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皮筏子从发明到现在已经三百年了,为何只用公羊不用母羊制作?

楊過滒


羊皮筏子只能用公羊皮而不能用母羊皮制作,是羊皮筏子这项传统艺术,一代一代的老农守着的一个“硬道理”。黄河地区更是有着一种传说,羊皮筏子如果用母羊皮来制作,在渡黄河时定会出人命。

羊皮筏子都是用羊皮来制作,公羊皮和母羊皮有什么区别吗?只能说区别大着呢,这是事关人命的大事,也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下面容我来解释解释。

先说说什么是羊皮筏子。

羊皮筏子,也叫做“排子”或者“囊”,在清朝时期是黄河上比较容易见到的一种运输工具,到目前为止已经有了300年的历史。

制作羊皮筏子,步骤虽然不难,但是很吃手艺和技巧。尤其是在宰剥羊皮时,需要从羊颈部剖开口,慢慢地将整块皮囫囵个儿褪下来,中途绝对不能划破一点毛皮。因为后面这些羊皮需要吹气成囊状,用于水上漂浮。

虽然船舶也是河流上最必要的运输交通工具,但是黄河水流湍急、落差大,险滩还多,所以行船的局限性很大。

在中国漕运历史上,一般都会有将货物从上游运往下游,尤其是黄河地区,羊皮筏子自诞生以来就成为了该地区最重要的运输工具,因为无论是拉货,还是渡人。

使用羊皮筏子的老农,一般都是在上游给羊皮筏子充气装运货物,到了下游目的地卸货之后,再给皮囊放弃,背驮回到上游继续使用。

羊皮筏子为什么不能用母羊皮?

其实道理很简单,就是为了安全考虑。

羊皮筏子最重要的部位,就是筏子底下的皮囊。皮囊是需要充气才能使用,母羊皮之所以不能用,是因为母羊是需要哺乳的,怀孕或者是哺乳过的母羊皮长期使用很容易会变形。而且母羊皮的乳头部位有很多的小气孔,这是渡河中最为忌讳的。

黄河水流这么湍急,遇到险滩的时候,用母羊皮制作的羊皮筏子很容易出事。一旦出事,筏子上面的人九死一生!

如今,羊皮筏子既已经成为了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黄河特色的旅游项目。虽然羊皮筏子也面临了后继无人的危险,但仍然希望这项传统文化手艺能够一直流传下去,毕竟“千年筏子百年桥,万里黄河第一漂”这么优美的诗词,还是希望后人能听到诗词的时候还能见证羊皮筏子的真实模样!


三顾历史


这个问题宰羊的人和制做过羊皮制品的人最有发言权。公羊的皮较厚,尤其是未经阉割的公羊皮最厚,所以,宰羊的商人,都明明白白,未经阉割的公羊出肉率明显低于阉割过的。母羊皮较薄,尤其是年龄较大的母羊皮更薄,若制羊皮船经过泡制刮脂,制成成品母羊皮是经不过折腾的,更是经不住急流险滩礁石的撞击的,所以不能用母羊皮。



夏虫不知有冰


说起羊皮筏子,这可是在黄河上很有名的运输工具,一般是顺流而下,日行一二百公里,当然羊皮筏子看着很简单,做起来可是很有讲究的,而且不能用母羊皮做,这是为啥呢?

羊皮筏子怎么做

羊皮筏子有着二三百年的历史了,但真正能做出好羊皮筏子的手艺人却不多,因为这是一项技术活,首先在杀羊的时候要从羊脖子处开始,保证羊皮的完整,在退完羊毛后吹气,把羊皮吹鼓起来,往里面倒入清油、水和盐,然后把所有缺口用绳子系上,这样在日光下晒至黄褐透明,这样才算是做好了一个羊皮袋。然后众多的羊皮袋子聚集在一起就成了羊皮筏子。



