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家最后被抄家,到底是因为忠顺王还是因为北静王?

悦言红楼


贾家其实刚开始的时候于各家王爷的关系都还不错,期中于北静王一家是相处最好的,但只是因为一件小事就和忠顺王府结下了仇。这件小事不是其他,就是为了琪官蒋玉菡。蒋玉菡从忠顺王府逃跑了,忠顺王爷因为琪官和宝玉私交甚厚,所以就为贾家询问他的去处,也因此怪罪了贾家。

第一,为了寻找蒋玉菡的下落忠顺王府亲自派人来贾家追问宝玉,不客气的态度分明就是看低贾家

忠顺王府的位置定然必贾家高很多,不然他家的一个长史如何就敢到贾家耀武扬威。忠顺王府的长史来到贾家都不于贾政寒暄客气,直接开口就要贾政交出宝玉,然后告知蒋玉菡的下落。

那长史官便冷笑道:“也不必承办,只用大人一句话就完了。……只是这琪官随机应答,谨慎老诚,甚合我老人家的心,竟断断少不得此人。’故此求老大人转谕令郎,请将琪官放回,……。

长史说话也毫无分寸,话里话外都在暗示是宝玉诱拐了蒋玉菡,这不仅是宝玉的污蔑,还是侮辱。提醒贾政宝玉虽为公子哥但是一点都不学好,其实也是在嘲笑贾政教子不善。

和蒋玉菡交好的人明明不知宝玉,北静王等于蒋玉菡的相交更远,单单来询问宝玉,不过是别人不好得罪,柿子找软的捏,就来欺负宝玉。

宝玉看到情形不对,已经据实相告,可是他还不依不饶留言威胁,如果没有找到还要再上门来找茬。 口出狂言,分明就一点都看不上贾家。

第二,蒋玉菡是忠顺王爷的男宠,他和宝玉的私交让忠顺王爷心中愤恨

蒋玉菡虽然只是一个唱戏的戏子,但是他与北静王等人的私交都很好,后来机缘恰合认识了宝玉,两人一见如故,蒋玉菡更把北静王送的“茜香罗”红汗巾送给了宝玉,两个人就成了好友。

除了唱戏蒋玉菡还有一重身份就是忠顺王爷的男宠,他和宝玉私交很好,就会让忠顺王爷心生不满。

蒋玉菡在未认识以前一直安分守己,或者说一直在掩藏势力还没有出走的能力,可是却在认识宝玉没有多久的时候就逃跑了,忠顺王爷如何能够不对宝玉和贾家恨之入骨。

蒋玉菡私下逃跑的事情让忠顺王爷大丢面子,忠顺王爷在红楼梦中的印象一直都是一个暴戾的人,他不仅不会放过蒋玉菡,同样不会饶了贾家。

第三,贾政打了宝玉一顿算是给了忠顺王府一个交代,可是人家不领情

为了平息忠顺王府的怒火,贾政打了宝玉一顿打算作为交代,可是众人不明就里都来阻拦。因此这件事就没有这么简单结束了。宝玉出卖了蒋玉菡致使他被抓了,但是忠顺王爷的怒火却没有平息,宝玉被打传的沸沸扬扬,但是忠顺王府未必领情,虽然再未上门打扰,但是他已经和贾家结下仇了。

仅仅以为一个蒋玉菡,贾家就和忠顺王府结下了梁子,这件事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啊。



小说红楼



红楼梦里,贾府作为承袭了几代爵位的贵族,他们和朝廷官员必然会有很多的交往,其中北静王、南安王、神武将军冯家就和贾家交好,有好就会有不好,忠顺王府和贾府就有过节。贾府最后被抄家,自然不会是因为和自己交好的世家有关,因此忠顺王就是贾府被抄最大的隐患。

第一、北静王是闲散王爷,不易招致祸患也不会牵连贾家

北静王和贾府相交甚厚源于祖、父辈的交情,也是因为他和宝玉之间的友谊。北静王与贾府的交往只有可能给贾府带来益处,而不会招致祸患。

原来这四王,当日惟北静王功高,及今子孙犹袭王爵.现今北静王水溶年未弱冠,生得形容秀美,情性谦和.

