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没有冰箱,又是如何制冷的呢?

三言两语壹世界


虽然说古代的时候没有冰箱,但是我们不能小看古人的智慧:

第一个:冰块制冷。最开始的时候,制冷方法是:冰块制冷。北方挖个大冰窖,冬天采集巨大坚硬的冰块堆积储藏在里面,然后盖上各种各样的保温材料,凿冰挖冰窖都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所以最开始的夏天的冰块对普通老百姓来说是一种奢侈品,只有皇室贵族才能享用。但是到唐朝时期,发明了硝石制冰技术,普通老百姓也可以用冰块来冰冻食物、制作冷饮这些了

第二个:深井的冰水,上面说的是皇室贵族的,普通的老百姓也会用深井的冰水来制冷,还记着小时候没有冰箱,家里买的西瓜就是放在井里面冰镇一下,吃起来还是很冰爽的,口感不一定比放冰箱里面冰藏的差

第三个:冰鉴, 《周礼.天宫.凌人》:“祭祀供冰鉴”,这里所说的冰鉴就是用来盛冰并防置食物的容器,是人类记载最早的冰箱雏形了,最开始青铜制作,到明清时期大多是木质的了

第四个:空调房,唐朝的时候,宫廷中建有凉殿,安装有机械传动的制冷设备,采用冷循环的方法、用扇轮摇转产生风力,把冷气吹往殿里,或者是把冷水运往屋顶,在从屋顶往下倒,沿屋檐直下,形成水帘,激起凉气,都可以相当于一个大冰箱大空调了


瑞川子


古代一般是直接用冰。大约在唐朝末期,工匠们在生产火药时开采了大量硝石。偶尔他们发现硝石溶于水时会吸收大量的热,能使周围的水降温直至结冰。

于是一些能工巧匠便开始利用硝石制冰。

工匠们将水放入罐内,取一个更大的容器,在容器内放水,然后将罐子放在容器内,并不断地在容器中加入硝石,结果罐内的水结成了冰。

硝石是一种白色味苦的晶体,颜色如霜。硝石的化学名称叫硝酸钙,它溶解于水时会吸收大量热量,使周围温度降低以致结成冰。

硝石溶入水后,可以用降温结晶法或蒸发结晶法将硝石再提出来重复使用。有了这种技术,就大大促进了古代制冷市场的繁荣。


鹊牙子神话野史


中国古代宫廷中,冬季将冰贮藏在冰窖中,夏季放在室内,用于降温,这实际上也是空调的雏形。据《诗经.七月》记载,3000年前的腊月,人们“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所谓凌阴就是冰窖。清朝时,北京城共分四处设冰窖18座,统由工部都水司掌管,共储冰20.57万块,皇室就靠这些冰块度过炎炎夏日把天然冰放进一个大木桶里,加入运量的食盐,这样的木桶就成了一个“土冷冻室”。这是因为许多纯净物质一旦掺入杂质,它的凝固点就会降低。放在大木桶里的天然冰,加入适当的食盐,就会因凝固点降低而熔解;冰熔解时要从小铁筒的水中吸热,小铁筒的水就会放热冻结成冰。



小妮子搞笑


古代主要有两种制冰方法

第一种是硝石制冰

硝石即硝酸钾,溶于水时大量吸热,战果时期已经被发现,但用于制冰大致从唐朝开始

第二种是冰库窖冰

无需多言,周朝就有专门负责藏冰的官员,叫做“凌人”

而到了十九世纪,有商船开始从北方湖泊托运冰块,切成条状,中间垫木屑以保温

到了十八世纪六十年代,冰逐渐成为了都市家庭的必需品

七十年代,冰开始大规模商用,帮助肉类保鲜等


是石蛙


这件青铜冰鉴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中国三国时期的青铜酒器,它长76厘米宽76厘米高63.2厘米,青铜冰鉴的造型为方形,环绕冰鉴的四面和四个角共装饰有八个龙形耳。除了八个龙形耳。青铜冰鉴的器身各处都是有漏雕或浮雕的勾连云纹。整件器物看上去精美而奢华。令人惊叹的还有青铜冰鉴的精巧构造,冰鉴虽然看上去浑然一体实际上它的内部却暗藏机关,具有令人称奇的巧妙设计。


