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玄礼马嵬坡兵变,唐玄宗回宫后为什么没有以犯上之罪问罪陈玄礼?

六眼飞鱼


在古代是等级森严的,下级不可逾越上级。尤其是皇帝贵为九五之尊,旁人更是得罪不起。在古代,若是违背皇帝的意愿,那就相当于违抗了圣旨,那可是杀头的大罪,严重的情况下甚至会株连连九族。可想而知,皇帝有多尊贵,有多神圣而不可侵犯。可是有一个人他就对皇帝冒犯过,甚至发动兵变,逼迫皇帝。这个人就是陈玄礼,他在马嵬坡曾逼迫唐玄宗杀掉他最心爱的女人杨玉环。可以说他的这波操作有些过分了,半点不顾唐玄宗的颜面。后来唐玄宗回宫后为什么没有秋后算账呢?按理说来,唐玄宗绝对不会饶过他的。

㈠唐玄宗即便有这个心思,那也无力了

唐玄宗在前期绝对算得上是千古贤帝,国家在他的治理下,国力那是蹭蹭蹭往上涨。后来唐玄宗有了杨玉环之后就变了,他变得不再勤于朝政,他变得不理贤臣,而是亲近奸臣杨国忠、安禄山等人。以至于最后爆发了安史之乱,唐玄宗为了保命都只来得及带上杨贵妃就跑了。唐玄宗因为宠幸杨玉环和杨国忠,本就失了民心。后来在回宫后,大家对他更加不似从前,他的权力都已经被架空了。回宫后,没过多久他就做了太上皇。他要是想收拾陈玄礼那也是有心而无力。

㈡二人私交甚好,唐玄宗也不忍动他

人都是有心的,如果彼此之间有了感情基础,如果真的起了矛盾的话,强大的那一方也不忍心欺负弱小的那一方。受武则天时代的影响,很多女性野心都开始膨胀起来了,比如韦后和安乐公主。这个时候李隆基要是想夺皇位,其实是困难重重的。还好有了陈玄礼的帮助,最后他才能够荣登皇帝宝座。这份恩情唐玄宗一直记在心里,无法忘记。经过了风吹雨打后积累下的感情,当然不会轻易破碎。唐玄宗心里是极其依赖和信任他的,所以后来给了他 禁军龙武大将军的职务。

㈢人家的本意是好的,为了他好,唐玄宗怎能够忘恩负义?

唐玄宗在后期干了好多糊涂事,失去了很多民心和将士的军心。为了能够让将士们对他重拾信心,他必须要杀掉杨国忠和杨玉环。所以陈玄礼逼迫唐玄宗,为的就是给唐玄宗保命,不然那些将士可能发起疯来连他都要杀。能够创下开元盛世的皇帝当然也不是傻子,他能够看出陈玄礼的一片好意,最后又怎么会怪罪于他呢?总之,任何事情反常必有因。唐玄宗对陈玄礼没有多加追究,不过是念旧情罢了,不过是感恩罢了,但这其中也有动不了他的缘故。


尚武菌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尚武菌,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


尚武菌


因为,自马嵬坡兵变后,大唐就不是唐玄宗说了算!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叛乱之初,叛军一路势如破竹,于次年攻破长安门户潼关,唐玄宗在禁军的护送下,仓皇出逃。

七月中旬,唐玄宗一行到达马嵬驿。此时,随从的将士因为饥饿疲劳,心中怨恨愤怒,于是在陈玄礼的带领下,以诛杀宰相杨国忠、贵妃杨玉环为由,发动兵变,史称马嵬坡兵变。咋看之下,这场禁军兵变似乎就是冲着杨贵妃兄妹而来的。然实际上,兵变应该是冲着唐玄宗而来的,是当时还是太子的唐肃宗李亨,为了架空自己的父皇而发动的政变。

首先,在陈玄礼发动兵变之前,事先就让东宫宦官李辅国转告太子李亨。当然史书对这个细节是轻描淡写的,而且说当时的李亨也是犹豫不决。

但是,这显然是不合逻辑的。因为,作为禁军统帅的陈玄礼,如果他真的是要为国除奸,大可不必知会太子李亨,直接先斩后奏,再向唐玄宗交代就好了。所以,马嵬坡兵变实际上就是李亨在背后策划的,陈玄礼只是执行者而已。

因为,只要陈玄礼能迫使唐玄宗赐死自己最宠爱的女人杨贵妃,从那一刻起他就是一个连自己女人都保护不了的人,而这就意味着唐玄宗就此失去一切威信和权力。而这以后,他自然也就无法以犯上之罪问罪陈玄礼了!