身体结构不同

说起羊,它也是有公母之分的,而且母羊要怀孕,哺育后代,这样母羊的皮就会因为自然孕育而发生膨胀收缩,不够紧致,而且皮质会由于长期的收缩变薄,况且母羊要想让奶水流出来,身体肯定要有小孔,所以这样的羊皮放在水上很不安全,万一漏气就是船毁人亡了。

而公羊身体上只有一个气嘴,在平时只要把皮完整的揭下来,基本不会出现漏气的情况。而且公羊相比较来说它的皮较厚,这样在充气的时候不会出现变薄的情况,在黄河上行驶的时候也给人一种安全感。



所以这也就是为什么羊皮筏子多用公羊的皮来做的原因,当然羊皮筏子也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代表着古代劳动人民在科技不发达的时候已经用生活中的物件来改变生活方式。


晓峰来介绍


羊皮筏子,也叫“羊排子”或“排子”,是古代生存在黄河两岸的人民发明用来渡河的工具,相当于最早的简易渡船了。

黄河中下游水流急、险滩多,人们过去都是依靠木排或木船把货物运到下游,不过木排和木船比较笨重,回收利用很困难,操作起来也十分不太方便。后来,勤劳智慧的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就在长期的摸索中,发明了羊皮筏子这个渡河工具。

最早的羊皮筏子出现于清朝康熙年间,人们开始用羊皮筏子渡河或者运输货物,显得十分方便。因为羊皮囊可以重复回收使用,到了下游卸货后给皮囊放气,很容易收集起来,再拿回来继续使用。

其实在更遥远的先秦时期和两汉时期,就有黄河两岸人民使用牛皮筏子的记录了。只不过耕牛非常重要,除非是战时,否则是不能轻易宰杀的,而羊皮筏子则更容易获得,所以成了一种比较普遍的工具。

在过去几百年来,黄河上一直有用羊皮筏子摆渡过河的习惯,但制作羊皮筏子有一个忌讳,那就是只能选用公羊皮而不能使用母羊皮。在羊皮筏子的制作过程之中,一些老农至今仍守着这个流传下来的“大道理”,那就是绝对不允许用母羊的羊皮来扎羊皮囊。

要制作一个羊皮筏气球,首先的就要把整张的羊皮需完整地剥下来。之后就是需要特殊的晾晒,直到皮囊完全封死就可以反复充气使用了。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皮囊需要充气,而公羊皮的封闭性好,不会透气。

而母羊皮之所以不能用,那是母羊长期哺乳造成的。据说母羊怀孕或者是哺乳过后,羊皮会变得疏松易软,而且在母羊乳头的位置会形成很多的气孔,导致整张羊皮的密封性变差。相传,过去还真就有不信邪的人用母羊皮制成的羊皮筏子渡河,结果到了河中间羊皮囊破了进水,最后只落得个“船毁人亡”的下场。

从那以后,人们就再也不用母羊皮扎囊制作羊皮筏子了。奔腾不息的黄河,水湍急而又危险,甚至某些地方还有险滩。渡河用的羊皮筏子一旦在河中间出了事情,基本可以说是九死一生了,很少有能救回来的。所以长久以来,人们都是用公羊来做羊皮筏子。

据说,清朝时期用来运货的大羊皮筏子是由600多只公羊皮囊扎成的,可以运输很多货物,而我们最常见的小皮筏也要用10余个羊皮袋扎成,才能适于短途运输、渡送两岸行人,否则就不能用来渡河。


世界人文通史


在黄河文化的组成部分里,羊皮筏子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羊皮筏子既然都是用羊皮制作,公羊皮和母羊皮有何区别?为何不能用母羊皮呢?

其实这是老祖宗定下的规矩,里面也蕴藏着属于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身为南方人,本来是对北方的羊皮筏子并不了解的,但是之前有过黄河风景游览区一游的经历,来说说我的看法。

在当地有过这一说法,也算是传说吧,用母羊皮制作羊皮筏子,是这项传统技艺的禁忌,会让渡河者命丧黄泉,九死一生。

初听时觉得危言耸听,但是了解一番之后,才知道这是老祖宗用夸张的说法来相互告诫,是对生命的一种重视!

