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小偷家族》人物往事,解讀“家庭解體”這一社會倫理現象

煙花未曾照耀的地方,也有仰望著的笑臉,生活沉重如此,仰望本身,即是美麗。——《小偷家族》

《小偷家族》是日本著名導演是枝裕和執導,2018年上映的作品。該片於2019年獲得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的提名,並榮獲第71屆戛納電影節的金棕櫚獎。在《小偷家族》中的人物塑造上,是枝裕和延續以往,通過描繪人物人性的溫柔與知足,揭示對於“家庭”的諸多思考。

淺析《小偷家族》人物往事,解讀“家庭解體”這一社會倫理現象

《小偷家族》這部電影講述的是:在繁華的東京都市中,一棟破舊寒酸的老房子裡苟延殘喘的生活著沒有任何血緣關係的一家五口(奶奶、爸爸、媽媽、姐姐、哥哥)。這一天,父子偷竊成功回家的時候,遇到了獨自待在戶外的四歲女孩尤里,爸爸將她帶到家中。經過激烈的討論後,他們打算把小女孩送回去。但是看到女孩原生家庭的狀況時,心生惻隱留下了女孩,從此女孩成為了家裡的妹妹。同樣的悲慘遭遇,讓這一家六口緊靠一起抱團取暖。在這樣溫馨的外衣下,潛藏著是枝裕和對於“家庭解體”這一社會倫理現象深刻的解讀與反思。

淺析《小偷家族》人物往事,解讀“家庭解體”這一社會倫理現象

淺析《小偷家族》人物往事,呈現“家庭解體“

家庭解體是家庭的正常生活過程已完全中斷。通常是從家庭成員關係緊張、角色衝突、家庭功能失調、最終導致家庭成員無法共同生活。家庭解體可能引起的後果有:家庭成員之間的糾紛、自殺和暴力親殺行為,子女缺乏管束加入不良群體或參與違法活動。(引用來源:百度百科)

在電影《小偷家族》中每一個角色的身世各有不同,結合原著小說對毫無血緣關係的一家人進行身世刨析,可以真實的呈現“家庭解體”這一社會倫理現象。

“奶奶”初枝:在組建這個新家之前,她和真正的兒子、兒媳住在一起,但他們對初枝相當不好,兒媳覺得她是個累贅,多次把初枝趕出家門。後來兒子被派到外地工作,打算賣掉房子以後全家搬走,但初枝堅決不同意,於是夫妻兩人拋下初枝,從此斷絕了聯繫。

初枝代表著城市中被子女拋棄的孤寡老人,沒有子女的贍養,他們靠著微薄的收入艱難的生存著。

淺析《小偷家族》人物往事,解讀“家庭解體”這一社會倫理現象

“父親”治:當初和信代聯手殺害信代的前夫後,治攬下全責,以正當防衛殺人的罪名入獄了一段時間。由於沒有文化,偷東西是他為數不多的技能,這也是他可以給“兒子”祥太最好的東西。

治代表著城市中失去工作的社會閒散人員,他們沒有穩定的工作和家庭,任命似的靠著小聰明在社會底層摸爬滾打。

淺析《小偷家族》人物往事,解讀“家庭解體”這一社會倫理現象

“母親”信代:信代很早就結了婚,婚後在一家小酒廊上班,前夫失業以後開始頻繁對信代家暴。信代手臂上的傷疤說是熨斗燙的,再聯想到她看到友裡手臂上類似的傷疤以後觸動了回憶一樣的神情,信代小時候很可能也遭受過自己母親的虐待。

信代代表著城市中屢遭家庭暴力的弱勢女性,婚姻的不幸在她內心留下不可癒合的傷口。

淺析《小偷家族》人物往事,解讀“家庭解體”這一社會倫理現象

“姐姐”亞紀:亞紀的原生家庭,家境優越,也沒對她家暴,但仍然充斥著忽視和偏袒。妹妹紗香出生以後,不知道從何時開始,慢慢分走了父母對亞紀的愛和關心。在亞紀離家出走一年之後,亞紀的父母照樣泰然自若,甚至在初枝面前信口編造亞紀出國留學的謊言。

亞紀代表著城市中被二婚家庭排擠、忽視的孩子,因為父母把更多的關愛給了雙方的親生骨肉,而逐漸的被家庭遺棄。

淺析《小偷家族》人物往事,解讀“家庭解體”這一社會倫理現象

“兒子”祥太:治和信代撿到他的時候,他的年齡可能比友裡還小。在原生家庭的時間裡祥太可能也是被忽視的(被父母遺忘在車裡很久),但應該沒到被虐待的程度。而對原生家庭朦朧的記憶,以及自始至終對治教育方式隱隱的不齒和不認同,讓他始終無法開口管治叫爸爸。

