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劇創始人之一 朱六來


朱六來:1911年生,洛陽南郊大屯人,曲劇生行表演藝術的創始人。

  朱六來活到了“文化大**”初期,因此,現在洛陽的一些觀眾還看過他的戲。
  有人說:“鬍子(鬚生)還是朱六來唱得好聽、入耳,第一代老藝人的戲就是耐看啊!” 這裡說的第一代老藝人,特指曲劇第一代老藝人,其中又以“三朱”為核心,即“名生朱六來、名旦朱天水、名醜朱雙奇”,他們都是洛陽人,並稱“三朱”。在那個年代,“三朱”就相當於今天的“電視機”和“連續劇”,觀眾的歡愉多由他們帶來。
 “三朱”之一朱六來,1911年出生於洛陽南郊大屯村。他是獨子,但在叔伯弟兄中排行老六,故名“六來”。他的家境其實不錯,七歲就進私塾唸書了。記者曾見過他的照片,他文質彬彬,氣質儒雅,戴一副近視鏡,髮型偏分而後背,相貌堂堂,看上去頗像個知識分子。
 但他不喜歡唸書,不喜歡“之乎者也”,也不喜歡私塾先生枯燥無味的說教,他喜歡踩高蹺、唱曲子,很小的時候就泡在廟會上,配合大人們唱《小姑賢》、《小姑惡》,他的奶腔童聲,很快受到觀眾歡迎,加上他舉手投足,一副斯文模樣,父母也就默許了,不再幹涉他演唱。只是街頭有人嚼舌頭:這孩子咋看都像“戲子”料!父母聽了,有點兒擔心。


 當時的大屯社班還是業餘性質,朱六來的父母想:既然他喜歡,就讓他唱吧!反正又不是專業演員,離“戲子”(舊時蔑稱職業戲曲演員)還遠著哪!最初,大屯社的頭兒解新富要他扮丫鬟、姑娘,但他一心要演相公(小生),頭兒就讓他在《藍橋會》裡扮了男主角,扮好一看,果然儀表堂堂,眉清目秀,手持摺扇,神態瀟灑,真的是一個“小生料子”。
 當時他唱的還是高蹺曲,還沒有登臺演出,群眾就稱譽他為“高蹺狀元”。1925年2月5日,大屯高蹺應邀到車圪壋村踩唱,晚飯後群眾仍要觀看,可高蹺已被次日請戲的村子扛走了。觀眾索性把他們推上高臺,演出了《藍橋會》,這是朱六來先生正式登臺演出。
1927年,他應臨汝玩友關雲龍邀請,與朱雙奇、張五魁到臨汝演出,這一次,他遇到了後來的搭檔朱天水,朱天水男扮女裝演旦角,他演生角,二人合演《藍橋會》,一舉成功,轟動臨汝。接著,由朱雙奇演丑角老生,他演小生許仙,朱天水演白娘子,三人合演的《白蛇傳》再次轟動臨汝。
1931年(一說為1933年),“三朱”到洛陽城參加營業性競爭演出。因“三朱”技藝高超,天天滿場。隨後,朱六來、朱天水、朱雙奇等八位演員被譽為曲子玩友“上八仙”。

1933年,國民**軍二十路軍總指揮張鈁召見他們曲子班,要他們唱堂會。張母聽得入迷,連聲誇好。後來,張鈁讓曲子班隨軍演出,足跡遠涉江西、福建等地。隨軍期間,朱六來、朱天水在軍隊中京劇演員的幫助下,把京劇《玉堂春》移植為《蘇三爬堂》,把《坐樓殺惜》移植為《宋江殺惜》,豐富了曲劇劇目。張鈁深愛其才,動員他入伍,但朱六來願意終生唱戲,不願當兵,眾人也就先後請假,陸陸續續回到老家。
朱六來的家鄉大屯村,每年正月十三都有火神廟會,照例要請三臺大戲對唱。朱先生的曲子戲也算一臺,他們和豫劇、越調唱對臺戲,先是平分秋色,後來唱贏了對方。有人不服氣,說在本村唱贏,不能算本事,若敢到別村廟會上唱對臺戲,而且唱贏了,那才叫真本事!朱先生笑了,就到別村唱,結果一再得勝,大家便都服氣了。
他還和朱雙奇、劉寶才、馮章祿等人合作,唱遍豫西、豫中地區。他的嗓子好,聲域寬,腔響亮,敢於攀唱高音。他把銀扭絲、滿舟等曲牌調門升高,使之更加清脆引人,把陽調第一樂句落音上移,使舞臺效果更佳,觀眾聽了都驚訝歎服,縫製寫有“朱六來”字樣的桌裙、椅褡,贈送給曲子班。
當時曲子戲仍以小生、旦戲為主,還沒有鬚生,朱六來最初主要演小生,後來曲子戲出現了鬚生,朱先生就兼演鬚生(年齡較大的劇中人,要戴髯口,即假鬍子,又稱“鬍子”),演得非常好。他把一些生活素材加以提煉,汲取梆子程式化演技,多方摻和後,創出一套曲劇生行表演藝術,其形象俊雅飄逸,剛正大氣,真切自然,生活氣息濃郁;其音域寬闊,音色明亮,吐字清晰;其拿手戲是《藍橋會》(飾魏世秀)、《武家坡》(飾薛平貴)、《二堂認夫》(飾周老漢)、《殺院》(飾宋江)等。

1938年,朱天水病逝,朱六來傷心過度,決意離開舞臺。後因其喜得兒子,四方玩友慶賀,逼他復出,他才在說明緣由之後,扮祝英臺與朱雙奇合演《梁祝姻緣》。他和玩友徹夜研究,設法擴大麴劇影響,把豫劇中的鑼鼓經借鑑到曲劇中,併成功地與文場配合。後來,他又在大家的攛掇下,與劉衛生合演了《武家坡》。
洛陽解放時,朱六來在西安演出,後被邀請到寶雞、天水、蘭州一帶。在蘭州他與豫劇一代宗師陳素真合作,辦了素真劇團,他任副團長。1954年,他放心不下洛陽曲劇,返洛參加了洛陽曲劇團,為團中主演之一,先後演出了《屈原》、《李闖王》等新戲。1956年隨團參加河南省首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獲榮譽獎,“文革”開始後,先生病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