其次,我们从马嵬坡兵变后,陈玄礼也没有离开唐玄宗身边,而是一直护卫他入蜀这点,也能证明陈玄礼就是李亨安插在唐玄宗身边的棋子。原因很简单,当时控制着禁军的陈玄礼,他之所以始终不离开唐玄宗,这可不是出于对唐玄宗的忠心,而是李亨想让陈玄礼一直留在唐玄宗身边,死死的控制和监视自己的父皇。因为,只有这样李亨才能安心的在灵武即位,而不用担心成为太上皇的唐玄宗重新夺权。

所以,陈玄礼才会一直“盯着”唐玄宗,直到他重返长安,安享太上皇的生活。此外,陈玄礼护送唐玄宗重返长安后,不仅没被问罪,还被加封为蔡国公。这恐怕就是唐肃宗对陈玄礼完成发动兵变和监视唐玄宗两项艰巨任务的奖励吧!

也正因为这样,唐玄宗根本就不可能有能力问罪陈玄礼。



这些历史要读


陈玄礼,长期担任禁军的将领,唐玄宗对陈玄礼十分放心,信任。马嵬坡兵变,是太子和陈玄礼的一次密谋,目的是斩杀,诛杀杨氏兄妹二人,进一步削弱皇帝势力,权力,助力,帮助,增强太子势力,好让太子顺利接手当上皇帝,由此还可以借杨氏兄妹二人的头,号令三军,振奋军心,杀人立威,稳定军心,有利于改变兵败如山倒的不利因素和局面,有利于在风雨飘摇,苟延残喘的唐朝晚期的统冶。唐玄宗回宫后,十分感谢陈玄礼护驾有功,不忍心去杀一个拼死拼命保护自己的禁军将领。陈玄礼是马嵬坡兵变发起的主谋,这是由于杨国宗奸相专权祸国殃民,罪恶当殊。杨玉环美人迷惑色诱皇帝,致使皇帝沉睡在美女中,有心无力,也无心去处理朝政大小事情,才致使安史之乱的发生,致使安禄山祸国殃民。罪不至死的杨玉环大美人,因安史之乱大受牵连。是因为唐玄宗玩弄,玩够了杨大美人,艳福不浅,享尽了人间艳福。唐玄宗不念旧情,过河拆桥,恩断意绝,致使杨大美人处于危险和灾难之中,让杨大美人有了生命之优,最后惨死在马嵬坡政变之中,香消玉损,成了政治牺牲品,真让人叹息,惋惜,难过,又无可奈何。可怜的杨大美人,吊死在马嵬坡政变中,真让人怜香惜玉,真让人有了怜悯之心。马嵬坡政变,唐玄宗忍痛割爱,用以牺牲杨氏二人生命来保全唐玄宗和太子,就是舍車保帅呀!陈玄礼诛杀杨氏二人,并非唐玄宗父子呀!同时,陈玄礼让唐玄宗当太上皇享清福,让太子来操劳国事当皇帝呀!陈玄礼无私心,忠心可鉴,唐玄宗还离不开陈玄礼禁军的忠心,真诚,用心尽力保护。唐玄宗没有理由去杀陈玄礼禁军将领,陈玄礼有功于他,有天大之功,怎能自断手脚,自废武功,自己老眼昏黄,蠢到,笨到要残杀,毒杀,斩杀多次救过自已命的大恩人,感谢来不及,怎来得及杀他陈玄礼。


中国美6220



马嵬坡兵变很有可能是唐玄宗自己的策划,他为什么要杀执行自己命令的陈玄礼?