羊皮筏子之所以不能用母羊皮来制作,主要还是由羊皮筏子最重要的部位气囊决定的。

母羊本身是哺乳小羊的,而怀孕或者是哺乳过的母羊皮,很容易变形,长时间使用会产生危险。另外,由于母羊有很多乳头的存在,而在乳头部位都会有很多的小气孔,容易漏气,这是在渡河中最大的隐患。

所以,羊皮筏子的气囊部位是用于漂浮的作用,在使用之前都会充气,黄河的水流又是如此的湍急,渡河当中难免不会遇到险滩。不用母羊皮制作羊皮筏子,是最安全的办法。

这不存在什么“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恰恰是老祖宗智慧的体现。

关于羊皮筏子怎么制作,我来简单说一下。

羊皮筏子的制作简单中也很需要技艺人的手法,第一个条件就是整张羊皮需要完整地给囫囵剥下来,中间不允许有任何地厚与薄出现,而且羊皮不能出现任何的刮蹭,要不然就会浪费掉。

羊皮剥下来之后,要将羊皮烘干后脱毛,最后吹气使皮胎膨胀,再灌入少量的清油、食盐和水,然后晾晒让皮胎的颜色呈黄褐透明。

制作羊皮筏子一般都是在冬季,这个时候的羊皮质量是最好的。

羊皮筏子自清朝开始到现在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如今也成为了黄河旅游区的一个项目,有兴趣的可以去体验一把!


岭南小刺史


“千年筏子百年桥,万里黄河第一漂”。到了兰州,除了只有东西方向的大路这个特色之外,最有当地特色的那就是一定要去坐下羊皮筏子过黄河。

羊皮筏子也叫“排子”或者“囊”。跟传统我们在南方见到的竹筏不一样的地方。兰州的“排子”用的不是那种大毛竹,而是木头为主。木头的浮力无法和竹子比较。但是在木头排子下面,有一个神器,那就是一个个“气囊”。

这个“气囊”有个专业的名称叫“浑脱”,也就是用整张剥下的动物的皮制成的革囊或皮袋。比如我们常见的酒囊、水袋。这种剥皮法最大的精髓就是保证了剥下来的皮子完整、密封。

而用来做排子的“浑脱”,不但不能选择母山羊,而且连普通骟过的公山羊也不行,更别提其他地方的绵羊了。

这和什么崇尚雄性或者认为雌性不吉利的迷信没有关系,这完全是从“浑脱”的质量出发的。因为黄河的水流比较湍急,险滩也多。一路顺下几百里,万一磕磕碰碰,“浑脱”出现漏气,那在古代就是性命之忧。

那为什么要选择未骟过的公羊呢?这是因为没有骟过的公羊,运动量比较大,出肉率低,而且肉膻味较大,一般都不是用来食用的,但是它最大的优点就是皮质紧实。

而骟过的公羊,雄性激素就没那么旺盛了,运动量小,出肉率高,也没膻味,拿来食用是不错的选择。但是它有一个缺点就是羊皮相对也会比较松弛。母羊实际上和这骟过的公羊皮质是差不多的。

做“浑脱”的工艺也比较复杂,比较考验工匠的水平。

如何剥羊不破?如何晒羊皮?因为皮晒干了会变硬;不晒会发霉或者烂掉。所以怎么扎起来,怎么吹,怎么晒,这么用菜籽油不断地去润羊皮,这些都有很大的讲究。一般做排子的师傅都有自己的独门绝技。

其实这种羊皮筏子看起来简陋,但是成本非常大。

因为最小的排子也得有10来个“浑脱”,大的排子要用到600个“浑脱”。而做一个“浑脱”,其实就需要养一只光吃草不出肉的公羊,这还不能保证这只羊的羊皮可以成功做成一个“浑脱”。

