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律詩一定要用平水韻嗎?用中華新韻可以嗎?

寧鄉田土


寫格律詩既可以用平水韻,又可以用新韻。一般要求是如果用新韻,應該在標題後註明。為了較系統的回答題中所問問題,小編除了簡單敘述格律詩韻律的演變外,著重談談本人用新韻寫格律詩的體會。

一、格律詩韻律的演變

從隋朝至今1400多年以來,對詩詞用韻問題一直在探索,力求找到一部符合時代要求的詩詞韻書,最具代表性的有平水韻、詞林正韻、中華新韻、中華通韻等。

1、平水韻

平水韻,由其刊行者宋朝末年平水(今山西省臨汾市堯都區)人劉淵而得名。平水韻依據唐人用韻情況,把漢字劃分成106個韻部。

成書過程是:

隋朝陸法言的《切韻》分為193韻。北宋陳彭年編纂的《大宋重修廣韻》在《切韻》的基礎上又細分為206韻。《切韻》、《廣韻》的分韻都過於瑣細。

到了南宋原籍山西平水人劉淵著《壬子新刊禮部韻略》,把臨近的韻合起來用,合併成107韻。同期山西平水官員金人王文鬱著《平水新刊韻略》,為106韻。

清代康熙年間編的《佩文韻府》把《平水韻》合併為106個韻部,這就是後來廣為流傳的平水韻。

2、《詞林正韻》是200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清)戈載。該書書分三卷,分平、上、去三聲為十四部,入聲為五部,一共是十九個韻部。

這部書主要是戈載依據《平水韻》及前人作詞用韻的情況歸納的詞韻。

3、《中華新韻(十四韻)簡表》

《中華新韻》由中華詩詞學會於2003年提出制定的。2004年,中華詩詞學會提出“倡今知古,雙軌並行;今不妨古,寬不礙嚴”四條詩詞創作用韻方針,將《平水韻》重新校訂,對2003年公佈的兩種簡表以及詩詞界傳用的幾種簡表,進行了分析、研究、比較和歸納,徵求了一些詩詞作者的意見,經過集體討論,整理出了《中華新韻(十四韻)簡表》,於2005年公佈實施。

4、《中華通韻》

從普通話誕生至今,廣大詩詞創作者都期盼有一個全國通行的詩詞韻書。2018年4月24日,“中華通韻”課題結項鑑定會在京召開,宣佈了詩詞韻書國家標準《中華通韻》誕生,終於圓了廣大詩詞創作者的夢。與會的有,中華詩詞學會會長鄭欣淼等課題組全體成員,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耿振生等相關高校、科研機構專家學者和中小學教師代表,教育部語用司、語信司司長田立新以及教育部相關司局同志近30人出席會議。

誠如田立新司長所言,研究制定“中華通韻”國家標準具有重要意義,是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是語言發展變化和時代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加強詩詞教育和普及的迫切需求。

4、新舊韻的對比

在新韻產生以前,格律詩詞的創作都用舊韻,即作詩用《平水韻》,填詞用《詞林正韻》。那麼新韻和舊韻有什麼區別呢?

①舊韻裡有入聲字,新韻裡沒有入聲字,因普通話沒入聲。

②舊韻是寫詩填詞不能用同一韻譜,而《中華通韻》則寫詩填詞“通”用,所以叫《中華通韻》。

③用《中華通韻》不用查韻譜也能寫詩填詞,對於普通話語境下的現代人來說是非常方便的。

由於古人寫詩填詞是按《平水韻》和《詞林正韻》,所以為了研讀古人的詩詞還必須懂得舊韻。

二、我學習《中華通韻》的體會

下面以我寫七絕《贊阜新細河夏景》為例,談一下我用《中華通韻》的體會。

1、首先著重從意境考慮寫出七言古詩

七古.《贊阜新細河夏景》

蒲草荷花一處生,

紅綠相眏瑤池中。

薰風播撒清香遠,

遊人拍攝興致盈。

2、用《中華通韻》將上七古修改為七絕

①判定多音字:

荷——此處為hé,平聲。

興——此處為“興趣”意思,所以為xìng,仄聲。

撒——查“播撒”,得bō sǎ,仄聲。

相——查“相映”,得xīang yǐng,平聲。

多音字確定後的平仄為:

蒲草荷花一處生,

紅綠相映瑤池中。

平仄平平平仄平,

平仄平仄平平平。

薰風播撒清香遠,

遊人拍攝興致盈。

平平平仄平平仄,

平平平仄仄仄平。

②核對第一聯

該聯存在問題是:第一句和第二句平仄不相“對”;因全詩押英韻,“中”屬於雍韻,故出韻;第二句是三平尾。改動後為:

蒲草芙蓉形伴影,

綠紅相映細河生。

平仄平平平仄仄,

仄平平仄仄平平。

③核對第二聯

第二聯存在問題是:第三句和定型後的第二句不相“粘”;第四句和第三句不相“對”。改正後為:

薰風吹拂暗香遠,

岸上游人興致盈。

平平平仄仄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在核對過程中均考慮到“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絕句不要求對仗,首句可以“孤雁出群格”等因素。

最後定型為:

七律.贊阜新細河夏景(中華通韻)

蒲草芙蓉形伴影,

綠紅相映細河生。

薰風吹拂暗香遠,

岸上游人興致盈。

經用《中華通韻》進行“律詩效驗”,顯示為“七言絕句,押英韻,……未發現任何格律上的問題”。不過,本人存在一個疑問:首句是“孤雁出群格”,韻腳為仄,與二、四句韻腳平仄不一致,是否允許?請方家指點!

總之,題中提出的關於舊韻和新韻問題,詩壇早就有爭論。尤其2018年《中華通韻》徵求意見稿出臺後,不同論點百花齊放,這是個好現象。由於本人是初學者,只能多多學習,多多實踐,從游泳中學會游泳,一般不妄加評論。





雪勁松369


自《中華新韻》發佈以來,倡導的一直都是“雙軌並行”。去年開始多了一軌《中華通韻》,現在應該是“三軌並行”了。



也就是說現在寫格律詩,不論用《平水韻》,還是用《中華新韻》、《中華通韻》基本上都是符合詩詞學會規則的。當然一些有用韻要求的詩賽除外。

但有一點必須注意的,就是用《平水韻》或《中華新韻》寫詩,其不僅僅是指詩的韻部,而是指包括格律在內的整個體系。

《中華新韻》或《中華通韻》的就必須按現代漢語拼音區分平仄,即第一、二聲為平,第三、四聲為仄。用《平水韻》的就必須按中古音區分平仄,即平聲為平,上聲、去聲、入聲為仄。兩者不能混用。



各個體系,都有自己的優點和缺點,可根據個人喜好決定採用那個體系。不過採用《中華新韻》的,應該儘快過渡至《中華通韻》。畢竟,《中華通韻》是用來替代《中華新韻》的。

如果是初學者,我則建議先採用《平水韻》作入門,在我們對初學者的輔導或訓練中,也一律採用《平水韻》體系,原因如下:

1、《平水韻》已經過歷代的創作實踐檢驗,困惑相對較小。

2、在你學習到的作品中,近乎100%都是依《平水韻》體系創作,初學時追隨,可避免產生混亂。

3、唐、宋以來,沉澱下來的所有意象、意典,其語詞均是在《平水韻》的規則下產生。故在詞彙量掌握還不夠多的時候,採用《平水韻》更容易合律。

4、目前的詩詞創作者,超過90%採用《平水韻》,追隨更便於交流。

5、新韻還有很多待完善的地方。



當然,在你學習到一定階段後,覺得用《平水韻》不好,再轉向《中華通韻》,那也是非常容易的事。對一個成熟的創作者而言,用什麼韻書並不是創作的關鍵。


詩詞書院


這個問題出的有問題!律詩是詩的一種詩體格一式,而韻是語音的音韻類別。不能混淆。

平水韻和中華新韻都可以用來創作律詩!只要符合律詞的結構要求就行!如果使用普通話的方式寫詩,當然是用新韻合適。

而讀詩就不同了,這要看作者是用什麼韻。特別是古詩。

一些古詩朗讀用普通話是不合適的而且很亂扯,平仄押韻都會出問題!還不如用方言來讀通順!