北静王因父辈功劳承袭爵位,可是他却没有居功自傲,反而文质彬彬、谦逊有礼,为此他颇得皇上宠爱。从他对自己过往的讲述和平日的为人处事,可知他是一个不关心朝政只喜欢风花雪月的闲散王爷。

其实在皇帝身边最好的状态莫过于此,可以陪皇上品诗论画排解忧愁,但是却又不会给他的皇权带来威胁。

这样的人容易得到皇帝的信任和庇护,有地位不会被人轻视和欺负,也不会轻易就招致祸患,因此北静王与贾府的交往只会对贾府带来益处,如果贾府蒙难北静王还可以给予帮助。所以贾家抄家与他无关。


第二、忠顺王因为蒋玉菡和贾家产生矛盾,贾府遇难他一定会站对立面

忠顺王府本与贾家没有什么牵连,可是因为宝玉与蒋玉菡(艺名琪官)相交颇厚,琪官出逃后忠顺王府便到贾家兴师问罪,继而和贾家产生了嫌隙。

忠顺王不知他本人如何,但可以从他家长史的为人做派对他的人品和行事有大略的估计。

未及叙谈,那长史官先就说道。

那长史官便冷笑道:“也不必承办,只用大人一句话就完了。

贾政未及开言,只见那长史官冷笑道:“公子也不必掩饰。”

长史官冷笑道:“现有据证,何必还赖?

那长史官听了,笑道:“这样说,一定是在那里.我且去找一回,若有了便罢,若没有,还要来请教。”说着,便忙忙的走了.

忠顺王府家的长史对贾政一点都不客气,客套话都不愿意讲就直接向贾政问罪,而后三次冷笑,最后还说要是找不到人还要上门来兴师问罪。

这一系列的做派可见他对贾家的轻蔑,而且也可以看出其无礼和狂妄,一点都不顾念贾家世代为官,元春尊为贵妃的地位。

可见他根本就对贾府没有顾及,长史这样的态度也暗示了贾家的皇恩并不深厚,他们家并没有什么实权。

忠顺王府的长史官敢在贾家这般嚣张,自然是因为背后有忠顺亲王撑腰,长史带着证据上门、一步步的紧逼、得不到消息绝不会走、还埋下了隐患,谋划和心机都不简单,由此可见忠顺王绝对不是那么简单的人。

为了一个小戏子他根本不至于如此为难贾家,初看不明所以,细想之下他故意找个由头来给贾家下马威的,他的肚量和气度也可见一斑。

长史称忠顺王为老大人,那么他的年岁和官职都不小,他想对贾家使一点绊子简直轻而易举,即便他不主动找麻烦,只要在贾家犯错时随便插上一脚,贾家的灾祸便可想而知了。如果贾家被抄家,他一定是落井下石看笑话的那一个。


第三、贾府被抄家内因大过外因,祸起萧墙怪不得别人

不过说来说去,忠顺王始终只是外因,如果不是贾府自己不检点、不低调办事,也不会让人抓住把柄,贾府最终被抄家,主要原因还在内部。

在外,贾珍、贾赦胡作非为。贾珍把宁府弄的乌烟瘴气,还带着一众纨绔子弟胡闹;贾赦不好好做官,甚至为了几把扇子就可以害得别人家破人亡;贾政当家只做甩手掌柜,贾府的当家人一点都不管事而且还让奢靡之风日盛。

如此骄奢淫逸没有节制和警醒,贾府的灾祸只是迟早的事儿。

在内,邢夫人、王夫人等当家主母为了夺权起内讧不好好打理家事,夜间赌博、吃酒、偷盗等大事不甚在意,反而打着整肃纲纪等名号抄检大观园,让贾府内部人心惶惶,犹如一盘散沙。

探春是贾府最为清醒和明白的一个人,她有一句话说的最好,可知这样的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可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

贾府的根基深厚,外人想要撼动绝非易事,可是自己内部的消耗确实十分可怕的,“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贾府最后被抄家灭族最大的起因还是他们自己。

可惜探春一个闺阁女子都明白的道理,贾府的当家人却毫无知觉,贾府百年基业最终也葬送在这一群败家子孙手里。


少读红楼


红楼梦中贾家最后被抄家,关键人物是北静王和忠顺王。那么贾家覆灭到底因为忠顺王还是北静王呢?说清这个,还要分析下这二王。


【一】

忠顺王是亲王。从他的封号“忠”和“顺”来看,可以代表他是皇帝的亲信。忠顺亲王应该是皇帝的亲兄弟,最是无情帝王家,忠顺亲王能得到皇帝如此信任无疑在拥护皇帝登基上面出了大力,一心一意追随皇帝,是皇帝的忠臣。