但是“排子”充满了古人的智慧,在现代船舶被引进之前,古人正是用这排子在黄河上来回运输了300多年。而如今“排子”也成为了兰州旅游文化的一个重头戏。



炒米视角


羊皮筏子,也叫“排子”或“囊”,是一种古老的水运工具。

“千年筏子百年桥,万里黄河第一漂”

古时,因为黄河水流湍急、落差大、险滩多,行船有局限性。人们要过黄河或者运输货物时,只能靠木船或者木排。有些段落顺水而下漂流很容易,但是要逆流而上就没那么好走了。

人们运输货物时,要在上游打好木排或木船,把货物运输到下游后,往往是卸了货也就拆了船,卖掉木材自己回来,这样一来运输成本就会非常高。

于是,人们开始寻找成本低并且更加方便的运输工具。

当时的甘南、临夏、靖远等地,饲养着大量的牛羊。而且牛皮和羊皮都十分坚韧,不易被戳破。于是,人们开始尝试用整个剥下来的牛羊皮制作成皮筏,进行运输工作。

因为牛羊皮放气之后堆叠在一起,很容易运回上游在继续使用,所以很快就被推广开来,后来也就有了“下水人乘筏,上水筏乘人”的说法,足可见它的轻便。

筏子最初也使用过牛皮,但是由于牛主要还是用于耕种,羊皮材料相对来说就会更多些,所以后来的筏子都采用羊皮来制作。

羊皮筏的制作

制作羊皮筏子,需要很高的宰剥技巧。从羊颈部开口,慢慢地将整张皮囫囵个儿褪下来,不能划破一点毛皮。

将羊皮脱毛后,吹气使皮囊膨胀,再灌入少量清油、食盐和水,然后把皮囊的头尾和四肢扎紧,经过晾晒的皮囊颜色逐渐变的黄褐透明,看上去就像一个鼓鼓的圆筒状大气球。

皮囊做好后,再用麻绳将坚硬的水曲柳木条捆一个方形的木框子,再纵横绑上数根木条,把一只只皮囊顺次扎在木条下面,皮筏子就制做好了。羊皮筏子体积小而轻,吃水浅,十分适宜在黄河航行,而且所有的部件都能拆开携带十分方便。

羊皮筏子有大有小,一般用于短途运输,渡送两岸行人的羊皮筏子,都是用13只皮囊,采取前后4只中间5只的排列方式,绑扎成的小筏子,大约重20斤左右,最多可以乘坐5个人。

最大的皮筏要用600多个羊皮囊扎成,长12米,宽7米,配6把浆,载重量可达在20至30吨之间。

用来制作羊皮筏子的羊皮都是公羊皮而不会选用母羊皮,那是因为母羊要哺乳,而乳头的位置会有很多小孔,小孔会漏气,这可是羊皮筏子的最大禁忌啊!


东篱梧桐雨


第一部分:为了回答悟空提问的关于黄河羊皮筏子的有关问题方便起见,我将有关问题大致梳理、归纳一下,并回答如下:

回答一:黄河羊皮筏子产生的历史不是只有300年历史。而是,其正式出现有1038年的历史。如果,将战国时期的伍子胥的“牴夷”,即为革囊算作羊皮筏子的鼻祖,那么,羊皮筏子的历史,就应该有2500多年了。

伍子胥公元前500年左右在吴国的长江中下游用兵,用“牴夷”,也就是革馕做运兵的工具,以此推算,羊皮筏子的出现至少有2500年之久。

而如果,将“革船”这种羊皮筏子的异变产物,笼统地看做是羊皮筏子的出现标志,那么,其历史将更加的久远了!

这都是有正规历史记载的史实,而不是瞎估算、瞎臆测的东西。我不知道有关文章里,羊皮筏子历史300年,是从何而来的!?

