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設計 工藝美術技藝傳承、發展的必由之路

创新设计 工艺美术技艺传承、发展的必由之路

現任聯合國發展計劃署(UNDP)手工藝專家、G7設計聯盟理事、“世界手工藝城市聯盟”項目發起人、專家組成員,曾任世界手工藝理事會秘書長、中國工藝美術協會副秘書長等職。

中國工藝美術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深厚的文化背景、優秀的工藝美術寶庫,體現了歷代偉大藝術家的才智,蘊含了中華民族的審美情趣。工藝美術不僅僅承載了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發展的最高水平,它還體現了力量與美學、科學與藝術的統一智慧,是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是國家文化命脈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護傳統工藝美術技藝就是傳承、弘揚、發展中國珍貴的傳統文化。

什麼是工藝美術?首先是工藝,注重手工藝匠人的製作,是一代代老藝人終其一生孜孜以求的工藝傳承。其次是美術,即社會大眾審美需求,更多的偏重於根植於當代文化,符合當代人審美的創意設計。工藝美術換言之就是“工藝要精、美術要妙,合二而一才能稱得上是夠格的工藝美術”。傳統工藝美術保護,或者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更多的是偏重於對手工技藝傳承的保護。而創意設計部分才是工藝生存發展的關鍵部分,是傳統工藝的核心轉化力量。創意設計可以把多樣化傳統工藝的“和而不同”價值綜合創新,適應現代生活需要,促進傳統手工藝文化資源與現代消費需求的有效對接,提高手工藝產品質量,豐富手工產品形態,延伸手工產業鏈條,培育和拓展現代手工業的發展空間。如果說工藝是工藝美術的靈魂,那麼設計就是工藝美術發展的生命力。

但是,與中國經濟的強勢崛起相比,工藝美術的“中國設計”在全球還是處於比較弱勢的地位,主要原因有三個,第一是中國的現代設計是在上世紀80年代作為獨立的學科發展起來的,是西方設計專業的衍生複製品,被人為地切斷了與中華傳統文化的關聯,極大地危害了中國的原創設計,也嚴重地影響了工藝美術文化的發展。第二是當代中國的時尚消費品、工業產品、建築等都是由外國人設計的,國外設計的先入為主佔據了主要的消費市場,而大部分國人還沒有形成為“中國設計”買單的自覺性,雖然近些年我們的傳統文化受到國家及各個層面的重視,但是普通民眾還是缺乏中國文化自豪感和文化自覺性。第三個是設計師缺乏對中國傳統文化系統深入的瞭解,缺乏一種自發的、對中國文化了解並形成的思想自覺。中國的藝術設計教育也往往偏重於對設計工具的培訓,藝術理論系統也多為國外課程的直接引入,而針對中國傳統文化系統內容知之甚少。

除了設計領域出現的問題影響和制約了工藝美術產業的發展,工藝美術產業自身也存在著很多發展的瓶頸問題,主要有創新設計生搬硬套國外理論,缺乏中國文化根基;抄襲模仿古代,缺乏與時俱進的創新;重材質、輕工藝使工藝美術發展失衡。

首先,創新設計照搬國外理論。脫離中國文化土壤的創新設計,讓工藝美術發展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隨著上世紀80年代西方設計理念的傳入,迅速被各行各業全盤接受並廣泛應用,不少人的設計思想也發生了重大變化,單純追求西方設計風格,推崇構成主義、簡約主義等,同時對中國傳統藝術風格全盤否定,在裝飾性與實用性、傳統性與時尚性的平衡中,設計師大多把重心放在功能和形式上。受此影響,工藝美術設計也進行了重型不重工、重料不重意、重奇不重道等創新。曾經有技藝人員把西方當代抽象藝術直接應用到了玉石雕刻上。這種摒棄優秀的傳統文化和民族特色的標新立異的行為,簡直可以用數典忘祖來形容了。

