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权威机构调查95%的招聘要求35岁以下,那么35岁以上的体制外人群该咋办?

紫泷闯天下


最近权威机构调查95%的招聘要求35岁以下,那么35岁以上的体制外人群该咋办?

工作数十年来,经历过各种招聘、考试、调动等等,也听过不少人的工作故事,发现一个最突出的现象就是:歧视无处不在。

歧视体现在:年龄、地域、学历、资历、性别等等,几乎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令人难以想象。

同样是国家承认的学历,非要分什么全日制、非全日制。我就想不明白,既然觉得非全日制不行,那就干脆取消算了,何必又要发个学历证书呢?

不过就是招聘一名公务员,又不是什么高科技、高技能、高层次,还非得要什么硕士、博士,还非得要什么35岁以下,甚至28岁以下、25岁以下。我就想不明白,这样一些公务员老了之后,是不是就得退出公务员队伍?可现实却是,从来少见老了的公务员退下来,反而是有的不怎么干活,却还拿高工资。

至于户籍、地域的歧视,在一些大城市就更为明显了。想想读书的时候就有地域之别,却没有想到这样的歧视一直延续人的一生。

既然是公开招聘,选拔的是能干事、会干事的人才,而不是混时度日、坐享其成的庸才。能干事、会干事的标准,就是德与才,为什么非要加上那么多的条件?这里面究竟是为了什么?

说到底,只能说明我们的一些选人用人制度比较僵化、落后,不能真正体现“不拘一格降人才”。要么是觉得人进来之后,无法真正实现能上能下;要么是现有的体制之间无法实现正常流动,相互壁垒较多。

一个社会的高度进步标志之一就是人才的充分流动,而不是用各种各样的条件加以限制。而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竞争,也就在人才的活力能否得到迸发。而这样的环境形成,一方面需要建立公平平等的人才竞争机制;另一方面要完善社会保障机制,保障每一个人的平等社会保障体系。


碧翰烽


这个问题我在别的帖子简要回答过,这里重新整理一下,给楼主提供个思路!

楼主提到的这个问题很有现实意义。今年本人即将年满四十岁,几年前我也想过这个问题,也曾经折腾过,写出个人经历供楼主参考。

12年时我32岁,在一家私人的房地产企业从事技术管理工作,薪水还算可以。有一天突然想到一直在私人企业工作,岁数大了是不是工作就不保?想到这一身冷汗。因为那个时候公司除了高层领导过了40岁,其余的同事岁数都相差不大。想到这里打算考个监理工程师,这样岁数大了可以去监理单位做总监(一般监理单位的总监岁数都较大)。

13年通过监理工程师的考试,想想还是心有不甘,习惯了有一定的薪水,到时即使做总监薪水不满足想来也不爽。

此时以前的同事聊天,得知几个同事去了国有企业,而且把企业福利描述的很美好,这时动了心思:趁着还没超龄去国企混混?后应聘国企成功,13年进入国企。谁知道国企的福利迅速下降,工资特么也低,不过想想算了继续在国企老实的干工作吧。

就这样干到17年,可总是稍稍有稍稍不甘,薪水没上去,职位也不升。偏偏这个时候想体会一下做小老板的滋味,从国企离职去搞电动牙刷的开发与销售。市场竞争是残酷的,被磨具厂耽误,即使赶上风口出了成品却没有推广起来。

18年知道了自己的能力,只能老老实实上班,后又加入打工行列至今。

看似上面一堆流水账,但总结下来也挺有意思:

(1)13年从私人企业去国企后,原单位很多同事至今仍在原单位工作,也早就过了三十五。

(2)不在原单位的同事大多升到了更高的职位,囊括了:管理类、技术类。

(3)没那金刚钻不要胡乱折腾,尤其是创业,不要前半生挣钱,后半生还账。

(4)一般技术类工作还是需要积累,一个大的公司很多都会职级并行,可以根据个人爱好选择。


地产杂货铺


这种问题很好处理!坚持不带新人,技术私有化。不教、不带、不传!说一个真事:本人互联网技术岗多年,某年北京一做万年历的公司想进入游戏行业,苦于招不到资深人才,我一看这公司就是想找个资深的人带起来一波刚毕业的,再把那收入高的踹掉!这招数太恶心。后来想招我过去,要人的时候嘴甜的要命。一副跪舔姿势。但是我明说了,我用的技术和引擎是属于自己的版权,劳动合同之外需要另外购买版权费。


阿拉丁的承诺


以本人为例,因为我刚好35!不过我并没有失业的焦虑,反而觉得正进入职业生涯的辉煌期!

我目前供职于一家外企,每个月都会接到各种猎头打来的电话,当然我也在看机会。但是我对目前的工作还是比较满意的。不仅收入在不断增长,而且越来越轻松自如。而且就我目前供职的这家外企,基本上都是30岁以上的。而且我们这个行业的外企据我所知年轻大学生很少,基本都是职场老手。这说明什么?说明老外才是精明,让国内企业锻炼新人,等你有了一定能力经验,立马把你挖来,即插即用,而且福利待遇上台阶。那些只要35以下的企业要么没远见,要么就是等着小年轻去加班奉献自己!