回答二:之所以羊皮筏子组成的羊皮胎只用公山羊的,而不用母山羊,是因为母山羊有两只乳房,这是最薄弱之处,容易破烂,在黄河中发生沉没灾难事件。所以,一般母山羊的皮胎弃之不用。

回答三:黄河羊皮筏子的羊皮胎只用山羊的,记住,这是关键。绵羊和其它羊种的皮胎则不用。

回答四:而且,公山羊是必须从幼年时就骟过的。所谓“羯羊”,或者“羯山羊”是也。而不是单纯的“公山羊”那么简单。没有骟过的公山羊羊皮胎,照样弃之不用。

第二部分:为了让读者君,一目了然地获取有关西部黄河羊皮筏子的关键性知识,做如下提纲契领的提示:

提示一:战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伍子胥,应该是羊皮筏子,或“革船”的鼻祖和代言人。以此推算,羊皮筏子出现的历史,距今应该有2500多年。

提示二:黄河羊皮筏子的正式出现在北宋太平兴国六年,公元981年,羊皮筏子于此,正式出现。所以,羊皮筏子正式出现的历史,距今应该是1038年。

提示三:甘肃兰州羊皮筏子的正式出现,有确切历史记载是清代康熙14年(1675年),距今344年。代表人物是甘肃靖远籍的奋威将军王进宝。

提示四:有谚语曰:甘肃省的靖远县,羊皮筏子赛军舰。而靖远籍贯的王进宝将军正是历史上第一个真正将羊皮筏子当“军舰”使用的第一人。有确切的历史记载为证。 关于这段有趣的历史文献记载,请读后面的文章。

第三部分:为了让读者君获取全面的、细致入微的黄河羊皮筏子的知识,建议仔细读一读本人下面的专著《黄河羊皮筏子有关的历史文献稽考》一文。

正文如下:

黄河羊皮筏子有关的历史文献稽考

武永宝

1.羊皮筏子与“革船”之关系

古文献记载中,“革船”一词频现。“革船”,顾名思义,就是由动物的皮革制作而成的水上摆渡工具。观此,我们似乎可以将“革船”视为靖远羊皮筏子出现的最原始的雏形。当然,“革船”与今天我们所看到的真正意义上的羊皮筏子,就其外形、内涵、制作工艺、实际用途等等方面,还是有相当差别的。但是,羊皮筏子在这里完全可以笼统地归于“革船”的范围之列。

“革船”一词出现很早,“羊皮筏子”一词出现则较晚,且具有专指性质。“革船”与“羊皮筏子”显然是大概念与小概念的问题。若不严格、较真的话,它们大致可以归为一类。因为,它们的基本属性是一致的。

如果视“革船”为羊皮筏子的雏形,那么,羊皮筏子的历史就完全可以用十分悠久来形容了! “革船”,种类较多,如黄河上游的青藏地区,以及 雅鲁藏布江和金沙江、澜沧江等处少数民族聚集地,都有牛皮革制作的船只出现……等等。

不仅如此,今天,偶尔间我们似乎还可以看到“革船”的影子。我在一部影视片中就曾经目睹过云南某神秘的走婚部落,至今仍然以“革船”为渡河工具的画面……某男子从水上款款而来,一路轻歌讴唱,去会心上的女神……这美轮美奂、温馨、浪漫的一幕一出现,令人心头不由得为之一动,眼前也为之一亮…… 请读以下文献资料。

《战国策·燕策》:“昔者伍子胥说听乎阖闾,故吴王远迹至于郢。夫差弗是也,赐之牴夷而浮于江。”“牴夷”即为革囊,形如葫芦。说明,战国时期,在今天长江中下游一带,已经用革囊作为水上交通工具。 《水经注·叶榆水篇》有这样的记载:“不韦县,故九隆哀牢之国也……汉建武二十二年,王遣兵乘革船南下,攻汉鹿之民。”这一资料说明,今云南保山县(不韦县)澜沧江、怒江一带已经使用革船。

