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风俗有哪些?

爱国不平等


每个地方的风俗都不一样,俗话说:三里不同俗,十里改规矩。每个地方的习俗都不一样。我家是河南的,但河南也分很多地方,我所说的习俗,不能一概而论,只能代表我们这个地方的习俗。

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插在门楣、屋檐上。插柳的习俗与避免疫病有关。

柳枝插在屋檐下,还可以预报天气,古谚云:“晒干柳打干麦”,“清明不戴柳,来生变黄狗”。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中国有许多地方上坟都有讲究,我们这里有“早清明,晚十月一”的说法,通常是在清明节前十天修坟扫墓,为坟墓培上新土、修整坟墓,坟墓里面有几个死者,就在坟墓上放几个坟头。在这十天里,家里出嫁了的闺女,要回娘家祭拜死去的父母,所以说要提前扫墓上坟,不能等出嫁的闺女来了再修整坟墓。

等到清明节当天,每家都要要准备祭奠祖先用的日常用品(包括烟酒、馍、水果、香、纸钱、鞭炮等),到自己家的祖坟前进行祭拜,以表后人对上辈人的思念之情。祭拜之前,大家会用在地上画个圈,然后把这些纸在圈里面烧了,边烧边念叨亲人,让他们来拿钱。待纸烧完后,祭拜就正式结束了。









用户狼哥


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古老的传统其实现在已经失传,也慢慢没什么人在意了,在我们家乡,有两样风俗是从我小时候起就一直没有变过,并且家里会郑重其事操办的。

1.扫墓

相信这个应该是大部分地区的约定俗成的,很多在外工作的年轻人在这天也会被叫回去一起参与祭祀和扫墓的大事。

在这一天,鸡鸣十分,家里的女性长辈就会起床杀鸡割肉,备好茶酒水果,糯米饭团,装到两个大箩筐里,男性也会准备冥钞,纸钱,鞭炮等,天亮以后,先在家里向阳处,火化纸钱拜祭一下各路神灵菩萨,然后全家一起,男女老小一起出发,一般把大部分的先人拜一遍,回来

总是天已完全黑透,但大家都会很兴奋,我们都认为,拜拜过后,家里人就会得到先人庇佑,风顺水顺,顺顺利利,发大财~~☺☺

2.做韭菜盒子

但我们家乡使用糯米粉加粘米粉做的,馅料一般是五花肉切丁,韭菜设短段,加木耳丁,炸豆腐丁混合炒制而成,几乎我们所有人都对这种点心有一种迷一样的喜欢,无论家里做多少都能吃完出外工作的时间长了,会特别想吃一顿,回家乡不吃一次像没回到家一样。出发工作的时候还会家里多做,带一些出去。

您们家乡各有什么好玩有趣有意义深远的风俗呢,欢迎大家分享交流~


安筱檬


我的家乡是山东诸城下面的某个乡镇的某个村子。即使是同一个县城,具体到某个镇某个村都会有风俗差别。

在我的老家,清明前几天,家里的男人一般都会去扫墓,祭祀故人。我父亲每次去都会带一把铁锹,把坟墓该修整的地方修整一下,如果杂草太多也要清理一下。

到了清明这一天,一大早起床,家里的女人会把房间的门口以及院落门口插上柳枝和松枝。早饭会吃疙瘩汤和水煮鸡蛋。吃完早饭,女人这天一般会回一趟娘家。

当然这一天也会有踏青活动,我记得从我家往西走,有个村子叫黄米沟,那里有一处风景叫石全府。每年清明到那里踏青的人特别多,很多商贩也会到那里兜售小商品,特别热闹。

小时候,到了清明这一天爷爷会拿一根绳子绑在两棵树上,让我们荡秋千玩。

清明节前折柳,小孩子会用柳枝做口哨。


沐析妈妈


各地的风俗都有差别,一般是扫墓,踏青,插柳。据说禁火,放风筝,荡秋千,射柳,蹴鞠,斗鸡,植树,蚕花会这些也是节日习俗,不过似乎没怎么见过。有知道的朋友可以介绍一下。

我家乡这边主要风俗就是去扫墓。清明前几个礼拜,家里还会先去采艾草做青麻糍,大致和艾草青团差不多,不过就不知道味道是不是一样。

我家乡这边不知道为什么一般都是提早一礼拜过清明。在那天的一大早家里人就先准备好九样固定的菜肴,然后带上酒,自家剪的白幡,蜡烛,香,经文(不过最近几年为了避免火灾,经文已经不再烧了,蜡烛和香之类的也一般人走就灭了)上山扫墓。随着时代的变化,祭祖的东西也逐渐开始有了改变,更讲究环保,只带着花篮水果去的人慢慢增多。从山上扫完墓回家后,还要再准备一桌菜肴放在门口进行祭拜,这样祭奠完才算彻底结束。


