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歷山大與希臘化時代(二):希臘化文明對中國的影響與交流

公元前4世紀,希臘化文明跟隨亞歷山大大帝和他的繼承人傳遍歐亞大陸,深刻地影響了波斯、中亞、印度的政治局勢、經濟同宗教多年。

自從亞歷山大大帝東征起,希臘文化的影響力無遠弗屆,但小巖不禁想到一個問題:到底希臘化文明的影響力輻射範圍有多廣闊,它的影響止於何處?

這是一個史學界很有爭議性的話題。

到底希臘化文化除了影響中亞同印度之外,有沒有對帕米爾高原以東的遠東地區,包括中國在內有沒有影響力?若有,這影響力到底又有多大?

以上的問題至今仍是研究東西方交流、比較史的歷史學者們熱衷的研究,並且是極富爭議性的話題。

在這篇文章中,小巖會簡單介紹史學界對希臘文化影響中國、東亞這方面已有定論的結論,以及未有定論、仍待進一步研究的猜想。

亞歷山大與希臘化時代(二):希臘化文明對中國的影響與交流


上篇提到,希臘化的中亞和南亞融合了希臘藝術同源於印度的佛教,發展出一個被稱為希臘化佛教的流派,併為佛教造像藝術奠下根基。

隨著佛教在東漢時期傳入中國,希臘化藝術也隨之而引入中原並深遠地影響中國了的造像藝術。

同樣情況也見於其他受佛教影響的國家及地區,包括東南亞、韓國甚至日本,可以這麼講,整個亞洲地區的佛像追溯其起源,其實全部都源於希臘化佛教。

好多亞洲人都篤信佛教,但他們當中大部分都以為佛像同佛教一樣古老;但事實恰好是相反,佛像其實並不是亞洲傳統文化的產物,而是源於遙遠西方的希臘。

我國佛教的國寶級遺址:敦煌莫高窟(建於約公元366年)就清楚顯示出中國佛教早期的藝術如何受到希臘化影響。

在莫高窟被歷史學家推定為年代最早的北涼第275窟(建於十六國晚期的北涼時期),就有一座3.4米高的彌勒菩薩塑像,塑像面容莊嚴肅穆,高鼻深目,下身衣褶皺如西方希臘化時代的雕塑,當中的希臘化影響清楚可見。

亞歷山大與希臘化時代(二):希臘化文明對中國的影響與交流

敦煌莫高窟北涼第275窟的彌勒菩薩塑像,造像風格深刻體現了犍陀羅藝術的影響

到了魏晉南北朝和唐朝,佛教在中國大行其道,希臘化的佛像藝術因而在中國廣泛傳播,在唐代佛像更是成為了中國傳統宗教信仰同文化的一部分。

大規模的佛像在開元初(公元713年起)被建立,例如四川成都著名的樂山大佛就是源於這個年代。

雖然中國歷史上發生過三武一宗滅佛,即北魏太武帝(公元423-452年在位)、北周武帝(公元560-578年在位)、唐武宗(840-846年在位)年間、後周世宗(921-959)大規模迫害以及封禁佛教的事件。

亞歷山大與希臘化時代(二):希臘化文明對中國的影響與交流

但到了三武一宗滅佛的年代,佛教的傳播在中國已經成為不能阻擋的歷史趨勢,就如基督教在羅馬帝國快速傳播一樣,並經遣唐使傳入日本,因此這四位皇帝所做的決定並沒有改變歷史長遠發展趨勢。

佛教在東亞發展千餘年至今日,中國、韓國、東南亞、甚至日本數以萬計的寺廟中都供奉佛像,而佛像則起源於亞歷山大大帝東征,以及希臘化藝術的東傳。

這是一段東亞佛教史上比較少為亞洲人及信眾熟知的歷史。

到底在佛教傳入中國之前,希臘文明是否已經影響中國?

長久以來,歷史學界一直對此假說持懷疑態度,因為並沒有任何實質考古證據證明西漢末年之前有希臘文化影響中國的文物。

然而直到最近,新的考古證據在令人意想不到的地方出土,或者可以為這個疑團帶來新的線索同證據。

就在公元2000年,中國嶺南地區的廣州市中心中山四路,發現了南越國(公元前204至112年)宮署以及其園林遺址,時代可以追溯至公元前3世紀的西漢早期,是中國最早已發現的人造園林水景。

然而當考古學家深入挖掘南越國宮署遺址之時,他們竟然發現了一根帶有希臘風格的八稜石柱,類似的文物在整個中國考古史上是第一次被發現。

亞歷山大與希臘化時代(二):希臘化文明對中國的影響與交流

南越王宮署發現的希臘化風格石柱,建於約公元前3 世紀末到2 世紀初。(圖:廣州日報))

由於此石柱的建造年代可以追溯到秦及西漢初年,一時間令人難以相信它是一件如假包換的出土文物。

至今,中國的歷史學界雖然對希臘石柱是如何出現在嶺南地區持不同意見,但史學界主流已經承認此文物的真確性,並接受希臘文化在南越國時期,即佛教傳入前已經影響中國的嶺南地區,並體現在建築風格之上。

