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雍正赐死弘时后,弘历为何还明知故问道“我三哥呢”?

妲己丶妖娆了谁的今世


《雍正王朝》当中的那个弘历,尽管戏份不多,但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笑面虎”。电视剧对弘历的定位还是非常准确的。

历史上的弘历,也就是乾隆皇帝,最大的特点就是在“温文尔雅”背后的“心狠手黑”。如果说他的父亲是“面冷心软”的话,弘历就是“面善心冷”。从政治生态角度来讲,雍正朝的政治生态要比乾隆朝实际上宽松许多。

回到电视剧当中,在康熙朝发生的惨烈的九子夺嫡的悲剧,眼看着在雍正朝又要重演,这是雍正十分担心又十分伤心的。所以雍正必须坚决的制止这种悲剧的重演,这是雍正痛下决心拿自己的儿子弘时开刀的根本原因。

康熙朝后期出现九子夺嫡的局面,其实反映了一个很尴尬的事实,就是看似有太子,但实际上却更像是没太子。和康熙朝不同的是,雍正朝恰好相反:看似没太子,其实有太子。

为了更好的体会弘历对他三哥下落的关心的真实意思,还是要把雍正朝的夺嫡局面梳理一下,并且把本来戏份不多的弘历的所作所为梳理一下。我们就会看到一个在“心机和套路”上都远比他爹厉害的弘历,一个比他爹更心狠手黑的弘历,一个真正的“面善心冷”的弘历。

电视剧当中的弘历的确是一个幸运儿,因为小小年纪就在木兰秋狝当中机智应对而震惊四座,并且博得了康熙的赞赏和褒奖。不但得到了本应属于太子的金如意,可谓是高调亮相。

弘历在木兰秋狝当中与康熙的“奏对”其实是邬思道刻意的有针对性的培训,这个培训的对象有两个孩子,弘时和弘历,可惜弘时尽管年龄稍大但悟性却不如弘历,一泡尿的功夫就丧失了一次绝好的机会,有的时候,关键时刻的一个无心的举动,能反映出这个人的本质。

弘历一鸣惊人,早早的就奠定了胤禛的接班人的地位,即使胤禛当不了皇帝,弘历世袭王位的“世子”地位却已经几乎是板上钉钉。

很快,在第一次废太子的风波之后,弘历被康熙带进宫里亲自调教,从某种意义上讲,康熙最终选择胤禛为皇位继承人,弘历这个“好圣孙”的因素也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弘历再一次进入人们的视线的时候,已经是年轻潇洒的“宝亲王”了,当然雍正也已经默认了这位宝亲王的“皇位继承人”的地位,只是没有风封太子而已。宝亲王开始帮着雍正处理朝政了。而此时的三阿哥弘时也不过就是一个贝勒。

本来,在这样的一个格局状态下,皇位继承人基本上就没有太大的争议了,五阿哥弘昼就看明白了这一点,所以选择了退避三舍,关起门来当自己的“荒唐王爷”。但是三阿哥弘时看样子从小到大没什么长进,很轻易地就被从小就比较照顾他的八王爷允禩给忽悠和利诱,成了八王爷允禩与雍正争斗的工具和牺牲品。

而弘历在处理河南考生罢考(这也是我们看到的唯一的宝亲王的业绩)事件过程中的表现,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工于心计,阳奉阴违”的弘历,只不过戏演的好,雍正也被感动了。这才是弘历可怕的地方,一个骨子里非常强势的年轻人,却如此心机深重的表演。的确是很不简单。

弘历处理问题,看似和声细语,温和儒雅,但是却是杀机四伏。他面对罢考的河南考生看似在循循善诱,但却暗藏凶险:再闹下去,就是和我过不去,就是和皇上过不去!这是一句相当“狠”的话。第一,我代表皇上,和我过不去,就是和皇上过不去!第二,谁真的想尝尝和我过不去的滋味吗?

在此状态下,河南的罢考也就基本平息,但是,弘历对田文镜推行的新政其实是打心眼里不赞成的,并且在调查走访的过程中所收集的很多的证据是对田文镜不利的,他本人所持的基本态度是“田文镜办事操切”。他本来的打算是在安抚学子们之后,是要“弹劾”田文镜的。

但是,回到京城之后,弘历发现清流们和雍正的矛盾已经非常的激烈,而矛盾的核心就是对待新政以及对待田文镜推行新政的行为。于是弘历立刻改变方向,他把刘墨林推向前台和清流们针锋相对,让刘墨林成为众矢之的,自己却在雍正慷慨的的表态:让儿臣去和他们斗,苟为社稷,虽千万人吾往矣!

