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作霖手下第一猛将姜登选,为什么最后死得很惨?

猫眼观史


姜登选之死,实际上是郭松龄和张作霖处世理念上深深的裂痕,还有士官系和陆大系之间强烈的矛盾。


张作霖手下五虎将之一的姜登选投靠时间最晚,但是最义气,最忠诚。姜登选23岁留日,早年间的同盟会员。但是42岁才投靠张作霖,这个中间,他是接受过性格和价值观上的沉淀的。

因此他比郭松龄懂得张作霖为人处事的价值,所以他同样仗义、忠直、刚烈,而且更关键的是,他比韩麟春、李景林和张宗昌等人少了很多私心。


个人以为郭松龄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军人,但是是一个蹩脚的政治家,他的性格存在巨大缺陷。他由于出众的军事指挥能力,所以在五虎将中,他的内心实际上是孤傲的。

所以在二次直奉战争赢了以后,没有得到他认为应得的奖励;加之内心不同意张作霖把手伸进关内逐鹿中原的战略;还有和杨宇霆为首的士官系矛盾也很大,种种原因,导致了郭松龄的反奉。

时人叫郭松龄为“郭鬼子”,可见喜欢郭松龄的人并不多。这和郭松龄的为人处事有很大的关系。

但是对于郭松龄而言,他所有的资本就是他部队的纪律和战斗力。这恰恰是奉军里最缺乏的东西。但是随着姜登选等人的加入,他的优势变得不再垄断。但是总体而言,陆大系仍然是强悍的存在,他们背后站着张学良。


士官系和陆大系的矛盾一直到郭松龄死了、张作霖死了、杨宇霆死了,都未最终化解。最终成了东北军彻底分裂的隐线。

所以有时候是可以理解郭鬼子的,他认为只有武力解决所有矛盾,把反对派消灭了,只剩下自己,那就没有矛盾和无法预知的危险了。

但是张作霖恰恰相反,他认为矛盾实际上是无时无刻不存在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他存在的意义。从这一点来讲,张作霖其实理念还是比较符合当时历史情境的。张作霖的最大价值恰恰也如他的认识那样。

张作霖是当时在东北地面上,把各路鱼虫混杂,相互敌对分裂的各种势力聚合在一起的重要因素。

所以如果郭松龄反奉赢了,结果也决不可能像他希望的都成为铁板一块,整个东北的奉军就完全讲纪律了,整个东北就成一块铁板了。而更大的可能就是东北各种势力重新分裂,而到时候,东北可能也会自己先乱起来。

所以姜登选明明知道和郭松龄之间有着本质上的矛盾,但是仍然只身去劝郭松龄罢兵言和。这恰恰是姜登选的大义。


他们之间像两条平行线,二次直奉战争期间,本以为榆关很好打,结果因为打佯攻,郭松龄部伤亡惨重;而姜登选侦知九门口直军的守备力量比较薄弱,便转而集中兵力猛攻九门口,姜部的一个团长率先攻下了九门口。率先打开了直军的缺口。姜登选打算扩大战绩,结果发现预备队被郭松龄未经请示调走了。

但是毕竟姜登选摘了桃子,抢了张学良的风头,心里过意不去。于是要买张学良的好,让郭松龄亲自率军增援。结果商议的时候,偏偏韩麟春把郭松龄调走预备队的话说出来,因此说了些难听的话。

郭松龄扛不住,直接表示自己不占别人便宜,要亲自正面打过山海关。这就搞的很尴尬,毕竟大家谁都下不来台。

结果姜登选千想万想,没有想到的是,自己去劝个和,竟然被郭鬼子下令毙了。而且一枪还没打死,就扔进棺材了,这是有多大仇多大恨啊。

姜登选理解不了,郭松龄为什么要吃老张家的,还要反老张家。

郭松龄理解不了,姜登选为什么情愿被自己杀掉,也不愿跟自己一起反老张家。




炒米视角


姜登选结局凄惨,一则是他自找的,二则也是老帅无意中推动的。

姜登选和郭松龄的经历颇有相似之处,他们皆曾在朱庆澜麾下听命,只不过,姜是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后回国到奉天巡防统领朱庆澜的手下任职,郭则是从奉天陆军速成学堂毕业后到的朱庆澜麾下。

后来,姜、郭二人也都追随朱庆澜入川,辛亥之事后朱庆澜被迫离川,姜、郭二人也随之而去。

只是,郭松龄于1913年进入了中国陆军大学继续深造,姜登选则虽朱庆澜转赴黑龙江、广东等地任职。

他们二人经历,不得不说极为坎坷,直到加入奉系之后这才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受到了张作霖、张学良的赏识和重用,成为了张作霖麾下的“五虎将”之二。

郭松龄是在1918年孙先生所领导的护法战争失败后返回奉天的,后经同学秦华举荐,得任奉军督军署少校参谋,此时,已然几经辗转的郭松龄才总算投入了奉系。

1919年张作霖重办东三省陆军讲武堂后,郭松龄被调入讲武堂任战术教官,由此结识了被老帅送到讲武堂学习军事的张学良,东三省陆军讲武堂也因此成了郭松龄崛起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节点!

