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一品大員出差,如果被暗殺或投毒,意外死亡,會有什麼後果?

豔陽雪


中國封建歷史上欽差鮮有被暗殺的,尤其是一品大員。其實封建時代,吏治還是相當腐敗的,而且也有不少的皇帝會派出欽差大臣或者類似的專員前去察查,那麼為什麼會很少有大臣被暗殺呢?雖然說鮮有被暗殺的,但是還是有個例,等看了這個朋友們也許就知道暗殺欽差的後果了,也就知道為什麼不敢暗殺欽差了。

這件暗殺欽差的事件就是清朝時期的四大冤案之一的《淮安奇案》。而主角就是李毓昌。

(李毓昌畫像)

李毓昌是嘉慶年間的進士,但因為沒有實缺,他只能在江蘇巡撫衙門候缺。就在這年,山陽縣(也就是今天的淮安)發生了水災,嘉慶下命賑災,為了防止貪汙,李毓昌就被派到山陽縣負責查賑,而山陽縣令王伸漢則是大肆貪汙。

為了防止事情敗露,王伸漢於是對前來查賑的10名官員都進行了賄賂,包括李毓昌。而這10人皆收受了王的賄賂,唯獨李毓昌拒不接受。不僅如此,李毓昌還極力投身於查賑之事,事必躬親,並且查出了王伸漢的貪汙之事。這讓王伸漢極為恐慌,王伸漢不得已再次對李毓昌進行賄賂,沒想到還是被李毓昌嚴辭拒絕,而且李毓昌還將王伸漢痛罵了一頓,道:

為官之道貴在清廉,攫取饑民之口食非民之父母所為。對剋扣賑銀之事任公自為之,在下實不敢自汙以欺天也,然我必呈之上臺,以救生民於水火,以正朝廷之律令!

李毓昌這一番言語可謂是振聾發聵,完全劃清了與貪官王伸漢的界限,而他的嚴辭拒絕也徹底使王伸漢失去了通過賄賂來擺平他的耐心。於是,一個謀殺李毓昌的計劃開始了。
(嘉慶皇帝影視形象)

王伸漢買通了李毓昌的三個僕人,然後在李毓昌喝的茶水中下毒,李毓昌中毒後,又將李毓昌勒死,事後做成了自縊身亡的樣子。可惜就是這麼一個清正廉潔、剛正不阿的好官就這樣死在了歹人之手,實在是可惜。

事後王伸漢又買通淮安知府,對李毓昌自縊定了案,事情似乎就這樣結束了。結果在第二年春天的時候,李毓昌的妻子在丈夫的遺物中發現了血衣以及寫著“山陽冒賑、以利啖毓昌,毓昌不敢受,恐上負天子”之類的話,這使得李妻開始懷疑丈夫的死並不簡單,於是決定開棺驗屍。果然發現,李毓昌乃是中毒而死。李毓昌的叔父立即趕赴京城告狀,得知此事的嘉慶極為惱怒,當即下令徹查此案。
(嘉慶皇帝畫像)

皇帝親自下令,事情果然辦得快,案情也迅速大白於天下,並由嘉慶親自批示,對涉案人員做了以下懲處:

罪魁禍首山陽縣令王伸漢被處斬立決,同謀淮安知府則被處絞刑,出賣李毓昌的三個僕人皆被凌遲處死,而首犯僕人更是被押解到李毓昌的墓前被凌遲處死,以祭奠李毓昌。同時,兩江總督鐵保、江蘇巡撫汪日章、均被革職並流放烏魯木齊,另外和李毓昌一同前去查賑的9名官員也被革職查辦。

罪魁禍首被殺是罪有應得,而貴為封疆大吏的兩江總督與江蘇巡撫居然受牽連以致都被革職並且流放,由此可見暗殺欽差的結果是極為嚴重的。因此如果一品的大官出差被殺,事情可能會極其嚴重,直接參與者輕則滿門抄斬,重則罪及三族、九族,而當地的官員皆會因為保護不力或者不作為而被牽連問罪查辦,從這個事件就可以推測一二。