冰鉴是双层设置,外部为方鉴,内部套有一方缶,缶的底部有三个长方形榫眼,榫眼与方鉴的三个弯钩扣合,就可以把方缶固定在方鉴内而不会来回晃动,鉴和缶的套和设计十分巧妙。鉴是古代盛水或冰的大盆,缶是古代盛酒的器皿在青铜冰鉴的鉴和缶之间存在着大量空间这些空间与青铜冰鉴的制冷功能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冰鉴和樽缶结合在一起,实现了一个双层的器皿,外边儿了是方鉴方鉴的正中又放置了这个尊缶,方鉴和樽缶之间有一个这很大空间。空间的可以放置冰块,这样就可以使这个樽缶里的酒很快的这个变凉。

方鉴的功能实际上有点像现在的这个冰箱,也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一个这个保鲜的冰箱。青铜冰鉴的使用非常方便,打开冰鉴上方的镂空盖,就可以在鉴与缶之间填装冰块,与青铜冰鉴配套的还有一把长柄青铜勺,勺的长度足以探到缶的底部。从缶中取酒就非常方便。经过冰块的降温制冷。缶里的酒很快就变得清凉起来,炎炎夏日喝起来非常凉爽。中国古人用鉴冷却的原理既简单又天然。


按照史书记载早在这件青铜冰鉴制作之前的西周时期,中国古人就找到了用冰制冷的原理,据西周政治家周公旦所著的周礼记载,春实质见,繁外内饔之禅休閒言,凡九江之九里亦如之。祭祀共零件。意思是说春天到了人们开始制作休整一种叫做冰鉴的器皿,这种器皿中间放食物或是美酒。周围放冰名为冰鉴,祭祀的时候也是不可缺少的祭器之一。由此可见早在西周时中国古人已经发明了这种器皿。并广泛应用于夏季食物的保鲜和冰镇,使得人们在炎炎夏日也可以喝到冰凉解暑的冰镇美酒,战国时期的楚国大诗人屈原就曾经在楚辞中大赞冰镇美酒的妙处。

青铜冰鉴的主人是战国时期曾国的国君曾侯乙,在中国历史上曾国地处湖北地区,夏天酷热难耐,食物不易储藏。尤其是诸侯贵族们喜爱饮用的米酒,只要存放时间一长,就会因发酵过度而变味。青铜冰鉴正是夏天冰镇米酒的最佳器皿。在当时的中国不仅曾国的曾侯乙可以在夏天享用青铜冰鉴带来的冰爽美酒,地处中国东南地区的另一诸侯国越国的贵族们也享用着清凉解暑的冰镇美酒。只不过为它们冰镇美酒的不是青铜冰鉴,而是一套青瓷冰酒器。

这套青瓷冰酒器为青瓷质地,同样是夏天用来冰酒的酒器,是继青铜冰鉴之后在中国首次发现的青瓷冰酒器。青瓷冰酒器有盛盘和冰酒器两件器物组成,盛盘和冰酒器都是灰白色胎施以黄釉。冰酒器的颜面及腹部都装饰s形纹饰,冰酒器的构造虽然没有青铜冰鉴那样复杂,但同样非常巧妙,盛盘的底部平坦。可以放置冰块,冰酒器的内部中空,腹部微鼓便于承水,冰酒器的上部如同马蜂窝一样共有13个圆孔,用来放置酒杯使用时,先在盛的第一步放置冰块,然后在位于盛盘之上的冰酒器内加水,再把酒杯放置在冰酒器的孔内。如此一来。冰降水温水降酒温,在越国炎热的夏季一杯杯放置在圆孔里的美酒,在冰和水的共同降温作用下很快就变成了一杯杯清凉消暑的夏日冰酒。

无论是青铜冰鉴还是青瓷冰酒器都能在夏天冰镇出清凉可口的冰酒。其智能保鲜的关键就是冰,你也许会觉得奇怪,大夏天里中国古人从哪里得来的冰呢,这就要讲讲中国古人储藏冰的历史。关于中国古人凿冰储冰的历史,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曾经这样记载,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意思是说在寒冷的农历12月把冰块从河面上凿取切割下来,正月将冰块储存入冰窖,然后将冰窖密封起来避免空气进去,这样可以保证冰块长时间不化,以备夏天使用,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古人储冰用冰的历史非常悠久。