姜登选则是在1922年受聘为奉军总参议,这才成了奉张麾下的一员猛将。

按说姜、郭曾同属朱庆澜部,是老朋友了,他们投奉之后,理应相互关照,可是为什么偏偏闹得这么僵,最后郭松龄更是一枪毙了姜登选呢?

我们先从他们所属的派系开始说起,奉系内部可分为三派,一派是随张作霖受抚和起家的所谓“元老派”,一派则是元老派扶植起来的所谓“士官派”,最后一派则是“陆大派”。

士官派的成员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以杨宇霆为首,韩麟春和姜登选也是士官派的中坚人物。

陆大派成员则主要是中国陆军大学和东三省讲武堂出身的将官,领袖是张学良,不过因为张学良不爱管事,也没什么能耐,所以实际是郭松龄在领导陆大派。

元老派和士官派相对于陆大派,显得过于保守,甚或是腐化,没有进取心,可掌控实权的却恰恰是元老派和士官派,这是年轻、激进的陆大派所不愿意看到的,也是他们所深恶痛绝的,所以政见的不同和对权力的追逐,让陆大派和士官派成了死对头。

所以,郭松龄自然对杨宇霆、韩麟春和姜登选他们是没有什么好感可言的,毕竟陆大派处处受到士官派的打压,即便是郭松龄自己也被杨宇霆给压得死死的。

1922年直奉战争的时候,姜登选亲率工兵修筑防御工事,让奉军得以顺利撤离,因此获得了张作霖的青睐。可是,此时的郭松龄却率领所部直捣山海关,在奉军全线溃败的局势下,为奉军打开了局面,他的功劳和姜登选一比,只有过之而无不及之处。

不过,这次直奉战争结束后,张作霖提拔的却是姜登选,不是郭松龄,老帅让姜坐上了东三省陆军整理处副统监的位置,张学良任参谋长,姜、张二人掌握着陆军整理处的实权。

郭松龄没捞到什么好处,心里多少有些不爽,不过张学良到底成了整理处的参谋长,凭着郭张两人的关系,郭松龄倒也没计较,毕竟张学良说过“我就是茂宸,茂宸就是我”这样的话,可见他们当时的关系确实很好。

1924年二次直奉战争的时候,姜登选已成第一军军长,郭松龄却仍是第三军副军长,郭松龄还是忍了。

等到二次直奉战争打完了以后,张作霖论功行赏时,杨宇霆被任命为江苏督办,姜登选也被任命为安徽督办,郭松龄捞到什么了?什么也没捞到。

郭松龄跑去和张学良诉苦,算我倒霉,当你的部下,旁人都起来了,都当督军了,我不但没有督军,还是在你底下当个副手。

张学良一听,心里也觉得愧疚,确实对不住郭松龄,所以他也去找张作霖,给郭松龄弄块地盘,让郭松龄平衡一下,结果被张作霖一顿臭骂。

张作霖当时很受杨宇霆的影响,所以压制郭松龄的决定也有杨宇霆的不少“功劳”。

郭松龄心里自然也因此埋怨张作霖,嫉恨杨宇霆和姜登选,且不说杨宇霆,论在奉系的资历,姜登选实际上是不如郭松龄的,能力和功绩也不相上下,可偏偏姜登选爬到了郭的头上,换成谁是郭松龄,谁心里能没气?

郭松龄对奉张的怨念已经越来越深了,只稍微刺激一下,便可能随时会被引爆。

郭松龄反奉的导火索是他去日本考察,他在日期间,一则他看到了张作霖和日本人在进行“合作”,所以心生不忿;二则碰到了冯玉祥麾下将领韩复榘并受到了韩复榘的怂恿,自认为冯玉祥尚且能够倒直成功,他反奉自然也是手到擒来。

所以,郭松龄在滦州打着张学良的旗号反奉、反张作霖了。

这时候,返回奉天的姜登选恰好途径滦州,竟然突发奇想去见郭松龄,想劝劝郭松龄。

不过,姜登选却忘了,一直以来,他步步高升,郭松龄却处处受打压,是他们士官派所为,郭松龄本已对士官派和姜怨恨极深,他去劝郭松龄能有什么用?

此外,郭松龄见到姜登选后,试图壮大反奉队伍,竟也想将姜登选拉下水,可是却惹来了姜登选一顿劈头盖脸的臭骂,这么一来,姜登选没劝成,反倒激怒了郭松龄。

郭松龄继而想到,姜登选是一员猛将,倘如让他回去,便是放虎归山,只会给自己反奉制造阻力,既然姜登选不知死活地自投罗网,何不新仇旧恨一块算了?