忠顺亲王红楼梦前八十回没有出场,只有王府长史在三十三回到贾家向贾宝玉讨要蒋玉菡。贾政对忠顺亲王府的人上门非常紧张。打贾宝玉也因贾宝玉招惹了忠顺王府被认为是给贾家招祸。

贾政对忠顺王的反应表明贾家与忠顺亲王是敌对派系。作为皇帝臣子,却与皇帝的亲信兄弟敌对,足以代表贾家与皇帝的关系紧张,立场暧昧。与皇帝不一条心,贾家与谁一条心?答案是北静王。


【二】

北静王是郡王。当年四王八公这一伙开国功臣之中,北静王功劳最大,别人家早都不是王公爵位,只有北静王还袭着郡王爵。

北静王是郡王,表明他祖宗也是亲王。表明北静王也是皇子皇孙。此点从皇帝御赐鹡鸰香念珠表达的非常完整。鹡鸰香念珠本意是兄弟急难,皇帝用鹡鸰香念珠表明与北静王是兄弟的态度拉拢北静王,就怕北静王反水谋反!换成忠顺王,皇帝根本不需要如此麻烦。

事实上,皇帝的拉拢并不是没有先见之明。北静王确实有大问题。

首先,秦可卿葬礼,没有皇帝圣旨,北静王全副王爷仪仗参加是违规的。

其次,北静王随手将御赐的鹡鸰香念珠送给贾宝玉,是大不敬。

再有,北静王对贾政等说:“小王虽不才,却多蒙海内众名士,凡至都者,未有不另垂青目,是高人颇聚。”北静王此言明显以孟尝君自居,若他没有异心,聚拢那么多人干什么?若他没有异心,为什么做下不轨不法之事?这样的人跟贾家过从亲密,同进同出,才是贾家抄家的最关键因素。



【三】

忠顺亲王与贾家敌对,并不是贾家抄家的关键因素。要知道贾家如果没问题,忠顺亲王不会找到把柄攻击贾家。正因为贾家自己有问题,才给了忠顺王攻击的可趁之机。那么,忠顺亲王抓到了什么把柄?还和北静王有关!

北静王行事不把皇帝放在眼里,身边围拢了一批天下名士,北静王还在家中偶尔扮演渔翁装出一副向往江湖的样子。如此表里不一的行为,更代表北静王有问题。尤其是北静王不遗余力的引诱拉拢贾家,更是让贾家彻底失去了皇帝的欢心,作为皇帝的亲信,忠顺亲王的态度代表了皇帝的态度。皇帝对贾家早都不耐烦了。

贾家对皇帝的态度更是有意思。按理贾元春在皇宫,贾家应该是皇帝的人。可皇帝在北静王参加秦可卿葬礼之前,对贾家不闻不问,贾家没有从皇帝登基中获得任何好处,或许焦大的心情能形容贾家对皇帝的不满。

(焦大)因趁着酒兴,先骂大总管赖二,说他不公道,欺软怕硬,有了好差事就派别人,像这等黑更半夜送人的事,就派我。没良心的王八羔子!瞎充管家!你也不想想,焦大太爷跷跷脚,比你的头还高呢!二十年头里的焦大太爷眼里有谁?别说你们这一起杂种王八羔子们!

皇帝登基贾家没得到任何好处,忠顺亲王这一伙人却都青云直上。贾家眼看着自己败落下去,结果北静王一出手,以出席秦可卿葬礼为示威手段,不排除还打动了丈母娘甄家出身位高权重的老太妃插手,贾元春突然晋升贤德妃。贾家得到北静王一再示好,催生出贾家从龙野心。贾家在贾元春晋升后花光了家底也得不到任何好处。一旦跟随北静王角逐权力,成功了就会成为“黄袍加身”披黄袍的人。那时候的贾家又要鼎盛了。

贾家因为不切实际的幻想,追随北静王,被皇帝联手忠顺亲王,将这些不法不臣的逆臣贼子一锅端!