打酱油酱打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大约始于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周代。

清明节主要的习俗是扫墓和祭拜先人和英烈。

因各地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的不同,有些地方的清明节有着寒食的习俗。

这个习俗是由于晋文王重耳落难,饥饿难耐找不到食物时,在不知道的情况下吃了随臣介子推自己割下的大腿肉而保住性命。

在放火烧山找隐居深山不肯露面的介子推报恩时,把介子推活活烧死,因此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有些地方的清明节也有着插柳的习俗。

因清明节是一年三大鬼节之一,民众见观音手持柳枝蘸水普度众生,就联想认为柳枝能驱鬼辟邪,所以使纷纷插柳戴柳以保平安。

有些地方的清明节还有着踏青郊游的习俗。


因寒食,唯恐伤胃伤食,所以用踏青活动温暖身体的不足。

而且其时又是天清景明,空气清新、干净的最美时光,也是生机盎然的最好时光,所以踏青郊游以利身心。
除了这几种主要常见的习俗,还有着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以及根据各地的饮食习惯吃清明果、饼等等不一而足。


原事催


清明节

是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它与与端午节、春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清明习俗

扫墓丨每年清明,人们都会身着素衣,去山中探望过世的亲人。他们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捧花,低声细诉对亲人的思念。

寒食丨寒食有凄风苦雨,以断火、冷灶为气氛。早时民俗中的断火三日,其实是为了清灶,以新火换旧火。三天不用火,吃冷食以清理肠胃。

踏青丨清明时节,大地回春。在这万物生长的季节,人们纷纷脱下棉袄,走出居室,三五成群到乡野山间散心,一冬的沉闷一下子便烟消冰释。此时人们还会进行荡秋千、放风筝等乐事。

清明禁忌

1、 清明祭祀为何说“清明拜山”?

此处的清明拜山指的是扫墓的意思,江南及南方诸多墓园在山上,故称为拜山。

北方通称为扫墓或上坟。含义都是一样的,即祭祀逝者的一种活动。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在中国,祭祖是和孝道绑定在一起的。若是不参加祭祖,就是一个不孝顺的人,一个忘记祖先的人。

2、 清明节扫墓有民族之分吗?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是我国最大的祭祖和扫墓的日子。因此我国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也有些民族会在其他日子里进行类似活动。

3、 清明拜山的通常程序如何?

按照习俗,祭扫的顺序是首先要先扫墓,就是将墓园打扫干净。

其次是祭祀,这一程序很关键,一是寄托哀思,二是与先人相感。

扫墓时,人们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修整坟墓,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还要在上边压些纸钱,让他人看了,知道此坟尚有后人,然后叩头行礼祭拜。也可放风筝,甚至互相比赛,进行相关活动。妇女和小孩们还要就近折些杨柳枝,将撤下的蒸食供品用柳条穿起来。基本上的程序可以概括为:修正墓地——上香——上肉——敬酒——拜祭——送别…

4、 清明拜山越早越好吗?

不是,需要根据自己情况。古时提倡最好是在早晨5-7点,即寅时。当然,现在通常不会那么早,但是,提醒朋友们,最好在下午日落前完成清明拜山活动,因为早春昼夜温差较大,注意不要在郊野着凉。

5、 清明节可以在家拜祖先吗?

清明祭扫仪式本应亲自到墓地去举行,但由于种种原因,很多人不能回乡参加清明拜山活动,那么也可以在家拜祖先。方法是在家里阳台或客厅,朝家乡方向,摆上祭拜用的食品,烧上三支香,鞠躬三次,默念相关祷词,寄托哀思。

6、清明节悼念逝者买什么花合适?

通常是菊花,因为我国古代把菊花当作寄托之花,有思念和怀念的含义。白色菊花是最适合的,也可以搭配一些绿草,如百合,绿叶,康乃馨等,会更漂亮。

7、扫墓之前需禁食吗?

扫墓之前最好禁食:当你动身开始扫墓,就最好不吃食物或食素了,衣著整齐,以表示对先人的礼貌和尊重。

8、扫墓时为何不得嘻笑怒骂?

