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碎银子是怎么来的?

小鱼大鱼看世界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要讲清楚,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儿。

翻阅了几位优质答主的解说,其实都有些“想当然”了。当然,本人也有自知之明,可能也是一知半解,但还是贸然一试吧!如果不妥之处,欢迎大家纠正补充。

碎银子的说法,应该是相对于银锭(或银条)而言的。

就中国古代货币而言,现在能够肯定的较为原始的货币为“贝币”,也就是拿贝壳作为货币。贝币流行最广的时期,主要是商代,属于我国奴隶制社会的鼎盛时期。

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贝币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转而逐渐被金属货币所取代。最早的金属货币,倒也不是金银,而是文献中的“金”。这个“金”,所指的铜。

商周时期,王室贵族几乎垄断了采矿和冶铜,用这种贵金属铸造礼器、武器和生产生活用具,也就是大家所熟悉的青铜器。青铜器是地位、权力的象征,同时也是一种财富。

根据出土和传世文献可知,周王常有赏赐功臣“吉金”的行为,而这些铜(主要是青铜),便是货真价实的财富!当然,当时与之并存的货币依然有贝壳。

与贝币不同,作为货币的青铜自然需要靠称重来确定一定的价值。可以说,最初的金属货币,在赏赐和流通时,要伴随着称重计量。也正因如此,才流传下来了锱铢必较的成语。

当然,随着商业活动的不断繁荣,称重毕竟不太方便,由此,又慢慢产生了形制差异较大的各式金属货币。这种差异,是与当时方国林立的局面有着重要关系的,直到秦灭六国后,才统一了货币。

在最初的金属货币中,黄金也曾占据了一定地位。比如,当时南方的楚国便以可供分割的郢瑗作为货币。但须指出的是,当时的郢瑗依然是称量货币,在流通时需要称重。

由于自然界铜矿远比黄金、白银丰富,人们逐渐更倾向于接受更为稀有的金、银作为一般等价物,这使得金、银很快成为了重要的货币,也是国家聚集财富的重要形式。

通过上述的梳理可知,起初的金银货币,原本就是需要称重使用的,一般而言,人们并不需要将它们铸成大块。说白了,在流通中的货币,应该给买卖双方提供方便。反过来讲,金锭(条)和银锭(条)反而不利于通行。

但对于一个政权而言,掌控财富是捍卫自己统治的重要保障,许多富商巨贾和王公大臣们,也会囤积金属货币。慢慢的,这些原本散碎的金银,就要通过熔炼铸成大块,这才有了所谓的马蹄金(银)、金(银)条、金(银)锭。

在理解了这些问题以后,大家就会发现,“碎银子”实际上是相对于大块银子而言的。这里的“大块银子”,一般则是对应着银锭(或银条)了。

那么,碎银子是从银锭或银条上分割下来的么?

我个人的看法是——不全是,甚至很少是。

如果大家理解了前面所讲的“称量货币”,便会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一个问题,那就是流通中的许多金银货币,原本多是以散碎的形式存在的,很少有人刻意将它们熔炼成大块。

因为,这样既麻烦,又会带来损耗。

当然,到了明清时,银锭成了国家贮藏财富和征收赋税的主要形式。只是,这又是另一个问题了,我们无需在此多讲。

银锭、银条虽然是一笔“巨款”,但也有用于流通的时候。这个时候,便出现了金属货币流通中的“找零”。这种找零,一般会有以下三种形式:

  1. 卖方确定后重量后,拿出更小的银锭或散碎银子找回买方;

  2. 卖方直接经过切割,留下货款后,将剩余的银子找回买方;

  3. 卖方收下银锭(条),按照一定比例找回买方铜钱。

在上述三种情况中,只有第二种会遇到切割银锭(条)的情况,会产生更多的碎银子。

就此来看,碎银子虽然有部分是从银锭(条)上切割下来的,但现实中这种情况并不多。可以说,关于“碎银子”是怎么来的问题,还真是挺复杂的,需要我们多琢磨!