 欢迎关注:君笺雅侃红楼,每天为您带来更多红楼故事!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80回本

【石头记】周汝昌校订批点本80回本

【红楼梦】通行本120回本


君笺雅侃红楼


因为后四十回彻底斩断了前八十回的伏线,贾府抄家看不到曹雪芹的安排了。但根据前八十回的布线,大体结尾应该是这样的。

我认为,抄检大观园是抄没贾府的预演,这是曹雪芹千里伏线写作方法的体现。抄检大观园伏了以下几条线。

第一,抄检大观园是由淫乱引起来的,宁府是一个大淫窟,故抄宁府在先。

第二,抄检大观园是由邢夫人告发的,抄宁府也应是邢夫人告发的,邢夫人的老弟傻大舅在宁府输了钱,来抄邢夫人闹,邢夫人迁怒贾珍,向朝廷告发了。

第三,抄检大观园直接结果是晴雯病故,抄没贾府,也是黛玉归天之时。曹雪芹不把黛玉推上去,而是推出探春,是黛玉是夕阳,探春是朝阳,借探春之口,道出了千古名言:堡垒最易从内部攻破的。

第四,抄检大观园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脚,王善保家抄出了自己的外孙女司棋。抄没宁府,尤氏告发荣府为甄府藏脏,荣府也抄了,贾赦充军而死,邢夫人也应没好下场。








朵朵佬爷


作为作品中出场最多的两位王爷,忠顺王与北静王赚足了眼球。人们总是猜测,贾府的败落、获罪、抄家,是政治上站错了队,受到某位实权派王爷的连累。

哈哈,别逗了。先不说曹雪芹在文字狱的白色恐怖之下,又有犯官之后的身份,敢不敢在作品中明目张胆地描写政治斗争,就只说两位王爷与贾府的交往,就可以看出他们与“政治站队”有无关系了。

北静王在秦氏出殡的路上相遇,表现十分谦逊,并且与宝玉初见。两人多少有点一见如故,相互欣赏。注意!宝玉平日,是“懒与士大夫诸男人接谈,又最厌峨冠礼服贺吊往还等事”,为什么会与北静王一见如故?

不仅是一见如故,其实在相见之前,就已经思慕很久了,因为听说北静王“才貌双全,风流潇洒,每不以官俗国体所缚”。换言之,北静王与宝玉一样,是不蝇营狗苟于权势的“富贵闲人”,有着相似的人生观与人生追求,才会结下深厚友谊。

除了宝玉之外,北静王与贾府其他人也素有来往。比如年前王府派人给贾珍送来了字联、荷包,贾珍“忙命贾蓉出去款待,‘只说我不在家’。”如果是“政治同盟”,贾珍会这样冷淡吗?

作品中也介绍,北静王不是凭本人的功劳业绩,而是靠祖上的功勋余荫,才做了郡王。这样的出身,加上这样的性格,让这个人注定在政治上没有什么野心。一个没有野心的闲散王爷,怎么会卷入政治斗争,又怎么会连累并不算亲密的贾府?

当然,你非要说北静王在八十回之后性格有了巨大转变,甚至有了谋朝篡位之心,起兵造反,连累贾府——你有你说话的权力,我也拦不住。不过这是你创作的小说,与研究无关了。

再说忠顺王。忠顺王其实并没有正式出场,出场的是府里的长史官。虽然作品中有很多虚撰的官职名目,但长史官的职份,大致还是可以确定的。一般来说,这位职位是王府的标配,替王爷处理公私事务,而不算是朝廷职员。

忠顺王长史官到贾府,很不客气、甚至带些威胁地向贾宝玉索要琪官蒋玉菡,被很多读者解读为对贾府的示威、甚至是敲诈。其实这完全是读书不细的误会,或者别有用心的演绎。因为长史官说得很明白:“我们府里有一个做小旦的琪官,一向好好在府里。”

琪官不是自由艺人,而是忠顺王府的家伎,地位类同于贾府的女戏子芳官或者小厮潘又安。芳官要出家,必须征得王夫人同意;潘又安逃走,“如今打发人四处找他呢”。即使长史官夸张了忠顺王对琪官的喜爱,即使琪官不是忠顺王得意之人,也不可能任由他自由行动、不回家,而坐视不理。

《海上花列传》里就有这么个情节,家人卷逃,主人明知道不可能追回赃来,但“不报官也不行;倘若外头再闯了点穷祸,问你东家要人,倒多了这么句话。”如果家人逃走而坐视不理,主人不光丢人没面子,还有可能闯祸被连累。

忠顺王即使不怕连累,也丢不起这人,更何况还舍不得琪官。所以必须派人寻找。琪官来往的贵族公子哥儿不少,像薛蟠、冯紫英、北静王水溶等。但薛蟠是著名的呆霸王,冯紫英“那一遭把仇都尉的儿子打伤了”,水溶贵为郡王,长史官找他们要人,都多少有点不便。

