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解“疫”

當前,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已到了最緊要的關頭。作為一名許慎文化學習者,從《說文解字》的角度談談"疫"字,以期讓更多人對"疫"有更全面的認識。

"疫",通行《說文解字》"大徐本"(北宋徐鉉等校定)將其釋作:"民皆疾也。從疒,役省聲。""小徐本"(徐鉉之弟徐鍇的《說文解字系傳》)釋作:"民皆病曰疫。"兩個版本對"疫"的解釋不盡相同,籠統地講,"疾"和"病"並無明顯區別,但細分,在古代"病"的程度要比"疾"重。"疫"是形聲字,"疒(nè)"作形旁,表示其意義跟疾病有關;省去"彳(chì)"的"役"作聲旁,表示其讀音。本義指人大都被傳染上疾病。引申指癘病、癘鬼,泛指病。

為什麼"疫"跟疾病有關?先從其形旁"疒"說起。"疒",今天稱"病字框",在甲骨文和小篆中是一個獨立的字。甲骨文"疒"字大多是左邊為床,右邊為人,有的字形在"人"旁還有表示血或汗的小點,會意指人生病臥床;小篆"疒"左為"爿(pán)",表示床,右上邊演變作"一",《說文解字》說,"疒"像人有病痛而倚靠休養的樣子;通過對"疒"的溯源,我們認為,楷書"疒"左為"爿"的省寫,右上的"亠"為"人"的變形。"疒"本指疾病,自然由"疒"組構的"疫"就跟疾病相關了。《說文解字》"疒"部下轄102個字,這些字的意義都跟疾病有關。

再談"疫"的聲旁"役"。後代"疫"的聲旁有省去"彳"的,也有不省的。許多學者認為,"疫"的聲旁"役"不僅表示讀音,還兼表示意義。東漢時,比許慎稍晚的劉熙所著《釋名》善用"聲訓"探究字源,就是取聲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來解釋字詞的意義。《釋名》:"疫,役也。言有鬼行疫也。"這裡"役"是什麼意思?查閱《說文解字》:"役,戍邊也。從殳(shū),從彳。,古文役,從人。""役"本指戍邊。由戍邊引申指戍卒、發兵,由起兵動眾泛指因事興起徒眾者。《釋名》用"役"意在說明"疫"這種病的傳染群體大。楊樹達在《釋疫》中以"易"訓"役","古音役、易同在錫部。易,延也"。又舉多處文獻用例證明"易"表示延易、延及。他說"延易即今語之傳染也。病以延易而民皆疾,故謂之疫也。"他們對"疫"的解釋在甲骨文卜辭中找到了源頭。甲骨文有多處卜問疫病是否蔓延、王是否染上傳染病的記載,其中表示疫病的"疫"多作"(役)",與《說文解字》古文"役"的寫法相合,亦凸顯了利用《說文解字》考釋甲骨文的重要價值。清代王筠《說文解字句讀》、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疫"條均注引晉代《字林》"病流行也"。可見,傳染性是古人對"疫"的基本認識。古人認為,"疫"本又作"疢(chèn)"。《說文解字》:"疢,熱病也。從疒,從火。""疢"是會意字,由表示疾病的"疒"和表示溫熱的"火"會意。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其字從火,故知為熱病。" "疫"從病理上講,是一種熱病。

為什麼會發生"疫"?古代有很多論述,我們無須談荒誕不經的鬼神論、星宿論,僅從清代桂馥《說文解字義證》中探尋"疫"的產生原因。《說文解字義證》"疫"條注引《禮記外傳》"天以一氣化萬物,五帝各行其徳,餘氣留滯,則傷後時,謂之不和,而災疫興焉",還引曹植《說疫氣》"此乃陰陽失位,寒暑錯時,是故生疫"。天地四時運行的不協調是生"疫"的根本原因,這種觀念是樸素而客觀的。該書又引述《禮記·月令》"孟春行秋令則民大疫"等觀點,說明古人已經注意到了遵循自然規律安排社會生產的重要性。書中還提及以酒祭祀、吞食小豆等除"疫"做法,反映了古人對"疫"病的認識和探索。

從漢字及其闡釋中能得到哪些戰"疫"的啟示?從"疫"的造字理據上看,傳染性是"疫"的最大特點,戰"疫"的最好辦法是阻斷傳染;從"疫"的病原醫理上講,它是溫熱病,要重視利用中醫辨證施治;從"疫"的產生根源上說,它牽涉人與自然關係的協調問題。我們只有樹立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敬畏自然、尊崇自然,按照自然法則生產生活,做大自然的朋友,人類與自然才能和睦相處、和諧發展。

(作者系漯河市政協調研室副主任、河南省文字學會許慎文化研究會副秘書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