史海烂柯人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电视剧电影上,古人吃完饭以后会留下一些碎银子付账。

很多人很疑惑,古人怎么知道这些碎银子值多少钱?又没有秤。

其实,在清末之前的古人,日常付钱全部都是使用铜钱。

只有老百姓交税,或者商人之间大额交易,才会使用银两。

平时,没有人会用银两,用铜钱就足够了。

到了清末,出现了大量的洋人银元,后来清政府又铸造自己的银元,老百姓才逐步使用起大洋来。

而所谓的碎银子,其实都是民间自己搞得东西。

在古代,民间不得自行铸造银锭,因为可能会掺入其他金属导致不纯,扰乱国家金融。

所以,私自铸造银锭之类是违法行为,严重要处死的。

但切割银锭则不违法。

碎银子就是这么来的。

红楼梦中这么写:开了抽屉,才看见一个小簸箩内放着几块银子,倒也有一把戥子。麝月便拿了一块银子,提起戥子来问宝玉:“那是一两的星儿?”宝玉笑道:“你问我?有趣,你倒成了才来的了。”麝月也笑了,又要去问人。宝玉道:“拣那大的给他一块就是了。又不是做买卖,算这些作什么?”麝月听了,便放下戥子,拣了一块掂了一掂,笑道:“这一块只怕是一两是了。宁可多些好,别少了,叫那穷小子笑话,不说咱们不识戥子,倒说咱们有心小器是的。”那婆子站在外头台矶上,笑道:“那是五两的锭子夹了半边,这一块至少还有二两呢!这会子又没夹剪,姑娘收了这块,再拣一块小些的罢。”麝月早掩了柜子出来,笑道:“谁又找去?多了些你拿了去罢。”



碎银子就是自己切割的。比较规则的切割,一眼就可以看出来。有些不规则的,则需要用上面说的戥子,也就是小秤 自己去秤一下。

其实银两使用哪怕是官方铸造的银锭也是很困难的,交易双方往往要去钱庄找专业人士鉴定。

至于碎银子的使用更是夸张,还需要鉴定成色和称重,很少有人会用的,宁可用铜钱。


萨沙


碎银是指比较散碎、大小、重量、形状没有规格,大小多少不一的银块,和铸造成固定形状、重量的银锭相对应。

和电视剧里不同,中国古代大部分时间是以铜钱作为流通货币,白银和黄金之在小范围内流通,到了明代,白银才正式称为货币,与西方不同的是,中国的白银是采用重量来计量,而不是银币形式。以重量计量的后果就是一个银锭是可以任意大小,并且可以分割使用的,于是这就产生了碎银。

当时的银锭通常由银楼、钱庄铸造而成,比较常见的是元宝型,偶尔也会有银条、银块之类,大多在一两以上成整数。少数的锞子不足一两,但是一般也是按钱来取整,这也是一种碎银。

《红楼梦》里第53回贾府过年时准备押岁锞子,220个押岁锞子共153.67两,平均下来每个只有7钱左右,成色不一,样子有梅花形、海棠形等等,这就是一种碎银。

另一种碎银是使用中产生的。

在明清,一两银子通常等于1000枚铜钱,这个其实是很大一笔钱了。像《儒林外史》里提到,万历中期,一户平民日常最低开销大约是50个铜钱,去餐馆吃饭大约只需要一钱五分银子。

所以很多时候,一个银锭通常会超出想购买的东西价值很多,这个时候要么店家用碎银、铜钱找零,要么就是从银锭上剪下所需的分量,这就产生了碎银。古代有一种小型的杆秤叫戥子或戥秤,比较精密,专门用来称量金银等小型贵重物品。店家一般都会备有戥子,用来称量剪下来的碎银分量是否正确。

当然,有的场合也不会这么严谨,比如《红楼梦》里有一回宝玉请大夫给晴雯看病,要一两银子车马费,麝月随手拿了一块碎银,一个婆子说这是5两的银锭剪的一半,起码有2两,现在没剪子,让换一个,麝月没在意,还是给了。