宝玉则是“银样镴枪头”,连挥拳打人的本事都没有。贾政又是兢兢业业、战战兢兢的小官吏(与忠顺王相比)。去向贾府要人,是最稳当不过的。

忠顺王长史官对贾府不客气,是瞧不起贾府。贾府不管从祖宗、从子孙、从功勋、从能力,哪一点能入得了忠顺王之眼?就凭你家出了个皇妃?笑话!与修建大观园同时,至少有周、吴两家也在修建省亲别墅。王熙凤只有关起门来没外人才敢开玩笑叫贾琏一句“国舅老爷”。皇妃多得是呢,吓唬吓唬老百姓是可以的,忠顺王哪会把你看在眼里?

但是贾政与宝玉,在琪官的问题上,姿态非常之低,几乎是卑躬屈膝了。要说因此得罪了忠顺王府,那真谈不上:已经是予取予求、骂不还口了,这还算得罪,要怎样才不得罪?贾政真要把宝玉捆起来送到忠顺王府门前,一刀杀了,忠顺王会接受吗?那才是示威呢。

八十回中,提到忠顺王,仅此两回,以后再没有出场。即使贾府败落,与忠顺王有关系,至多也不过像 8 7版电视剧里的那样,让忠顺王主持抄家,深化这个跋扈嚣张的权贵形象,而不会由他来陷害贾府。

贾府获罪,与北静、忠顺两王,都没有太深的关系。那么,贾府到底为何获罪呢?

贾府获罪,真的还需要别人连累、陷害吗?王熙凤干涉司法、草菅人命,“以后有了这样的事,便恣意地作为起来”,并不止张金哥与守备之子一件。以后挑唆张华告状,事后自己也意识到是“把刀靶付与外人去的”,“悔之不迭”。安排心腹旺儿杀人,又是一条罪状;旺儿没杀张华,留下后患,坐实了前面的罪状。还有平日的放高利贷之类,不可胜数。

贾赦的事,作品中写得不多。但贾雨村谋古扇而害石呆子家败人亡,贾赦竟然赞同,就可以想见,他平时做了多少以势压人、违法丧德之事。

抄检大观园时,探春提到江南甄家获罪被抄。随后老嬷嬷告诉尤氏:“奶奶且别往上房去。才有甄家的几个人来,还有些东西,不知是作什么机密事。”显然世家好友甄家,把某些不愿被抄没的重要东西,寄存到了贾府之中。如果是违禁违制之物,这更是一条大罪。

贾府本来已经有我多少罪名罪状,只需要一个小小的导火索,就可以引来冰山消融、大厦倾倒。至于元春这位贵妃,无事时锦上添花,真到了获罪之后,她一介深宫妇人,能有力挽狂澜的作用吗?


栖鸿看红楼


北静王与四王八公集团属于皇帝一派,皇上赐给北静王的鹡鸰香念珠就说明皇帝与北静王的关系很好。

“鹡鸰”出自《诗经.小雅.常棣》中一种长寿的神鸟,这首诗表达的是兄弟之情,所以这种鸟后人用来比喻兄弟。这串鹡鸰香念珠,表达了皇帝对北静王的兄弟之情。

忠顺王是太上皇一党。

忠顺王和北静王斗法,结果连累了贾府,贾府成为忠顺王的打击对象。

一件小事就能看出北静王和忠顺王之间的斗争。

有一个戏子琪官,天下闻名,人人都想据为己有。忠顺王先下手为强,把琪官收入王府。北静王不甘心自己的失败,将琪官偷出来,而且赏给琪官不少东西,让琪官在紫檀堡,置了几亩田地,几间房舍。宝玉在冯紫英府里见到琪官时,与琪官相见恨晚,彼此互赠了汗巾,琪官的汗巾就是北静王赐给他的。

忠顺王驾前承奉的琪官私自出走,忠顺王不爽。发现琪官是北静王派人弄走的,还给他买房置地。忠顺王更加恼火便要夺回来。但是忠顺王可不想这么简单的把琪官夺回来,他要一箭双雕,不仅要夺回琪官,而且要瓦解四王八公的联盟。贾府就是集团里的中坚分子,必须先打击贾府。