小祁說歷史


古代一品大員出差,如果被暗殺或投毒,意外死亡,會有什麼後果?小姐姐來給您解答。

對於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搞清楚什麼是“一品大員”。隋唐時期,太師、太傅、太保、王爵、太尉、司徒、司空、國公等都是一品;宋前期一品的有尚書令、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開府儀同三司、驃騎大將軍等;而清朝時太師、太傅、太保、光祿大夫、大學士、協辦大學士、建威將軍、領侍衛內大臣等都是一品。縱然有很多職位我們不知道具體是做什麼的,但這些一品官員的一個共同特點就是,他們都是皇帝身邊地位極高的人,例如曾國藩。

(窮秀才成為一品大員的曾國藩)


既然如此,如果他們出差遭遇暗殺或投毒意外死亡,那麼會有什麼後果呢?

歷史上就有這麼一位大員被殺的事例。嘉慶年間,淮安發生水災,嘉慶帝在知道這件事之後,趕忙撥了20萬白銀賑災。但實際上到百姓手裡卻是極少的一些。於是,嘉慶帝委派李毓昌徹查此事,當地的知縣知曉以後就想賄賂李毓昌。但李毓昌為人很是端正,並沒有接受知縣的賄賂。

(李毓昌出差圖)


後來李毓昌查清了真相,準備回京稟告。但當地知縣買通其家奴和護衛,將李毓昌給毒死了。李毓昌的夫人後來在丈夫的遺物中發現了他生前整理的那些證據,便讓仵作仔細驗屍,才發覺他是死於中毒。

嘉慶帝知道後特別憤怒,下令嚴查。最後當地的所有貪官都被處死,並把他們的心臟給挖出來,以此祭奠李毓昌。而他的家奴和護衛同樣全部被處死,當地總督以及江蘇巡撫也因為辦事不利,最後被免官發配到了新疆。從此事件中,我們也不難看出他們被殺害後的後果。

(嘉慶帝)

1. 首先,古代一品大員不會隨便出差,如果出差那麼肯定是受皇帝的指令,奉命做事。那麼此時,如果一品大員被暗殺或投毒,意外死亡,那麼一定會引起皇帝的重視。這種暗殺行為無疑是和皇帝作對,會被皇帝認為是一種“謀反行為”,皇帝肯定會全力調查清楚,因為這不僅是一個官員的死亡,在這背後可能隱藏了一場政治危機。所以那些護送他的護衛們基本上逃不掉死亡的命運,先是會被酷刑審問,即使查不出什麼,他們也必死無疑。作為一品大員的貼身護衛,他們最清楚其行程安排,若說與他們無關,誰又會相信呢?

2. 一品大員出差卻被殺害,在皇帝看來這無疑是在挑戰皇室的權威。若其幕後的指使者被捉住,肯定是要被斬首示眾的,以示皇帝的龍威。這都算輕的了,還很有可能面對的是滿門抄斬、滅九族這樣處置。除了這些兇手外,當地的地方官肯定也難逃厄運,也會受到處分,亦或因此丟了職位。

(地方官受處分)

3. 一品大員因出差而死,皇帝不會坐視不理。為了安撫其家人,肯定會在其死後封官加爵。追封他的職位,給他安排好葬禮等一切後事。其次就是這一品大員這麼重要的位置不能空著,皇帝定會安排其他合適的人選。

其實,在這些官員被殺害的背後,都是有一定的利益關係的,當一方的利益受損,那他們被殺害也是必然的。這其中的道理也是不言而喻。


小姐姐講史


在古代只要不是亂世,國家的治安還是很不錯的。針對朝廷大員的刺殺並不多見,刺殺成功的更少。

這裡有清朝的兩個刺殺案例,看看刺殺清朝的朝廷大員有什麼樣的後果。

兩江總都馬新貽被刺

1868年,慈禧任命馬新貽為兩江總督,取代曾國藩,主管三省軍政要務。馬新貽在兩年裡,對湘軍進行了載軍,對湘軍背景的哥老會進行了打擊。

1870年,在總督府門口,張文祥假意求見,馬新貽在兵丁簇擁的情況下,被張文祥暴起一刀刺中,不治而死,引起朝廷震動。 很明顯,馬新貽被刺,是因為動了湘軍的蛋糕但是。

