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0 河南第二大地方劇種,戲迷喜愛的藝術,曲劇

河南第二大地方劇種,戲迷喜愛的藝術,曲劇

曲劇,也稱之為“高臺曲”、“曲子戲”,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改稱為“曲劇”。主要流行於河南省及河北、安徽、湖北、山西、陝西、甘肅、江蘇等省的部分地區。

曲劇是在河南民間說唱藝術——鼓子曲(洛陽稱“洛陽曲子”,南陽稱“南陽大調曲子” )的基礎上,吸收其他劇種的藝術成果形成發展起來的。洛陽曲子與南陽大調曲子原本是一種庭堂、地攤坐唱形式,多是業餘演唱。清朝末年王鳳桐進行革新,將洛陽曲子和南陽大調曲子相融匯,又與民間的高蹺表演相結合,很快在洛陽、南陽一帶流行起來,被稱之為“高蹺曲”,演唱時不分行當,一邊踩高蹺,一邊唱曲子,有三絃等樂器伴奏。後來有了“老婆”“媳婦”“姑娘”“相公”“和尚”等行當分工,所演唱的劇目,雖沒有搬上舞臺,但已是按腳色扮演了。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在洛陽、南陽等地走上了“高臺”,成為一種新的戲曲形式——高臺曲,又稱之為曲子戲。

曲劇搬上高臺的初期,表演比較簡單,保留著高蹺曲的痕跡,沒有規範化的表演程式,化妝、行頭十分簡陋,沒有鑼鼓伴奏,打板的要承擔幫腔任務,戲班也多是業餘性質。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代以來,曲子戲不斷走向規範化,各個行當陸續建立和完善,表演相對穩定,初步形成了一套表演程式,伴奏音樂也逐步健全,在廣大群眾中影響越來越大。抗日戰爭時期,一些學校和群團組織的宣傳隊在編演宣傳抗日的文藝節目時,大量採用的就是曲劇的藝術形式。

1938年省會開封被日本侵略軍佔領後,不少戲劇藝術家,如陳素真、樊粹庭等到了南陽,對一些曲劇班社的演出進行了藝術指導,進一步豐富了曲劇的藝術語彙,提升了曲劇的規範化程度。此時,曲劇不僅在本省的流佈地域不斷擴大,安徽的界首、臨泉,湖北的西北部,陝西的部分地區,甘肅的天水、蘭州等地區也都有了曲劇的演出。1943年曲劇演員李金波、張鳳祿等成立的抗建劇社已經是行當齊全、文武場面齊全的戲劇班社了。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劇目經過整理改編,提高了藝術品位,音樂語彙、表演語彙得到了進一步豐富,《陳三兩》《寇準背靴》《風雪配》等拍成電影在全國放映,曲劇演出團體繼續增加,影響進一步擴大。

河南第二大地方劇種,戲迷喜愛的藝術,曲劇

曲劇的唱腔音樂是曲牌聯綴體,唱腔曲牌號稱有150多個,演出中常用的也就三四十個,而且多是結構短小的小曲。曲牌的直接來源是大調曲子和小調曲子。曲劇的唱腔以真嗓為主,假嗓為輔,真假嗓結合,樸實自然,纏綿悠揚,靈活舒展,抒情性強,生活氣息濃烈,一搬上舞臺就受到廣大群眾歡迎。

曲劇的表演,有一個由簡單到豐富,由初創到成熟的過程。初創時期的曲劇表演仍然保留著高蹺曲階段的痕跡。人物上場,背對觀眾退至臺中亮相,然後跑圓場,猶如踩蹺時的“打場子”。行頭化妝也非常簡陋,後來才慢慢豐富完善。曲劇角色行當體制是生、旦、臉子、醜四大行。生行分文生、鬚生、武生;旦行分正旦、花旦、潑旦、老旦,早期的正旦又叫大妮、大姑娘,花旦又叫二妮、二姑娘。臉子對於曲劇這樣的地方小戲不像地方大戲那麼重要,分為黑臉、奸臉、花臉;醜行是曲劇中特別受觀眾喜愛行當,表演幽默機敏,妙趣橫生,包括小丑、公子醜、官醜、土鱉子醜、老臊筒子醜、雜衣醜。花旦表演常用細步、碎步、垛步、挪步,婀娜多姿,韻味十足;土鱉子醜專門飾演土裡土氣、愛財如命的“老鱉一”形象;老臊筒子醜專門飾演粗俗貪色的老年人物,表演自由,不拘程式,突出人物的酸、俗、憨。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對原有的曲劇班社進行登記整頓,先後組建洛陽市曲劇團、鄭州市曲劇團、開封市曲劇團、新鄉光明曲劇團、澠池縣曲劇團、偃師縣曲劇團等。到1956年河南省首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開幕時,全省已有二十五個曲劇職業團體,成為河南第二大劇種。1960年,成立了河南省曲劇團。到1982年底,河南省已擁有曲劇職業劇團四十三個,同時湖北、山西、安徽、河北等省也先後建立了一些曲劇職業團體。

曲劇的傳統劇目,有二百出左右。在搬上舞臺初期,演出劇目多是從“鼓子曲”、民間故事、其他劇種移植改編過來的,一般都是小生、小旦、小丑為主的“三小戲”。到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末四十年代初,開始移植豫劇、越調、京劇等劇種的一些歷史故事戲,即“袍帶戲”,另外還編演一些連臺本戲,短則兩三本,長則十幾本,大都沒有腳本,唱詞道白多為“活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整理改編的傳統劇目有《陳三兩爬堂》《卷席筒》《風雪配》《閻家灘》《貨郎翻箱》《花庭會》《寇準背靴》《紅樓夢》《洛陽令》等,演出的現代戲有《翻身樂》《趕腳》《掩護》《遊鄉》《山鷹》《逼婚》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