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總以“解縉猶在”來武斷明朝才子死因,因為朱棣並未想要他的命

首先大家要明白:解縉的死可能不是成祖本意,是紀綱想討好漢王的行為。

解縉被貶是因為他持才自傲、太拿自己當回事為始發點,這就好比成祖表面上稱他為知己,然後解縉便屁顛屁顛的以“皇帝知己”之名,去做與自己身份不相符的事情,甚至是干預皇位接替之內事。但這在一定程度上卻罪不至死,朱棣已將其貶離京城做處理,故而可能是有人在為解縉下套,一個狠毒的生死套。

別總以“解縉猶在”來武斷明朝才子死因,因為朱棣並未想要他的命

解縉被貶的原因

若是說起解縉,人們一定會將其與楊修相提並論,再順大遛的嘲笑他一句“NO ZUO NO DEAD! WHY YOU TRY?! ”

也是這樣順大遛的調侃、以及片面的批判,導致人們會單方面的將解縉之死,像垃圾分類般永遠的壓在了“持才自傲”上。就以客觀角度去評價,解縉的被貶確實與持才自傲有關,但這不是決定性的關係。


別總以“解縉猶在”來武斷明朝才子死因,因為朱棣並未想要他的命


捲入到了“黨爭”的名頭中

《大明王朝1566》中曾有這麼一則橋段,裕王為了防止嚴黨爪牙在浙江胡作非為,於是便派出了譚綸為參軍,入到了浙直總督胡宗憲的身邊。在“毀堤淹田”一事持續發酵後,胡宗憲為了能夠“曲線救國”,於是便向內閣發了一道摺子,後來因嚴世藩對胡宗憲起疑心,摺子便被直接駁回。得知此事後,胡宗憲告訴譚綸:“你來了還不如不來”。

因為在當時,嚴黨和裕王一派勢力不和,胡宗憲是嚴嵩提拔上來的封疆大吏,而譚綸則是裕王差遣的卒子;所以譚綸到了胡宗憲身邊、再加上胡宗憲因“改稻為桑”害怕“遺臭萬年”的所作所為,讓嚴黨、皇帝,以及當時各路勢力認為胡宗憲為黨爭之人。

別總以“解縉猶在”來武斷明朝才子死因,因為朱棣並未想要他的命

解縉也是如此,他擁護太子只是為了能夠希望成祖遵守“嫡長子制度”,從而保障了後朝政權的平穩交接,避免了會出現唐朝時“玄武門之變”手足相殘的可能。可朱棣卻因解縉過度維護太子,導致了他認為解縉為太子一黨的勢力,是黨爭之人;在古時,皇帝有多個大忌,其中較為為刺耳的有兩個,一是外人干預皇權交接、二是官員結黨營私。


別總以“解縉猶在”來武斷明朝才子死因,因為朱棣並未想要他的命


其實,在走到這一步時,解縉還沒有被太祖收押關入大牢。解縉偏偏在朱棣北征的時候私自到太子府和太子見面,這就讓一直恨他牙癢癢的朱高煦抓住了機會,直接在朱棣面前彈劾解縉為:

“伺上出,私現太子,徑歸,無人臣禮!”

雖然後來讓解縉入牢的原因是上奏皇帝引水救民,但朱棣在這時還哪裡會買他的單;就這樣,解縉一個簡單為國家著想(雖然也有想要再次出現在皇帝面前,希望官復原職的意願)的想法,便被朱棣視為多管閒事,並抓住此等機會將他打入大獄。

別總以“解縉猶在”來武斷明朝才子死因,因為朱棣並未想要他的命

紀綱為後路做打算,故意過度揣測聖意

明朝官場講究“三思”,作為錦衣衛總指揮的紀綱不會不心知肚明。他在解縉被貶的問題上,看到了朱高織集團的被打壓,以及朱高煦集團的蒸蒸日上,為此他也在為自己的未來想好退路。

解縉因為擁立太子,所以被朱棣猜測為黨爭之人,將其先貶後關。但解縉提出的“好聖孫”、以及勸阻朱棣繼續擁立朱高織,不要去立次子的言行,惹得朱高煦極為不快;紀綱明白,朱高煦在後來可能便是大明朝的皇帝,可能就會是自己的下一任主子,故而史廖未籍推測:紀綱在送犯人名冊時,只是憑藉朱棣的一句“解縉在焉?”便將其活活凍死,實則是為了他的後路和仕途考慮,目的在於討好朱高煦,在悄無聲息的情況下讓朱高煦對其有某種好感。

別總以“解縉猶在”來武斷明朝才子死因,因為朱棣並未想要他的命

這種操作的好處有三點:

一是:紀綱凍死了讓朱高煦痛恨的解縉,使得皇次子對自己增添好感,如若其在後來上位,自己也不至於會捲入到“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政治漩渦中。

二是:紀綱凍死解縉,讓別人以為自己是心領神會朱棣的意思,實則是給自己披上了一層保護外衣,避免被他人和主子朱棣以為自己是黨爭之人。

三是:紀綱有了“第二點”好處作為前提,即使後來朱高織成為了皇帝,自己也不會被視作“朱高煦一黨”,自己是替皇帝辦事,否定了紀綱就等於是否定了朱棣,所以紀綱的此等做法是兩邊不得罪。

故而,我們若是以另一種角度和線索去看待解縉之死,就會發現當中的種種事情其實並不簡單。

我是史廖未籍,一名愛好歷史的漢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