大家以为唐玄宗李隆基是什么人?是你好,我好,大家好的老好人吗?


这可是一日之内赐死了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三个亲儿子的铁血皇帝。


李隆基的冷血和无情不比今天变态杀手差多少。


再来看当时李隆基西逃是什么情况?


当时李隆基对外宣称要亲征,结果突然带着1000人就向蜀地逃窜,由于事情仓促,身边只有600禁军。


而且从《旧唐书·韦见素传》记载,李隆基当时西逃时并没有打算带着杨国忠,是在西逃路上遇到杨国忠、韦见素等人后才临时决定一起走的:


“玄宗苍黄出幸,莫知所诣。见素与国忠、御史大夫魏方进遇上于延秋门,便扈从之成阳。”


为什么李隆基西逃不准备带杨国忠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李隆基这次是仓促西逃,身边禁军只有600人,而西川(今四川)杨国忠经营多年,党羽遍布,如果李隆基带着杨国忠西逃,到时候万一杨国忠“挟天子以令诸侯”怎么办?



事实上《资治通鉴》就记载,当时禁军将士普遍并不愿意前往西川,名义上的理由就是西川是杨国忠的地盘,去了危险:


将士皆曰:“国忠谋反,其将吏皆在蜀,不可往。”


事实上杨国忠也知道安禄山起兵打着“清君侧”的名义,而要清的奸臣就是他本人,所以他才会在朝堂上直接把锅甩给李隆基:


国忠曰:“人告禄山反状已十年,上不之信,今日之事,非宰相之过。”


可能李隆基最初的想法是率先入蜀,然后公开杨国忠的罪名再进行诛杀,可是没想到才出发就遇到。


更没有想到的是一路上杨国忠试图烧左藏库与便桥的做法激怒了随侍的禁军,烧便桥等于让禁军家属没办法逃难。


结果才走到马嵬坡,禁军就已经有不稳的迹象,这个情况被忠于李隆基的陈玄礼敏锐的察觉了,所以陈玄礼才会禀告李隆基,在获得李隆基同意的情况下诛杀了杨国忠一族。是的,按照《旧唐书》的记载,陈玄礼没有先斩后奏,而是先报告了李隆基,得到李隆基许可之后才开始带领禁军诛杀杨国忠一族的。


丙辰,次马嵬驿,诸卫顿军不进。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奏曰:"逆胡指阙,以诛国忠为名,然中外群情,不无嫌怨。今国步艰阻,乘舆震荡,陛下宜徇群情,为社稷大计,国忠之徒,可置之于法。"


事实上马嵬驿之乱,禁军诛杀的并不是杨国忠一党,而是杨国忠一族,因为韦见素这样铁杆的杨国忠心腹在李隆基刻意保护下并没有被杀。



至于杨贵妃之死,有可能是禁军士兵在诛杀杨氏一族后觉得不诛杀杨妃,恐怕秋后算账,所以要求李隆基杀之,也有可能干脆就是李隆基自己的主意,能狠心杀死三个亲儿子,能让儿媳妇变媳妇的李隆基真狠心诛杀杨贵妃也一点儿不奇怪,毕竟他下令诛杀了杨贵妃全族,他如何面对杨贵妃?


或者这么说,如果他诛杀了杨贵妃全族,杨贵妃事后还和没事人一样,照样那么温柔对待李隆基,李隆基心里还会那么喜欢杨贵妃?会不会觉得杨贵妃简直无情无情,天生冷血?会不会觉得杨贵妃对他也是虚情假意?


而要是杨贵妃因为李隆基诛杀杨氏一族而怨恨李隆基,甚至和李隆基彻底决裂,那么李隆基还有什么必要把一个恨自己入骨的女人带在身边?难道李隆基是天生受虐狂?就喜欢别人天天痛骂自己?