翔太代表著城市中被父母忽視的孩子,因為成長中沒有父母的陪伴,遇到的問題只能靠自己去解決。

淺析《小偷家族》人物往事,解讀“家庭解體”這一社會倫理現象

“女兒”友裡:友裡的父母是一對年輕人,他們非常缺乏責任感。信代打算抱友裡回本來的家時,友裡家裡傳出的爭吵與打鬥,可見友裡的父親對妻子有很嚴重的家暴行為,對象不僅僅是妻子,還有友裡。而友裡的母親可能也因此對友裡進行報復性的施暴,輕則忽視,一日三餐都懶得照顧,重則毆打。最扎心的一點就是,一旦母親給友裡買新衣服,就意味著一頓拳打腳踢。

友裡代表著城市中備受父母家暴的孩子,父母把生活的不幸全部發洩到孩子身上,年幼的她無力反抗只能承受。

淺析《小偷家族》人物往事,解讀“家庭解體”這一社會倫理現象

孤寡老人、社會閒散人員、被家暴的弱勢女性、二婚家庭被遺忘的孩子、成長中被忽視的孩子、備受父母家暴的孩子,這六位被家庭和社會拋棄的人,組成了虛假的家庭,正是電影《小偷家族》給我們呈現的“家庭解體”。

是枝裕和通過對於六個角色的人物交代,逐漸的表達出對於”家庭解體“這一社會倫理現象的擔憂。

電影中並沒給出解決問題的答案,卻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思考:我該怎麼去做,才能避免“家庭解體”?

淺析《小偷家族》人物往事,解讀“家庭解體”這一社會倫理現象

如何避免“家庭解體”?

1、瞭解家庭成員的心理需求

在瞭解家庭成員的心理需求之前,我們要先了解心理需求的分類,然後才能針對性的去了解具體該如何去做。

心理需求分為六類:榮譽地位需求、支持需求、獨立需求、保護依存需求、愛與情感需求、生理舒適需求。

①、榮譽地位需求,即個體對自己在具有社會價值的活動中被視作有能力者的需求。

②、支持需求,即個體控制他人活動的需求;

③、獨立需求,即個體對自己作出決定、依賴自己的需求;

④、保護依存需求,即個體對要求他人排除挫折或幫助獲得目標的需求;

⑤、愛與情感需求,即個體對被他人接納和喜歡的需求;

⑥、生理舒適需求,即個體對避免痛苦和獲得生理愉快的需求。

淺析《小偷家族》人物往事,解讀“家庭解體”這一社會倫理現象

看似很龐雜的心理學知識,並不適用在每一個人的身上,但對於家庭來說可以從中受到一定的啟發。

比如在一個家裡:老人的心理需求主要是榮譽地位需求和支持需求,在維持正常的晚年生活下,可以得到子女的孝順與親近;孩子的心理需求主要的是獨立需求和保護依存需求

,孩子需要家長的呵護才可以快樂的成長,這是自然的規律,與此同時試著讓其獨立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夫妻的心理需求主要是愛與情感需求、生理舒適需求和保護依存需求,夫妻之間應該去相互的接納和鼓勵,讓彼此之間可以更好的相互依存,一段婚姻的美滿,可以從這三方面心理需求去著手經營。

淺析《小偷家族》人物往事,解讀“家庭解體”這一社會倫理現象

2、推動家庭生活教育

家庭生活教育是指在體力、智力、情感、身心以及經濟諸方面促進家庭發展和幸福的指導和教育。由青年組織、婦女組織、教會或家庭教育中心通過廣播、電視、報紙等宣傳媒介實施。內容包括計劃生育、防止性病和婚外孕、婦女作用和就業、衛生保健、營養、住房和家庭人際關係等。(引用來源:百度百科)

看似比較陌生的“家庭生活教育”,其實在我們身邊就有很多這樣的活動,如老年活動中心、社區舉辦的親子活動,積極的去參與這些活動不僅可以學到新知識,也可以促進家人之間的親密關係。除此之外,家庭內部也可以組織外出遊玩,在戶外身心放鬆下來,排解不良情緒,促進家庭關係。

即便如《小偷家族》中毫無血緣關係的一家六口,也會去通過集體出遊的方式,來排解家庭內部的不良情緒,拉近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

淺析《小偷家族》人物往事,解讀“家庭解體”這一社會倫理現象

結語

電影《小偷家族》最終傳達的是引導觀眾在溫馨與殘酷交織的家庭關係中,真切的感受到現代社會“家庭解體”這一社會倫理現象的嚴重性。假如我們依舊漠視父母、妻子、丈夫、孩子,或者當家庭問題出現時我們依舊不採取正確的處理方式,那麼迎接我們的將是家庭的解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