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別康橋》:人生的一大遺憾,是在錯的時間遇見對的你

1928年11月6日,再次從英國康橋故地重遊回國的天才詩人徐志摩,在中國南海的郵輪上,有感而發,吟出了自己的傳世之作——《再別康橋》: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裡的豔影,在我的心頭盪漾。

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榆蔭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揉碎在浮藻間,沉澱著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裡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別離的笙簫;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再別康橋》:人生的一大遺憾,是在錯的時間遇見對的你

《再別康橋》

康橋是什麼地方?這首詩歌又寫了什麼呢?一切都要追溯到八年前。


1、徐志摩和林徽因的邂逅與相愛

那是1920年11月16日,英國倫敦的天氣一如既往,整個天空霧濛濛,卻不曾想,就在這個陰暗的天空之下,兩個最璀璨的民國之星即將碰撞,擦出一段最美麗的火花。來英國留學的徐志摩跟隨留學生陳通伯一道去拜訪當時著名的政治家林長民,而在這次拜訪中,徐志摩邂逅了芳華正茂、與父親同遊歐洲的美麗少女林徽因,也正是這一次相遇,從此兩人的世界再也無法分割開來。

初次相見,兩人彼此驚豔了對方,正如徐志摩後來在他的詩作《愛的靈感》中所寫:

那一天我初次望到你,你閃亮得如同一顆星,我只是人從中的一點,

但一望到你,我就感到異樣的震動,猛襲到我生命的全部……

只是當時他們自己並沒有意識到,愛情已經在不知不覺中向他們走來。

後來,徐志摩去拜訪林氏的次數越來越多,只不過,更多地是懷著一睹心愛之人芳容的心去拜訪的,那個女孩,似乎成了他心中再也抹不掉的豔彩。他曾說過:

我將於茫茫人海中訪我唯一靈魂之伴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而林徽因,就是他夢中的靈魂伴侶。他那天生為了流浪而長的心,也在遇見了林徽因後就再也停滯不前。

這個時候的林徽因,雖然同父親一起出來遊歷,然而父親卻時常有自己的事情,當他外出的時候,林徽因就只能自己自己獨自待著看書,或是聞著外面飄進窗戶的一陣陣肉香,聽著穹頂上一滴滴雨落下的拍打聲,孤獨而又寂寞。正直青春年少的她,是多麼希望有人能陪她說笑,給與她關愛。

可是,一切的寂寞、苦悶,都被忽然闖入她世界的徐志摩打破了。他的才情,他的熱情奔放,他的天真和執著,深深打動了林徽因,讓她覺得自己的世界不再空虛和寂寞,一切都變得那麼有生氣,連倫敦都不再是陰雨連綿,而是充滿了和煦的陽光。他們的心愈靠愈近,以致於沉醉。往後的這段時間,他們的愛一發不可收,他們時常出去同遊,一起欣賞美麗的夜景,甚至彼此欣賞對方寫出來的詩歌,文學彷彿也因為他們的甜蜜而變得更美。


《再別康橋》:人生的一大遺憾,是在錯的時間遇見對的你

林徽因

在康橋的這段時期,他們彼此深深影響著對方。對於徐志摩而言,康橋時期是他人生的轉折點,在這之前,他對於詩的興趣遠不如對於相對論或民約論,而康河的水,還有康橋邊上的林徽因,卻開啟了他的心靈中對於詩歌的天命。他開始不斷地寫詩,他的詩唯美動人,充滿炙熱而濃厚的愛情色彩,他筆下的人兒,就如自己心愛的女孩一樣,完美無瑕。就連康橋,也在他的筆下,愈發顯得浪漫而神秘。因為康橋和康橋邊人兒的存在,文壇史上從此多了一顆偉大的巨星。康橋對於他而言,正如他自己所說:

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慾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

他和她,以及他和它,彼此之間相互成就,再也撇不清彼此的關係。


2、徐志摩和林徽因的隔閡與分離

然而,正當一切發展得如火如荼,看起來兩人似乎順理成章地將要結合在一起,彼此共度餘生的時候,林徽因的一個決絕的選擇,讓一切戛然而止。

原來他們看似完美的愛情中,卻有著致命的兩道坎——一個已娶,一個待嫁。先說徐志摩,才華橫溢的他並非孤身一人,而是早已成婚——雖然是包辦的婚姻。他的妻子是張幼儀,原本也是大家閨秀,像林徽因一般聰明而又極富求知慾,只是嫁入徐家的她為了生活,放棄了自己的理想,甘願平庸在生活裡。作為有理想和追求自由的有志青年,徐志摩不甘心屈服於婚姻的束縛,對她頗為冷淡,甚至在墜入與林徽因的愛情之後毅然寫信給懷孕的妻子,要求離婚,遭到了全家人的反對,卻依然阻擋不住自己堅持理想愛情的腳步。

而林徽因呢?在她此次出國旅遊之前,父母原本就安排了她和梁啟超的兒子梁思成見面,雖然並沒有明面上說相親,這大概也是雙方父母希望兩人不必拘泥在相親的枷鎖之下,能夠自然水到渠成最好,但是明顯能看出來,父親還是希望自己能和梁思成走到一起。而梁思成對於林徽因來說,雖然未必如此刻的徐志摩這樣讓自己如痴如醉,心動不已,卻也溫柔大方,頗有才氣,不失為一個女人理想的夫婿。

