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別康橋》:別的是一份無奈,和一份淒涼的愛情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

有多少人是通過《再別康橋》認識了徐志摩?通過這首詩,我們彷彿看到了劍橋大學古樸、優雅、靜謐之美;也看到了作者浪漫、眷戀、柔美的情懷。

《再別康橋》:別的是一份無奈,和一份淒涼的愛情

這首詩被公認是徐志摩詩作中的絕唱,也是”新月派”詩中的代表。有人說他作別的是當年對母校康橋大學(現在稱劍橋大學)的眷戀,而通過對當時相關人物的一些瞭解,我們可以更清楚地瞭解作者當時的心境,這是一首對愛人的思念,一首痴情人對得不到的愛情嚮往,他詩中作別的是一份無奈、一份淒涼。

面對這樣一份無奈又美好的愛情,如果是我們又該如何取捨?生活在今天的我們,在網絡虛擬的世界裡、或是在圍城外遊離中又何嘗沒有遇到過這份情愫?

下面我們就一起看一下徐志摩那段不捨的愛戀,以及分享一下我為什麼感覺他寫的就是一段眷戀的情感,希望看到這段情感,能給予我們些許啟迪。

《再別康橋》:別的是一份無奈,和一份淒涼的愛情

1

徐志摩的人生觀是一種“單純的信仰”

1927年胡適等人創辦新月書店,在次年又創辦《新月》詩刊,他們提倡“新格律詩”,後來人們就把在此詩刊上的作者稱為“新月派”,胡適是新月派的核心,而徐志摩號稱是新月派的靈魂,他們兩個自是交情深厚的摯友。

在徐志摩不幸飛機失事後,胡適曾寫過一篇《追悼志摩》,因為徐志摩生前不顧家人和眾多親友的反對,他毅然決然地拋棄髮妻張幼儀和陸小曼結婚,被很多人認為是一個不負責任的“花心”男人,他就在這篇文章裡,向大家說明了徐志摩人生觀單純的一面,讓更多人可以公證、客觀地理解徐志摩的這種浪漫情懷。

《再別康橋》:別的是一份無奈,和一份淒涼的愛情

胡適文中說:“他的人生觀真是一種“單純信仰”,這裡面只有三個大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徐志摩一生所追求和嚮往的生活就是把這三個理念融合進生命裡,這被胡適稱作為“單純的信仰”。所以浪漫是徐志摩一生的自然的流露,對愛、自由、美的追求就是他的人生理想。

所以在1928年徐志摩又一次來到英國時,當自己走進曾經就讀的劍橋大學,睹物思人,寫下了這柔美的詩篇《再別康橋》。他一生把愛看的那麼重,把追求自由和愛視為一種理想,這種愛可以讓他瘋狂的拋棄一切。他就是這樣一個有著“單純信仰”的人,《再別康橋》正是寫的詩人一份愛情。

《再別康橋》:別的是一份無奈,和一份淒涼的愛情

2

劍橋裡的浪漫愛情回憶

“康橋”是徐志摩腦海中一生揮之不去的回憶,正如他在《我所知道的康橋》中寫道:“我這一輩子就只那一春,說也可憐,算是不曾虛度……說也奇怪,竟像第一次,我辨認了星月的光明,草的情,花的香,流水的殷勤……”

是什麼讓徐志摩對“康橋”有如此大的情懷是對學業的追求嗎,是對母校的懷念嗎?這是其中一點,但絕對不是主要的,因為這不符合他的“單純信仰”,應該是因人而起的愛慕情懷。

如同我們到了一個陌生的城市,如果沒有熟悉的朋友、沒有深愛的戀人就會一直感覺這個城市是冰冷的。遇到再美的風景,也是這一種淒涼的孤獨感。而一旦有了愛的人在這個地方,整個地方彷彿一下子活了起來,充滿了溫情。正如他文中所說,就是在這裡遇到了人生中“第一春”,第一次感覺到了心情歡暢,也感覺到了愛情的偉大魔力,這

一切都是因為一個女人——林徽因

《再別康橋》:別的是一份無奈,和一份淒涼的愛情

1920年林徽因陪著父親來到英國,她父親曾寫信說此次讓她一同出國的目的是“增長見識、領悟胸懷、養成將來改良社會的見解和能力。“她隨父親一同遊歷了法國、意大利、瑞士、比利時等國,最後在倫敦結束了旅程。