于是,郭松龄下令枪毙了姜登选。

姜登选的死,不得不说确实是他自己太看不清形势了,他也太高估自己了,即便要劝郭松龄,也轮不到他去劝。

当然,如果不是张作霖和杨宇霆刻意打压郭松龄,导致了郭松龄对奉张离心离德,恐怕郭松龄也不会反奉,自然也不会有郭松龄枪毙姜登选的一幕。

郭松龄枪毙了姜登选,后来,杨宇霆也枪毙了郭松龄,再后来张学良又枪毙了杨宇霆,真可谓是一报还一报。


流浪的侯爵


张作霖手下的猛将姜登选,确实死得很惨。

他46岁时被郭松龄枪杀,尸体草草地装在一口薄木棺材中,像垃圾一样弃在荒郊野外。

直到郭松龄反奉失败后,姜登选的好友韩麟春,才将他重新入殓,择地厚葬。

当韩麟春等人打开姜登选的薄棺时,赫然发现,原本捆绑姜登选的绳索已经被他挣脱,棺木内到处都是抓痕,姜登选的双手指甲脱落,血肉模糊。

很显然,当初郭松龄枪决姜登选时,并未击中要害。他在棺木中苏醒过来,竭力挣扎,试图挣脱绳索,掀开棺盖。但没能成功,最终被活活窒息而死。

(姜登选旧照)

那么,作为张作霖手下“五虎将”之一的姜登选,为何会落得如此下场呢?

一、姜登选是一个忠心耿耿的将领。

1880年,姜登选出生在一个富裕殷实之家,23岁时受官派赴日本留学,系统学习军事理论知识。1908年,姜登选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回国后,一直追随朱庆澜,先后辗转于东北和四川,任职参谋等职。

后来,朱庆澜在川的士兵,因军饷等问题而哗变。姜登选又被迫和朱庆澜一道离开四川,短暂地担任了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教官。

在朱庆澜担任了黑龙江省将军后,姜登选立即辞掉了教官工作,继续追随朱庆澜,担任黑龙江督署参谋长。

1916年,朱庆澜出任广东省省长,姜登选也随之前往广东赴任。一年后,朱庆澜辞去了广东省省长之职,姜登选也旋即离开了广东。

从以上姜登选早期的经历可以看出,他是一个非常忠心的人,特别看重“忠义”二字。而恰恰是他的这种性格,为其后被杀,埋下隐患。

(张作霖旧照)

二、加入奉军,屡立战功,与郭松龄结仇。

1922年,姜登选担任奉军总参议,追随张作霖。

在第一次直奉大战中,虽然奉军最后以失败告终,但姜登选却亲临战场一线,和普通士兵一起作战,极大地鼓舞了士兵的斗志。在奉军大溃败时,姜登选身先士卒,亲率士兵构筑防御工事,掩护奉军撤退。

姜登选在战场上的表现,深得张作霖赏识,随即被委任为镇威军第一军军长。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打响。奉军表现神勇,频传捷报。姜登选更是率先攻入了距离山海关只有十几公里的九龙口。

张学良从战争大局出发,下令调集山海关正面的5个团支援姜登选,统一由郭松龄指挥。力争从九龙口,一举突破直军在山海关的防线。

韩麟春当面嘲笑郭松龄是来抢功的,这让一向刚愎自用的郭松龄极为愤怒,当即带着五个团的兵力撤出了战斗,直奔山海关的正面而去。

姜登选大为恼火,指责郭松龄胆大妄为,公然破坏作战计划,并让韩麟春到张作霖处告了郭松龄的黒状。

郭松龄不甘示弱,对姜登选反戈一击,说其部下陈琛在九龙口战役中不遵命令,按律当斩。姜登选爱才心切,急于护犊子,将此事告诉张学良。张学良出面,郭松龄仍不为所动。逼得张学良跪求于他,郭松龄才没有追究。

由此,郭姜二人结下了仇怨。

(郭松龄旧照)

三、奉军内部派系林立,彼此拆台。

奉军表面强大,在众多军阀中实力似乎首屈一指。但是其内部派系林立,互相倾轧。

以张作霖为首的这伙人,包括他的几位结拜兄弟,皆出生绿林,被称作“旧派”。这些人是奉军的元老,军阀割据思想浓厚,热衷于抢地盘,夺利益,把个人利益看得很重。

与之相对应的是“新派”。这些人都是科班出身,要么留学日本陆军士官学校,要么毕业于国内军校。而“新派”中又派生出“士官派”和“陆大派”,区别在于是否留过学。郭松龄是“陆大派”的首领,姜登选则是“士官派”的中坚力量。

郭松龄和姜登选的性格迥然不同,郭松龄被人叫做“郭鬼子”,城府极深又心胸狭隘。而姜登选则要光明磊落得多,对上级忠心,对同僚坦诚豪爽。这样的性格,也注定两人冲突不断。

