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既不是生物也不是“非生物”,那它是個啥?科學家也很困惑

自武漢新型冠狀病毒爆發以來,疫情的變化牽動著全國,乃至全世界人們的心,國內外的科學家們都在想盡一切辦法來了解這種病毒。

其實,豈止是新型冠狀病毒,在人類發現病毒的這一百多年來,科學家也一直想搞清楚病毒到底是啥?

病毒既不是生物也不是“非生物”,那它是個啥?科學家也很困惑

病毒沒有生命?

19世紀末,科學家發現有一種行為類似細菌,但比細菌更小的病原體能夠讓人和動物致病,這些疾病可以在動物體間傳播,並造成明顯的生物效應。當病毒進入細胞後,就會變得生龍活虎,它們利用細胞中的物質和能量進行復制、轉錄和轉譯,形成更多的新一代病毒。因此,病毒被認為是生物界最簡單的生命形態。

但是隨著科技的發展,科學家又發現病毒由一個核酸長鏈和蛋白質外殼構成,並沒有自己的代謝機構,更沒有酶系統。一旦離開了宿主細胞,它們就結束了自己“活著”的時間和方式,沒有了任何生命活動。我們都知道,生命體最簡單的要求是一個可以獨立生活、生長和繁殖的細胞。所以在後來的科學界對生物的五種分類(原核生物,原生生物,菌物,植物,動物)中,並沒有病毒的一席之地。

病毒是介於生物和“非生物”之間的一種物質形態,不屬於嚴格意義上的生命,卻具有生命的部分屬性。至於病毒到底是個啥?科學家表示也很困惑,到現在都無法給出一個明確的答案。

病毒既不是生物也不是“非生物”,那它是個啥?科學家也很困惑

病毒比細菌更可怕

其實爭論“病毒是否是生命”並沒有實際意義,在不受物理和化學等條件滅活的情況下,它不存在自然死亡的概念。病毒更像大自然中一段純粹的遺傳代碼,沒有人知道這段代碼從哪裡來,而出現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用盡一切辦法繁殖,耗盡宿主的所有能量,最後殺死宿主。

就算再可怕的細菌,好歹都是一種細胞生物,它們在繁衍的同時也需要生存。有點細菌甚至會為了更好的生存改變自己的生命活動方式,做出對宿主有益的改變。就像人體腸道內的乳桿菌、雙歧桿菌、酵母菌等益生菌落,它們定植於人體的腸道內,維持宿主腸道微生態平衡,發揮著有益的作用。但病毒不以生存為目的,而是以宿主的毀滅和自我毀滅的目的存在,這才是病毒比細菌更可怕的地方。

在現代醫學中,殺滅細菌通常使用的是抗生素,但抗生素對病毒卻完全無效,需要用抗病毒的藥物。事實上,能通過藥物治癒的病毒感染屈指可數,大部分痊癒的病毒感染者都是通過自身免疫系統將病毒清除的。對付病毒,現在最有效的預防手段就是疫苗。

病毒既不是生物也不是“非生物”,那它是個啥?科學家也很困惑

破譯病毒

疫苗是將病原體經過人工減毒、滅活或轉基因等方法制作成可以產生自動免疫系統的製劑。在人或者動物接觸到這種不具有致病能力的疫苗後,體內的免疫系統就會生成一定的有針對性的保護物質。當人或者動物再次接觸同類具有致病能力的病原體時,體內的免疫系統就會依循原有的記憶,製造出更多的保護物質來抵禦致病病原體的入侵。

但是疫苗的研製是有規律的,首先要用動物做試驗,證明疫苗安全後再做人體臨床試驗,最後才能真正問世、商業化量產並投入使用,每一步都需要時間。2003年的SARS病毒已經過去了17年,我們到現在尚未發現對其有效的治療藥物或疫苗。

幸運的是,與17年前相比,我們在生物科技領域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中國的科學家已經成功完成了新型冠狀病毒分離與全基因組測序工作,獲得病毒全基因組序列,全長29847bp。這意味著我們不但拿到了新型冠狀病毒的“大數據”,對他們行動態監測;還能以此為依據,尋找抗病毒藥物突破的靶點,儘早生產出疫苗。

病毒既不是生物也不是“非生物”,那它是個啥?科學家也很困惑

​而我們現在要做的就是少出門,多洗手,戴好口罩,齊心協力戰勝病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