這麼大的案件,慈祥也給予足夠重視,案件審理卻一拖再拖,中途換了好幾個主審。最後卻以“張文祥是太平太國餘孽尋仇”為結論,將張文祥開胸破肚了事,大事化小,草草結案。

愛新覺羅.良弼被炸

良弼作為“清末五傑”之一,清皇族宗社黨的帶頭大哥。在辛亥革命後,堅決要求清廷組織力量與革命軍決一死戰,堅決反對清廷退位,屬於滿清皇族中的鷹派。

毫無疑問,良弼是辛亥革命後,清帝遜位、南北議和的絆腳石。1912年,革命黨人彭佳珍潛伏了良弼家附近,待到良弼議事回家時,彭佳珍點著炸彈衝向良弼。彭佳珍當場炸死,良弼被炸掉一條腿後,醫治無效死亡。

這時的清朝朝廷,已經沒了主心骨,良弼之死,也沒人追查原因、追究責任。反而門為爆的發生,嚇壞軟骨頭的滿清皇族,十來天后,清廢帝宣佈退位。良弼這個口碑不錯的漢子,就那樣死的不明不白。

一般說來,古代作為朝廷大員,一個個都養尊處優,護衛力量必不可少。個人仇殺的情況不多,所以針對朝廷大員的刺殺,往往參雜了政治因素,最後的解決往往是政治方式來解決。

爾朱少帥


堂堂朝廷一品大員,位高權重,為朝廷樞紐,一般的人都是見都見不到,但是若出現被人謀害的情況,一般會有什麼樣的後果呢?其實歷史上真實發生過朝天一品大員被殺刺客暗殺的情況,但是後果卻絕然不同。

在1870年7月26日,清朝晚期,堂堂的兩江總督兼通商大臣,大清王朝的一品大員,盡然在校閱士兵操練射箭回官署的路上,被刺死亡,這就是晚晴著名的四大奇案之一的“刺馬案”。刺馬案發生後大清帝國的實際統治者慈禧怒不可遏,要求嚴懲並抓出幕後黑手。

刺殺馬新貽的人叫張汶祥,當天在馬新貽去官署西側箭道校閱士兵操練射箭,結束後步行回官署,剛走到門口,張汶祥的人從旁邊突然衝出來,馬新貽以為張汶祥想要告狀的樣子,誰知道張汶祥近身後突然抽出刀來刺向馬新貽,刺中了馬新貽腋下,次日,馬新貽因傷重不治身亡。

朝廷命護督將軍魁玉嚴審張汶祥,張汶祥的供詞反覆變更。過後魁玉與張之萬繼續複審,最後上奏供詞大意是:“張汶祥曾經是太平軍,後來又暗通海盜,馬新貽任浙江巡撫時,捕殺南田海盜,張汶祥的同黨大多被殺,妻子為人擄掠。馬新貽到寧波閱兵時,張汶祥遞呈控拆但沒有被受理,因此而懷恨在心,並沒有人指使他,請以大逆定罪。”

朝廷對這樣的供詞當然不滿意,又派刑部尚書鄭敦謹會同新任兩江總督曾國藩複審,結果還是不了了之,最後以張汶祥暗通海盜圖謀報復定案,張汶祥被凌遲處死,並殺其子。

馬新貽被刺案的背後一定有人支持,不然一個堂堂的國家一品大員,誰敢輕易傷害,而這個幕後主使就是湘軍。江寧是湘軍攻下來的,兩江一直被湘軍視為私地,他們在那裡經營了數年,但是馬新貽的到來很明顯動了湘軍的利益,所以湘軍採取了這種極端的手段。馬新貽被殺後,朝廷立即派曾國藩出任兩江總督,以維持兩江的穩定。

