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傳2000年的洞房詩,卻誕生成語“逃之夭夭”,老祖宗腦洞也挺大

都說現代網友腦洞挺大,其實咱們的老祖宗腦洞也不小,隨便舉幾個例子大家就明白了。

當年杜甫寫了首名為《嚴中丞枉駕見過》的妙詩,其中有一句“問柳尋花到野亭”,注意此處詩聖是在寫野外的美景,但到了明代,蘭陵笑笑生卻憑此句發明了成語“尋花問柳”,意思完全歪了。再比如當年蘇軾寫了句“春宵一刻值千金”,後一句是“花有清香月有陰”,東坡明明就是春夜在花園散了個步,擺明了是首寫景詩,結果這前7個字卻成了專門形容男女閨房的金句。

流傳2000年的洞房詩,卻誕生成語“逃之夭夭”,老祖宗腦洞也挺大

這兩個例子,一個將野外亭子裡的花朵和柳樹比作除妻子之外的其它女子,一個將“春宵一刻”引申,貼切得讓人無法反駁,以致現在很多人都忘記了詩的原意。與這兩個詞句相比,本期筆者這個成語的誕生更是有些無厘頭了,它就是很多人經常掛在嘴邊的:逃之夭夭。這個成語的意思大家都明白,筆者目前發現這個詞最早出現在明末馮夢龍的《醒世恆言》中,是否是馮夢龍發明不得而知,但它的出處卻很明顯,它來自一首2000多年前的洞房詩。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這首詩:

流傳2000年的洞房詩,卻誕生成語“逃之夭夭”,老祖宗腦洞也挺大

《國風·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這首詩出自《詩經》,是一首祝賀人新婚的洞房詩,曾在民間廣為流傳。和很多先秦詩一樣,全詩通過反覆詠歎的方式,表達了對位新娘的美好祝福。詩可分為三節,首節“夭夭”是形容桃花怒放的樣子,“灼灼”是形容花朵鮮豔的顏色,“華”是通假字,意思是“花”。後兩句中“之子”就是說這位新娘,這位新娘嫁到夫家後當宜室宜家。

流傳2000年的洞房詩,卻誕生成語“逃之夭夭”,老祖宗腦洞也挺大

第二節變化了幾個字,“有蕡其實”是果樹結了不少果子,這其實就是祝新娘早生貴子。第三節“其葉蓁蓁”是指葉子繁茂,一樣是希望新娘為夫家開枝散葉。

這首詩中不用一個“喜”字,卻句句都是吉利話,通過對桃花、桃子、桃葉的比興,寫出了對新娘的美好祝福,不但語言十分精煉,而且充滿了節奏感,讀來朗朗上口。更難得的是,以桃花喻美人的寫法,也是自此詩才有的,後來崔護的“人面桃花相映紅”等句,都是受此詩影響。

流傳2000年的洞房詩,卻誕生成語“逃之夭夭”,老祖宗腦洞也挺大

咱們的老祖宗會由“桃之夭夭”想到“逃之夭夭”自然不會是隨便瞎編,那這麼改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目前比較讓人能接受的說法有這兩種:首先這個“夭”字從字形上來看,下面是人在垂手奔跑時的樣子,上頭的一撇像是一把利箭在追逐著,這樣一想可不就是在逃嗎?其次從意思上來說,“夭”字有兩個截然不同的意思,一為本指草木茂盛美麗的樣子,二為摧折、屈折,本來茂盛的草木,都嚇得屈折了,那人大概就只能逃之夭夭了。

流傳2000年的洞房詩,卻誕生成語“逃之夭夭”,老祖宗腦洞也挺大

一首2000多年前的洞房詩和一個家喻戶曉的成語,體現的是咱們古人的可愛和想象力,只能說老祖宗在創造成語時腦洞也確實是大。大家還知道哪些腦洞很大的成語呢?歡迎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