碎银的一个大麻烦是大小、重量太随意,而且因为各家银楼银子的成色还有所不同,虽然有经验的商家大致能看出成色的好坏,但是碎银一多还是很麻烦。所以有些人碎银攒的多了,就会重新去银铺熔铸成银锭。银匠会在熔铸时打上银铺名称、银锭成色等标记,方便使用查验。

比如《卖油郎独占花魁》一书了,秦重看上了王美娘,一夜花柳费需要10两银子,于是将自己攒的碎银到对面的银铺去称了一下,一共有16两,铸了一个10两的大银锭,又铸了一个1两8钱的小锭,其他的都重新收好。


不沉的经远


在古代,银子分为很多种,除了银元宝,还有中锭、银锞子、福珠,福珠就是我们今天探讨的碎银子。大家都知道官府在制作银子的时候都会有规定的大小和重量,就像我们现在用的纸币、硬币都是会有固定面值的,毕竟这样在统计数量的时候就会方便很多,但是我们看古装剧的时候看到一些普通老百姓用的很多都是碎银子,这究竟是为什么呢,那这些碎银子是怎么来的呢?我们先来探讨一下为什么我们看古装剧常见的都是碎银子吧!

原因其实是,当时的官府不让大家用这些碎银子的,但是平时老百姓买东西都是一些很常见的便宜的东西,一般消费都是用铜钱支付的,到饭店或者服装店买一些稍微贵一点的东西的时候就需要用到银子,但是官府发放的都是些大银子,就好比如我们现在买几十来块的东西,如果你用一块钱来结账,又得需要很多,但是用100块来结账的话,老板也很苦恼拿什么给你找零,这样一来会使得日常交易很不方便,所以后来老板都会在店里备一把剪刀,把银子剪碎用来找零,老百姓也会把官府发放的大银子拿到银匠铺让师傅帮忙做成碎银子,方便日常使用。

说完碎银子为什么那么常见,现在就来说一说碎银子是怎么来的。

第一种就是把整块银锭剪碎了用。有很多人会直接将整个银子掐碎,或者在整块银子上把小角掐掉。

第二种就是在铸造的时候,就挖一个小坑,然后将银汁浇到小坑里面,这样小块的碎银就呈现了。

但是民间制作的话,未免会有人弄虚作假。银匠店铺在制作碎银子或者重铸碎银子的过程中,有些心怀不轨的匠人就会偷工减料,以次充好,有的就会往银子里面灌铅。

说到这,你们肯定很好奇,大银子有规定大小和重量,碎银子是老百姓自己掐的,每个人的标准都不一样啊,那是不是结账的时候,老板都需要称一称重量啊?

答案是对的,为了公平起见,商家会用现在中药店用来抓药的那种小称来称一称银子的重量,还要根据银子的成色进行一定比例的换算,而且很多店铺都会备有专门的剪刀用来剪银子(银子的质地很软,一剪就能剪开),一方面是为了方便给顾客找零,一方面是为了剪开银子判断真伪,防止里面包的是铅什么的。不过也有些特别牛的老板,收到碎银子,先用牙咬一咬,判断一下银子的软硬度,再凭借混迹江湖几十年的经验掂一掂银子,就能知道这颗银子几斤几两。

明清时期的人们出门都得带着碎银子,带着重重的铜钱,几十年前的我们用纸币,如今的我们,出门连钱包都不需要带了,只需要一部手机,微信扫一扫就可以支付了。从金属货币变成纸币再变成电子货币,这正是中国商品经济快速发展和计算机网络飞速发展的见证。


谋士说


通常来讲,碎银的来历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很多人会直接将整银子剪碎,或者在整块银子上扣掉一部分。

