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67岁老汉,这个手艺曾是“热门”,如今已成“稀罕物”


#自拍我的故事# 《今日头条》的读者、网友们,大家好,我叫陈丙宗,今年67岁,来自山东省日照市莒县碁山镇珠山村。42年前,我在生产队学会了当时最“热门”的手艺编筐编篓。靠着这门手艺,我吃穿不愁,养大了两个女儿一个儿子。如今,我重拾老手艺,编的作品成了稀罕物。

我25岁的时候,农村还是生产队的模式。当时,在搞好农业生产的同时,大队里成立了副业小组,负责编苹果篓子、粪筐、粪篓子、提篮、箢子等农具。因为我喜欢琢磨事,就在一边看别人编,慢慢地,看着看着就学会了,然后我就加入了副业组,专门编苹果篓子。这是我拿出柳条,准备编提篮。

当时那个年代,会编苹果篓子是个“热门”的手艺,一般人还学不会,只有手巧的人才能学。学会这门手艺,可以不用干力气活,挣的钱也比别人多点。我们编的苹果蒌子,供给大队里的苹果园用,编一个挣1块5毛钱,我一天能编12个,带着蒌子盖,一天下来我能挣18块钱。这是我准备柳条,准备编提篮。


那个年代的18块钱,能赶上现在200块钱左右。那些干普通农活的人,一天还挣不到10块钱,所以在当时来说,那已经很不错了。后来,我慢慢地跟着那些老手艺人学会了编粪筐、粪篓子、提篮、箢子等农具。这是我用柳条编的箢子。

当时有句俗话说:“编筐编篓,拉拔人口。”意思就是说,会这个手艺的人,在养家糊口这件事上,比别人生活得好一点。因为我会这个手艺,当时除了干好生产队的活以外,我还利用中午、晚上的时间,给邻居编筐编篓,因为是老少爷们,所以一分钱也不能要,顶多就是吃个煎饼。这是我在编提篮。

每年的农历六月份,找我编筐编篓的老少爷们就多了。这家找我编个筐,那家找我编个蒌的,反正从没想着睡个午觉,下雨阴天的,也没想着玩回。后来,国家实行了农田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我就开始编筐编篓到农村大集上卖。这是我编的一些小提篮子、小笸箩。


当时我编的东西品种也多,有苹果篓、粪筐、粪篓、粮囤等。我编的筐子和篓子扎实,周正,耐用,也好看,所以在附近的几个大集上,我的货都是“抢手货”,我卖不完,别人一个也卖不了。只有当我卖完了的时候,别人才能卖几个。这是我在用柳条编小提篮。

我这个手艺,最火的时候是在我二十七八岁的时候,也就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当时,我几乎就没有闲着的时候,因为那个时候刚刚分田到户,人们的干劲很大,每家每户都需要蒌子、筐子、粮囤等,所以当时我编的这些蒌子、筐子很好卖,也不愁卖。这是我用柳条打底子,准备编个小提篮。

可以说,我的这个手艺,帮助我度过了最困难日子。当时,我的三个孩子相继出生,正是因为我有编筐编蒌的手艺,相比种地来说,挣钱相对容易些,养育三个孩子,比别人也轻松一点。这也正应了那句话“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的古话。这是我用树根做的“老牛”。


没几年的工夫,随着拖拉机、塑料制品的出现,我这个手艺就慢慢地不行了。农民用拖拉机拉粪送粪,粪蒌粪筐没了市场;果农用塑料筐和纸箱装苹果,苹果蒌子没了市场;塑料提篮、塑料袋的出现,提篮没了市场。到了八十年代后期,我就不怎么编了。这是我收集的,用来编小提篮的细柳条。

后来,为了养家糊口,我又买来一头骡子,专门为老少爷们耕地挣钱。骡子是由公马和母驴杂交的后代,比较有劲,性情也比较温顺,用它来耕地又快又好。当时我还年轻,驾驭一头骡子一天最多时能耕三四亩地,一亩地挣60元钱,干了有十几年。这是我耕地后,骑着骡子照的相片。

随着社会的发展,用骡子耕地也没了市场,被拖拉机代替。这时孩子们也都长大了,力气活也干不动了,我就开始赶集摆摊子剃头,为老伙计们服务。我从小就勤快,是个闲不住的人,没有点事干,心里就不得劲。我们是劳动人民,就得通过劳动养活自己和家人,不能坐享清福。这是我养的十几只羊。


这是我的老伴,她叫王德花,两年前因病去世了。跟着我一辈子,没享过福,也没受过罪。她在世的时候,我外出干活回家,能喝上热水,吃上热饭,家里也收拾得利利索索地。自从她离开之后,家里变得冷冷清清,我的日子就完全变了一个模样。

从不会做饭的我,现在也学会简单的炒菜了。自从老伴离开我之后,都是孩子们给我送吃送喝。孩子们都非常孝顺我,今天大闺女来,明天儿媳妇来,后天小闺女来,反正一般不用做饭。儿子在外打工,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回家。这是我在炒鸡蛋,准备吃午饭。

这两年,没事的时候,我又找到细柳条,开始编小筐子和小提篮,还有小笸箩,一是给小孩子们玩,二是可以到集上卖了挣点零花钱,三是可以打发孤单的时间。但是,因为需要这些东西的人少,也很少卖。在大集上,我编的这些东西成了稀罕物,只是看的人多,买的人少。这是我编的小提篮和小笸箩。


我这个年纪了,重新拾起老手艺,编的提篮、筐子、箢子虽然没有几个人买,但是我编东西的时候,那种投入的感觉,好像让我又回到了年轻时代。只是,我心里有一种不舍,因为现在编蒌编筐的技艺,年轻人没有会的了,也没有人愿意学了。欢迎关注《新图视野》,打开温暖视界,感受百味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