四、郭松龄反奉,姜登选登门劝说遭毒手。

1925年,郭松龄为了图谋在东北的更大利益,以张作霖和日本人合作,挑起内战为理由,公开反奉,战争一触即发。

此时的姜登选,已被张作霖任命为第四方面军军团长。对张作霖忠心耿耿的他,不愿看到奉军四分五裂,决定乘火车前往滦州车站,登门劝说郭松龄,和他面谈。

不料,郭松龄反奉之心坚如磐石,不但断然拒绝了姜登选的建议,反而劝说姜登选和他合作,共举反奉大旗。并承诺成功后,由他们二人共同掌管东北。

义愤填膺的姜登选,随即对郭松龄破口大骂。历数其大逆不道之罪,犯上作乱之举。性格偏执的郭松龄恼羞成怒,下令逮捕姜登选,执行枪决。

姜登选的结局,正如我们前面讲到的,非常凄惨。不过,郭松龄最终也没能善终,下场似乎比姜登选还惨。


张生全精彩历史


姜登选是张作霖的“五虎将”之一(五虎将:姜登选、郭松龄、韩麟春、李景林和张宗昌)。

讲真在五个人中,姜登选追随张作霖时间最晚,42岁时才投到了张作霖的麾下。46岁时为了张作霖的利益被郭松龄枪杀。据说最后死得很惨,谁看到都会为之落泪,除了痛惜外,更多的是对他的“忠诚”所感动。

过去沈阳沈河区有座“姜公祠”,民国十五年(1926年),也就是姜登选被害的次年,张作霖为了表彰他“殉义捐躯”而修建了这座占地10亩的专祠。


▲姜登选

下面咱就聊聊姜登选这个人,为什么他最后死得很惨?

姜登选出生于光绪六年(1880年),他是今河北南宫市人。从小有志向,尤其爱看《三国演义》,对书中关羽十分崇拜,这对他以后影响很大。

姜登选23岁时(1903年)被朝廷选派去日本留学学习军事,日本陆军学校学制一般3至5年。

五年后,他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炮兵科毕业回国,这一年他28岁。

回国后在奉天巡防统领朱庆澜的手下任职。讲到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朱庆澜,因为姜在后来14年间始终矢志不移追随其左右。

朱庆澜是清朝时期东三省总督赵尔巽的部下,历任东三省的统领,他还是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命名者。


▲朱庆澜

姜登选从28岁跟着朱庆澜混,朱庆澜去哪里任官,必定带上姜一起赴任。14年间,无论朱庆澜的仕途得意还是失意,姜登选都不离不弃,始终以朱庆澜马首是瞻,我觉得是他从小受“忠义”思想熏陶的结果。

转眼14年过去了,清朝早已灭亡,时间来到了民国十一年(1922年)。姜登选被北洋政府任命为奉军总参议,归属张作霖。这一年他42岁。

也就在刚加入老张阵营的当年4月,姜登选迎来了第一次“直奉”大战,即北洋政府段祺瑞(直系)和张作霖(奉系)争天下而死磕。

姜登选这时表现出了卓越的军事天才,他亲自上阵,率工兵建造防线,和士卒同甘共苦……


▲影视形象

由于成绩显著,第一次直奉战争结束后,被老张任命为训练总监,主要工作是建设一只精锐现代化的奉军。

两年后(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奉军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这功劳归功于姜登选。姜登选被任命为镇威军第一军军长,韩麟春为第二军军长,当时同是张作霖的“五虎将”之一的郭松龄是第三军的军长。

无论在什么时代,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军人也如此,姜登选和韩麟春是好朋友,因为二人秉性相投,都是有情有义的人,而对郭松龄却不感冒,郭松龄这人城府太深,“人以群分、物以类聚”这话永远没错。

在九门口一战中,郭松龄怀疑姜登选所部的陈琛旅长不听调遣,认为是姜登选背后指使的,欲将陈琛正法,郭有“敲山震虎”之意。

姜登选心中坦荡,平时又爱惜将领,战争关键时刻杀将不利。于是为陈旅长辩解,郭松龄坚决不听。


▲郭松龄

后来郭松龄的学生张学良、也是第三军军长亲自前往跪下求郭松龄,郭松龄这才作罢,免了陈旅长死罪,把他撤职关了起来。此后,姜登选和郭松龄有了隔阂。

第二次直奉战争结束后,郭松龄欲谋反奉,原因是多方面的,一说是反对张作霖发动内战,一说是欲夺取东北王张作霖的权利,一说是和杨雨霆不合,不管什么原因,郭松龄铁定心要反张作霖。

1925年11月22日,郭松龄在栾南发动兵变,当时姜登选乘车去奉天经过滦州车站,于是下车去劝郭松龄投降。

姜登选对郭说:“大帅对你不薄,你又是少帅的老师,于情于理你也不能忘恩负义”。

郭松龄笑笑说“人不为已,天诛地灭,只要咱俩合兵一处,将打一家,将来东三省就是咱们的天下,吃香的喝辣的还不随便吗?何必受制于人呢!”


▲影视形象

姜登选最恨这种反目无情的小人,还没等郭松龄说完破口大骂“你这狼子野心的家伙,白披了一张人皮,大帅视你为亲生儿子对待,你就是三国的魏延,脑后有反骨!”

