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君能有幾多仇?


問君能有幾多仇?


問君能有幾多仇?


問君能有幾多仇?


仇與恨是同義字,常常聯袂組成“仇恨”,以表達強烈的敵意。

佛經把“仇恨”列為“八苦”之一,病態心理學也認為“仇恨”是一種不利於精神衛生的負面情緒。

曾經有一段很長時間,“仇”具有比“愛”高得多的感情地位,社會成員經常被耳提命陳“不忘仇牢記恨”。

改革開放之後,我們的社會才逐步意識到“愛”比“仇”好。文明進步,除了應該表現在物質生活越來越豐富之外,還應該表現在精神生活“愛”越來越多,“仇”越來越少。

既然如此,每一個有良知的社會成員都有義務給“愛”做加法,給“仇”做減法,而不能背道而馳,給“愛”做減法,給“仇”做加法。

然而,作為一個體育愛好者,本人遺憾地發現, 許多體育節目主持和體育報道作者,偏愛給“仇”做加法,譁眾取寵撥弄戾氣。

遠的不說,就以近日在多哈舉行的2020年國際乒聯世界巡迴賽卡塔爾公開賽有關報道為例。

女子單打決賽在中國運動員陳夢與日本運動員伊藤美誠之間舉行,經過激烈較量,陳夢以4:1獲勝奪冠。這場並不是特別重大的勝利,在有的體育節目主持口中和體育報道作者筆下,卻被演繹為“復仇之戰”。諸如《0:1落後4-1逆轉衛冕,陳夢100%滅伊藤美誠為丁寧復仇》《陳夢4-1血虐伊藤美誠,給丁寧復仇成功》《解氣!陳夢4-1逆轉伊藤美誠,直落四盤太霸氣,為丁寧復仇》為題的報道,不一而足。

其間的邏輯是,在半決賽中,伊藤美誠勝了中國隊長丁寧4:0,其中一局為11:0;“簡直在侮辱中國女乒球員”,因此陳夢之勝就是為丁寧“報了一箭之仇”。

其實,運動員之間哪有什麼“仇”可言呢?遵守相關規則投入比賽,盡情釋放自己,爭取最大限度的勝利,既是踐行體育精神,也是對對手的尊重。負者如果因此仇恨勝者,那就不可理喻了。

強烈呼籲,今後在包括乒乓球在內的一切體育轉播解說和新聞報道中,要堅決摒棄“仇”和“復仇”之類字眼。這種表達不符合體育精神,有違對手之間關係的實際,也有害社會成員心理衛生,潛移默化甚至會增加社會戾氣。

別以為這是一種無傷大雅的修辭比喻,這類解說和報道的超高人氣充分說明深受其害的巨嬰有著驚人的比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