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山:治沙造林當公僕,百姓心中樹豐碑

(通訊員 謝漢傑)植樹節前夕,全國治沙勞動模範林多默老人看著央視熱播的電視劇《谷文昌》,回憶與谷公在一起的那些往事。

  “央視熱播的電視劇《谷文昌》裡,植樹治沙的很多故事就發生在白埕村。這9株大木麻黃樹就是62年前谷書記帶頭種的,樹苗是由我帶隊去前樓公社下溪國有樹苗場挑來的。”3月10日,在東山縣陳城鎮白埕村赤土廟,年逾八旬的退休黨員幹部林多默回憶說。

東山:治沙造林當公僕,百姓心中樹豐碑

  林多默(右二)和家人一起觀看《谷文昌》

  白埕村地處烏礁灣海邊風口。“沙灘四處光溜溜,‘沙虎’無情田屋休,作物十種九無收,求乞謀生到處溜。”這首民謠是解放前白埕村的真實寫照,也是東山島昔日沙荒和貧困的縮影。1955年初,時任東山縣委書記的谷文昌,每隔三五天就來到白埕村走訪群眾、查沙源、探風口、找樹種……他需要熟悉當地情況的一個本地人在身邊引路。有一天,谷書記對在大隊從事共青團工作、活潑開朗的林多默說,“小林,我經大隊幹部同意,要你當我們的義務通訊員。”從此,每當谷書記到白埕村,要去哪裡,要找誰,都由林多默負責。1957年2月,有一位村民在沙灘挖出泥炭土,林多默帶著谷書記聞訊匆匆趕到,谷書記叫林多默為他包了一些泥炭土掛在自行車上。後來,谷書記高興地說,他帶回家的泥炭土曬乾放進灶膛,只見一朵火花從泥土中騰起,說明東山可以種樹。1957年3月,能夠播撒綠色希望的樹種躍入眼簾:白埕村外的一座沙丘旁,長著3株挺拔的木麻黃。這是村民林日長3年前掃墓路過西山岩林場時,順手拔回來種上的。林多默登門請來林日長,谷書記向他詢問種樹的過程。第二天,谷書記把正在縣裡參加擴幹會的300多名縣、區、鄉幹部,拉到木麻黃樹旁:“木麻黃樹在這裡能種活,在別處也一定能種活。”

  “木麻黃樹就是人民群眾的‘生命林’,我們要像愛護孩子一樣愛護樹木!谷書記這句話令人深受鼓舞。”林多默站在60多年前種植的9株木麻黃樹下回憶說。為了解決木麻黃樹苗難題,當時採取縣、公社、大隊三級育苗和派人從廣東等地採調的辦法。1958年3月11日,時任大隊林業隊小組長的林多默接受一個任務,帶領青年突擊隊步行到10多公里外的前樓公社下溪村國有樹苗場挑樹苗,在回來路過西埔灣300多米寬的海溝時,遇到大風雨,海水漲潮一米多高。為了保護樹苗,林多默叫大家將一捆捆樹苗舉在頭頂上,一步步跨過海溝,雖然海水淹到脖子,渾身溼透寒冷,但他們堅持把3000多株實驗樹苗全部帶回林業隊,受到谷書記的表揚。3月12日一大早,谷文昌帶著機關幹部肩扛鋤頭,步行到白埕村外江沙灘上,與村民們一起種下了2萬多株木麻黃。豈料,13日氣溫驟降,持續一個月之久的“倒春寒”,使樹苗成片枯死,發現僅有白埕村赤土廟9株木麻黃成活。“這裡能活9株木麻黃,就能活9000株,9萬株,就能綠化全東山!”谷文昌說。

  之後,由林業技術員、領導幹部、老農民三結合的造林試驗小組應運而生,谷文昌親自擔任組長。此時擔任白埕大隊林業隊長的林多默,又先後接受了建立50畝木麻黃實驗林基地、30畝豐產林的重任。他日夜奮戰找水源、挖水塘、挑水澆樹苗;在沙灘上搭起草寮,定時觀察氣溫、溼度、風向、風力對新植木麻黃回青、成活的影響,全部記錄在案。經過大家共同努力,實驗林、豐產林喜獲成功,從中總結出沙地木麻黃“造林六大技術要點”,後來印成小冊子,分到各大隊、生產隊。5年間,僅白埕大隊就在沙灘上營造防風林2500畝,農田防護林帶5400米。

  林多默說,不論是組織上安排他到白埕農業中學擔任校長,還是擔任白埕大隊(村)党支書,後來到陳城鎮工作直到退休,谷書記的言傳身教影響了他一生。擔任村党支書22年期間,林多默帶領村民年年植樹造林,治理改造沙田,將2300畝沙質地變成蘆筍豐產示範片,最高年畝產值達5000元。蘆筍課題研究項目獲“全國星火計劃金獎”。林多默10多次被評為省、市、縣優秀共產黨員和先進工作者。1991年被全國綠化委員會、林業部、人事部授予“全國治沙勞動模範”稱號。多年來,林多默不忘初心,老有所為,講好谷公故事,用自己的言行積極傳播正能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