所以对李隆基来说,杨贵妃死在马嵬坡是最好的结局,因为不管事后杨贵妃是否怨恨李隆基,李隆基反正对待杨贵妃的心态是永远改变了。


兰台


马嵬坡兵变,是因为唐玄宗过度沉溺于杨玉环的美色不理朝政,杨玉环宠幸安禄山使之一路坐大,杨国忠宰辅无能乱国,又在逃亡路上颐指气使激发的。

要知道一支军队一旦不满情绪达到拒绝执行命令甚至逼供了,那不是一两个将军弹压的了的。这个时候如果陈玄礼处置不好,很可能就会造成军队反叛,那么唐玄宗死于乱军之中是完全可能的。

所以诛杀杨国忠不仅仅是下级军官和士兵们的呼声,实际上也是李亨、陈玄礼的心声。但是仅仅诛杀杨国忠还不足以平众怒,那就只有李隆基交出杨贵妃,让众将士平息了怒火,发泄了心中不满,安心的为皇家卖命。

那么如此一来,陈玄礼的做法其实不是逼供,而是帮助唐玄宗化解危机。尽管唐玄宗一万个不舍,他搞了那么多年政治,很清楚什么叫做丢车保帅。他便在痛苦的哀嚎中让高力士勒死了杨贵妃把尸首交给了陈玄礼

陈玄礼对李隆基的忠心李隆基是非常清楚的,当年他发动“唐隆政变”就是陈玄礼帮助他诛杀了安乐公主、韦后家人才登上基的。

再者,马嵬坡事变后,他与太子李亨分路逃亡,玄宗逃亡成都,李亨逃到灵武后宣布继皇帝位,他已经被剥脱了管理国政的权力,算是自身难保了,哪里还敢杀有功重臣?

再者,李隆基毕竟也曾经是一个大有作为的英明皇帝,虽然后来沉湎女色,他是很多事情他还是心里有数的。马嵬坡事变的前因后果他比谁都清楚,自己做了什么荒唐事才弄的威信全无,丢了帝位,他内心还是惭愧的。


谢金澎


这事儿没这么简单,唐玄宗要杀陈玄礼,首先他杀不杀得掉是个问题,其次,陈玄礼发动兵变,表面上看起来是兵变,实际上是在帮助唐玄宗。

陈玄礼和唐玄宗

陈玄礼跟唐玄宗的关系,用现在话来说就是发小。

唐朝在武则天之后,女人执政的野心被打开了,唐中宗李显又比较懦弱,韦后和安乐公主开始了一系列骚操作,差点让李唐王朝又一次覆灭,后来我们知道,威武睿智的李隆基站出来发动唐隆事变,但很少人知道,上这一切背后的主要执行者是陈玄礼。这一场政变仰仗的主要是禁军系统,所以后来到了玄宗朝,陈玄礼也成了禁军龙武大将军,掌管禁军,保卫皇宫安全,是极其重要的职位,可以说深得唐玄宗信任。

同时,唐玄宗的疑心病非常重要,哪怕不了解那段历史,看《长安十二时辰》的朋友也知道,圣人就是唐玄宗,稍微发现谁有问题,动辄杀头,亲儿子都被杀了一打,但是你翻遍历史,很难找到唐玄宗降罪陈玄礼的记录。

可以看出,唐玄宗和陈玄礼之间的君臣关系,是非常和谐的,如果没有安史之乱那一系列破事,两人称为千古君臣典范也不是不可能。

那既然君臣关系如此和谐,为什么陈玄礼会在唐玄宗落难的时候,发动兵变呢?

安史之乱后唐玄宗面临的局面

我们知道,唐玄宗在位那些年,前期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一段时期,玄宗更被称为唐明皇,这是何等荣耀的称呼!但从安史之乱开始,唐朝国力直线下降。

为什么会有安史之乱?