要理清上面因素和關係,先了解一下什麼是韻書!

韻書是古人對文字在詩詞中音韻運用的一個歸納。在詩詞歌賦中用以韻,其韻腳的字必須出自同一韻部,不能出韻、錯用。

平水韻是一本音韻用書,接下來看韻書的發展吧

歷代韻書與平水韻的形成

歷代對用韻都曾經有韻書著錄。
  • 從隋代的《切韻》開始分為193個韻部。
  • 唐初《唐韻》是《切韻》的增修,共195個韻部。
  • 北宋《廣韻》又在《切韻》的基礎上又細分為206個韻部。但《切韻》、《廣韻》的分韻都過於瑣細,當出現混用鄰近音韻後,後來有了“同用”的規定,允許人們把臨近的韻合起來用。
  • 直到了金朝,有江北平水人劉淵著《壬子新刊禮部韻略》(今山西省臨汾市堯都區人),把同用的韻合併成107韻。後來山西平水官員王文鬱著《平水新刊韻略》為106個韻部。這也就是“平水韻”的由來。
  • 現今流傳下來的《平水韻》成書較晚。是清代康熙年間,後人在以前的韻書的基礎上整理編集,增納集字共收錄漢字9504個,106個韻部。

由此可見《平水韻》的形成,一方面是古人不斷總結完善的結果,另一方面也經歷了歷史變遷和語言習慣的改變因素。

《中華新韻》的出現

歷史往前,為文化普及和方便語言溝通,普通話出現了!使用普通話寫詩就形了一種新韻。隨之《中華新韻》也就出現了!

然而新的語言音韻和以往以平水韻為主導的音韻產生了一些差異。這是歷史進程中難免的。通過古韻的發展改變看,平水韻的形成之初也是為了適應當時時代習慣產生的。

為了協調使用普通話寫詩與平水韻寫詩有差異的問題,從《中華新韻》成書以來一直倡導都是“雙軌並行”兩韻皆可的方針。但問題與矛盾還是難免!新近又有了《中華通韻》,問題爭議也是難免。


一切都是在變化中產生的無常,不過是人為的循一個外在規律罷了!不執則迷,太執則陷。🌸🌸🌸😄希望這一回答和題之答大家滿意!🙏


能通與漱鈺


問題:寫律詩一定要用平水韻嗎?用中華新韻可以嗎?


前言

寫詩用平水韻還是新韻是作者的自由,現在的普通話與古韻有些差異,特別是入聲在普通話裡取消了,因此對於現代人來說用平水韻作詩有些難度,所以中華詩詞學會現在推廣新韻, 有利於中小學生學習創作的難度。

一、入門時用新韻

其實新韻不是今天出現的,早在民國時期就開始推廣了,可惜民國的知識分子不吃這一套,寫新詩的人無所謂新舊韻,寫舊詩的人不肯放棄平水韻,堅持傳統文化。所以新韻作舊詩在民國沒有推行下去。

今天我們為了更好地交流,因此大力推廣普通話,所以和舊韻的距離更加拉大了,而且學校裡也根本不學習平水韻,所以用新韻作詩更有利於熟悉格律詩的對仗、黏連、平仄。

現在的《中華通韻》非常簡單,就是依據普通話分成了十六韻。不用查韻書就可以押韻。

二、入門後用平水韻

有很多人寫按照律詩的規則使用新韻作格律詩,這是作者的自由。

但是老街一直主張,入門後儘量轉入用平水韻和詞林正韻創作詩詞。這用作有幾個好處:

1、有利於讀懂古詩詞

我前幾天寫了一篇文章《學習七律時 為什麼要學杜甫《登高》而不能學崔顥《黃鶴樓》 。不止一個人留言說:杜甫登高第一句就不合格律...