这样的操作的确是让雍正感动,弘历用刘墨林挡子弹博得了雍正的好感,同时又激怒雍正下决心整治清流,相当于拿老爹来挡子弹。

在对待弘时的问题上,弘历也是如出一辙。

弘时刺杀弘历的行为,其实比当年康熙朝的大阿哥胤褆建议杀掉太子胤礽的行为更像蠢猪。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成了八王爷允禩的工具的小丑。无论是暗地里想除掉有可能供出他的不利证据的隆科多,还是妄图暗杀弘历,弘时的愚蠢暴露无遗。

弘时暗杀弘历暴露之后,弘历表现出不再追究的态度,但是他的态度的表达并非是从容大度,而是强忍委屈,尽显弱态。其实,从图理琛到李卫,从他们之间交流的眼神上来看,似乎早就达成了某种默契。

对于雍正来讲,弘历的表现越弱势越委屈,就越能激起雍正的保护欲。对弘时的恨就越深。弘历的表演基本成功,雍正杀弘时的时候,对弘时说:你心太狠,我拍弘历不是你的对手,估计弘时心里想:冤枉啊!所以弘时想明白之后,他打自己耳光骂他的八叔:你可真能忽悠我,我哪里是弘历的对手啊!

弘历问他三哥的下落,不是关心弘时的安危,他关心的是弘时的下场如何,是否已经如自己所愿。但他所表现出来的的那种无辜,担心,和惶恐,还是迷惑了雍正。

但弘历从图理琛的眼神当中得到满意的答案的时候,心里一定是一声冷笑之后的狂喜。


步武堂


弘历的一句“我三哥呢?”,将弘历“腹黑”的一面充分的展现了出来,实际上,他这个在确定弘时到底真的有没有被雍正处死。

弘历在雍正对待弘时的问题上,已经不止一次的表现出了“腹黑”之处。

第一次是在弘历逃脱弘时的刺杀,在潞河驿遇到弘时的时候,弘历没有做出任何极端的表现,反而和自己这位哥哥有说有笑,一来他不希望把局面搞僵,二来也就是为了稳住弘时让自己能够安稳的回到北京。

第二次是弘历面见雍正的时候,前句刚说了让雍正不要追究,但是后面一句又说为刘墨林的死感到可惜。先把给雍正留意一个宽宏大量的印象,然后在把雍正的怒火重新点燃,让雍正更加的记恨弘时。

而这一次,是弘历第三次表现他“腹黑”的一面。

此时的弘历,知道雍正处理了弘时,知道弘时的结局一定不会好,但是弘时被雍正处罚到了什么程度,弘历并不能够确定,毕竟在此之前,雍正只与自己的心腹奴才李卫有过交流,所以弘历对此并不知晓。

弘历这样一句“我三哥呢?”,实际上就是再和雍正确认弘时到底死了没有。

如果弘时没有被处死,被终身圈禁或者监禁,则会吧情况如实的告诉弘历,而如果雍正处死的弘时,则必然什么都不说,毕竟落得一个“杀子”罪名,不管出于什么样的目的都是极度残忍与无情的所为。

最终,雍正什么都没有说,也不再让弘历过问,弘历也就此知道,自己的哥哥已经死了。


弘历这样一句不痛不痒的“关心”,实际上也是在给雍做这样子,让雍正放心。

经历过“九子夺嫡”的雍正,实际上并不希望自己的儿子们再出现“兄弟阋墙”的一幕,但是事与愿违的,弘时和弘历之间为了皇位,还是出现了自相残杀。

弘历一再帮助自己的三哥弘时开脱,实际上就是做给雍正看的。

此时雍正处理了弘时之后,他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弘昼了,他自己非常疼爱着的这个小儿子,尽管一直使用各种方式来明哲保身,甚至不惜一次次的用荒诞不羁的行为来躲避权力的斗争,但是弘昼终究是雍正的儿子,他既然出生在了这样一个帝王的家庭,有些事情也就变得无法避免。

弘历非常清楚雍正的想法,即便是如此信任和器重自己,但是也不能彻底放心自己不去残害兄弟,特别是弘昼以及《雍正王朝》剧中并没有出现、雍正最小的儿子弘曕。

所以,乾隆始终用一副珍重兄弟,并且希望保全兄弟的态度,籍此来告诉雍正,他对于雍正会念及手足之情,不会残害兄弟。


如果雍正真的没有处死弘时,那么弘历在此时必然会有新的说法和言辞。

其实弘历表面上一直关心着弘时的下落,但是实际上,弘历是非常急迫的希望弘时能被处死的。

雍正不处死弘时,那么实际上就是将这个难题留给了弘历,毕竟此时的雍正身体状况已经是非常之差,距离雍正皇帝的去世已经是近在咫尺了。

如果雍正只是圈禁了弘时,那么弘里就要面对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到底要不要放弘时,放了担心弘时继续乱政,不放又是仁君的做法,这是弘历非常担心的,除掉了弘时更是让自己背上了手足相残的骂名,这些都是弘历所不希望看到的。