当然是因为唐玄宗信任安禄山,从而导致安禄山坐大,野心也越来越大,最终酿成祸患,把一个好好的国家搞得战火连天,百姓流离失所,唐玄宗肯定造百姓忌恨的。

不仅如此,在叛乱发生后,唐玄宗为了逃命,后宫的妃子、儿子、孙子、亲戚全部被抛弃了,只带上杨贵妃跟自己跑路,这样一来宫中那些人肯定也恨玄宗,捎带恨杨贵妃。

不论贵族还是百姓,唐玄宗都得罪了个遍,这就是他最尴尬的地方。

陈玄礼当了一辈子官,那都是人精了,早就看破了这一点,如果不找替死鬼,唐玄宗就得被天下人逼死,那谁来做替死鬼,又如何找到这个替死鬼呢?

马嵬兵变

众叛亲离的唐玄宗啊,荣耀早已褪去,只剩下一身狼狈和一个皇帝的名号,玄礼啊,快来救救朕吧!

陈玄礼是禁军六军老大,皇帝靠不住,但是老大靠得住啊,这时候的陈玄礼可谓手握重兵,直接拿下皇帝自己过把瘾也不是问题,但他没这么做,只是号令手下六军,一起逼迫皇帝杀掉杨国忠。

很不幸,杨国忠就是唐玄宗的替死鬼,原本杨国忠也不是什么好人,杀了也就杀了,还能堵住天下人的口,让他们以为原本英明神武的玄宗皇帝只是受了杨国忠的蛊惑。

但是一个杨国忠哪够抵皇上的命呢,所以很不幸,杨贵妃成了第二个替死鬼。

就是你们杨家两个人,围绕在皇帝身边,一个败坏朝政,一个魅惑皇帝,你们都去死吧!

终于,杨国忠和杨贵妃都被杀了,天下人的口也能堵上了,玄宗皇帝的命也保住了。

陈玄礼到底有没有背叛皇帝?

很明显,陈玄礼从未背叛唐玄宗,他发动兵变也是不得已情况下的选择,但虽说最终没背叛,但陈玄礼的做法也跟背叛差不多。

1、发动兵变,逼迫皇帝。

2、且不论杨国忠是不是奸佞,但是要杀谁那得皇帝说了算啊,你来比我杀人算什么事呢?

3、陈玄礼作出杀杨贵妃这个决定时,唐玄宗可谓苦苦哀求,但是陈玄礼不同意,一代美人香消玉殒。

4、最重要的是,这场兵变是陈玄礼和太子李亨联合发动的,要知道唐玄宗一生都对太子充满了提防,这一来太子李亨终于和父皇决裂,北上灵武称帝,遥尊玄宗为太上皇。

以上四点,不论出于什么目的,实打实的都是僭越。最终让唐玄宗晚年无依无靠,被囚禁至死。

小结

兵变后,陈玄礼并没有抛弃唐玄宗,转投新皇麾下享荣华富贵,而是陪伴着老皇帝一路逃难,最后从四川回到长安,陈玄礼被封蔡国公,本应该是享不尽的福,但他依然陪着被幽禁的太上皇,直到走完一生。

回到问题,唐玄宗回宫后为什么没有以犯上之罪问罪陈玄礼?

1、陈玄礼的兵变是为了保唐玄宗,这一点两人心知肚明;

2、就算唐玄宗想杀陈玄礼,但他自己都被幽禁了,想杀也没能力杀了。



也可自话


公元755年,安禄山以“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拉开了长达数十年唐朝动乱的序幕。安禄山起兵之后,叛军犹如摧枯拉朽一般将唐朝官军打得溃不成军,长安危机。次年,唐玄宗带领最后的宫中卫队,携带家眷逃出京城,前往蜀地避难。


而在行进到马嵬坡之时,禁军首领陈玄礼伙同太子李亨、东宫宦官李辅国强行胁迫唐玄宗处死丞相杨国忠,逼死杨玉环。而后陈玄礼继续帮助唐玄宗逃亡。在唐玄宗重新回到长安之后,唐玄宗却没有处死陈玄礼,这是为什么呢?请听我如下分析:

【唐玄宗与陈玄礼感情至深】

陈玄礼在唐玄宗还是临淄王的时候,便与他结交。在唐玄宗逐渐走向唐朝权力政治中心时,陈玄礼帮助唐玄宗除掉了不少的政治敌人。在唐玄宗继位的过程中,陈玄礼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并且在唐玄宗成功继位以后,陈玄礼也得以继续在宫中禁卫军任职,并且一跃成为禁卫军的首领,负责唐玄宗的安危。陈玄礼在禁军大将军一职上做了很长的时间,直到后来护送唐玄宗离开京城逃亡。



在唐玄宗已经与陈玄礼相识如此之久的情况下,并且在唐玄宗回到京城时已经失去大部分的亲信,唐玄宗也已经年老。唐玄宗难免念及曾经的感情,继续与陈玄礼交好。

【陈玄礼权力大,唐玄宗无可奈何】

陈玄礼在安禄山叛乱之后掌握着唐朝中央朝廷的最后的一只直属力量,并且这只禁军有着极强的战斗力。而唐朝在“安史之乱”后元气大伤,即使唐玄宗已经回到了京城,叛乱也还没有平定,京城的安危也如累卵,极其需要强大的军队镇守。


而陈玄礼身为禁军首领,唐玄宗为了安抚军心,护中央周全,自然不会对陈玄礼下手。并且陈玄礼身后有着强大的中央禁军,唐玄宗也无可奈何。

【唐玄宗已经失势,手中并没有生杀大权】

在马嵬坡一别后,太子李亨前往灵武即位,成为唐朝的新一位皇帝,而唐玄宗自然成为了太上皇。李亨即位后收拢部队,收复了大量的失地。


在李亨主掌大权的时候,唐玄宗仍然只是偏安一隅。而唐玄宗虽然回到了长安,唐朝的皇帝已经成为了李亨,那些大权也落到了李亨的手中。陈玄礼身为朝廷大将,已经不是手中无权的唐玄宗可以处置的了。

【陈玄礼有功】

陈玄礼在“安史之乱”后的表现足以证明他是一位忠臣,并且拥有着极其坚定的信念。他的一众表现也极其的出色。陈玄礼先是掩护唐玄宗逃离长安,接着又帮助唐玄宗抵达蜀地,然后在长安收复后再次协助唐玄宗回到长安。在这如此漫长的过程中,唐玄宗做为一名已经失去大权的皇帝,陈玄礼依旧对他忠心耿耿,从没有动摇。在这一点上,陈玄礼是一位有功之臣。



陈玄礼虽然强迫唐玄宗下令处死了杨贵妃、杨国忠等人,但是陈玄礼是从国家的角度出发并不是因为他自己的私人恩怨,唐玄宗也明白这一点。如果陈玄礼不动手,也还会有其他的人动手。唐玄宗也深知。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陈玄礼都是一位对唐朝有功的忠臣。



无论在马嵬坡中唐玄宗失去了杨玉环有多么伤心,陈玄礼都是从国家大义出发,唐玄宗并不能有过多的怨言。从长安逃亡蜀地之路无论多么屈辱,而蜀地回到长安又是多么艰辛,陈玄礼一直对唐玄宗忠心耿耿不曾动摇,唐玄宗也念及在心。所以,即使唐玄宗回到了长安,唐玄宗依旧对陈玄礼以礼相待,没有怨言。

各位读者大大,如果您愿意的话能不能点开我的头像,给我点个关注呢! 不方便的话,感谢您能点开看我的回答!


弋北谈古今


我们先来看看陈玄礼这个人,他担任的是禁军龙武大将军,他其实在景龙四年,公元710年,跟随李隆基除掉了韦后与太平公主,而马嵬坡之变是公元756年,过去了四十六年,由此可见陈玄礼是一直很受唐玄宗器重与信任的。

那我们再来看看为什么会发生马嵬坡之变,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安史之乱的爆发,洛阳、潼关、长安先后失守,哥舒翰二十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唐玄宗在陈玄礼的护送下西逃。

因为逃得匆忙,自然不会带太多的食物,再加上人数众多,所以大家开始饿肚子,这时候很多将士开始喧哗起来了,他们认为安史之乱的原因在于杨国忠的乱政,而安禄山打的旗号,正是奉诏讨伐杨国忠。

陈玄礼也是这个想法,他就去找东宫宦官李辅国,他跟李辅国说,必须转告太子,要杀掉杨国忠。太子李亨听了这个事情之后,有点犹豫,因为杨国忠是唐玄宗的宠臣,而杨贵妃是他的妹妹,如果他参与杀掉了杨国忠,那么唐玄宗会不会认为他要造反?