但是市面上流通的碎银子成色并不完全一致,所以商家还要换算成色之后来计算,不过如果你遇到一些厉害的商家,有些人差不多凭经验手感就能说出你的碎银子是几斤几两,当然了,一般都是两啦。所以有多厉害你能感受到了吧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在铸造时,就挖一个小坑,将银汁浇在小坑里;这样小块的碎银子就出现了,而且使用也比较方便。

而将碎银称重则需要一种工具,叫戥(děng)子,戥子学名戥秤,是一种宋代刘承硅(据传)发明的衡量轻重的器具。属于小型的杆秤,是旧时专门用来称量金、银、贵重药品和香料的精密衡器。清代大量使用,很精确的小称,可随身携带。

除了重量之外,碎银的成色也会影响它价值的判断。有经验的商家一看一掂量就知道大概几斤几两了。

碎银的价值在银子和铜钱之前,一般银子用于大额交易或是储存,市面上的流通货币以铜钱为主。


收藏圈的那些事儿


碎银子是一种货币形式,等同于当代我们使用的零钱,而银锭相当于大额面值的人民币,其使用原理是相同的。不过古代的银锭不可以直接使用,而是做为官方流通,比如缴税、拨款等大宗国家行为的交易。

我们祖先最早交易形式是以物换物,所以不存在货币一说。后来由于社会的发展,交易逐渐频繁,为了方便高效,人们用某种特定的东西充当货币,比如精致的贝壳、色彩艳丽的小石头等。


到了夏末商初,人们学会了冶铜技术,因此开始用青铜铸造形状各异的货币。秦始统一六国后,把货币规范统一,但基本都用铜做材质。当然,清朝咸丰年间也曾用铁铸过钱币,但使用寿命肯定比不了耐腐蚀的铜币。

人类最早使用银子可以追溯到四五千年前,但是我国银资源相对匮乏,因此把银子做为货币流通的时间比较晚。汉朝时候,官方用铜代金,如果说赏五十斤金,那肯定是铜。之后的朝代都是把方孔铜钱做为主流货币。

明清大航海时代,大量白银流入中国,西方贸易者用银子交换我国大量的丝绸、瓷器、茶叶等,然后运回自己的国家,赚取丰厚的利润。从此中国进入白银时代。


银子是以重量做为计量和使用单位的,因此才会以两来统称,但是古代有专门的秤量碎银子的工具,叫做戥,类似于我们现在使用的天秤,可以精确到钱。

戥的另一个用途就是称中药,古代中医的药方用量都是用“钱”来表述,一钱大至相当于现在的5克。因此古人用银子到店消费的时候,店里都有秤银子的戥,还有切割银子的工具。如果消费者带着大块银子,店家会根据所购商品计价,然后切割下相应分量的银子,这就是碎银子的由来。

当然一些小店是用不着银子的,使用银子都是购买大宗商品,而这类的人都比较阔绰,身份非同常人,所以消费档次也不一样。而影视剧里,满桌甩大锭银子的情况基本上是不存在的。

另外,朝廷指定的钱庄有把碎银子化零为整的权力,碎银子太多不利于存放和计量,这些大钱庄就把碎银子铸成一定分量的大银锭。同时也会铸造一些相对规范的小碎银,但是银子在流通使用的过程中,又会被切割成小块,这样一来碎银子就会周而复始的存在。


由于银子是稀有金属,光泽鲜亮,还具有消毒功能,因此多用来加工成首饰佩带或是餐具使用,另外银子的工业用途也非常广泛。但是我们当代人是体会不到化银子的真实感觉了。

感谢朋友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国史春秋


我国封建社会的货币并不像现在这样方便,有不同面值的纸币、硬币,方便快捷。古代是用金属作为货币进行交易,偶尔会采用银票的方式,但银票大多数都是大额的交易数目,为了方便而兑换成银票,到钱庄才能将其兑换成金属货币。