忠顺王利用琪官,瓦解四王八公集团。

忠顺王先挑软柿子捏。贾宝玉是一个只知道风花雪月的公子哥,没又一点社会经验。如果向贾宝玉要琪官,贾宝玉一定会招出琪官的藏身之地。于是派长史官来到贾府要琪官。长史官一说出汗巾的事情,贾宝玉果然说出了琪官的家庭住址。

贾府出卖了琪官,事情圆满完成!琪官被忠顺王府的爪牙抓走。北静王空欢喜一场,最后人财两空。更让北静王不高兴的是贾府。

贾府应该誓死捍卫北静王,可是贾府却害怕忠顺王,出卖了北静王。以后北静王的战车上,贾府再也不是最忠实可靠的战将了,而是一个可恶的背叛者。四王八公集团内部出现了猜忌,同盟不再牢不可破。

忠顺王导致元春被赐死,贾府被抄家。

后来忠顺王在太上皇的授意下,要剥夺新皇帝的权力,开始剪除皇帝的党羽。抄甄家是为了寻找贾府的罪证。

孙绍祖和贾雨村先后被叛贾府。忠顺王罗织贾府的罪名报告给太上皇。太上皇逼迫皇帝赐死元春 ,查抄贾府。贾府家产全部被没收,爵位被收回,百年基业毁于一旦。

贾府败在中顺王之手。

我是润杨,欢迎关注:润杨的红楼笔记!


润杨的红楼笔记


如果要问贾家被抄没谁起了决定性的作用,那么,我们可以说,忠顺王和北静王都不是。

那是谁呢?书中有四对概念,其内涵和外延基本相同,其中就隐含着答案。这四对概念是:一、双悬曰月的日与月,二、虎兕相逢的虎与兕,三、双瞻玉(御)座的甲和乙,四、书中的当今和帝孙。前三对都是比喻,略嫌抽象也比较隐蔽,第四对就比较具体和明确了。再准确一点说就是,弘历和弘皙以及属于两人的政治集团。一方得到了皇位需要保住,一方失去了皇位想要夺回,围绕这个问题,双方展开了你死我活的较量。

在这场皇族内部的权斗之中,贾家没有置身事外,也没有遵守元春的临终嘱托“须要退步抽身早",而是深陷其中,或主动或被动地占在了帝孙一边。结果帝孙失败,殃及池鱼,弘历必然要对他的敌人逐个清算。忠顺王是站在野牛(兕)或者说当今一边的,但也不过是起一个敲边鼓的作用,没有生杀大权。北静王虽然非常同情帝孙弘皙,但只是暗地里支持,没有公开站队,他绝对不会祸害贾家。北静王的母亲是汉族人,北静王有一半的汉族血统,外祖父家就和贾家住在同一个城市金陵。忠顺王的原型并不是王,而是两江总督。

之所以贾家被抄没,九人判死刑,其余人流放边疆,是因为在抄拣过程中又发现了另一桩罪,这就是藏匿罪产的欺君之罪,而这则是更要命的。什么罪产呢?这就是古扇所指代的一批价值连城的古书画真迹。雨村原型把它偷运到江南,分别由薛家和贾赦收藏。后来流放罪的取消是因为妙玉的捐银和北静王的运作,作者之所以对北静王极尽赞美之词,原因正在这里。(仅供参考)


gaotzy


贾家和皇家的人走得最近的就是北静王,贾家的先祖和北静王的先祖曾一起打天下,是世交,贾家祖先是开国功臣,创立了宁国府和荣国府这两个国公府,并且子孙也是世袭爵位。北静王也是袭的祖上的王位,而且是不降级的那种世袭。由此也可以看出北静王很受皇帝的重视。

北静王出场时年纪和贾宝玉差不多,书里说他年未弱冠,弱冠在古代特指男子二十岁,这说明北静王当时还不足二十。北静王先祖和贾家世代交好,到了北静王这里,他依然遵循先祖的世交原则,并不因为自己是王爷而俯视贾家。书里说北静王,因祖上与贾府有世交之谊,故从未以异姓相见,更不以王位自居。

不但不以王位自居,对于贾府里的老一辈人,他也当作自己的长辈来对待。在宫里老太妃薨逝的时候,贾府和北静王的家属都到宫里去奔丧了,当时因为回不来,所以都住在了临时的行宫里,北静王就和贾家住在了一起。而且北静王住在了西院,贾母等住在了东院。这很不正常,古代东为贵,西次之,北静王身份尊贵,理应住东边,但是他把贾母当作了长辈,宁愿自己降级让贾母住在东院。