刚好这个时候,吐蕃的使者一行几十个人拦住了杨国忠,向杨国忠要吃的,杨国忠还没回答呢?怒气冲天的士兵们纷纷大喊:杨国忠与胡人谋反啦!有人甚至拉弓射箭,射向杨国忠,只是没射中,射到了他的马鞍。

杨国忠赶紧逃呀,逃到了马嵬驿的西门时,被追上的士卒给杀了,御史大夫出面呵斥,也被杀了,韦见素也出来看,也被打了,只是有人阻拦,所以没有被杀。

外面闹那么大声,唐玄宗当然听到了,就派人去问个情况,大家说是杨国忠谋反,然后被杀了。唐玄宗出去了,劝士卒们走,可士卒们不愿意,他们说杨贵妃也得死,唐玄宗自然不舍,但是没办法,最后只能勒死杨贵妃。

唐玄宗让陈玄礼来看,陈玄礼叩头谢罪,唐玄宗安慰了他,然后陈玄礼出去说了,然后大家就散去了,然后继续西行。而太子李亨在此与唐玄宗分道,北上灵武,然后称帝,也就是唐肃宗,遥尊唐玄宗为太上皇,而陈玄礼就一直跟着唐玄宗。

从这个过程,我们就可以知道,唐玄宗对陈玄礼不可能一点怨气都没有的,可是安史之乱,唐玄宗的威信尽失,连杨贵妃都保不住,而太子李亨也称帝了,他根本就拿陈玄礼一点办法也没有,因为陈玄礼依然是禁军龙武大将军。


历史简单说


陈玄礼马嵬坡兵变,逼迫唐玄宗杀死了自己心爱的女人杨贵妃以及宰相杨国忠。陈玄礼只不过是代表了大唐将士的想法,李隆基沉溺女色,又宠信杨国忠,弄得朝野乌烟瘴气。唐玄宗回宫之后,为什么没有治陈玄礼的罪名呢?


一、唐玄宗心灰意冷,再也没有当年天子气魄

唐玄宗李隆基得了儿子的妃子杨玉环后,便已经无心朝政,大唐也由此开始走下坡路。马嵬坡兵变之后,杨玉环被逼死。李隆基伤心过度,他对杨玉环是有很深的情感。如果他们是寻常人家,那绝对是一对神仙眷侣。

二、唐玄宗失势被软禁

李亨登基称帝,这就是唐肃宗。李隆基也成为了太上皇,而后又被李亨软禁起来。李隆基此时已经没有了任何的权力,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更别说去处罚陈玄礼。



三、陈玄机对李隆基忠心耿耿

李隆基成为太上皇之后,曾经的亲信一个个都离他而去,这时候陈玄礼却时刻守卫李隆基左右。陈玄礼绝对是一位大忠臣,他对李隆基忠心耿耿。李隆基身边已经无人可用,又怎么能加罪陈玄礼?


传奇历史观


“马嵬坡兵变”中,饿兵哗变已经杀红了眼,要不是陈玄礼处置得当,唐玄宗恐怕也有性命危险。唐玄宗感激陈玄礼都来不及,怎么怪罪他。欲知细节如何,请看【尔朱少帅】为您分解:



公元756年(天宝十五年),安史之乱爆发的第二年,安禄山叛军进攻潼关,在奸相杨国忠的鼓动下,唐玄宗强逼中风瘫痪的哥舒翰出关,与安禄山叛军决战。哥舒翰全军覆没,自己也被俘虏。潼关被攻破,长安东边门户大开。消息传到长安,引起朝野恐慌,很多官兵逃逸,唐玄宗上朝的时候,来上朝的官员居然不到两成。