金属货币又分为很多种类,黄金、银子、铜板等。黄金因为及其珍贵,一般不用于平时的商业交易,只是古代的黄金并没有现在这样纯度高,但也是比较稀有的高价值金属。铜板则是价值最低的货币,相当于现在的五角钱或者一块钱的效力。银子趋于黄金和铜板之间,也是最常见的金属货币,有银锭、碎银之分,小编就向大家介绍一下碎银子是怎样制作,又发挥了怎样的货币效应。

一锭银子的购买力其实是很强大的,虽然你随着银子的纯度和价值在不断变化,但统一制作的银锭子一直以来都能发挥很大的货币效应,有时候吃一顿饭给一锭银子商户、摊贩们无法找补,给铜板数量巨大,也有很大的重量不便于携带,所以便衍生出了碎银子这样的金属货币。

碎银子的产生有些是在制造银锭的时候就讲剩下的银子细分成很多份,打造成不规律的形状即可流通,工艺简单。而有的是人们自己将银锭子凿碎变成碎银方便使用,

银子是以两来计算,碎银子一般是处于五钱到二两之间,当然这个“两”的计量单位和今天的公两也不同,每个朝代的换算机制也不同,这也只是一个平均、大概的数字,以当朝的计量单位比重有关。一般来说,普通老百姓最常用的就是碎银和吊钱,碎银质量较轻但不方便保存,价值存在误差,不是每一小块碎银子都是相同的购买力,只能靠其大小和大致重量来判断价值,仅仅只有正规的银庄、钱庄有测量碎银子重量的称。而吊钱虽然方便计算、不易丢失,但重量可观,人们不经常携带大量铜板拴成的吊钱。


环球知识科普


古代的的货币通常情况下是铜钱,或银两,但是铜钱代表的币值太小,如果要购买价格比较高的东西,或者进出高消费的场所,铜钱就显得价值太小,毕竟一个人不可能随时携带大量的铜钱,如果用银子的话,银锭有时有币值太大,需要大量找零,这也不太方便。所以为了方便大家消费,古代出现了碎银子这一种货币,那么碎银子是怎么做出来的呢?

一、整银剪碎

将一整锭银锭剪碎,或者把银锭敲掉一个角。一般情况下要使用碎银的地方,商家都会备有称银的称,这样就方便计算碎银的价值。但是实际情况下,各种碎银子因为成色不一,代表的价值也不一,所以商家还要依据成色来换算。当然也有些比较厉害的商家,用手掂量掂量就能大概猜出碎银的重量及价值。

二、铸造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在铸造中,使用各种大小不一的铸模,这些铸模就代表着不同数值的份额,将银汁灌入这些铸模中,这样各种不同价值的碎银就被制造出来,这种方式制作出来的碎银,分毫不差,使用起来非常方便。

实际上古代碎银子的使用也是中华名族智慧的一种体现,碎银价值介于铜钱与银锭之间,使人们消费更方便,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烦恼饭桶


如果买东西买贵了,或者丢了钱包了,有些人就会喊:“我的银子啊!”

诺,银子就是下面这些东西。

但是,请别多想,在古代,一般人一辈子也不会拥有这样任何一块看着奇丑无比的银锭,就和现代人绝大多数一辈子也挣不来半个小目标一样。

对于古人来说,一大块银锭真是半个小目标。

古代的人丢了钱,或者买东西买贵了,不会喊“我的银子啊”。

现代人之所以这样喊只是因为电视剧看多了,和银子也没有关系。


唐宋以前,中国人还没有把白银当货币使用的,而是把白银当做类似于珍珠宝石白玉一样的高级贵重赏玩品,供给皇帝和贵族们把玩。所以说,你如果在电视剧中看到有人在市井之中使用白银,请不要信他胡扯。