知道”格律“這個詞,還知道”不合格律“的標準,去不知道”風急天高猿嘯哀“是標準的律句,原因就是不懂古韻,無論是唐朝的額《唐韻》還是宋朝的《平水韻》,”急“都是非常多見的入聲字。

因為入聲字在普通話裡消失了,所以不懂古韻的人,雖然”學會了“格律,卻依然看不懂古詩。

2、有利於學習古人的練字煉句

作格律詩詞,為了符合格律、押韻,必須考慮字的平仄,因此產生了很多獨特的句法,在特定的平仄分明的位置,也決定了用字的範圍。

例如此處必須平聲就不能用仄聲,有的字平仄兩用意義相同就可以隨意使用,有的字平仄兩用意義不同就不能隨意使用。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秋興八首節選》

急、白都是入聲,如果首句第二字必須是平聲,可以用”狂“,但是必須用仄聲,就絕對不能用”狂“,所以杜甫用”急“。可以看出來懂不懂古韻,對於練字的結果有很大的影響。

第二句第四字必須是仄聲,懂格律的人一看這個位置就知道”白“一定是仄聲。平時常常使用古韻作格律詩,一眼就可以看出這個”白“字一定是古仄聲字。在我們學習古人字法的時候就是知道這個位置,一定要在仄聲字裡去找。

結束語

如果想寫詩抒情敘事,用新韻舊韻無所謂,但是想學習古詩的精髓,必須學習古韻,學習古韻最好的方式就是寫詩時用古韻。

如果只懂的新韻,那麼在練字上常常會和古人南轅北轍,這些古仄聲今平聲的字:白、急、獨........今天都當作平聲字了,對於閱讀理解古詩,和使用這些字都會偏離舊體詩的味道。

這就是為什麼民國人不肯用新韻。

這也是元朝人為什麼沒有了入聲字,還要學習漢人用平水韻作詩。

這也是為什麼清朝人在科舉中依然使用平水韻(佩文詩韻)的規則標準來評判試帖詩。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可以的。平水韻是"古"韻,中華新韻是現代韻。平水韻是以中原語言腔調為基礎整理出來的,不包括粵閩遼吉等所謂歷史的偏遠地區文字讀音。即使這樣,清以前的詩詞曲賦作者也使用方言語調填詞作詩作曲,甚至平仄,也都出了很多偉大的作品。隨著清帝國的建立,漢化力度的加大,語言的統一力量不斷加量,這樣就為近代詩詞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現代拼音的極力推廣和普通話的全面使用,為中華新韻的產生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於是廣大詩詞理論工作者在平水韻的基礎上對韻母的字數進擴大,以適應中國所有區域的詩詞創作者使用,這為推動詩詞歌賦的發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中華新韻的誕生,必將對中國優秀文化中的詩詞歌賦曲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




潤升泓泰


你所問中包含聲調和調類兩種,全面說明需很長篇幅!今簡要作答如下:O①我國最早的韻書是三國李登的《聲類》,可惜失傳。現存最早韻書是隋代陸法言的《切韻》(只剩殘本)。完整保存下來的韻書是宋代陳彭年的,大宋重修廣韻,簡稱巜廣韻》。因是根據切韻修定增廣的,故又稱巜廣切韻》。O②中古音系傳統上以巜廣韻》的206韻作為代表。早在南北朝時,著名的學者沈約等將漢字並歸為四個調類。從此以後,傳統音韻學上就以平,上,去,入這四聲作為中古聲調系統的代表。中古聲調的特點是:0平聲平道莫低昂,上聲高呼猛烈強。去聲分明哀道遠,入聲短促急收藏0!而平水韻就是按中古聲調來區分的!並規定平聲為平,其餘的上,去,入均為仄聲。這就是平水韻的聲調。O③中華通韻是按普通話中漢語拼音北京的老四聲來區分的。漢語拼音第一聲叫陰平,第二聲叫陽平,第三聲叫上(賞音)聲,第四聲叫去聲。例如:汪(陰平),王(陽平),往(上聲),忘(去聲)。並規定陰平陽平屬平聲,上聲去聲屬仄聲!這就是中華通韻的聲調。O④調類。有了聲調就涉及到調類,所謂的調類就是人們常說的韻腳!寫詩特講究押韻,每句尾字發音的聲母不同但韻母是相同的。比如堆灰韻:堆duⅰ,灰hui,悔hui,會huⅰ。O⑤格律詩有嚴格的要求,在七律中,開頭兩句叫首聯,三四兩句叫頷聯必須對仗。五六兩句叫頸聯也必須對仗。七八兩句叫尾聯,一般以平聲押韻結束。所謂的對仗,就是要求這兩句像楹聯那樣對仗!現舉毛主席巜七律長征》為例加以說明,首聯:紅軍不怕遠征難(平),萬水千山只等閒(平)。頷聯:五嶺逶迤騰細浪(仄起),烏蒙磅礴走泥丸(平收)。頸聯:金沙水拍雲崖暖(仄起),大渡橋橫鐵鎖寒(平收)。尾聯: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不難看出,中間的頷聯和頸聯,就像兩幅對聯。(以中華通韻標註的聲調)。