由此可见,北静王和贾家的关系非同一般。不但和贾家关系好,北静王和贾宝玉还很合得来,贾宝玉经常到北静王的王府里去做客。贾宝玉是公认的一个比较叛逆的人,他的一些观点和理论和当时的大潮流很不相符,贾政为此经常训他。但是贾宝玉却很得北静王的赏识,而且对于贾宝玉崇尚的老庄哲学北静王也很认可,这也可以看出,北静王其实也不太符合当时的儒家思想。

不仅不符合儒家思想,北静王可能也和贾宝玉一样,经常做一些出格的事儿。像贾宝玉骂读书人是祿蠹,说以死进谏的人是沽名钓誉,这些事儿可能北静王也认同,所以他很可能也经常会有一些出格的举动。在秦可卿葬礼的时候,北静王专门设了路祭来祭祀,而且等灵柩走了以后他才走,这已经有一些不合规矩了。更离谱的是他还送了贾宝玉一串鹡鸰念珠。

这个鹡鸰念珠并不是普通的珠串,是皇帝送给北静王的,诗经里鹡鸰有歌颂兄弟之情的比喻,皇帝送给他这个,是在向他表达手足情深的意思。但是北静王当着众人就把珠串给贾宝玉了,全然不顾是圣上所赐,也不想其中寓意,把贾宝玉和皇帝等同于一种人了。所以这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大有藐视圣上和对圣上不敬的意思。更离谱的是,贾宝玉后来拿这个去送林黛玉了,完全把这个当成了一个玩物。

送珠串只是一件小事,但是由此可以反映出北静王这个人很不按理法和纲常行事,这和贾宝玉的叛逆有点像。所以北静王这种不拘小节的作风很容易招来圣上的不满,还有周围人的排挤。最是无情帝王家,皇家的手足之情永远都掺杂着利益和政治纷争,北静王不管愿不愿意,都逃脱不了这种政治斗争,而贾家无疑是北静王一派的主力。

但是北静王最后肯定是败了的,他的败或许只是政治上受阻了,但贾家面临的却是灭顶之灾。当时众目睽睽之下藐视君王,拿君王所赠之物四处送人,再往严重里说就是欺君了。而贾宝玉不但不觉得不妥,还四处树敌,和忠顺王府去抢戏子,让忠顺王府的管家到贾家跟贾政来要人。很明显贾宝玉只图自己快乐,根本就没有想到其中厉害。

这个忠顺王府很可能就是北静王的对手,贾家一帮人又个个不争气,所以北静王一旦失势,首先遭殃的肯定是贾家。所以贾府的抄家很可能跟北静王的失势有很大关系。一旦败落,从前很多不起眼的小事都会大做文章,而贾宝玉叛逆的性格,和不按套路出牌的做法很容易招来非议。所以他曾经随意赠送的珠串、跟王府争的戏子,最后都有可能成了大逆不道,从而让贾家败得更加彻底。


九瓶乌苏


感觉曹雪芹其实是有意叫读者猜字谜:双悬日月指“明”或者“日月相争”;“虎兕相逢“”指虎牛相争,;“双瞻玉(御)座”指两方争夺皇权;“当今和帝孙”指斗争后大结局时赢了的一方“当今皇上”和输了的一方“当年打天下的老皇帝的孙子”,都是指斗争双方的。应该是“帝孙”指输了的太子,贾家认可的支持的继承人,应该是北静王南安王支持的一方,力量在于朝中,文的;而“当今”是指最终上位的争夺者,忠顺王用军权支持的一方,力量在于军队,是武的。所以贾元春是死于斗争冲突的前线,死于冲突接近见分晓时,直到能罩着她也能罩着贾家罩着“帝孙”的老太后去世,双方才发生了力量的明显变化,胜负终于见了分晓。


爱心如止水52776548


是忠顺王!

第三十三回贾宝玉挨的那次痛打,与两件事有关,一个是忠顺王府的戏子琪官即蒋玉函,因为这个人突然失踪偏又与贾宝玉有密切的关系,人家忠顺王府找上门来要人。

另一个就是金钏之死,因为贾环在贾政面前告了宝玉一状,也许前者更为重要一些。前来贾府的是忠顺王府的长府官,此人态度傲慢、冷漠,似乎不太友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