此得以保全。

钓鱼城之战,是蒙宋战争中的重要一战,倘若战败,那么蒙哥就会顺江而下,与忽必烈、兀良合台会师,那么南宋恐怕大势去矣。

在蒙哥攻略川蜀的同时,另外两路蒙军也在按计划进行。兀良合台摔南路军从西南攻入广西,占领宾、象两州后,向北进军进入湖南,攻辰州、沅州、潭州。

蒙古北路军兵分两路,一路由忽必烈率军出大胜关,一路由张柔率领出虎头关,分道并进,直指鄂州。在忽必烈接到蒙哥的死讯后,并没有选择撤军,反而继续南下,强行渡江,包围鄂州。鄂州为湖北重镇,南宋朝廷急忙派贾似道率军救援鄂州。贾似道在抵达汉阳后,竟然畏惧不前。鄂州守将在蒙军的进攻下,坚守两个多月,守将张胜战死,伤亡惨重。此时又传来潭州被兀良合台包围的消息,贾似道惊恐万分,竟派人前往蒙军大营,向忽必烈求和。


南宋的灭亡,实际上是南宋君臣自食其果的下场

忽必烈画像

忽必烈本来不打算接受议和,但此时却传来蒙古诸王想立阿里不哥为大汗的消息,忽必烈担心后院起火,就同意了南宋的议和,规定江北之地归蒙古,南宋岁奉银绢各二十万。其实贾似道根本没有权力一个人决定议和,但他有个优点,就是会忽悠。忽必烈北撤的同时也要求兀良合台渡江北归,岂料贾似道却突然派出水军,用船身撞断浮桥,将来不及渡江的蒙军数百人杀个精光。

蒙古所发动的这次大规模攻宋,以蒙哥大汗之死而宣告结束,南宋又逃过一劫。然而保家卫国的英雄不是钓鱼城将士,却成了畏惧不前的贾似道。明明是蒙军自行撤离,贾似道却吹嘘宋军大捷,江汉肃清,宗社危而复安,实万世无疆之福。宋理宗竟信以为真,真以为贾似道友在造宋室之功。在贾似道还朝时,宋理宗还令文武百官在京城郊外迎接,真是可笑又可悲,可叹又可恨。

宋理宗未即位时,其老师郑清之用两个字来形容他:不凡,然而在后人的眼光中看,这两个字应该换成平庸。在宋朝,权臣用事最严重的就是在宋理宗一朝.

曲终人散,南宋灭亡

南宋的灭亡,与贾似道有着根本的关系。在鄂州之战后,贾似道凭借着忽悠,成为了南宋第一权臣,但实际上,贾似道的事情,皇帝不知道,边军将领却非常清楚。贾似道对军队进行了一场大清洗来稳固自己的地位,大将赵葵等人被革除官位,高达、曹世雄等质疑其军事水平的一些将领要么被罢官,要么被逼死。

大清洗也蔓延到了四川,驻守泸州的将领刘整彻夜难眠,他与四川制置使俞业不和,而俞业是贾似道的人,他担心受到清洗,就以泸州十五郡、共三十万居民向蒙古投降,蒙古授予他夔路行省兼安抚使。

公元1264年,宋理宗去世,宋度宗登基。宋度宗这个人不但不是宋理宗之子,而且还有点弱智,他之所以能当上皇帝,完全是贾似道扶持。故而在宋度宗登基后,贾似道更加威风八面,朝中大臣也纷纷称贾似道为“周公”。

南宋败坏到这个程度,忽必烈自然是看在眼里。他采用刘整的策略,先攻襄阳,然后浮汉入江。为了进攻襄阳,刘整又造战舰五千艘,训练水军七万人。刘整在南宋不受待见,到了蒙古后却如鱼得水,还被忽必烈提拔为都元帅,准备就绪以后,蒙古就开始发动围攻襄阳之战。

南宋的灭亡,实际上是南宋君臣自食其果的下场

忽必烈灭宋之战

自从孟珙在1239年收复襄阳、樊城之后,就指出了两座城池的重要性。此后,在孟珙的经营下,襄樊两城的防御工事几乎无懈可击,储备的粮草可以支撑十年。襄阳之战,是蒙宋战争中最为旷日持久的一战,从1267年一直打到了1273年,整整六年之久,这是蒙宋的一次大会战,地点不仅仅局限于襄阳,而是以襄阳为中心的大区域作战,双方在这场战争中都不断增兵。