《后汉书·邓训传》:“训乃发涅中六千人,令长史任尚将之,缝革为船,置于鞞上以渡河,掩击迷唐庐落大豪,多所斩获。”这段记载应该是黄河上游地区运用革船的最早记载。距今近两千年。其形制颇似雅鲁藏布江流域的牛皮船。

《北历·附国传》:“附国有水阔百余丈,并南流。用皮为舟而济。”

《新唐书·东女国传》:“其王所居名康延川,严险四缭,有弱水南流,缝革为船。”

上面两段史料说明,北魏至隋唐,西北、西南均有皮船出现。

2.羊皮筏子的正式出现 羊皮筏子在黄河上游的出现,有确切文献记载的历史,据考证,应该在北宋时期。

《宋史·高昌传》:太平兴国六年,宋供奉官王廷德出使高昌,“次历茅女蜗子族,族临黄河,以羊皮为囊,吹气实之浮于水,或以囊骆牵木筏而渡。”

这表明,北宋时期,黄河上游青海、兰州、靖远一带已有类似今天的羊皮筏子出现。“以羊皮为囊,吹气实之浮于水”,往来于黄河两岸,这完全可以看作是今天人们所看到的羊皮筏子的鼻祖,羊皮筏子也自此正式出现于祖国的古文献记载中。这应该是一个标志,即后世横行、驰骋于千里黄河上游的羊皮筏子,就此正式诞生了。

《元史·汪世显传》:元初,汪世显随元军征四川,“宋军屯万州南岸,世显即水北造船以疑之,夜从上游鼓革舟袭破之。”汪世显为巩昌(陇西)汪古特人,生于西北甘肃,所用革船,即为今天的羊(牛)皮筏子无疑。 公元1280年,忽必烈令招讨使都实探寻黄河源头,根据潘昂霄《河源志》:九渡河(青海果洛黄河段),“水浑浊,土人抱囊乘骑过之,民聚落纠木干象舟得毛革以济,仅容两人。”这段史料说明,当时渡河方式有二,一是抱羊皮囊做救生圈,凫游过去。二是乘羊(牛)皮筏子渡河。 兰州,也是甘肃地方历史上关于羊皮筏子的确切记载在清朝康熙年间。当年,著名的“河西四将”之一王进宝将军,用羊皮筏子作“军舰”,夜袭兰州城,规复西北重镇兰州,从而平定叛贼的故事,明确地载入了史册。《清史稿·王进宝传》:康熙14年(1675年),进宝“夜以革囊结筏自蔡湾渡,破贼皋兰龙尾山……”革囊结筏,显然就是羊皮筏子无疑。这是羊皮筏子运用于军事战争的又一例证。军事战争的胜负,往往不可避免的改写着历史的走向。我在散文随笔《靖远羊皮筏子赛军舰》一文中,笔墨触及羊皮筏子用于战争的例子很多,这里不再赘述。所以说,小小的不起眼的羊皮筏子参与或改写着西部的历史,是毫不为过的。 碰巧的是,奋威将军王进宝,这位清代康熙年间平定吴三桂叛乱的重要功臣、一代名将(官赠太子太保,光禄大夫,世袭一等子爵,谥号忠勇),其籍贯就在靖远。也就是说,王进宝,靖远人也。其运用羊皮筏子作“军舰”,深夜奇袭叛贼,规复兰州城之举,是否受到儿时所看到的靖远黄河沿岸千筏竞发,南北往来穿梭的场景的启示呢?

