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任伯安只是巡盐道,为何每年能孝敬老九100万两?

zlyea


这么说吧,清朝历史上压根就没有巡盐道这个官职。

在《雍正王朝》中,任伯安是胤禟的门人,从一介小小的书吏,攀升至管理扬州盐区的最高长官,扬州大大小小的盐商都要听他的,并给他进贡,不仅他本人获利颇丰,他的主子胤禟也从他那里获得了不少进项,据说每年能够得到孝敬银子100万两之多。



能够符合这个描述的清朝官职,且任职地点在扬州的,估计就只有两淮都转盐运使了。

中国历史上,食盐的生产和转运历来由国家垄断和管制。进入清朝,食盐的生产以东南地区的海盐为大宗,而海盐的转运则需要借助大运河,于是大运河畔的扬州遂成为海盐转运的重要枢纽。为了管理两淮盐商以及食盐在两淮地区的转运事宜,清廷于顺治二年在扬州设立两淮都转盐运使司,其最高长官即两淮都转盐运使,官阶为从三品。



除此之外,清前期还在两淮设置巡盐御史,掌督督征课、调剂盐价、纠察属官,属于中央下派的钦差性质,无固定品级。后在康熙年间改称盐政,由总督、巡抚兼任。显然,任伯安并不是巡盐御史或盐政,因为他既不是钦差,又不是江苏巡抚或两江总督,所以他在剧中的工作性质最接近两淮都转盐运使。

任伯安掌管着两淮地区的食盐转运,除了该有的俸禄和福利,由特权带来的灰色收入来源,如偷税漏税、官商勾结、贪污、火耗、贩卖私盐等,那就数不胜数了。



所以,每年孝敬九爷胤禟100万两,对任伯安所担任的这种肥差来说,简直是毛毛雨。


达摩说


任伯安只是巡盐道哪里来的这么多银子?

其实大家看过这么多电视剧都明白,盐和铁是封建社会税收两大来源。这里要说的是盐。

今天我们要讨论两个问题:任伯安如何做上巡盐道;银子从哪里来?

任伯安是书吏出身,这里的“书吏”是六部各部门内部负责打杂的写文书什么的。任伯安早年在吏部做“书吏”,做了10年。这个人很有心机,在这10年里利用职务之遍,写了本书《百官行述》,京城里大大小小300多位官员的把柄都记录在这本书里面。

同时任伯安曾经是九爷的门人,九爷是八爷的死党,任伯安顺着杆就搭上八爷的船。从而到了两淮盐商聚集地扬州,做了巡盐道这个肥缺。

巡盐道是四品,负责替朝廷监管两淮盐商,权力很大,从盐的生产到销售各个环节他都管。任伯安这人厉害,手上一不沾盐,二不碰钱。刘八女和任季安捅天大娄子,他也能安然无恙。

两淮盐商富甲天下,天下拿不出钱,盐商随随便便几百万两银子不成问题。

江夏镇地处大运河和长江交叉口,黄金水道。过往商客必经之路,设卡收钱,无人能管。每年100万量,对于江夏镇来说,九牛一毛。任伯安实际上称当江夏镇的保护伞。所以不管任伯安经不经手,钱仍然可以到老九账上。

只不过钱多,风险也高。最终被年羹尧血洗江夏镇。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发表看法。


李如铁


这个电视剧里没说,到肯定是贩私盐。

盐在古代是国家专卖的。明清专卖制度是私商盐引制,挂了号的盐商先到盐道衙门缴税领盐引,然后拿着盐引到盐场买盐。

盐税非常高,因为盐是生活必需品,向盐铁收重税是中国传统的经济政策。税高嘛,盐商要是走私的话利润也就非常高。这就像朝廷的家鼠,每天都在偷挖朝廷的根基。朝廷打击走私是非常严厉的,被抓住基本都要杀头的,所以盐商必须和贪官相结合。

剧中,任伯安是盐道,刘八女是盐商。他们勾结在一起贩私盐,后面的保护伞或者叫大老板是九爷。八爷主管户部,税务的问题归他监管,实际上他也是九爷的同谋。

历史上康熙朝偷逃盐税的走私是非常猖獗的,《李卫当官》反应的情况是有的。但是没有任何资料显示九贝勒胤禟或者八阿哥胤禩和这件事情有关。

真的有关系,他俩都“阿其那”“塞思黑”了,还不都查出来了?



名利不如闲86380201


巡盐道是肥缺。

当时,天下有三个肥缺。

第一是两淮盐道,第二是扬州知府,第三是各省盐茶道。

其实都与盐业有关。

盐业在明清时期属于重税,国家财政收入的二三成是盐及相关产业。

涉盐官员赚钱杠杠的。以乾隆时两淮盐引案为例,23年时间,盐业衙门每年提前收下年税金的存款利息就是1092万两白银,均被官员私分了,平均每年是47.5万。

这还没计算火耗,贪污,人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