林徽因的父親要長期在倫敦駐外公幹,而這時的林徽因身處異國他鄉,只能獨守在倫敦的寓所裡。隨著時間的流失,

對新環境的好奇心,逐漸被深閨獨處的孤寂所替代,她感到無所適從。在英國留學的徐志摩就在這時恰巧出現了,哪一年徐志摩23歲,林徽因16歲。

《再別康橋》:別的是一份無奈,和一份淒涼的愛情

徐志摩是被狄更生引薦給林徽因父親的,他們之間成了忘年交,隨著他們交往的增多,林徽因也慢慢和徐志摩熟悉起來,他們經常一起探討詩歌,討論人生。

一個是情竇初開的少女,一個是氣質儒雅的才子,且不說是身處異國他鄉,就是在茫茫人海中相遇,也終會被彼此深深吸引。

徐志摩向林徽因發出了同遊康橋的邀請。方文山曾寫過這樣的歌詞:“最美的不是下雨天,是曾與你躲過雨的屋簷。”一個地方有了愛人有了溫度,就賦予了不同的意義,恰如此時他倆漫步的康橋大學。康橋的一花一草在他們眼中都是那麼的清新美麗,那白雲飄飄,那清空正好,倆人輕輕相依,靜謐的幽徑旁偶爾互相碰及摩擦到的臂膀,倆人四目相對溫柔如風的笑容他們感覺到了人生無比甜蜜幸福。

《再別康橋》:別的是一份無奈,和一份淒涼的愛情

當時對於林徽因而言,此時康橋的一日遊勝過歐洲遊歷的百天;在徐志摩看來,這康橋美景美人是一生永恆的烙印。他們相愛了,當時徐志摩在給她的情書中寫道:“如果有一天我獲得了你的愛,那麼我飄零的生命就是有了歸宿,只有愛才能讓我匆匆行進的腳步停下……”

可當時的徐志摩已經是結婚6年張幼儀的丈夫,林徽因面對這濃濃的愛,顯得心喜又不知所措。這時的徐志摩已經愛的瘋狂,他對本來就不相愛的妻子更加絕情,為了和林徽因相愛,他決定要離婚,不惜幾次三番的逼著妻子去打胎。

《再別康橋》:別的是一份無奈,和一份淒涼的愛情

此時徐志摩和林徽因親密交往的信息也傳到了國內,在林徽因家中引起了軒然大波,她的幾個姑姑寄去了措辭嚴厲的書信批評她的父親管教無方,他們甚至以家族的名義來譴責林徽因的做法敗壞家風。

林徽因的父親為防止女兒被情愛迷惑不能自拔,立刻就安排她隨自己好友一家去英國南部度假,而自己也儘快完成公事,計劃著儘快啟程回國。此時的林徽因也是非常理智的,她知道他們的愛情註定是沒有結果的,而且最後會是搞得倆人傷痕累累。

《再別康橋》:別的是一份無奈,和一份淒涼的愛情

徐志摩的妻子張幼儀在生下孩子後,終在離婚協議上籤了字,他們成了西式文明離婚第一對人,離婚後張幼儀在徐志摩的陪同下帶著孩子投奔了在德國的哥哥。從柏林回來的徐志摩剛下飛機就直奔林徽因居住的公寓,而此時他發覺林家早已是人去樓空,留下的只是一段溫暖的回憶。恍然大悟的徐志摩心中不斷的劇痛,曾經無怨無悔的愛如今竟化作一片默默離去的空洞。

林徽因在家人的干預下,雖然對這份感情有著依依不捨卻又如此決絕,她在留下的信中寫道:“志摩,我走了,帶著記憶的錦盒,裡面藏著我們的情,我們的誼,以及說出和還沒有說出的話走了……”

《再別康橋》:別的是一份無奈,和一份淒涼的愛情

3

《再別康橋》正是對淒涼愛的眷戀

徐志摩浪漫的一生,人生觀很單純,就是為了愛、自由和美。所以這份康橋裡的感情他一直看的很重。當1928年他再次來到英國時,結果要找的朋友都不在,他自己重遊了康橋,面對曾經留下最甜蜜愛情的地方,他的傷感、那種悲涼,發自肺腑地寫出了這著名詩篇——《再別康橋》

由此看來,整篇詩好似全是與林徽因愛情的美好回憶,包含著對戀人的眷戀,以及無法得到珍愛的夢想破滅的無奈。我們就從他們的感情經歷,來一起看這首詩情愛的風情畫意。

《再別康橋》:別的是一份無奈,和一份淒涼的愛情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

通過那段感情歷程,可以看到,這裡的“我”是有兩個“我”,一個是他本人,一個是“林徽因”。林徽因正是在他們瘋狂戀愛時,悄悄的離他而去,他們無意間的巧然相遇,正是“輕輕的來”闖入了彼此的生活,而最後卻是偷偷的離開,“輕輕的走了”,這種無奈的傷感只有當事人徐志摩感觸最深切。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裡的豔影,在我的心頭盪漾。”