散碎银子更是不会出现。

其他文明也有如此的。

印加文明把白银铸造成器物拿去祭祀祖先、装饰寺庙、墓穴、神庙,没有货币之说。

在早期的欧洲基督教中,白银一直是神圣和纯洁的代名词,也没有视白银为金钱。

古希腊文明因为有异常丰富的银矿,他们才把银子当做货币使用,不过他们很早就学会了铸造银币,也没有把散碎银子作为货币参与市场流通之说。

只有中国。只有中国才有把散碎银子作为货币参与市场流通的现象。

明朝中后期开始,因为哥伦布地理大发现的原因,美洲白银大量的输入中国。

又正赶上因为大明朝廷金融无知,乱发纸币“交子”导致明朝金融系统崩溃,大明朝金融破产导致市场上无“信用货币”可用,使得银子作为货币登上了中国历史舞台。

还是因为大明朝廷的金融无知,对于外来白银的流入竟听之任之,既不懂的像铸铜钱那样铸造“银钱”,也不懂管理汇率。

总而言之,大明朝就是一帮子农民(皇族)管着一帮子“之乎者也”的道德装X犯,有很长一段时间,赋税的征收竟然是以粮为本位,后来的以银两算账完全是被民间倒逼所致,很是不情不愿。

在大明朝,守“祖宗成法”是政治正确,朱元璋不让做的事情,有明一朝没有人敢去做,当然了除了贪污例外。

包括张居正,任何人的改革都需要在朱元璋的法条里面寻找出的法理基础。

不然,“有违祖制”四个字足以让任何一个大臣政治死亡。而,我们都已经知道了张居正的下场。

具体到货币管理,在大明朝,因为朱元璋对于货币管理一窍不通,所以:

大明朝的货币管理政策就是——没有政策。

任其民间自由野蛮生长!

按说呢,大明朝你不管不顾银子的流通,你把铜钱铁钱铸造的多一点,起码让市场上有足够的铜钱流通也行呀!

然而,没有!

终大明一朝,天下有多少货币在流通,大明朝廷毫无所知。

大明朝廷从来也没有往市场金融货币方向投过关注力,他们唯一想起应该关注银子的时刻只有征收赋税的时刻。

有明一朝,市场上一直缺钱,是真的缺“钱”,不是那种缺钱。

是缺少“小面值货币”这个钱,不是那种钱的钱!

让市场怎么办呢?让老百姓怎么办呢?让小商人们怎么办呢?

没有办法!

一国之内,除了政府有这个能力,任何一个商人也没有这个能力去全国性地提供“小面值货币”呀!

于是,大家拿起了剪刀,制备了戥子秤,自己给自己制造“小面值货币”了,为了生意不要怕麻烦。

赚钱嘛!银子再碎也不丢人!

到了大清朝!

清随明制,除了头上多了条辫子,一切照旧!

这也有情可原,大清在关外是非常非常仰慕大明的,大清本来也是大明朝的一个卫所嘛!

从建州卫开始一直使用的散碎银两呀!“未觉不便!”

照旧!


葭明通半瓶历史


碎银子正式成为法定货币是在明清年间。

碎银子为什么会成为法定货币?

这是因为当时的朝廷发行的白银货币都是“银锭”,如明朝时期的“船形银锭”,这种类型的货币在后期的使用中越来越多。



银锭不仅个头大,携带不便,且其价值最底的银锭也有五两。

日常生活的交易往往用不到这么大的数额,平民百姓家庭更可能连一锭白银都没有。

这时候就需要将银锭剪开使用,于是就有了碎银子。

所以我们偶尔能在电视里看到古时候的人交易,常常有一把称,也就是戥子,除了可以用来称重银子,也可以用来称香料、颜料、药材等,其精度达到厘级。



用来剪银子的剪刀叫钢剪,要知道剪银子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通常需要两个人合力完成,还不一定能剪出需求重量的银子,所以电视里能看到一些土豪,直接扔个银锭就走了。

碎银子的价值也不低

明清年间,在平民百姓间流行的货币主要还是铜钱。

因为在当时白银是很贵重的,如在清朝初期,一两白银最低时,可以兑换七八百铜钱。

所以当时出现了比碎银子更“碎”的银角。

银子越剪越细,能够用的起碎银子的基本也是有钱人了。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和我留言分享!

@夜行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