雖然有很多人懷疑是曾國藩,但是從整個事件的過程分析,曾國藩極有可能並非“張汶祥刺殺馬新貽案”的幕後主使,而是其弟------湘軍總督曾國荃,但曾國藩顯然知道是其弟和湘軍集團所為。然而此案關乎曾氏家族和湘軍集團的聲譽、威望,也害怕如若揭穿此案可能會牽連出更多的劣跡、更多的人,引發全面崩潰,因此曾國藩不得不曲為遮掩,並想辦法消除後患。

由於馬新貽案背後的勢力涉及到湘軍,而湘軍的實力當時還很強大,所以這個案子也是不了了之,最後僅僅處死了張汶祥及其家人。

相同的情況,還發生在中國盛世唐朝,只不過此時的唐朝已經不是盛世,而是逐漸走向衰敗。在唐憲宗時期,公元815年6月3日,報曉晨鼓敲過,天色未明,大唐宰相武元衡即啟門戶,出了自己在長安城靖良坊的府第車門,沿著寬一百步的道路左側行進,赴大明宮上朝,剛出靖安坊東門,被躲在暗處的刺客射滅燈籠遇刺身亡,同時上朝的副手裴度同樣遇刺受傷。

這一幕被大唐寫實詩人白君易記錄下來,當時武元衡是唐朝宰相,由於唐朝宰相的品級都比價低,屬於三品(唐朝一二品都為虛職),但是其實際權力相當於後世的一品大員,刺殺朝廷宰相的兇手很快被查出來,幕後主使為平盧節度使李師道。

由於安史之亂之後,藩鎮割據嚴重,各地藩鎮在財政上自收自支,不向朝廷交稅,且在人員繼承上,自己決定,無視朝廷指令,可以說,一個藩鎮就是一個獨立的國家。所以唐憲宗時期想進行整治,而唐憲宗的主要幫手就是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此二人主張鐵腕削藩,觸及了各地節度使的利益,所以遭到節度使記恨,而被殺害。

武元衡被殺,裴度受傷,各地節度使以為唐憲宗會暫緩削藩,可惜他們打錯算盤,唐憲宗繼續推行削藩,並且裴度傷愈之後也積極促成皇帝削藩。最終裴度出班請命,親自督戰。在裴度的監督下,戰役屢戰屢勝,且在十月生擒了吳元濟。過了一年,朝廷開始向山東的李師道用兵,也是大獲勝利。

唐憲宗與裴度完成了武元衡未完成的遺願,也幫他報仇雪恨,為唐朝迎來了一個小中興。

這兩個朝廷大員被殺的背後都是有利益集團的衝突,普通人根本做不到刺殺一品大員,而刺殺一品大員的後果就要看背後集團的實力,湘軍實力大,朝廷不敢動;而山東節度使實力弱,最終被朝廷打敗。


帝國烽火


一品大員那都是朝中皇帝最倚重的大臣,能爬到如此高位的人,可以說個個都是身手不凡,過五關斬六將過來的,想殺這種人談何容易。

再說了他們可都是皇帝的人,整天和皇帝見面打交道的。若是有人敢動他們的話,那就是在太后頭上動土,在摸老虎的屁股,在打皇帝的臉。

試問若是真的有人敢殺他們,不用說後果你肯定也可以想的到的。不能說是滅九族吧,只要是牽涉到殺害一品大員的人,毫無疑問肯定都會死無葬身之地的。

中國歷史上,封建帝制王朝,兩千多年的時間裡,真的沒有幾個人敢算計殺害這麼重要的人的。

當然了像這樣的事,也不能說沒有發生過,至少嘉慶年間,還真的發生了這種事情。

可能當時的官員是吃了豹子膽,要麼就是他們沒見過世面,在當地橫行霸道慣了,以為殺個把朝廷命官,上面應該不知道的。

這就是典型的幼稚,知道自己為什麼是小官,一直升不上去嗎?