1267年,蒙军进攻襄阳城后,消息传至临安,却被贾似道扣下不发,皇帝也一直被蒙在鼓里,而南宋也失去了救援襄阳的最佳时机。1269年,蒙军再次支援襄阳前线两万人马,并在樊城外筑城,又扼守住万山、射垛冈等几处通道,企图完全切断襄樊与外界的联系。而前来支援的沿江制置副使夏贵与范文虎率领的水军也被蒙军打败。最糟糕的是,襄阳守将吕文德病逝。


南宋的灭亡,实际上是南宋君臣自食其果的下场

襄阳城古城墙

襄阳与樊城被围三年,情况十分危急,然而皇帝依旧被蒙在鼓里,贾似道一边忽悠皇帝,一边还要想办法解决襄、樊之围,他命京胡制置使赵庭芝前往救援,却还要再派范文虎去制衡赵庭芝,使救援行动一拖再拖。

与南宋的拖拖拉拉相比,蒙军却在不断增兵前线,到了1271年,蒙古又从蜀地大举出击,以牵制京湖宋军,范文虎率十万水师再次救援襄阳,又以失败告终。这一年,忽必烈改国号“元”。

在外无援军的情况下,襄阳与樊城在坚强的支撑着,两城的粮草十分充足,但生活用品却十分紧缺,军队伤亡也越来越大。无论多么坚固的城池也无法经受旷日持久的消耗,1272年三月,元军攻陷了樊城外防线,次年正月,援军以回回炮猛攻,在坚守了四年多之后,樊城被元军攻陷,守将范天顺、牛富以死殉国。在樊城沦陷后,元军全力进攻襄阳,吕文焕对朝廷的不作为十分痛恨,最终选择了投降。历时六年之久的襄樊保卫战,终以悲壮的方式结束。

在襄樊之战中,朝廷的救援不力是两城失守的主要原因。吕文焕虽然投降,但他已经倾尽全力去守城,而贾似道却在国家危亡之际,依旧考虑自己的利益。在襄阳之战后的一年,1274年,宋度宗去世,贾似道又立四岁的赵㬎为帝,是为宋恭帝。

1274年,忽必烈任命伯颜为南征军统帅,指挥二十万大军伐宋,目标直指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的主要防御力量集中在四川、京湖、两淮三个地区。四川在刘整投降后已无实力可言,京湖精兵早已在襄樊之战中损失殆尽,唯一还有点实力的就只剩两淮兵马。


南宋的灭亡,实际上是南宋君臣自食其果的下场

伯颜进攻临安路线图

元军势如破竹,仅仅四个月的时间,长江沿江诸州尽归元军所有,最重要的是驻守安庆府的范文虎一枪未发就投降了,安庆府是宋军中的精锐,并且安庆府粮草充足,伯颜还深以为患,岂料仗还没打,安庆府就投降了。

这下贾似道慌了,只得打脸充胖子,亲率十三万兵马前往丁家州阻击元军,伯颜以步、骑攻击两岸宋军,元军回回炮再度发威,水军将领夏贵不战而逃。宋军仅有的精锐在贾似道的领导下,损失殆尽。贾似道最后被流放循州,却没想押送贾似道的郑虎臣与贾似道有仇,半路就把贾似道杀了。

南宋各路兵马死的死,降的降,朝廷只得下诏勤王,只有郢州守将张世杰率兵入临安和变卖家产凑足了一万余人的部队的江西提刑文天祥。但败局已定,建康、海州、镇江、江阴、滁州等地纷纷放弃抵抗,只有岳州安抚使高世杰余元军决战于洞庭湖,兵败被杀。

投降的城池数不胜数,抵抗元军最卖力的只有扬州的李庭芝与姜才,一直到南宋投降,扬州也在坚持抗元。前线在苦战,后方却想着投降。宋廷派夏士林、陆秀夫前往元军大营,以元朝为叔侄纳币乞和,但被伯颜拒绝。

1276年,二月五日,南宋投降。三月二日,伯颜入临安,将南宋皇帝、后宫、宗室、百官等数千人押往元大都。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这与当年的靖康之难如出一辙,只不过,宋朝再也没有地方可退,就如同黑格尔说的那样:人类唯一能从历史中汲取的教训就是人类从来都不会从历史吸取教训。

结语

如果南宋的流亡政府也算的话,从赵匡胤960年陈桥兵变到1279年陆秀夫负幼帝投海,宋朝一共存活了三百二十年,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命的王朝之一。

陈桥兵变,宋太祖黄袍加身,定大宋三百年之基业,大宋在进取与保守、图强与积弱的反复中踽踽前行。内重外轻,强干弱枝,以致法久生弊,积重难返。联金灭辽本是主动进取的战略,最终却引狼入室,导致北宋灭亡;当南宋希望的曙光初现时,不作为的朝廷却轻而易举的将希望的火苗掐灭。开国时气吞万里如虎,亡国时却悲壮而苍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