其次,抄襲模仿阻礙設計創新。收藏熱潮下的工藝美術品不求創新,工藝美術設計幾乎停滯不前,簡單抄襲、模仿、複製古代經典作品,照搬前朝風格,脫離現代社會,為商業目的而生的贗品氾濫市場,缺乏與時俱進的創新,導致消費群體逐年遞減,缺乏與時俱進的活力。這樣的設計對傳統工藝美術傳承和現代工藝美術發展毫無益處,甚至對工藝美術市場正常運營貽害無窮,缺乏了與時俱進的創新,工藝美術漸漸地開始跟不上時代變化,無法吸引年輕消費者的參與。

最後,重材質、輕工藝使工藝美術發展失衡。在市場經濟的衝擊下,受資本市場影響,工藝美術的收藏功能被放大,在藝術創作受到阻礙的情況下,工藝美術品的材料價值就變得尤其重要,購買的著眼點往往落在材質的稀缺性和保值性,翡翠白玉、紫檀沉香、犀角象牙、黃金鑽石、雞血田黃等稀有貴重材料製作的工藝品,在市場和資本的炒作下,市場價格和市場需求一路高歌猛進,卻使得許多民間工藝和竹木磚石等工藝美術產品乏人問津,這些行業的從業者也開始跳槽轉向熱門品種,造成工藝美術行業“幾家歡喜幾家愁”的局面,各個品類的發展嚴重不平衡,與國際上其他國家手工藝產業發展狀況完全背道而馳,其他國家手工藝產業是“實用”產品發展得好,而中國的工藝美術產業淪為“收藏”產業的附屬品。這種發展狀況是很不健康的,且不說這些昂貴的材料包括很多瀕危野生動植物品種,過度使用將對地球生態環境造成嚴重影響,同時飽受全球各國及環境保護機構的詬病;而那些翡翠白玉、水晶珠寶及各種礦物從全世界源源不斷運入中國,在資本的加持下,變成了一場場資本市場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的狂歡。而且由於在創作過程中過於倚重原料,產品設計創新很少,題材被侷限於佛教類、吉祥寓意類題材,導致產業GDP數量猛增,優秀作品卻是越來越稀缺。

近年來,在中國經濟增速換擋、新舊動能轉換的階段,傳統工藝美術產業受到很大沖擊,曾經工藝美術行業躺著賺錢的時代已經結束了,工藝美術產業進入了調整期。

進入21世紀,人類社會的工業化開始逐步衰落,而文化創意產業卻進入到一個迅速繁榮的新階段。1998年英國政府第一個提出將文化創意產業作為國家重要的新興產業,隨後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向創意產業迅速轉型。在中國“十一五”規劃中,國家提出文化創意產業是國家文化產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到了“十二五”規劃,文化創意產業被提升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十三五”規劃中文化創意產業成為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中國工藝美術作為文創產業重要載體即將進入到全新的歷史階段。

在這種情況下,設計出適應當代人們需要的、符合大眾審美價值的、具有實用功能的工藝美術品成為產業轉型升級的必要條件,工藝美術產品創新及設計再一次被提到了歷史的新高度。

目前,工藝美術行業面臨著非常重要的機遇,國家發佈了“一帶一路”戰略、“國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戰略”、“國家文化發展戰略”,2017年3月份,國家又發佈了《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吹響了工藝美術產業在歷史舞臺上再創輝煌的號角,機遇難得,但是如何利用機遇,卻是我們現在必須思考的命題。在2018年的北京設計週上,文化和旅遊部副部長項兆倫明確提出在傳統工藝振興中要展現設計的力量,一是傳統工藝的再創造,二是提升大眾的生活品質,三是改變從業者的命運。以非遺文化“見人見物見生活”為方向,提升傳統工藝的設計品質,改變“精緻的不大眾,大眾的不精緻”的問題,讓傳統工藝設計產品成為大眾品質生活的一部分。讓傳統工藝在現代生活中得到新的廣泛應用,並期待形成代表中國文化價值觀和東方生活美學的創意產品與工藝設計體系。

我們相信,通過“中國設計”的加持,有著數千年悠久歷史的中國工藝美術將再次輝煌,將繼續承載著中華文明的基因,讓中華文明繼續屹立於世界文明之林,成為人類文明象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