郭松龄恼羞成怒,拔出枪对着姜登选扣动了扳机,姜登选顿时躺在了血泊中,郭松龄吩咐手下,用一口薄棺材草草掩埋了他。

后来郭松龄兵变失败被张作霖枪杀。

事后,姜登选的好友韩麟春打算迁坟厚葬。当一行人刨开坟后,眼前的情景惊呆了众人,只见棺材的四壁布满了抓痕。

原来郭松龄的那一枪没击中要害,姜登选缓过气后试图爬出坟墓,换言之,姜登选是被活活闷死在了坟墓。众人无不落泪。

结语:讲真姜登选确实死得很惨,历史对他的评价是:“豪爽轻财,和蔼可亲、重情重义”;对郭松龄的评价是“机敏狡诈、城府颇深、见利忘义”。


秉烛读春秋




在第一次直奉战争结束后,张作霖的奉军一败涂地。这也让张作霖明白了,自己最信任的老派军官根本不堪重用,过去的那套打法,在正规战场上排不上用场了。相反新派军官则大放异彩,不要说张学良和郭松龄手下装备最精良的三八旅,刚刚加入奉军的姜登选也初露锋芒,他指挥工兵构建的防御工事把直系挡在了山海关之外,会稳固东北的稳定做出了重大贡献。

立志于向关内发展的张作霖就开始重用新派军官,奉军中的五虎上将,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被重用的。这也让之前的老派和新派之间的冲突开始淡化,新派内部的斗争就开始了。反正奉军中的高级官职和资源就那么多,内部斗争永远都是存在的,必然会围绕着这些稀缺资源展开。



奉军中的新派军官主要分两派,一派是士官系,这一派的军官,都是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回来的,喝过洋墨水,在眼界上自然比较开阔。另一派就是陆大系,统指国内军校毕业的这些军官。

士官系的核心人物是杨宇霆,重要成员包括五虎上将中的姜登选和韩麟春。陆大系的核心人物是郭松龄,成员还包括五虎上将中的李景林,背后的靠山是张学良。两派之间的斗争,张作霖是知道的,但他也有意让两派之间相互牵制,相互竞争,以方便为自己所控制。

姜登选和郭松龄的矛盾就是从这时候开始的,并且两派之间的冲突很难调和。他们都想控制奉军,依靠本派系的人马在张作霖的旗下发展壮大,并巩固自己的势力。



姜登选和郭松龄本来都是革命党,早年江东跟着朱庆澜参加革命,郭松龄则曾经在孙中山身边工作过。但派系斗争从来都是你死我活,郭松龄是陆大系的头目,自然会和是关系展开斗争,而姜登选则是被动卷入了派系斗争。

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两派都派出重兵从两条不同的线路向直系发起进攻。郭松龄从山海关正面突破,连攻数日都不见效果。姜登选和韩麟春则主张从石门寨发起进攻,经由秦皇岛截断直系的后路和补给线。

这一战略思想的前提就是在山海关必须顶住持续的进攻,这样才能抽出兵去偷袭秦皇岛。张学良命令奉军的炮兵向直系发起猛烈进攻,然后从正面抽调了8个步兵团交给郭松龄,派往石门寨。

韩麟春在一旁有意无意的说了句话:这样使你也好露脸,大家都可以立功。心胸狭窄、孤傲自大的郭松龄因为这是在羞辱他:我从来不沾人家的光,我还是从山海关正面打过去。然后就带着这些兵走了,这就破坏了奉军的整个作战计划。



韩麟春对张学良说:你看,郭松龄让你惯的。姜登选马上劝住了韩麟春,劝他不要让张学良为难,但也在一旁说了一句话:破坏了我们的全盘计划,如此降临正是该当何罪。这句话被张学良告诉了郭松龄,从此张学良力劝郭松龄重新按照原计划发起进攻,最终奉系大胜。

郭松龄认为自己可以凭借战功分一杯羹,至少也可以封一个督军做一做,让自己管理一个省,好发挥自己的政治才能。哪知道张作霖把江苏督军和安徽督军送给了杨宇霆和姜登选,这就引起了郭松龄的强烈不满。

后来郭松龄联合冯玉祥、李景林共同起兵反奉,正好姜登选从关内返回关外。他的专车也途经了滦州车站,郭松龄派人邀请姜登选下车共商大事。姜登选也察觉了郭松龄准备造反的意图,准备当面劝他。结果他还刚下车没多久,就被郭松龄下令派人开枪打死。

姜登选虽然是士官系的成员,但他不愿卷入内部斗争。在奉军内部,他也是和各派之间都能说得上话的人,也很愿意在各派之间去调解矛盾。因此郭松龄也非常想拉拢他,本来不喜欢打牌的郭松龄专门设牌局邀请姜登选,但姜东全却表达了自己不愿意卷入派系斗争的泥坑,郭松龄只好作罢。

真正让郭松龄下定决心向姜登选下毒手的原因并不仅仅是派系斗争,而是在第二次直奉大战时姜登选说的那句该当何罪。本来是一句戏文,却被郭松龄理解成应该按军法处死,想置自己于死地。

作为姜登选的好朋友韩麟春,在郭松龄死后,准备把姜登选的遗体挖出来重新安葬,结果却发现捆绑姜登选的绳索已经散开,棺材板的上盖到处都是指甲痕,姜登选有几个指甲都脱落了。也就是说,那一枪并没有把姜登选打死,他是被活埋的,并被活活闷死在棺材里了。

看到这一幕,韩麟春等人泪如雨下,痛骂郭松龄猪狗不如,心胸狭窄。随后韩麟春叹道:郭松龄如果不杀害姜登选,事情还有转圜的余地。可是他无故杀人,总是要偿命的!