張永科38


寫詩只要能押韻,有深度,有意境,怎麼來都行!但如果要寫律詩,那就只能按律詩的要求來,不然就不能叫律詩。

當然,律詩走到如今已過千年,古音與今音已有相當大的出入,平水韻是唐韻廣韻的改良版本,也已七八百年,那時音韻學水準跟現在比起來,當然還在初級階段,再用古音描寫現代生活,總有削足適履之感。

但中華新韻從修訂到推廣,缺乏廣泛意見,更無令人信服的寫作實踐,因而難以取得創作者認同。很多人認為,用中華新韻寫出來的東東根本不能叫律詩,這讓使用中華新韻的創作者總有一種被歧視的感覺,前景好不尷尬。

現代普通話與古音最大的區別就是取消了入聲字,但入聲字恰恰是古典詩詞最別具韻味的因素,特別是詞裡面有好多是押入聲韻的,可以說,不識入聲字的話,根本無法體味古典詩詞的風韻。

筆者覺得,傳統要繼承,更需光大,用韻的目的,就是要作品的韻腳產生韻味迴旋,讓人賞心悅目。平水韻劃分過細,一個an韻,就分成了上平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刪,下平一先、十三覃、十四鹽、十五鹹七個韻部,實在沒有必要,一東二冬、三江與下平七陽也無大的區別。能不能象詞的創作那樣,按照《詞林正韻》把鄰韻近韻好好合並一下,也無不可。

《中華新韻》有些合併又太寬,如ing、eng、ong全並在了一起,eng、ong讀起來還勉強可以,但ing、ong讀起來根本無法產生韻味,有拉郎配的感覺。

我們只是業餘愛好者,只能說說自己的感受,該怎樣還怎麼樣吧。


雲卷飛山


寫詩要押韻,古來如此,盡人皆知。古詩中的近體(律、絕)還有平仄要求,是謂格律。韻和平仄都是由文字的讀音決定的。

我們知道:語言是不斷變化的、動態的東西。古今文字的讀音變化很大。因此,古人幾乎每個朝代(只要有和平穩定的社會條件)就要重修“韻”書,以使音韻與時代語音契和。

《平水韻》是南宋末年的產物,其內容與今天的語音嚴重乖離。已經到了讓人費解的程度。比如“東”和“冬”這兩個字,全國各地的語言讀音都相同,但平水的卻把它們分成兩個韻部,不準通押。受其連累的一大批:風瘋楓豐…也不能和逢烽峰封…通押。還有“漁”和“虞”…等很多根據“同身同韻”的原則可以通押的字,被分成不同的韻部,不能通押。這些人為製造的混亂,好在只給寫詩用韻者添亂,廣大讀者是覺察不到的。

可是有好些讀音迥異的字卻歸於同一韻部,可以通押。如:麻和蛇、客和白、國和食、值和北、元和盆…好多好多風馬牛的東西硬給歸到一堆,可以互押。這就足以給讀者造成誤解和混亂了。