因为墓地是逝者的安居之所,故不可跨过坟墓及供品,大声喧哗、嘻笑怒骂,污言秽语,乱跑乱碰,随处小便,这样做是对自己的先人不尊敬,也对其他祭扫的人构成滋扰。更不能践踏别家坟墓或对墓穴设计评头品足,会被视之为亵渎,非常不礼貌。

9、 为何要谨慎在先人墓地照相?

在中国,祭祖并不只是纪念祖先,而是明显地带着向亡灵敬拜,祈求的意思,所以一般不宜随意拍照留念


禾火水


祭祀

中国古人对祭祀祖先十分重视,流传到现在,依然是我们重要的风俗。家家户户都要提前准备,给家里的祖先故人烧纸钱,添坟,拜祭。以前清明不见明火,要禁火寒食,现在没有这么多讲究了。


插柳

中国人将清明、七月半、十月朔看作是三大鬼节。清明节正是百鬼出没频频、索讨多多的时节。受佛教的影响,观世音手持柳枝蘸水普度众生,许多人便认为柳条有驱鬼辟邪的作用,把柳枝称为“鬼怖木”。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写道:“取杨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然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便纷纷插柳来辟邪了。

家里大人带着小孩去折柳枝,插柳,戴柳,又是一场玩闹。

吃鸡蛋

清明节当天早上,每个小孩都有鸡蛋或者鸭蛋或者鹅蛋,这一天对小孩来说更多是玩碰蛋游戏,拿着个蛋到找对手,你碰我,我碰你,谁的碎壳就要吃掉。

蒸青

“清明不蒸青,扬麦没有风”。清明节当天早晨要吃蒸菜。清明时节,春回大地,农村到处都是野菜。蒸青也成为了风俗之一,期望收麦扬麦顺顺利利。

踏青

正是万物复苏的时节,花啊草啊都卯着劲地长个,带着篮子,挖野菜,去田野里踏个青,没有比这更好的了,小孩子追着蝴蝶,看什么都新鲜。


豫东小珍


清明节是指在清明节前后进行的祭奠先人的习惯风俗。古时又叫踏青节、三月节、祭祖节、扫墓节、扫坟节、鬼节等。 它与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十月初一的寒衣节,并称为中国三大著名"鬼节"。

2013年,清明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北方和南方在清明节这天的活动也各有侧重,北方重视扫墓,带着祭品,烟酒水果,纸钱或者元宝,纸做的各种日用品,高档消费品,在亲人墓前,摆放祭品,焚香烧纸,叩头祭拜,最后给亲人的坟墓添上新土。

如果身在远方,不能回家,就在清明早上,到十字口或者丁字口祭拜,在路上不要说话,也不要回头。

南方注重踏青,故借此郊游。


CN小丫


我知道的大概有一下几点:


第一:插柳。插柳是为了纪念神农氏。关于这个其实有两种说法,一个是说为了看天气情况。另一种说法是有点迷信的,就是为了辟邪。(我跟你们说,你们别本着相信科学的态度,不相信迷信,本人也是大学毕业,之前真的是看不惯迷信这一套,更别说让我去相信这些东西,可是现在有了小孩,亲身经历,真的是不得不信啊。后边评论我会具体说出事实发生经过。



第二:踏青。国人从古就有踏青的习俗,所以清明节又称踏青节。



第三:荡秋千。气温回升,孩子们开始出来玩耍,荡秋千无疑使孩子们的最爱,荡着秋千可以享受无限春光和春风。


第四:蹴鞠。这个玩意其实就是跟我们现在踢的足球差不多,就是那么个玩意,相信大家看古装剧也都看到过,一般皇室里边的人爱玩这个。


第五:放风筝。这个好玩,我的最爱,春季来了,天气暖和,很适合出去和爱人在蔚蓝的天空下,绿色的草地上慢慢的跑着,拽着风筝,嬉笑着,打闹着,好不温情。



第六:植树。哎呦,又得扯一下天气暖和,冻不死小树苗了。现在不植树更待何时。



等等吧,还有好多,有的地方还有斗鸡,射柳,蚕花会等等等等等等等等。


倾心辣妈


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清明来到,意味着风和日丽的春天真正地开始了。在清明节期间,组织幼儿系列教育活动,目的是让幼儿通过扫墓活动追念革命烈士的高贵品质,树立继承先烈遗志、认真学习、长大建设祖国的理想;通过踏青春游、荡秋千、放风筝活动,了解传统风俗,锻炼身体,充分感受春景的美好。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历书》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