3.羊皮筏子蒙昧向文明过度的产物

观古今中外历史,“革船”也不仅是中国人的专利,古代其它国家的先民们也使用过这种渡河工具。一般史书中通俗地称其为“皮船”。如古代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巴比伦,均有使用过皮船的历史记录。印度旁遮普邦有用水牛皮制作的皮船。北极地区爱斯基摩人曾使用海豹皮做的船只打鱼。南美印第安人使用鹿皮船,等等……

这一切说明,皮船或革船应该是狩猎民族、游牧民族最早发明的水上航行利器,他们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制作发明了这一工具,因而极大地拓展了他们的视野和生存空间。“革船”,显然是人类先民们由蒙昧向文明过度的产物,历史是极其悠久的。

“革船”或者说羊皮筏子,无疑是人类进化史上的一项伟大的发明,很值得我们怀念,并为之浓墨重彩的大书特书一笔!







独石火火


追溯羊皮筏子的历史不仅300年,据相关资料记载:羊皮筏子的雏形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500年左右,伍子胥帮助吴王夫差灭了楚国。

相传伍子胥当时渡河运兵用的就是羊皮筏子。

不过那时不叫羊皮筏子,而是叫“牴夷”,也就是用动物的皮缝制的囊。如此算来,羊皮筏子距今已经有2500年的历史。

昔者伍子胥说听乎阖闾,故吴王远迹至于郢。夫差弗是也,赐之牴夷而浮于江。——战国策

这大概就是羊皮筏子的鼻祖吧?

伍子胥那时用的“羊皮筏子”并不成熟,首先剥羊技术不过关,剥下来的不是一张完整的羊皮,中间要用针线缝制而成,这样就造成了跑群气露气的现象,承载的重量不能太多,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到了宋朝时期,随着剥皮技术的提高,屠夫割掉牲口的头颅,然后从这个地方掏空内脏。手法一定要轻柔,不能有刀伤,于是出现了一张完整的羊皮,名曰“浑脱”。意思是整个脱下来,形成一个桶状。

到了明朝,剥皮的技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历史上的“人皮灯笼”随之出现。

明太祖朱元璋把剥皮技术发挥得淋漓尽致,为了惩治腐败,朱元璋对贪官污吏实行了剥皮实草惩罚。

据说大将军蓝玉就被朱元璋剥下了一张完整的人皮。

如果用严谨的历史眼光来看,真正意义的羊皮筏子确实出现在明清以后。

相传黄河中上游人们渡河用的羊皮筏子,最早出现在清朝康熙年代,由此推断到现在也就300多年的历史。

有确切历史记载是清代康熙14年(1675年),距今有344年的历史。

从上我们可以看出羊皮筏子有一个慢慢发展的历史过程。

换言之,想扎一个合格的羊皮筏子,并不是说有一张完整的羊皮就算大功告成。

羊皮的选择很重要,一般要用成年的公羊皮,这是为什么呢?

一、自然界的动物一般公的总比母的长得快而且壮实,所以公羊皮的张幅比母羊皮大许多,并且纤维比较粗,皮质抗撕裂比母羊坚固。

需要注意的是,选择的必须是公山羊皮,山羊皮比绵羊皮要坚固的多,穿过皮衣的人都知道山羊皮适合于制作男服装,目的就是能够表现出男人粗犷的一面,母羊皮一般比较细腻,制作女服装比较合适。

不用母羊皮除了它不够坚固之外,再就是母羊都有两个乳房,这个地方是母羊皮最薄弱的地方,如果去掉则形不成一个完整的羊皮。

有人可能要说,公羊不是有“小鸡鸡”吗?这有办法,选择从小阉割的公羊(骟的公羊)就解决了这个问题。

剥下完整的一张羊皮后,还要对它进行脱毛和后期的鞣制,大家都见过足球和篮球吧?其实就是进行这种处理。

说白了就是用到了制革技术,最早也就是用动物油鞣制,随着制革技术的提高,就会用到化工原料,目的就是提高羊皮筏的抗撕裂能力。

我是制革工程师,所以对选料、鞣制等知识门儿清,对羊皮筏的制作也略有了解。


秉烛读春秋


相比较来说,母羊皮有好多个优点,而公羊皮只有一个长处。所以要用公羊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