新知传习阁


姜登选是不是张作霖手下第一猛将这个还有争议,关于他的死因也有两种说法,不过他最后死的确实挺惨,被郭松龄枪毙未死,活活闷死在棺材里。

姜登选是张作霖手下的干将之一,在第一次直奉大战失败以后,张作霖为了加强部队战斗力,大力提拔军校出身的军事人才,郭松龄、李景林、姜登选等人脱颖而出,成为当时奉系中的中坚力量。郭松龄和姜登选虽然都曾经在朱庆澜手下任职,和朱庆澜关系不错,但是两人之间却交情平平。

在第二次直奉大战时,姜登选是第一军军长,和第三军一起在山海关前线作战,名义上由第三军军长张学良统一指挥,不过实际上当时负责的,是第三军副军长郭松龄。在作战期间,郭松龄和姜登选因为意见分歧而发生矛盾,还发生了争执,双方因此结下了仇怨。

奉系击败直系以后夺取了不少地盘,张作霖论功行赏,在战争期间表现出色的几个干将都被出任了一省的军务督办,也就是相当于督军的位子。郭松龄原本有意去江苏,但是和他关系不好的杨宇霆从中作梗,抢先出任了江苏军务督办。此后郭松龄又打算去安徽,可杨宇霆再次阻挠,推荐了姜登选。而姜登选到安徽上任以后,又将此时在安徽当参谋长的郭松龄亲信彭振国排挤了出去,这使得郭松龄和姜登选的关系急剧恶化。

郭松龄因为功高不赏,加上和张作霖理念不和,最终决定起兵反奉。然而正当郭松龄在滦州召集部下商议起兵事宜的时候,姜登选却恰好要返回奉天,搭乘专列途经滦州。驻军得到消息以后就报告给了郭松龄。

郭松龄立即和部下商议对策,因为此前曾经接到消息,张作霖有意将郭松龄撤职,而让姜登选来接替他的职务。大家担心姜登选此来是另有目的,可能就是为了夺权而来,而且姜登选有可能察觉异常,会将起事的消息泄漏出去,让张作霖做好准备,所以最后商量结果,是将姜登选立即扣押,并最终将其枪毙。

关于姜登选的死因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因为之前郭松龄和姜登选之间就有了很大的矛盾,加上郭松龄劝姜登选联名反奉遭到拒绝,所以郭松龄将其枪毙。这也是流传最广的说法,因此这里不做详细说明。

第二种说法则是源自郭松龄第四军军法处处长高问樵。按照他的回忆,在扣押姜登选以后,虽然两人有仇,不过念及往日情分,郭松龄并未打算将其杀死,甚至没有去见他,打算等事成后直接将他释放。

但是当时担任军需官的张振鹭和在安徽被姜登选免职的彭振国两人和姜登选矛盾极大,因此去郭松龄处说姜登选一直骂不绝口,还劝他们叛变。被他们这么一挑拨,郭松龄也生了气,于是下令彭振国去将姜登选处死。

彭振国借郭松龄之手最终报了仇,姜登选死后被装在棺材里埋在河边。

这两个说法究竟哪个更正确,目前还有待其他史料证明。不过姜登选当时运气确实不好,如果他早点出发,那么可能早就回了奉天,如果晚点出发,那么可能在天津就被李景林扣押,不会遇到郭松龄,这样一来他都不会死,所以这只能说命中注定。

郭松龄被击败以后,姜登选的好友韩麟春前往滦州帮他收拾,据说打开棺材以后发现棺内有抓痕,所以很可能当时姜登选中弹以后并没有马上死,而是在棺材中被活活闷死的,死的可以说非常凄惨。


不沉的经远


姜登选之死,既有奉军内部派系斗争的因素,也有私人恩怨夹杂其中。总而言之,姜登选当时必死无疑,只是没料想到其死状之凄惨,令人不忍直视。

派系斗争

奉军内部一直存在派系林立的问题,张作霖的“把兄弟”包括吴俊升、汤玉麟、张作相等人被称做“老派”,他们是张作霖称霸东北的骨干力量,可以说没有“老派”的拥护,也就没有“东北王”张作霖。