讀者讀古詩,碰到不押韻處,一般都能理解:可能古今讀音不同。但讀今人的作品,他一定會認定:是作者押韻出錯了…。我們總不能在作品前面標註:“不懂平水韻,慎勿讀此詩。免得咱倆都麻煩!”所以,為了廣大讀者能順暢的誦讀和理解我們的作品。寫詩還是用新韻好。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明延續著我們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也需要與時俱進、推陳出新。要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把跨越時空、超越國界、富有永恆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

2005年中國詩詞學會推出了《中華新韻》(十四韻本)為音韻改革試水。經過十幾年的“雙軌並行…”新韻已為學界內認可。並於三年前,由教育部委託北京大學和中華詩詞學會的一些專家學者,對音韻試行草案定名為《中華通韻》(十六韻本)進行立項硏究,已於2018年上半年通過評審論證,決定試行。

《中華通韻》的制定堅持面向教育、面向現代化、面向未來,服務廣大師生閱讀和創作詩詞等韻文的廣泛需求。新韻書定名為《中華通韻》,強調其制定基礎為國家通用語言普通話,強調其在詩歌、戲曲等韻文創作中的通用性。《中華通韻》的誕生,當然代表著進步,代表著與時俱進,這是無可質疑的文化革命舉措!

詩詞的韻,歷來由國家應時頒佈。可以看作是一種度量詩詞、格律的衡器。新規定誕生,舊規定肯定要廢止的。今天,之所以仍然“雙軌並行”,是考慮到詩詞創只是民間行為,並沒有列入教學大綱。並且新韻“試行”未久,民間習慣用舊韻的人還很多。

但是,由教育部牽頭、立項研究制定新韻,依然向我們傳遞了明晰的信號:創作詩詞,使用新韻是大勢所趨!



橡木桶61955766


用平水韻和中華新韻都可以,雙軌並行。只是新韻字不能和舊韻字混用。但根據《中華新韻》規定:如用新韻作詩需註明,以便審閱。在頭條上玩玩無事,如果在一些刊物發表和詩詞賽,新韻作詩必須註明,否則不予審查。現在大力提倡用新韻作詩,平水韻有些韻腳字和現代漢語拼音大不相同,無法押韻腳。古人怎麼讀法,我們也無法理解。我作詩不管用舊韻和新韻都會註明。使友友一看便知,也好提出寶貴建議!




李可藝2018年4月來的


又遇上這問題,用不用韻,用什麼韻,各說各理,我亦是一家之言。幾個觀點吧!

一、無論是平水還是新韻,都要熟悉,不能因為圖方便就選哪一個。平水是古韻,當然,在平水之前還有唐韻等更古的韻,我們現在通常用的是平水。新韻是現代韻,但和我們普通話的韻有區別。不能把普通話的音韻替代新韻。

二、我個人寫,習慣用平水,沒有原因,就是寫習慣了,改不過來。但我主張推廣新韻。原因在哪裡,讀的問題。我用平水韻寫了,但真正讀的人,卻是用普通話在讀,這是件很糟糕的事。例如“眉”,平水四支韻,正確讀法相似於普通話的“迷”。你拿來做韻腳,普通話讀“眉”,很是不舒服。這就是現在網上爭論的“遠上寒山石徑斜”中的“斜”到底讀“xia”還是“xie”的問題。很多語文老師解釋不清楚為什麼讀“xia”,大概是沒有明白平水的問題。用新韻寫,新韻雖然與普通話有區別,但讀音上相對接近,相對於沒有格律功底的讀者來說,讀新韻的詩更適合。

三、如果用平水寫,建議瞭解一下平水韻的讀法。尤其是入聲字。他的短促音,在詩歌中的節奏感與意境,其實是很美的。還有可平可仄的音,什麼含義下是平音,什麼含義下是仄音,什麼字平仄通用,這都是有講究的。如果寫詩詞入了門,建議用平水寫,再用平水韻讀,或者用吟誦的方式讀,這樣也算是不辜負詩詞此等妙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