說白了就是智商有限,把事情想的太簡單了。

我們說一下當時的具體情況,當時南方淮安一代發生了大水,很多百姓都因為災情顆粒無收。

這時候他們要想活命,就只能靠朝廷的救濟了。

國家發生了這種事情,嘉慶皇帝當然是最著急的人了。

於是,他就往這些地方撥了二十萬兩白銀的救濟款。但是,這些救命的款並沒有全部到達百姓的手中。

銀子從國庫裡出來,經過各級政府的剋扣,最終到達人民手中的銀子,只有一萬兩白銀。也就是說十九萬兩的白銀,都被官員給扣掉了。

你說這事幹的,看來真的是把皇帝和百姓當成白痴來看了。

百姓沒有錢,就沒有飯吃,沒有飯吃就容易聚眾鬧事,這件事真的搞到了嘉慶那裡。嘉慶得知真相之後,十分的震怒,真的是反了,太沒有枉法了。

於是,嘉慶就派了一品大員李毓昌親自去調查這個事情的前因後果。

能被嘉慶皇帝派出去,幹這麼重要事的人,當然是嘉慶十分倚重的人了。再說了這件事調查出來也不難,找幾個百姓,幾個小官一問,就水落石出了。

李毓昌很快就把這件事的前因後果給弄明白了,他把了解的事情,都記錄了下來,想回去報告給皇帝。

原來這些銀兩基本上都是被當地的縣丞給剋扣了。

李毓昌一來調查,縣丞害怕了。

這件事若是真的被皇帝知道了,那他的人頭還能保住嗎?

所以縣丞就想收買李毓昌。

人命關天的事情,李毓昌怎麼可能通融,所以,李毓昌毫不留情的拒絕了他。

縣丞一怒之下,就用重金買通了李毓昌的奴才和侍衛。就是這兩個李毓昌最信任的人,在李毓昌的食物裡投了毒。

李毓昌用完膳,就一命嗚呼了。

當李毓昌離奇的去世後,縣丞通知李毓昌的家人來收屍。就是在他家人給他收屍的時候,李毓昌的妻子發現了他調查這件事,整理好的文件。

當時這些文件就是在李毓昌的兜子裡裝著呢,縣官他們殺人之後,根本沒有堅持李毓昌的兜裡的東西。

李毓昌的妻子覺得李毓昌死的很蹊蹺,她就上報皇帝,要給李毓昌驗屍,看看他究竟是怎麼死的?

這一查原來是被人毒死的。

所以,嘉慶下令就把相關人員全部給抓了起來審問,沒幾天調查人員就把事情的經過給搞明白了。

然後嘉慶皇帝就下令把縣丞,李毓昌管家和侍衛等人全部給處死了。


漢史趣聞


古代一品大員出差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欽差大臣,手握皇帝的信物代天子巡視各方,如果發生意外比如被暗殺或者投毒的話,那後果可能有一大批人都得跟著陪葬!或許很多人覺得不可能,但是試想下皇帝安排的人被殺了,不就等於在向皇權挑戰嗎?那為了杜絕這種情況,就只有痛下殺手,毫不留情。
(一品文官仙鶴補服)

一品大員出差前的準備

現在我們也經常能聽到官員到地方視察工作,基本上都要清場。這不是為了排場,而是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同時也是防止潛在的安全隱患。封建社會時期並不像現在這樣的法治社會,治安情況很亂。大臣們上朝身邊都帶著一大幫的侍衛,特別是即將朝代更替的時候。所以當皇帝要求大臣出差的時候,準備工作就必須做好。

那麼怎麼做呢?先八百里加急告訴沿途地方官什麼時候出發,大概什麼時候能到。同時皇帝還會給大臣配好侍衛,以防不測。做好了這些後,大臣往往還要攜帶自己的親信一同前往,不是說對其他人不信任,而且本著小心駛得萬年船的目標,如果大臣全程都好,那大家都好,但是中途發生了意外,那結果可不是簡簡單單的結束的!
(一品欽差出差場景)

大臣發生意外會有以什麼後果結束?

作為皇帝的代言人如果病逝的話,那還好說,畢竟生老病死,人之常情,比如清朝禁菸的林則徐,他就是死在了出差途中,皇帝也未追究其他人的責任。但是如果大臣出差過程中被殺,那麼皇威震怒,天下都有大亂之象!