所以,弘历在得知弘时已经被处死的消息,这才放下心来,如果弘时没有被处死,那么弘历也就必然准备了新的说辞和方式,来让雍正帮忙除掉自己这个最大的政敌。

只不过,雍正是个极度负责人的父亲,他始终站在弘历的角度去思考,不希望把任何一点骂名和罪过留给弘历,自己提前除掉了弘时,背上了“杀子”的骂名,也帮着弘历解除了一切后顾之忧,此时的雍正,只能用“可怜天下父母心”来形容了。


雍亲王府


很高兴再次为大家解析《雍正王朝》的剧情。

还是老规矩:不站立场,不追究谁对谁错,谁正义谁邪恶。单讨论智计和诈术。

通过剧情,我们可以发现,弘时与弘历相比,脑袋瓜子差得不是一星半点,两人的差距至少有两个档次。


对比当年九龙夺嫡之争,弘时的智慧大约相当于弱化版的皇长子胤禔,而弘历则是准八爷的水平线。

咱们来通过几件事情,对两者做个对比,高下立判。

弘历受圣命前去河南省考察田文镜搞“士绅一体”的效果,路遇一户农家,看到农家在忙碌着搬家,于是停下来询问。




新修的大堤,农汉也承认,能挡住大水,但仍然要搬家,因为“吓怕了,习惯了”。那么,我们分析,农民们其实并不是怕洪水,而是怕田文镜,可以推想,这些年来,性格强硬的田文镜所采取的手段还是很猛烈的。

大家可以注意到,此时,弘历对田文镜施政的评价是:“做得过于操切”。



弘历处理考举闹事一案,表面上虽然仁慈柔和,实则暗藏杀机。说说笑笑,消了考生们的怨气,又指出问题的关键:前程。

同时不露声色地威胁:再闹下去,就是和朝廷做对,和皇上做对。

而在他回京途中,遇到弘时前来迎接。两人夜中有一番谈话。
弘历的政治嗅觉相当敏锐:百官来迎接我,是什么原因?是不是雍正的旨意?

弘时这才说明来意,原来是为了参倒田文镜。但即然不是雍正下的旨,那就有问题。所以弘历一语双关:“这可是不正常,是不是?”

弘时仍然继续怂恿弘历,官员们势力很大,人数众多,还下定决心,决不罢休。弘历的思维非常清晰,再多的官员也没用,关键是雍正的态度。
弘时扛出大旗来:一边是田文镜,一边是天下读书人。谁输谁赢呢?但弘历少年老成,完全不上套。

要说弘时操着好心,那肯定不可能。他就是设个套子,让弘历往里钻。但弘历的智计完全比他要高出不止一筹。看出事情的关键在于雍正,雍正对新政的态度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他从头到尾,一句准话都没有。

到了雍正召见的时候,弘历很快摸清了雍正的立场。
这个时候,弘历就立即表达了自己的态度。


这时候,弘历不说

田文镜“做得过于操切”了。而是坚定地认为,“决不能处置他”。

同时还向雍正表明了自己的决心。
当然,这其实是另有深意,就是告诉雍正,现在不处置田文镜,那就要得罪全天下的读书人,要有人担起这个责任来。

雍正肯定不能让自己的宝贝儿子来担这个责任啊,于是,感动的握住了弘历的手,要替他背负这个骂名。

不但替弘历顶住骂名,还给他安排好了后路,谆谆教诲。


到了朝堂上,与参劾田文镜进行辩论,把刘墨林又推到前台当炮灰。

这也透露出弘历的精明和细致,正反两方面的情况都调查得清清楚楚,
准备的资料是两份,根据雍正的态度拿出来相应的汇报。

所以说,弘历这个人的思虑是很周详深远的。

但是,老江湖八爷胤禩久经官场,当然比弘时要看得透彻,他对弘历进行一番分析,还是很到位的。


精明与狠毒。

弘时这两点落在下风。但要是提高自己的“精明”,那肯定不行,这并非一日之功。比较迅速解决问题的是“狠毒”,这提高起来比较快。

胤禩这个套子下得深。胤禩举了几个例子来说明他对弘历的判断。句句都说在点上,八爷胤禩的眼光是很毒的,一眼瞧破事情的实质。


让弘时感觉到情况十分危急。
除掉了弘历,雍正再没有可以依托的皇储,只能将大位传给弘时。
时间紧迫,必须赶在雍正临死前动手,加快速度,因为假如雍正死了,弘历将迅速登位,那时候事情就无法挽回了。