這個結論對歐亞文化交流史意義相當重大,因為它改寫了歷史,並將希臘文化接觸古典中國的時間推前左近200年。

除此之外,南越國宮署的發現也都證明了希臘文化在很久以前就已經滲透到中國各地,包括離開當時位於中國文明核心黃河流域好遠、位於帝國邊陲的嶺南地區。

雖然未能證明此建築風格是跟希臘人直接接觸傳入,而好多史學家傾向相信是經其他民族通過商業貿易等途徑間接傳入中國,但這個來自南越國的發現重要性仍然還會被高估。

除了廣東南越國宮署的發現之外,在最近幾年位於另一個家喻戶曉的古蹟,甚至是其中一箇中國古代第一王朝:大秦帝國象徵西安兵馬俑遺址的考古發現,揭示出希臘文化傳入中國的日子可能比趙陀建立南越國早,甚至可以追溯到中國第一位大一統王朝的皇帝,秦始皇以及其規模浩大的陵墓——秦始皇陵兵馬俑。

2013年一份通過各國史學家評審,刊登響英國劍橋考古學期刊《Bulletin of the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的論文指出,近年在西安兵馬俑遺址發現了帶有濃烈希臘化風格的陶俑,以及有更多間接證據顯示秦始皇時代希臘化文明,同秦帝國已經有過間接甚至可能是直接的接觸,進一步將最早希臘和中國接觸的日期推前到了公元前246至208年。

根據該篇被國際媒體廣泛引用,題為《中國的第一位皇帝以及雕像》的論文,中國在兵馬俑前的春秋戰國時代並沒有建造大型人像雕塑的傳統,而在秦朝以後漢朝的漢俑無論手工精美度、像真度和大小都遠遠比不上秦兵馬俑,因此兵馬俑的建造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一個異數。

亞歷山大與希臘化時代(二):希臘化文明對中國的影響與交流

而且兵馬俑以及新發現的半裸人像陶俑無論在人體比例、肌肉結構等方面均展示出非常高的製造水平,橫向縱觀當時的整個世界,只有希臘化文明擁有如此高度的對人體解剖學的認知,因此兵馬俑很有可能是受到傳入中國的希臘化文化影響啟發而建造的產物。

亞歷山大與希臘化時代(二):希臘化文明對中國的影響與交流

秦兵馬俑K9901 坑道出土的兩尊帶濃烈希臘化風格的陶俑,以其對人體解剖學的瞭解深度,因此推斷來源於希臘化

除此之外,《史記》記載秦始皇26年(公元前221年),秦收繳天下兵器於咸陽鑄十二金人,各重千石,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早有記載用於公開展示的銅製雕像。

這十二座用銅建造的巨大人像在中國歷史上可以講是史無前例,但同時又不禁讓人聯想到遙遠西方建於羅德島的巨像。

亞歷山大與希臘化時代(二):希臘化文明對中國的影響與交流

世界七大奇蹟之一:希臘太陽神赫利俄斯的青銅鑄像,高約33米。巨造完工後過了56年,毀於公元前226年的地震

因此,有學者推斷秦兵馬俑的十二金人和太陽神赫利俄斯的青銅鑄像,兩者皆是受希臘化雕像藝術所啟發建造,這樣也都解釋了為什麼秦代之前的戰國時代、以及之後的漢代都沒有類似的龐大造像工程。

當然,這個理論註定是極具爭議性的,因為這論文一出就引來中外廣泛報導,也招來不少的批評和貶斥。

對於不少國人而言,秦始皇陵兵馬俑是華夏文明的象徵,是中國古代工程技術的結晶,如果要接受兵馬俑受西方藝術啟發、甚至有西方工匠指導,這對於不少人的民族自豪感將是一次重大的打擊。

也正是因為這樣,小巖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也是經過了很多次的驗證,收集了大量資料後,才開始下筆,力求不偏不倚,以事實為依據。

拋開那些爭議性的話題,我們再回到單純的歷史愛好方面來。

到底希臘化文明影響秦兵馬俑風格這個議題,在單純歷史學和考古角度有多大程度的可信度呢?

對此,中外史學界至今意見分歧,有意見認為這個可能性應該被認真考慮,但也有意見認為希臘雕像和兵馬俑在製造材料、工藝上存在重大差異,並且不能夠排除秦朝的中國人獨立發展出建造真人大小陶俑的技術。

因此,關於這個議題並沒有一致結論,而且任何人也都不能夠肯定兵馬俑的建造存在希臘化因素,只能留待將來更多證據出土,或許是希臘雕像是受到秦朝的影響也是不一定的,這種可能性也是非常大的,小巖的觀點也是如此。

結語:看完今天這篇,大家都應該大約看到希臘化文化是如何影響中國,以及更廣泛的遠東世界。(當然我國對希臘化文化的影響也是很多的,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與融合是很正常的事情,而任何文明都是值得記錄、研究與探索的)

希臘化文化通過佛教藝術作為載體,深遠影響了東方造像文化,至今走入任何一間東亞的佛教寺廟,都可以見到這段歷史留下的深厚影響。然而最近的考古研究顯示,希臘化文明有可能在佛教東傳入中原之前已經同中國有接觸,當中的證據包括在廣州南越王宮所發現的希臘風格石柱,雖然不知道是直接影響還是間接影響,但最低限度通過陸路或海路的間接接觸已經是史學界普遍承認的事實。

至於秦兵馬俑所受的希臘藝術風格影響,則比起已經獲得史學界承認的前兩者有更大爭議性。

主張這個理論的史學家認為秦兵馬俑近年發現的希臘風格陶俑,和特殊的歷史背景,都有很大可能受到希臘化藝術影響或啟發。

但反對這個理論的史學家則認為不能排除本土起源的可能性。因此,希臘化文明對秦朝的影響可見將來仍然是一個激烈爭議的議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