在這場感情的博弈當中,最終徐志摩選擇了與張幼儀離婚,而林徽因卻選擇了放棄這段看似美好的愛情,重歸梁思成的懷抱,並與他步入婚姻的殿堂。可以說,他們在人生最美好的年華相遇,卻相遇在了最不巧合的時刻,因為他們彼此的負擔,最終只能分道揚鑣。

在人們看來,徐志摩無疑是不負責任並且充滿悲劇的,失去了自己的婚姻和家庭的感情,換來的不過是林徽因的不告而別。可是,人生就是這麼巧與不巧,人就是這麼複雜。人生的巧與不巧,在於下一個和明天,你永遠不知道哪個會先到;人的複雜在於,生活不僅僅是一次簡單的介於是與否之間的選擇,而實際情況遠比這個複雜。徐志摩是衝動而不負責任的,最初出國留學的他是帶著匡扶天下的壯志理想去的,卻在愛情的泥淖中越陷越深,是為不義;他的熾熱和執著,讓同樣原本有著遠大理想的林徽因也陷入愛情的漩渦之中,也沒有為自己的行為給她帶來的壓力考慮後果,是為不仁;他的衝動與自私,傷害了原本有著光明前途卻為他默默犧牲的妻子張幼儀以及家人的感情,是為不忠不孝。

只是,誰又能去責備他呢?戀愛是人間最美好的事物之一,當理想的愛情到來的時候,誰也無法拒絕,誰也無法保證第一個遇到並在一起的人,就是自己的一生一世。因此,即使身處世俗婚姻的束縛,為再次到來的愛情心動,也是人之常情,換做任何一個人,如你,如我,遇到林徽因這樣耀眼的女孩,必然也會為之沉迷,無法自拔。只是啊,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人不僅僅有感情,更在於自己理智的思考和理性的選擇。只擁有感情的慾望而沒有理性的人,與野獸無異,這也是偉人與常人最明顯的區別。


《再別康橋》:人生的一大遺憾,是在錯的時間遇見對的你

徐志摩


而林徽因則看清了現實,選擇了放手,迴歸自己應該有的生活。她看到的現實是什麼呢?

  1. 眼前的熱戀,其實更像是一場情竇初開男女之間懵懂的異性吸引,或是彼此的氣質,或是才華,又或僅僅是新鮮的異性相吸,陷入其中固然醉人,卻也迷眼,當濃情消散、歸於平淡的時候,所謂的愛情,也許不過只是一次逝去的風花雪月的浪漫罷了;
  2. 即使兩人的感情真摯,可互守終身,可是他已娶,自己也有遠方的人在思念自己,沉迷其中不但不會有結果,遭到世人的唾罵,還會傷害雙方的家人,僅僅只是一己私慾,會讓一個女人飽受失去丈夫的痛苦,更會讓三家人的家庭感情瀕臨破裂,這於情於理都不符合自己的人生觀;
  3. 自己本出身名門,自身被寄予厚望,自己更是立志要做個對國家有貢獻的偉大女子,而不是如往昔女子那般囿於相夫教子和生活得柴米油鹽,從小到大的教育和見識,難道只是培養出自己這麼一個懵懂無知、插足別人婚姻、只知享受眼前兒女情長的見識短淺的女子嗎?不,這不是自己想要的,也不是父母想要的;
  4. 徐志摩作為一個男人,他的選擇固然充滿了對自己的認真,卻也顯得極其不負責任,這樣的男人,即使才華橫溢,或許並不是自己最佳的選擇,強行在一起,只會耽誤彼此,不如趁早放手,各自修行,或許都還能一展才華,於國於家有益。

人生有的時候,進一步荊棘滿地,退一步海闊天空。

對於她的抉擇,徐志摩曾問道:“就為了成就那虛無縹緲的道德?”而林徽因的回答是:“道德不是枷鎖,而是對生命負責的態度。我不是沒有來,只是無緣留下。”這就是林徽因,這個充滿才情和理智的女子面對感情與生命的問題時最直白的回答。

而後來的事實也證明,林徽因的選擇並沒有錯,他們的感情依舊在,只是以友誼的形式繼續存在。徐志摩繼續在他的詩壇發光發熱,寫下了大量膾炙人口的詩歌;而林徽因則與丈夫梁思成投身於建築學,不僅在建築學上成就巨大,如參與人民英雄紀念碑和國徽的設計,還在文學上頗有建樹,寫下了不少流傳甚廣的詩歌、散文等,收錄在文學讀本《你是人間四月天》中,被稱為“民國才女”。


《再別康橋》:人生的一大遺憾,是在錯的時間遇見對的你

林徽因與梁思成


有些感情註定來的比較晚,也註定來得不巧,更是註定有緣無分,愛情最終的結局也不都是圓滿的。人生的一大遺憾,就是在錯的時間遇見對的你,有情卻不能相守到老。只不過,有時適時放手也未必不是一件兩全其美的事,正如詩歌中所說: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斯人已去,康橋仍在。只要心中有情,又何必朝朝暮暮?


(結束)

我一直認為,讀書的價值,在於把其中的精華汲取並應用到生活當中。我是讀書話生活,歡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