唐玄宗一看形势不对,下诏说要“御驾亲征”,实际上却是忽悠王公贵族们。次日凌晨,唐玄宗就带着太子、杨贵妃姐妹和一些亲信,在禁军保护下向西逃走,目的地四川。来上朝的大臣们傻眼了,宫里一片混乱,皇帝都整丢了,大家也各找门道逃命去吧。掌管宫禁钥匙的边令诚,转身就把钥匙献给了安禄山。

那逃出去的唐玄宗一众人,贵妃、皇子皇孙们都是睡觉没床、吃饭没粮,全靠沿途老乡们接济。一杂人等人数还不少,就是吃糠咽菜也管不了饱,皇孙们饿的哇哇大哭。皇子皇孙们都这待遇,下面的禁军大头兵更惨。好容易挨到了马嵬坡驿站,驿站里面的官员差役,早就跑没影了,吃喝更没着落,饥渴难耐的大头兵们开始躁动起来,眼看着就要哗变。

要是乱兵闹腾起来,真能够“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陈玄礼一看苗头不对,就拿杨国忠顶锅,说杨国忠祸乱朝廷,引起这样的灾祸。一来,陈玄礼就是禁军的头领,大头兵们给面子,也能听得进去。二来,杨国忠奸臣弄权的恶名在外,很多人恨不得杀之而后快。正好杨国忠骑马出来,吐蕃使者拦住杨国忠讨要吃的,士兵就有人大喊:“杨国忠与吐蕃人密谋造反”。

这一嗓子,大头兵们立马就火山爆发了,群情激昂下,将杨国忠射落马下、乱刀分尸。一不做二不休,杨国忠的儿子、杨贵妃的两个姐姐,统统砍死。这个时候,乱兵已经杀红了眼。魏方进(杨国忠的亲戚、御史大夫)还敢出来呵斥士兵,话没说完,也砍死。

唐玄宗要出去安抚乱兵,其实很尴尬也很危险,毕竟乱兵杀了他的大舅哥兼亲信重臣。严厉斥责、处罚行凶者?只能激怒乱兵,搞不好自己也被砍死。说软话安抚吧?死了大舅哥都不敢放个屁,搞得皇帝威信何在。陈玄礼出来一句话,就给唐玄宗送来一个台阶下:“杨国忠谋反,臣等先斩后奏,请陛下责罚。”唐玄宗也很聪明,马上就明白,陈玄礼帮自己找了杨国忠背黑锅。唐玄宗于是借坡下驴,大度表示不追究杀杨国忠的事,大家就退下吧。

这事没法就这么揭过,皇帝这样表态也不靠谱。大家心不安——杨贵妃的俩姐姐、堂哥、堂侄子都被杀了。假如哪天杨贵妃秋后算账,大家伙谁受得了?得了吧,皇上您狠点心,把杨贵妃也让咱砍死算了。

唐玄宗很为难呀,好歹一日夫妻百日恩呐,于心不忍呐。包括陈玄礼在内,众位亲信大臣都认为,杨贵妃必须死。高力士跟唐玄宗就说了一句话,就坚定了唐玄宗让杨贵妃去死的决心:“将士安宁,陛下才能安全”。言下之意就是,众怒难犯、凶险难测,杨贵妃不死,您老就可能刀斧加身。于是乎,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唐玄宗为了自己的安危,只能让杨贵妃喋血马嵬坡。

“马嵬坡兵变”平息后,太子李亨北上灵武,收拢军队;唐玄宗南下成都,逃难避祸;陈玄礼则一路追随唐玄宗去了蜀地。安史之乱平定后,陈玄礼又陪着唐玄宗重归长安,回归不久后病死。当年,唐玄宗争夺皇位的“唐隆之变”诛杀韦皇后,陈玄礼在那个时候就开始追随他。陈玄礼忠心耿耿45年,不离不弃,一直是唐玄宗最信任的人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