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創始人,臨終留下一段話,專家至今3000多年都琢磨不透

《周易》創始人,臨終留下一段話,專家至今3000多年都琢磨不透

《易經》為群經之首,設教之書,包羅萬象、廣大精微,被譽為“大道之源”,是中華文化傳統的源頭,儒家、道家皆以為經典,幾千年來對華夏文明產生深遠的影響。

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普通大眾很容易把《易經》和《周易》混為一談。

《周易》創始人,臨終留下一段話,專家至今3000多年都琢磨不透

《易經》是一個統稱。從上古時代開始,《易經》經歷了4個版本:伏羲創造先天易,也叫先天八卦;然後是神農氏創造連山易,也叫連山八卦;再到黃帝軒轅氏創造歸藏易,也叫歸藏八卦;最後才是我們熟悉的《周易》,由周文王演繹。

所以,周文王可以稱為《周易》的創始人,但他也是在前人的基礎上演繹,將《易經》的八卦演繹成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並加上卦辭、爻辭,後人把這個相對完整的版本稱為《周易》。而《連山》、《歸藏》在魏晉之後,下落不明,現在我們閱讀到的《易經》,是《周易》版本。

《周易》創始人,臨終留下一段話,專家至今3000多年都琢磨不透

周文王在臨終前,把兒子周武王叫到身邊,留下一段話,後人稱為《保訓》,讓他謹記在心。這段話,為《易經》的核心。《保訓》書簡出土時,專家們還專門對這個內容召開研討會,眾說紛紜,見解不一,專家至今3000多年都琢磨不透。原文如下:

隹(惟)王五十年,不豫,王念日之多歷,恐墜保(寶)訓。戊子自靧水,己丑昧[爽]……[王]若曰:

“發,朕疾適甚,恐不汝及訓。昔前人傳保(寶),必受之以詷。今朕疾允病,恐弗念終。汝以書受之。欽哉,勿淫!昔舜舊作小人,親耕於歷丘,恐求中,自稽厥志,不違於庶萬姓之多欲。厥有施於上下遠邇,乃易位設稽,測陰陽之物,鹹順不逆。舜既得中,言不易實變名,身茲備,隹(惟)允,翼翼不懈,用作三降之德。帝堯嘉之,用授厥緒。嗚呼,祗之哉!昔微假中於河,以復有易,有易服厥罪,微亡害,乃歸中於河。微持弗忘,傳貽子孫,至於成湯,祗備不懈,用受大命。嗚呼!發,敬哉!朕聞茲不久,命未有所延。今汝祗服毋懈,其有所由矣,不及爾身受大命,敬哉!勿淫!日不足惟宿不詳。”

《周易》創始人,臨終留下一段話,專家至今3000多年都琢磨不透

以上這段話,周文王說出了易經的核心:求中。

什麼是“中”?

如何才能做到“求中”?

北京故宮中和殿裡面懸掛著一塊匾額,寫著“允執厥中”,這裡的“中”字和“求中”的“中”,是同一個意思。

我們現代人理解的“中庸之道”是狹義的,

真正的“中”在易經裡是一個最佳位置,一種最佳的狀態,也可以理解為“道”本源的狀態。

《周易》創始人,臨終留下一段話,專家至今3000多年都琢磨不透

可以對照“乾卦”來理解。

乾卦的6條爻,依次往上,對應是: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其中主卦的九二和客卦的九五,就是周文王說的“厥”,厥中。

九二:為陽,為偶,位中,但不正;

九五:為陽,為奇,位中,又正,叫中正。中正是最好的位置,自古以九五為尊。歷代的人,都把天子、皇帝稱為“九五之尊”,就是這個道理。

周文王說的“求中”,舜的“厥志”,都是指修帝王之道。

《周易》創始人,臨終留下一段話,專家至今3000多年都琢磨不透

那麼,如何才能做到“中”呢?可以用逆向推理。

物極必反,是“中”的反面,如果我們事事能做到避開“物極必反、盛極而衰”,那麼,我們就是做到了“中”。

“中”是道,放之四海而皆準。

比如:不悲不喜,是中;一個人吃飯,不能吃得太飽,那就是求中;一個人說話,留點餘地,那就是求中;一個人做事,不能做得太絕,那就是求中;皇帝管理國家,不能走極端,太寬鬆,底下人不積極,太嚴厲,底下人要造反,皇帝要“求中”。所以故宮中和殿才掛了一塊“允執厥中”匾額,以此提醒皇帝要謹記。

《周易》創始人,臨終留下一段話,專家至今3000多年都琢磨不透

周文王臨終之前留下的這段話,舉了舜如何求中的例子,就是告誡周武王,要謹記求中,不偏離“道”源,方可避免盛極而衰。

後來漢代命名的“未央宮”,未央,也是求中的意思。求中方可長存,可惜歷代帝王都懂得“求中”的道理,但真正能做到的人很少,所以歷史總是改朝換代,起起落落。

一個人,無論是帝王,還是平民,如果能時時、事事做到“允執厥中”,順應了“道”的規律,就能減少沒必要的損耗,人事都濟。

如果我們事事都能做到避開“物極必反,盛極而衰”,那麼我們就做到了“中”。比如說:不悲不喜,適可而止,是求中;吃飯不吃過飽,是求中;說話做事留餘地,是求中;

皇帝管理國家不能走極端,管得寬鬆,底下人不積極,管的太嚴厲,底下人要造反,因此也要"求中"。

越是大道理,越是簡單。“讀雜書萬卷不如真經一部”, 這裡的真經講的就是《易經》。

《周易》創始人,臨終留下一段話,專家至今3000多年都琢磨不透

有人說:西方智慧的源頭是柏拉圖,印度智慧的源頭是《奧義書》,中國智慧的源頭是《周易》。《周易》這部特殊的經典,在我國曆史上地位非常高。

儒家認為它是第一經典,所謂的五經之首;道家認為它是第一經典,所謂三玄之冠。馮友蘭教授之所說::

《周易》是宇宙的代數學。

《周易》創始人,臨終留下一段話,專家至今3000多年都琢磨不透

可是大多人提起《周易》就犯了難,覺得晦澀難懂,不知道該怎麼讀下去。大家可以看看這《圖解易經》。

《周易》創始人,臨終留下一段話,專家至今3000多年都琢磨不透

《圖解易經》詳細介紹了《易經》的起源、發展歷程與基礎知識。

從五行、天干、地支、太極和八卦的講解,再到《易經》中的象、數、理的介紹,最後引入到《周易》,以圖解文的形式,全面系統地為您講授學習《周易》所需要的基礎知識,而這不僅僅只針對《周易》,同時也是了全方位瞭解中華文化的好機會。

《周易》創始人,臨終留下一段話,專家至今3000多年都琢磨不透

使用圖文結合的方法,把難懂的古文用白話告訴你,把深奧的原理一一圖解給你看,從起卦開始,保證沒有基礎的“小白”也能看得懂,學得會,用得上。

它可以教會我們,要如何按規律辦事,做出正確選擇,如何把自己的日子過得風生水起,紅紅火火。

無論為商,為政,為學,還是為人父母,面對不同的問題和危機,你都能在裡面找到解法:

《周易》創始人,臨終留下一段話,專家至今3000多年都琢磨不透

哪怕是國學小白,擁有了《圖解易經》,每天花個二十分鐘讀上一卦,用不了多久也能將整本《周易》系統地瞭解一遍。

一本只要58元,點擊下方商品卡,進行購買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