老八胤禩看人的眼光又毒又准,还是很有道理的。

而到了弘时派人刺杀弘历未遂,他路上去见弘历,两人的谈话完全暴露出弘时的智计完全落在下风。
由于怕自己的阴谋败露,话没几句,弘时就迫切地问起刺客的生死。

而图里琛和李卫一胖一瘦,一高一矮两只狐狸,立即嗅出了不寻常的味道。但“忠厚”

的弘历见到雍正后却立即将暗示的矛尖指向了弘时。

和康熙一样,雍正传递帝位的底线也是两条:

一、不能威胁到我;

二、不能伤害兄弟。

当年,太子胤礽和八子胤禩触犯了康熙“不能威胁到我”的底线。而皇长子胤禔则触犯了“不能伤害兄弟”的底线。

木兰秋猎之夜,大阿哥胤禔向康熙进言,说“庆父不死鲁难未已”,愿意承担杀弟的骂名,替康熙永除后患。康熙集齐众人,怒斥胤禔“像你这般无情无义,飞扬浮躁,权利熏心的蠢猪,居然也想当太子!”,将其废去宗籍,永远圈禁。

可见这条底线是万万不能触碰的。

弘历回京,向雍正问安:

“托皇阿玛的庇佑,儿臣平安回来了。请皇阿玛就不要再追究这件事了,皇阿玛圣明,儿臣实在不愿因这件事再兴起大狱,更不愿因儿臣使皇阿玛和皇额娘伤心。”

不愿让父母伤心。这句话太严重了,雍正立即明白:弘时刺杀兄弟。

雍正召见护送宝亲王回京的李卫,弄清楚了事情的原委。李卫是个鬼精,当然


不肯承当杀皇子的罪名,但他却另有良谋。李卫拿康熙说事,让雍正一下子想起了当年惊心动魄的夺嫡之争,不禁汗毛倒竖,毛骨悚然。

雍正决定向弘时下手主要是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担心弘历因一念之仁,而斗不过弘时。即便处处提防,难免百密一疏,雍正没有康熙那么多智计皆深的好儿子们,冒不起这个险。

二、决不能把难题留给宝亲王弘历,让弘历承担杀兄的恶名,而雍正反正也得罪人多了,干脆承担起所有的骂名。

三、时间紧迫,自己万一驾鹤西去,朝堂再起纷争,自己的事业将付诸东流。为大清江山考虑,也必须马上动手。

所以,一狠心,雍正就赐死了弘时。
这个情况,弘历当然心中有底。
他朝见父皇时候,立即问起:“皇阿玛,我三哥呢?”

表面上惦记兄长,实则是探知弘时的下场如何。雍正此时正是身心俱疲,心力憔瘁之际,


不愿提起伤心事,立刻阻止了弘历的话头。

但弘历悄悄侧头用眼神征询图里琛。图里琛用眼皮做了个认可的动作。弘历明白了:大患已除。这无言的交流,充分说明,图里琛早已经被弘历完全收入麾下。


从太监李德全、封疆大吏李卫、御前侍卫图里琛对弘历的态度,完完全全证明弘历的智谋和处世远在弘时之上。

雍正的担心是多余的,这样的宝亲王,一百个弘时也不是对手啊。


馋嘴肥猫铲史官


基本上能当皇帝的,在那个时候就是虚伪奸诈的小人。其实康熙是个堂堂正正的英雄,从小就把鳌拜干死了,并没有看到他的奸险只是他是足智多谋的人。


浩浩和汤汤


这就是乾隆的职场智慧和人生智慧了,或者干脆说职场阴谋了。

乾隆在跟图里琛短暂的眼神交流后,就立刻明白了,弘时已经被雍正赐死。但是他为什么还要问呢?原因大概是这样的:

雍正杀弘时,本来以为只有自己和图里琛知道,哪曾想,图里琛早就投靠了乾隆,所以雍正的一举一动都在乾隆的掌握之中。这次杀弘时,图里琛肯定早就提前告诉乾隆了,所以乾隆也早就在家排练了无数遍,见到雍正该怎么说了。

所以乾隆假装很着急,假装兄弟情深,假装自己己原谅了弘时,假装什么都不知道,向雍正问了一个问题,注意,他问的是“我三哥呢”,多么深情。

问题问得有多肉麻,乾隆的内心就有多阴险。

也不能怪他,弘时都想杀了他,要怪就怪皇位太诱惑了,把人变成了鬼。


职场随想


1,估计知道弘时会遭殃,但不知道雍正会赐死,2,问了,打消雍正的怀疑


入不乂


不问显得有其它心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