  • 隨同護衛必須死

如果一品大員死了,但是護衛沒死。在將護衛關起來後嚴刑拷打,逼問是否是其害死。如果是護衛串通外人做的,最嚴重就是凌遲處死,挖心挖肺。如果是護衛保護不周,大臣被殺,那麼護衛也得一同赴死。畢竟皇帝挑選的這些個護衛首先身手都不錯,不說一個對付幾十個,至少一個對付幾個沒有問題。如果因為疏忽導致了一品大員被殺,那麼就是辜負了皇帝的信任,戰死的侍衛皇帝會榮譽嘉獎並侍衛後代享受榮華。但是如果沒死的話,皇帝還是會賜死。所以很多時候當有人威脅到欽差大臣時,侍衛只會拼命,因為從離開京城,侍衛跟欽差是在一條船上的人。

  • 地方官一直到布政司,巡撫等(相當於現在的省長,省委書記)都要論罪

這條處罰是非常重的,甚至有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後果。首先地方官肯定逃不了瀆職之罪,因為地方官的安全工作沒做好,沒做周密。接下來一層層往上查,最高查到布政司都得論罪流放等。歷史上在嘉興時期,還真的發生過這樣的事情!

嘉慶年間,淮安水患,嘉慶撥款20萬兩,但是災情並沒有改變,於是皇帝派李毓昌作為欽差大臣調查,當李毓昌調查出部分官員貪汙的情況想要回京告訴嘉慶,不料被害死。最後嘉慶知曉了原因,十分震怒,最後當地的所有貪官都被處死,當地總督以及巡撫也因為辦事不利,瀆職,最後被免官流放新疆,基本上都逃脫不了被折磨致死的命運!
(李毓昌被害發生地-淮安府)

  • 與被害的一品大臣有接觸的都要關起來

這點不難理解,只要沒找到真兇就都是嫌疑犯,而為了防止兇手逍遙法外,只有一個辦法就是全部關起來,哪怕是一品大臣喝酒的茶樓,打過招呼的人。當真相大白的時候,該放的放,該抓的都要論罪。

最後想說的是,在封建社會皇權至上的時代,一般人都沒這個膽子去害出差中的一品大員,結果肯定是自己受盡折磨而死,如果不定還會連累九族。如果真的有這樣的人,那真的是自私的人!


歷史每日說


古代一品大員出差其實並不容易死。

首先,一品大員出行到當地,地方官員會全面戒備,保護大臣安全。如果有匪徒刺殺,地方官員將被第一批扣押審問,然後緝拿兇手,最後在懲治大員身邊的護衛人員。

當案件審理結束後,兇手是必死無疑,而護衛人員因護衛不利也會被全部處死。當地官員如果有參與案件中,也會被處死,沒有參與的全部是革職,治失職之罪。


1808年,淮安發生水災,五萬百姓流離失所,嘉慶立刻下撥二十五白銀救災。不想料到受災百姓每人只分到一二錢銀子,此事讓嘉慶怒不可遏,於是派李毓昌為欽差徹查此事。

當地官員得知欽差來此查辦此事後,想賄賂李毓昌等人。但李毓昌拒絕受賄,當地官員就買通李毓昌家奴,在飯菜中下毒將其毒死。

李毓昌的夫人見到丈夫屍體時,覺得有蹊蹺,便讓仵作細查。最後真相大白,李毓昌是被當地知縣王申漢等人害死,嘉慶怒極,親自批示處死當地所有貪汙官員。將他們刨心挖肺祭奠李毓昌,而參與此事的家奴全部凌遲處死。

從此事我們可以得知朝廷對欽差大臣的重視,一旦他們出事,那後果是非常嚴重的。


古代欽差大臣出外辦公會有幾個安全保護措施:

  1. 出門軍隊保護,還有死士貼身防備。

  2. 在出差過程中戶部、禮部、吏部、兵部等會安排妥當。

  3. 當地官員會安排私人武裝、江湖俠客幫忙護衛

  4. 吃飯時會讓家奴先嚐試,發生中毒先死的也是家奴。

如果真的發生意外,後果非常嚴重。

其一、按當時法律,所有戰死的護衛、隨從一律嘉獎為烈士,而活著的護衛則一律斬首,這是預防護衛在危機時候棄主逃跑,同時也鼓勵護衛奮勇護主。

其二、發生案件的地方,所有的州、牧、郡、太守、府衙等三品以下七品以上的官員全部就地免職並送刑部受審。然後會有另外一個手持尚方寶劍的欽差大臣過來審理案件。被關起來的官員就算沒參與案件,也會被判失職之罪,政治生涯就此結束。

其三、一旦被查實案件指使人是誰,不管此人成不成功,必定會被誅殺九族。

在這樣的保護措施下,一般人接近不了欽差大臣,且犯罪成本太高,很不划算。殺害欽差大臣、一品大員是欺君罔上,公然對抗皇權,除非你有能力推翻皇權。


大國布衣


當官能做到一品大員(相當於正國級)這一級別,用現在的話來說,幾乎就是皇帝朋友圈裡“互相點贊”的人了。刺殺這樣的人,一定會引起皇帝震怒。

在古代,哪些官員可以被稱為一品大員呢?

文官有:太師、太傅、太保、丞相、司空、司徒、司馬等等官員;武官有領侍衛內大臣、九門提督(從一品)、將軍、都統、提督等等在京軍職。

清朝大貪官和珅,就是領侍衛內大臣,負責調度皇帝的警衛侍從,級別為正一品;而電視劇裡常常與和珅作對的紀曉嵐,官職則是協辦大學士,相當於皇帝的智囊團,級別才為從一品。

如果一個人想要刺殺一品大員,就要按照和珅、紀曉嵐這樣級別的人行刺。可以想象,刺殺一品大員有多難!

難,從來不代表不會發生;在中國,自古不缺少為民請命的人。

中國封建王朝最後一位被刺殺的一品大員,當是滿清皇室最後一位有氣節的男人——宗社黨領袖、禁衛軍協都統良弼。

1912年元旦,孫中山在南京宣佈中華民國成立。

此時,延續了近300年的滿清王朝,仍然沒結束統治。對於中華民國的成立,滿清皇室內部在各種外部勢力的施壓下,逐漸分為兩派:一派主和,也就是皇帝退位讓與民國;一派主戰,與革命黨死拼。

1月12日,良弼等人成立“君主立憲維持會”,也就是宗社黨,組織一支忠於滿清皇室的“敢死隊”,決定與革命黨人決一死戰。

然而,僅僅過了半個月(1月26日),良弼遭同盟會殺手彭家珍刺殺,兩天後,重傷不治身亡。臨終前,良弼發出哀嘆:

“炸我者,英雄也。我死,大清遂亡!”

良弼的遺言,無疑是在肯定革命黨的“正確”,同時否定滿清統治“氣數已盡”。那麼,氣數已盡的滿清,又是如何處理良弼這位“一品大員”的被刺呢?

當時的滿清皇室,主持人乃是末代皇太后隆裕。她被慈禧雪藏宮中幾十年,從未接觸過政事,一上臺,就遇到關乎“滿清命運”的大決戰,她拿不出一丁點兒主意。在戰與和的問題上,她始終搖擺不定,她的智囊團提不出一個有效提議。

就在隆裕太后左右搖擺之際,良弼遇刺身亡的消息,傳到紫禁城。

通常,帝國的一品大員遇刺身亡,而且死的還是拱衛京畿的禁衛軍都統,作為帝國最高統治者,怎麼也得發一份慰問電才對。

儘管良弼只是皇帝的打工仔,打工仔沒了,皇帝大不了換一個就行。可是,良弼遇刺的消息,完全沒有引起隆裕等皇室高層的悲痛。他的死,並沒有阻止隆裕太后的決定,在他死後半個月,宣統皇帝頒佈退位詔書,大清滅亡。

良弼的家屬既沒有得到任何撫卹,兇手彭家珍因當場炸死,皇室也沒有繼續追究刺殺者的責任。

於是,這位一品大員的死,就這麼不了了之。

清朝中晚期,發生過多起刺殺一品大員的案例,最有名的,當屬“刺馬案”——

張汶祥刺殺兩江總督馬新貽一案。刺馬案引起慈禧太后震怒,她親自下懿旨調查事件真相,可是,調查了一年半之後,仍未果。最後,慈禧太后不得不“遺憾”地下令,處死刺客張汶祥,此事亦不了了之。

為何如此多的刺殺事件,清室都不調查個水落石出呢?