冥穿未来


除了极少数有特殊要求的职位,35岁基本就是职场刚刚开始。职场相当于马拉松,而不是千米赛跑,女的要跑到50岁,男的要跑到60岁呢。35岁,离退休还远着呢。对于35岁的职场人,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坚决果断扔掉各种让你焦虑的文章。

35岁还没到管理岗,是绝大多数,注意是绝大多数职场人士的正常状态!没有什么要焦虑的。在国企外企民企,35岁做基层的一大把一大把,难道这些人都要被裁员?开什么玩笑,这些人就是社会的中流砥柱!

35岁的人最大的优势就是已经不再青涩,他们熟职这个社会的法则,而且对业务也门儿清,同时精力也可以,正是中流砥柱。我就不明白,这个社会天天给35岁的人制造危机是为了什么。

35岁的人,只要不傻,只要有一技之长,在不在管理岗,都是无所谓的,因为后面还有无穷的机会。这个年纪,值得焦虑的,是那些从一入职场,就知道傻傻干活的人,在长达十年的职场时间里,愣是没有锤炼出一种本领。

以我一些朋友为例,很多35岁的,不用等公司裁员,人家自己就辞职了,为啥,自己干比公司还挣得多;比如有个销售,由于长达十年都是和各种建材商打交道,现在去了一家经销客户做CEO了;还有个同事,十年里每次公司宴请都是他点菜,好吧,现在做了个教人点菜的东西,卖疯了。

所以,在不在管理岗不重要,重要的是10年里,你有没有练出来一招,就一招就可以了!只要练得好,天天练,郭靖就靠一招“亢龙有悔”就可以到达一流高手了,根本没必要去什么海沙帮任个副帮主,做管理者!


鹏鹏不是丁满


除非技术要求很强的,经验要求很厉害的,比如律师啊,老师,医生类,会计,审计师的,其他很多岗位都是吃青春饭,体力活。既然你一开始就决定走体力活,那就别怪年纪大没人要了。说句不好听的,互联网这个行业就是体力活,到不了一定的层次,再有经验都不如年轻人肯干的。有时候别说,35岁,社会上干过几年的都不想要,招个大学生给的钱少还老老实实做牛做马,招个老油条要的钱多,还一直耍小心眼。

但是医生啊,审计师那些经验类的职业就不一样了,企业很不喜欢要新人,很多时候宁愿要退休返聘的,与其怪企业不要35岁的,还不如怪自己为啥以前不好好读书(大部分人都是小时候拼命玩,后面想考编制都被门槛拦,一个读书都不能自律的人,大部分单位都是不想要的) ?为啥以前没有职业规划?如果觉得自己快不行了,为啥年轻时候不去考编制?

别什么都怪社会,和你一起长大的人有很多,特别是和你同一个小学的同学,社会层次是最接近的,为什么人家活的滋润,你活的那么累?


请叫我逗斗


很多公司招聘要求35岁以下,这是很普遍的现象了。就在年初的时候,福州的一个招聘会上,很多企业都明确说了不要35岁以上的人,有的企业是不要30岁以上的人。反正,现在职场对于中年人而言,是真的越来越残酷了。

一、为什么会有年龄限制?

企业招聘的绝大部分岗位是什么类型的?基层岗位,基础岗位,都是做基础工作,难度不是太大的,一般而言,绝对不是管理岗位。基层岗位招聘的时候,自然肯定是招聘年轻人了,一方面是成本低,企业出的工资少,另外一方面是方便培养和管理。招聘的人年龄太大,不方便管理,也不方便培养,毕竟很多习惯养成之后,想要改变是很难的事情。

招聘管理人员也有,只不过很少,而且公司内部的人都盯着,一般而言,公司还是更喜欢从公司内部进行提拔。

二、出路在哪里?

在35岁失业之后,想要找工作真的是很难的一件事情了。一般而言,有以下这几种出路:

1.提前退休

提前退休,这只适用于那些程序员,他们在互联网公司打拼了10多年的时间,享受到了红利期,其中有不少聪明的程序员利用自己赚到的钱,做了投资,早已经实现了财富自由。当然,这只是少部分人的路子。

2.自己打工

我在打车的时候,就遇到过这样的人,每天开滴滴,自己赚点钱。此外,还有不少人利用自己的行业优势和公司的原有人脉,结合自己的工作基础去做类似的工作。

当然也有不少人自己选择去开个店铺,要么去搞自媒体还有电商,毕竟现在互联网的发展速度特别快,机会也是特别的多。

三、如何应对中年危机

可以说,职场中的每个人都会面临中年危机,一进入职场就得考虑中年危机了。想要安稳度过中年危机,最好做好以下的准备:

1.培养技能

其实成为管理层也并不能躲开中年危机,腾讯和京东都对高管下手了,10%的中层都给裁员了。所以,靠着公司的职位也未必有什么用,还不如自己多提升自己的能力,点亮自己的技能树。拥有一技之长,也就意味着有着自己的不可替代性。

罗振宇曾经在一次演讲中就说过,你的报酬不是和你的劳动成正比,而是和劳动的不可替代性成正比。

所以,工作的前十年,不要荒废了,你把时间花在哪里,最后的收获就在哪里。

2.打造个人品牌

其实随着工作时间的增长,就会发现行业圈子其实很小,越往上走,叫得出名字的人越少。一开始跳槽还是靠简历,但是越到到后面就是靠“名声”。个人品牌,就是“名声”。一方面,要打造在公司内部的个人品牌,完成好领导布置的工作任务,一方面是能够表现出自己的专长,在公司中,营造自己的专家形象,同时,也和同行业的朋友多联系,提升自己在专业里的名气。

3.做好理财

一般而言,没有人是靠工资发财的,当然处于行业红利期除外,早期的房地产,互联网,不少员工的收入都是非常高的。但是呢,行业的发展不可能一直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肯定会放缓,单纯劳动收入是不够的。真正的聪明人早就在红利期的时候做好了投资,不限于买房、基金、股票等。


杰说职场


确定以35岁为界限,面向所有人。那就是公平合理的!

我们这里招聘教师就是这样规定的。那么,为什么以35岁为界限呢?有什么道理吗?大于这个岁数的人怎么办呢?公平合理吗?

常言道:“三十而立”,就是这个意思。稳定了,成熟了,有本领了,一切都好了。

是的,一个人到了30多岁的时候,生活和工作基本上都是稳定的了;还有,他的技术已经有了一定的水平,本领也相当的成熟了;再者,从这时候到退休时,最起码男的还可以工作25年,女的还可以工作20年。最后,如果岁数再大一点,还没有好好地发挥能量呢,就该退休了。

那么,大于这个岁数的人怎么办呢?把他们拒之门外合理吗?

有这样一个故事。两个人都确定在1949年9月30日去上班,可是,这一天大雨倾盆而下。一个人冒雨坚持来到单位报道上班,另一个人觉得雨那么大,第二天才去上班。结果,二人该退休时,冒雨报道上班的一个被定为离休,另一个被定为退休。于是,后者到处反映,仅仅只是相差一天,结果截然不同。看似没道理,实则道理很明显。

对所有人都这样规定,那就是公平的,也是合理的。所有人都这样做,那么,一个人不同意,你也就没有道理可讲了。

如果把这个岁数标准定在40岁,那么,大于这个岁数的人是不是也要提意见了呢?

道理都是相通的。

(个人观点,仅作参考!谢谢阅读。)


中小学教育者


要求35岁以下的职位,其实也只是一半一半而已,哪有95%那么多,具体还是要看岗位吧。

那么,如果你是过了35岁的那一半人,出路在哪里呢?

1.将技术提升为能力

人的能力类型分为技术型,知识型和能力型。

技术型和知识型是比较容易被取代的,很简单,我今天报了一门做视频的课程,马上就可以掌握一门知识。

我明天去学一门技术,快则几个月,多则半年也可以学会,技术工人也非常多。

但能力型指的是沟通能力,思考能力,领导能力这些的总和,这不是一学就会的,需要你自己去经历和磨练,并进行学习和反思,得出自己的一套工作哲学,慢慢内化为能力。

所以,先确定你现在的定位属于哪一种,如果是知识和技术类型,那么就要想办法向能力型岗位靠近,比如管理层一般都是靠能力吃饭的,他们不搞技术,只发挥自己的领导力和沟通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领导类的职位,一般不限制年龄,而且年龄越大别人会觉得你的经验越足,能镇得住场面,能让人心服口服。

2.成为自由职业

那些不去上班的人到底去哪了,其实只是成为自由职业罢了,比如我就是一个自由职业者,而且不出意外的话,这份工作我将会干一辈子,也就是下半生我不打算给人打工了。

自由职业者的能力比较综合,需要你自己找客户和订单,有文案能力和PS能力,较为得体的沟通能力等等。如果到了后期,自己想组建一个公司或工作室,那么就要学会管理。

因此,不管是成为能力型领导,还是自由职业,考虑的都是一个人的综合能力,能力上去了,就算年纪大了,一样可以有赚钱的本事。


苏乐爱写作


鸡汤专家又有话说了,是你不够努力,没在35岁前积累好人脉和技能,没能爬到管理层……都是扯蛋,体制外什么管理层都是扯蛋,除了老板都是打工的,能出人头地的毕竟少数,况且很多老板也朝不保夕。普通人上年纪进企业打工没人要了,要不创业搏一把富贵险中求,要不放下所谓的面子去送外卖快递摆地摊,做保安门卫。活着就好,别奢望爬到社会中上层,现实就那么残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