冬天储冰夏天用冰的古老方法从西周时期一直沿用,就连三国时期的魏王曹操也在公元214年建造的一座大冰窖,专门用来为自己储藏夏天用的冰块,宋朝时政府还专门设置了负责储藏冰块的部门,名为冰警务,隶属皇城司管辖,使贮藏冰块变成一件很重要的职务。市场上用冰制作的冷食花样繁多,商人会在冰里拌上白糖和香料供人食用,也有人会在加上水果或果汁,元代的商人甚至在冰里加上果浆和牛奶。和现代的冰淇淋已经非常相似。直到明朝时夏天用冰的范围更加广泛,明代人把冰块运用到生产运输中,当时渔民常打白磷鱼,用冰养殖,运到很远的地方谓之冰鲜。

由于夏天冰块的需求量巨大,当时的朝廷在北京修建了冰窖厂,冰窖储冰量非常惊人,放一方五大的冰块能够存放几万块,到了清代人们储冰藏冰用冰的规律就空前得盛大。已经形成一个相当成熟的制冰链。清代冰窖分为官冰窖,私冰窖和声明冰窖三种。据清会典记载清代紫禁城内设有冰窖五座,藏冰就三万块。

除了明代夏季用冰量的上升,清代皇宫里的用冰量也非常可观,从明朝开始北京城里的王公贵族们就把冰箱视为消暑必备之物了。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清代柏木冰箱,可以让我们看到当年冰箱的模样,这件冰箱用柏木制成长91厘米宽90厘米高82厘米,冰箱有三道铜条孤带,两侧面安装有铜体环。冰箱箱底是一个柏木坐面,面有束腰四角和鼓腿拱肩部,冰箱上有一对箱盖,盖上有四个铜钱纹开光,将箱盖提起可以看到冰箱内的内饰,冰块放入里面并同时放入新鲜的瓜果或饮料就可以随时取用冰凉消暑的美食了。

从战国时期的青铜冰鉴,青瓷冰酒器再到清代的,柏木冰箱。这一件件精美实用的古代冰器,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古人把制冷原理运用于生活中的具体实践。从这些古代冰箱中可以看出来中国古人对于温度的控制非常科学,他们顺应自然的变化,取冬天的冰块来为夏天降温。利用不同季节的温度变化实现制冷和保鲜的目的。


陆麒麒


一、藏冰,冬冰夏用

在先秦时期还没有制冰的技术。虽然没有制冰的技术,但是古人可以享受大自然的馈赠,那就是把冬天的冰藏起来,以备夏天用。在《周礼》中就有记载,周王室有个专门负责采冰的部门,他们在冬天最冷的时候把冰凿出来,分成块后藏到他们预先备好的冰窖里。建冰窖,一般都会选择干燥透气好的地方,利用泥土不导热的原理,冰窖一般会建在地表5米以下。而且他们在修冰窖的时候,特意将冰窖修成较为密闭的形式,以减少温度的损失。冰窖修好后,古人会先用新鲜的稻草和芦席铺在地面上,然后把冰放在上面,再用稻糠、树叶等隔温材料盖上,密封住窖口,这样冰就不会融化的很快。当然起初也是有冰融化的现象的,所以古人会采大量的冰以备夏天用。同样,在地面可以铺设带槽的地砖、以及水井,这样就可以把底部融化的冰水导入到丼里。这样做既可以起到降低来自地底的地热,又可以避免冰窖室内的地面浸泡在水里。其实冰对于百姓来说,还算是一种奢侈品。这个时期能用得起冰的也只有贵族阶层。

二、利用硝石制冰

北方冬天寒冷,南方的冬天可不会像北方这样。他们没有那么厚的冰,也存储不了这么久怎么办?唐朝末期时发明了制冰的方法。当时随着火药的运用,工匠们在生产火药的时候开采了大量的硝石。硝石是一种矿产,是一种白色味苦的晶体,它们喜欢待在低温的墙角下,颜色像霜一样。他们无意间发现硝石溶于水时会吸收大量的热,能使周围的水降温,惊喜是水可以结成冰。了解了这个原理后,他们为了让冰纯净,于是就会在一个大盆里倒一些水,放入硝石。然后再在大盆里放一个小盆,小盆里也倒入一些水,这样等大盆里的水结冰后,小盆里的水也会跟着结冰。有了这种制冰的方法,真是让人无比的高兴,用冰就不会受季节限制了。这样就大大地促进了古代的制冷市场的繁荣。夏天可以造冰了,市场中就出现了“冰鲜”。就是人们打捞的海产品,可以放在冰里,这样不仅新鲜,而且保存的时间长。通过冰的冷冻运输,这些海产品也可以运到更远的地方去了。