称霸东北后的张作霖延揽了大批人才进入奉军,统称“新派”。他们都是从军事院校毕业的年轻军官,张作霖想通过这些新人的力量对奉军进行整编,以提升军队作战能力。“新派”内部又细分为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的“士官派”和毕业于中国陆军大学的“陆大派”。这两派因所接受的教育理念不同,对于军队建设都有各自的不同看法。双方明争暗斗,都想证明自己的主张是正确的。姜登选属于士官派,而郭松林则是陆大派。

私人恩怨

姜登选,字超六,直隶南宫人,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他与李景林、 韩麟春、张宗昌和郭松龄并称为张作霖手下的“五虎将”。其中姜登选和韩麟春同为“士官派”成员,他俩的关系也较为亲近。

姜登选从日本学成归国后,先是在奉军巡防统领朱庆澜手下任职,颇受重用,跟随朱庆澜先后赴四川、黑龙江等地任职。1914年,朱庆澜下野后,姜登选归附奉军,在张作霖手下任职。他为人光明磊落,对张作霖忠心耿耿且才能卓著,深受赏识。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期间,姜登选任镇威军第1军军长,郭松龄任第3军副军长(军长张学良)。两军做为奉军主力,在争夺山海关的战役中,第1军率先突破长城防线,攻入九门口和石门寨,立下首功。

张学良在军事会议上提出从第3军抽出五个团由郭松龄亲自指挥,增援石门寨侧面战场。姜登选虽然不愿第3军“抢功”,但迫于是张学良的提议,只好表示同意这一决议。会议结束时,姜登选对郭松龄说:“这计划不错,你也好立功露露脸嘛!”郭松龄性格倔强,自尊心极强,听完这句风凉话,立即说道:“我郭某人从来不沾别人的光,我还是率第3军从正面打过去。”说完扭头就走,还把带来的五个团也带走了,弄得大家面面相觑。

沉默片刻后,姜登选气愤的说:“这破坏了全盘计划,如此胆大妄为,该当何罪?”郭松龄一句话便推翻了会议决议,确属胆大妄为,幸亏张学良效法“萧何夜下追韩信”的故事,把郭松龄和人马拉回了战场,可郭姜两人之间却从此结下了梁子。

恼羞成怒

直奉战争奉军胜利后,张作霖入京主政,姜登选被委任为苏皖剿匪司令、安徽军务督办,郭松龄却啥都没捞着,难免心生怨气。原本张作霖准备让郭松龄出任安徽督军,姜登选出任江苏督军,没想到,士官派首脑杨宇霆横插一杆,抢走了江苏督军一职,硬生生把郭松龄挤了出来。不过,姜登选安徽督军的位置还没坐热就被直系军阀孙传芳击败,撤退北上,任奉军第四方面军军团长。
1925年11月22日,郭松龄在滦州发动兵变,反戈倒奉,提出三项主张:一、反对内战,主张和平;二、要求祸国媚日的张作霖下野,惩办罪魁祸首杨宇霆;三、拥护张学良为首领,改革东三省。

姜登选乘车前往滦州,准备劝解郭松龄。不料,进城后即遭到扣押,郭松龄力劝他共同反奉,姜登选不仅不从,反而破口大骂,历数郭叛上谋友之罪。恼羞成怒的郭松龄,令卫兵于11月26日将反绑双手的姜登选就地枪决,用薄木棺材装殓,放置在荒郊野外。12月25日,郭松龄兵败被杀。韩麟春亲自前往滦州为姜登迁坟厚葬。打开棺木时,发现捆绑遗骸双手的绑绳已松,棺内木板遍布爪痕。原来,姜登选被枪决时,并未击中要害,他是被活活闷死在了棺材之中,死状之惨,见者无不垂泪。


历史茶坊


东北王张作霖手下有一员猛将,是五虎将之一,也是最勇猛的一个,他是谁呢?他就是

姜登选,但他确是死的最惨的一个,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姜登选出生于1880年,字超六,河北省南宫县陈村人;1908年,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为人实在,做官清廉,治军严谨,且能与战士们同甘苦。

他先后在张作霖军中任职总参议、镇威军第一军军长、民国政府善后会议会员、兼苏皖鲁地区剿匪总司令、安徽地区第一军政长官、山东德州地区的第四方面军军团长,从这些官职来看显然他属实是张作霖的左膀右臂。

可就是这样一个优秀将领竟然死在自己同僚郭松龄的手中,1925年郭松龄发动兵变反奉,姜登选得知消息后不忍心看到奉军自相残杀,姜登选顾不上自己手下的劝阻,执意去找郭松龄面谈,二人交谈了许久未果,郭松龄倒是急了,另手下将他扣起来,最后竟然下令枪决,可一枪下去没有打中姜登选的要害,最后他在棺材中活活被憋死。一代名将就这样憋屈的死掉了,为这位大义凛然的东北军将军致敬。


历史三六五


张作霖帐下,姜登选与李景林、 韩麟春、张宗昌、郭松龄并称五虎将!