重遊劍橋的風景,看到河邊搖曳的柳枝,勾起的都是滿滿的回憶,想起美麗動人、婀娜多姿的林徽因不正是如這金柳般妙曼嗎,那曾經是一個美好的準備做自己新娘的夢,這個夢想註定讓自己心中永遠盪漾,久久思念。

《再別康橋》:別的是一份無奈,和一份淒涼的愛情

“那榆蔭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間,沉澱著彩虹似的夢。”

戀人林徽因的純情,正像這清澈的泉水一樣,但這美好五彩的愛情只不過是天上觸及不到彩虹罷了,終究是被揉碎在了現實的紛爭裡,留下只是美好的回憶、破滅了的夢想罷了。

“尋夢?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裡放歌。”

詩人徐志摩一生的浪漫追求就是“單純的信仰”,信仰愛、自由和美,他不斷的尋夢,去追求。在重遊此時的康橋,他情不自禁地回憶、搜尋著幾年前那段美好的愛情,那份彼此濃濃單純的愛如星星般純情閃亮,這種被他看作純潔至上的情愛,在他看來是多麼的應該讓人大聲讚美放歌啊。

《再別康橋》:別的是一份無奈,和一份淒涼的愛情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別離的笙簫;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但這份感情卻得不到外人的支持,註定無法光明正大地去大膽相愛,所以“不能放歌”。“笙簫”中“笙”一般的代表奢靡的生活,如《詩經》中所云“我有嘉賓,鼓瑟吹笙”,這裡是說的兩人的爛漫繁華的愛情;“簫”聲是哀怨、低沉的,一般是有悄悄之意,也說明他們的愛只能是倆人悄悄的愛,大家都是反對的。這種壓抑的愛在詩人徐志摩感覺到是莫大的悲哀,是感天動地的,連蟲子也能理解這種淒涼,所以重遊康橋的當晚,整個康橋都為他沉默。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詩人最後只能是悄悄的離開,既然這份愛情最終是妥協給了現實,那就只能是把這份美好的愛情留在這康橋,把這份得不到愛情永遠留在內心裡。留下帶不走的“雲彩”,就是留下了夢想,有夢想在,就有美好回憶在,這是詩人一種生活的渴望,或許也是一種盼望,所以後來他還是追求了林徽因。

《再別康橋》:別的是一份無奈,和一份淒涼的愛情

4

太過迷情,留下的永遠是傷痛

當年冷靜下來的林徽因,不告而別,回國後她迴歸了傳統的現實世界,遠離了那份浪漫的情懷,理智地選擇了可以陪伴她一生的伴侶梁思成。徐志摩回國後,雖然難易忘懷那份感情,可面對恩愛的林徽因夫婦,他也只能是妥協。

也很快戀上了王賡的妻子陸小曼,兩個浪漫瘋狂的人,勇敢的衝破重重障礙步入了婚姻殿堂。

《再別康橋》:別的是一份無奈,和一份淒涼的愛情

1924年春,徐志摩、林徽因陪同泰戈爾遊覽北京法源寺

然而浪漫不是永恆的,徐志摩和陸小曼很快被現實生活洗去了激情,倆人經常爭吵,他又把

目光重新轉向了林徽因。1931年11月的一天,他在和妻子陸小曼最後一次爭吵後登上了去北平運送郵件的飛機,他是為了趕上林徽因當晚在北京協和禮堂向外賓做的中國建築方面的演講。結果飛機在19日的大霧中不幸觸山爆炸,機上三人全部遇難,當時的徐志摩年僅34歲。

徐志摩帶著他浪漫的夢想離我們而去了,人們為他的不幸感動惋惜和悲痛。徐志摩一直認為“沒有愛情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在他離去後,胡適把他的這種情懷總結為“單純的信仰”,也許詩人註定有超過常人的浪漫情懷,才能寫出那爛漫無比的詩篇。

《再別康橋》:別的是一份無奈,和一份淒涼的愛情

詩人寫詩,都是有情而寫,沒有無緣無故呻吟病痛的詩篇,徐志摩是一個浪漫的人,“單純的信仰”就註定他是為愛而作這詩篇,《再別康橋》讓我們看到了一個痴情的人對待那份得不到愛情的衷情和痴狂。而理智的人大多都會妥協於現實,對待可望不可及的愛情,只會選擇輕輕的離開,這也是《再別康橋》裡最大的無奈和淒涼。

《再別康橋》:別的是一份無奈,和一份淒涼的愛情

有些愛註定是隻能葬在心底,就不要時時翻起,要不最後只能是讓兩人的心更加遍體鱗傷。這種情愛就如同眼下,那些婚外情或精神出軌的人們,這種情感總是在瘋狂與理智中糾纏,而我們是要做徐志摩浪漫的痴狂,還是要做林徽因理智的隱忍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