冰不仅繁荣了海产品市场,更是繁荣了冷饮市场。后来出现了做买卖的人,把糖加到冰里来吸引顾客。到了宋代,商人们的花样就更多了,他们在冰里面加上水果或果汁。当时南宋市场上已经开始出售“雪泡豆儿水”、“雪泡梅花酒”等饮料。到了元代,冰激淋的雏形就出现了。当时商人们在冰里加上果酱和牛奶,这已经和现代的冰激淋很相似了。这大热天,有了冷饮,酷暑一下子就减了不少。估计当时的小孩子肯定都馋这解暑的冷饮。


电影幕后action


古代一般是靠井水和地窖来制冷和保鲜的,现在像我们农村有的地方还是这样,吃不完的菜,像白菜,红薯这些都会放到地窖里面,等到没什么菜吃的时候再拿出来吃,也有用坛子装好放在井里面,吃的健康又安全,还省电


小样4792


为了炎热的夏天能够消暑解渴,会有人在头年冬天就开始准备。

冬天里在结冰到了一定厚度,已经能够承受人体重量的河湖面上,用冰镩将冰面切断成为长方块,尺寸约长一米、宽约0.7米。

这时候的冰的厚度是不够的,切断的冰块下部继续结冰加厚。

在几天之内,将原来切开的断口,再行切断,冰块就浮起一点,也就加厚一点。

就这样周而复始的切断并加厚,一直越过最寒冷的阶段。

起冰时,用挠钩将最后断开的冰块拉上岸坡,运至冰窖,码放成垛。夏季到来时出售。

这种冰窖,大多数是极厚的草棚,只有皇家专用冰窖,才有固定的建筑,至今北京还留有地名。

这样的储存冰,因为集中保存,冰窖的温度很低,能够坚持过夏天。

清代对皇宫使用的冰块自有安排,对官僚用冰也有配额。民间用冰,就是一种商品了


生活话事人


我们今天用到的制冷设备:冰箱和空调,无非两个功用,保存或冰镇食物饮品和消暑。

古代夏天可不比我们今天凉快,但古人在夏天是如何降温的呢?

除了用扇子扇,古人的降温设备人工风扇也较为常见,古代的达官贵族/大户人家会在厅堂上方安装拉拽式风扇,由丫鬟拉拽风扇的绳子来拉动扇叶给厅堂送风。还有手摇式的风扇,类似鼓风机的东西。

据说古代还有“空调风扇”,就是把风扇放在水池后面或是在风扇前摆上几盆冰块,这样扇出来的风就是凉的。

在保存或冰镇食物方面,早在先秦时代就有人工冰箱了,叫做“冰鉴”,其原理为:制作一个有夹层的容器,在夹层里放入冰块,然后在容器里放入食物或饮品,就能达到冰镇的目的。

冷饮是最好的消暑食品,宋代时冷饮已经很普遍,北宋的都城开封就畅销一种叫做“冰团冷元子”的冷饮,类似今天奶茶里的芋圆。元朝时,蒙古族钟爱奶类食品,他们会在冷饮里加入奶制品调味,叫做“奶冰”。据说冰激凌就是在元朝冷饮的基础上发明出来的。

至于冰是怎么来的,大多数人熟悉的就是硝石制冰法。但古人取得冰块并不是靠硝石制冰法,因为通过这种方法得到的冰太少,无法满足需求。古人通常用存冰法,即将冬天自然结成的冰挖回去存在地窖里,形成了“冰窖”(制作冰窖也是有技术要求的),到了夏天要用的时候取出即可。


相聚难得


古代人所处的时代,科学技术水平尚未达到能够生产制冷设备;但是,古代人也是很聪明的,他们在冬季采集自然冰块,存放在宽大房子、地窖、山洞等日照不到的阴凉地方,外复以皮棉织物及大量的厚厚的稻壳、柴草、草帘子等,形成保温层,可以保存冰块至夏日使用。

如无宽大房子、山洞、地窖等条件,在地上露天也可以,只是保温层要加大厚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