1925年8月,姜登选在江苏安徽等地剿匪。但是很不幸的是他成功的吸引了当时的直系军阀孙传芳,在孙传芳的攻击下,他不得不从安徽撤退。后来姜登选与山东的张宗昌联合想要一雪前耻,结果仍以二人惨败而告终。

在这一次失败没多久,姜登选就被任命为奉军第四方面军的军团长。 也就是在他被任命的那一年,与他同为五虎将的郭松龄在滦南发动兵变。姜登选听到了这个消息,对郭松龄是极为不满,他乘车经过滦州车站时,准备下车与郭松龄好好说道说道。,结果他竟然被扣了下来。



郭松龄对姜登选也是有着很高的期望,他也是希望姜登选能够和他一起反奉,有他加入,势必会事半功倍。但是他没想到的是姜登选不仅不领情,反而破口大骂,说他背叛朋友,不够忠诚,污辱先烈之类的。郭松龄好歹也是一方豪杰,被他这么一骂,顿时气血上涌,直接就下令要枪毙了他。


所以姜登选在11月26日被枪毙,时年46岁。

后来,郭松龄失败了以后,韩麟春对他的这位老友还有念想,就准备将姜登选的坟墓迁到原籍。打开棺材之后才发现,姜登选是被活活憋死的,棺材四周都是他的爪痕。


想必,姜登选在真正面临死亡的那一刻,也是痛苦万分吧。你怎么想呢?


是阿维啊


姜登选,(1880~1925)原直隶省南宫县陈村人。奉系军阀张作霖手下五虎将之一,高级将领。姜登选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在日期间,姜登选受黄兴,宋教仁等人的影响,不久便加入了孙中山在日本组织的“中国同盟会”。

回国后,1922年正式进入奉军张作霖的部队,被委任为东三省陆军整顿处副监。在第二次直奉大战中,出任镇威军第一军军长。1925年先后任苏皖鲁剿匪总司令,安徽军务督办,奉军第四方面军军团长等职。同年11月26日,姜登选被同为张作霖帐下五虎将之一的同僚郭松龄残忍杀害。


姜登选的死确实令人寒心,作为张作霖的五虎将 之一,姜登选和那几位性格差异很大,他是个重情重义的人,对大帅张作霖忠心耿耿,从来不在利益上与人纷争,而且两袖清风不贪不抢,性格刚毅,待人诚实。对自己的下属更是疼爱有加。特别是对一起出生入死共患难的哥们感情特深。


也就是因为姜登选太注重哥们情义的这种性格,为他日后的死埋下了浓重的伏笔。

姜登选为什么死在自己哥们郭松龄手里,这事是有原因的。他们俩的积怨还得从1924年二次直奉战争爆发期间说起,当时 姜登选任镇威军第一军军长,与同僚郭松龄一起参见了战斗。在与敌军对抗期间,姜登选与同为五虎将之一的郭松龄产生分歧。九门口一战,郭松龄怀疑姜登选手下一旅长陈琛不听调遣 ,延误了战机。于是郭松龄要求将其就地正法,一向护犊子的姜登选不干了,赶忙上来解释说情。郭松林根本不听他这一套。没办法,姜登选找来了少帅张学良。介于张学良和郭松龄的师徒关系密切,郭鬼子才勉强答应了。免去了陈琛的死罪,但活罪难逃。事后因为此事,二人的关系开始结冰。


1925年11月22日,郭松龄联合冯玉祥李景林三人预谋策反,郭松林在滦南发动政变,开始倒戈反奉。消息传到奉天,姜登选不顾之前的矛盾立即乘火车从奉天赶到滦南。极力劝阻郭松龄取消反奉行动,可郭鬼的一意孤行根本不听姜登选的劝阻,并且还胁迫姜登选和他一起联合反奉。一向对大帅张作霖忠心耿耿的姜登选,怎么能和郭鬼的同流合污?于是姜登选就死活不答应。郭松龄大骂姜登选不识时务,并将其强行扣押。并愈加给姜登选一个叛上谋友的罪名,在11月26日那天,将姜登选枪毙。枪毙完了之后,郭松龄派人弄了一口薄木破棺材,将姜登选的尸体扔了进去抛在了野外。

可惜姜登选好心没有好报,远赴滦南劝阻不成还丢了命。


后来,郭松龄反奉失败,被大帅张作霖就地正法,落得个暴尸街头三天示众的惨烈下场。郭松龄死后,据说姜登选的好哥们奉军五虎将之一的韩麟春,找到姜登选的棺椁准备为他厚葬时,发现姜登选的棺材里面有抓痕,而且捆绑姜登选的绳索已经松散。事实证明姜登选当时并没有死,枪毙姜登选的子弹并没有击中要害,从棺中抓痕情况来分析,姜登选应该是后来憋死在棺材里面的。

由此可见,姜登选这不是活活被屈死的吗,郭松龄真是残忍至极,竟然对自己昔日的好兄弟下手。可惜了姜登选这个将才,居然死的这么惨。后来民间还传言说姜登选当时是被郭松龄活埋致死,不管怎么说,英雄已去,郭松龄杀害姜登选的事,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