慈禧明白,敢如此明目張膽地刺殺朝廷親命一品大員、而且還得逞的人,其背後的勢力,定然不可小覷。這股勢力,甚至可以和皇室對抗,如果不能妥善解決,後果必定不堪設想。

比如說,良弼遇刺案,背後的真兇是革命黨人;刺馬案,背後的真兇極有可能是湘軍首領曾國藩的弟弟曾國荃。

如果是太平天國運動之前發生這樣的案子,清廷定有能力將其查個水落石出。可惜,清廷連自己都難顧,又何及這些一品大員?說到底,他們不過是一群高級打工仔罷了,能查出來最好,查不出來,清廷亦無損失。

以上,是在封建王朝國力衰退時期;若是在國力鼎盛時期,比如說漢武帝時期,南越國王在背地裡說了一個漢大臣安國少季的壞話(莫須有),就引得他率2000人跨數千裡將其滅國……

故而,一品大員的臉面,就是皇帝的臉面,皇帝有能力管的時候,一定會管的。


祗樹


古代一品大員出差被暗殺或者投毒意外死的概率能用1%形容,幾乎不會出現這類情況而死,唯一的兩種死法就是,諭旨下令處死,另一種就是謀反串位改朝換代,不然幾乎很難死,為何難死,因為一品大員就如同當今的副主席官職,屬於國家級幹部,就好比當今般,誰見過哪個國家的副主席橫死,沒有吧!

如果真出現了那1%的概率而意外死亡,後果可謂是不可想象,這是在打皇帝的臉,如果一個朝廷連一品大員都守護不了,可以想象這個朝綱腐敗多亂了。

一品,不是任何人能任,能任者皆是皇帝欽點的,例如一品中的少師、少傅、少保、太子太師等等一系列,暗殺肯定會觸怒龍顏。

那歷史是否有一品大員被暗殺過 後果又是什麼?

答案是,有,清朝1870年8月就出現過一次著名一品刺殺案,兩江總督馬新貽曾蒞臨金陵校閱場射箭訓練,仗著自己藝高膽大以及品銜應該無人敢於刺殺,但事實卻是,在他回去的路上遭人鳴冤近身後被刺身亡。

當時的他並非一品大員,而是二品,死後朝廷才授予少保,也就是一品,最後的結果是朝廷當時動盪,為了權力平衡並未勞力傷財徹查到底,更沒牽連任何有關人士,他這一死,可謂是“含冤而亡”。

一般正常一品大員受皇帝喜歡,而且站位也是以皇帝為主這種,不會被暗殺,暗殺的後果按當時律法,重者株連,輕則不死也流放,前提是案子被人為操縱,有人背鍋,不然皆難逃重則。


探索歷史奇聞


欽差出巡被弄死了,有啥後果咱不曉得。但史書記載了古代一皇帝,在其鼎盛期被弄死事件,這後果還是蠻嚴重的

那是很久以前,距離今天大約有一千六百多年了,事情發生在東晉

晉朝大家都曉得,算是中國史上最憋屈的大一統王朝,憋屈到都沒幾個人願意提。西晉成立之後,除了開國帝王司馬炎,其他繼任皇帝都是死於非命。比如老二晉惠帝司馬衷,被他叔叔司馬越毒死了;比如老三晉懷帝司馬熾,讓人攻破都城鴆殺了;比如老四晉愍帝司馬鄴,讓人攻破陪都,逮走殺了……

上面幾個皇帝死的都憋屈,但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也沒什麼好說的,筆者提的被弄死皇帝,不是他們

317年,西晉滅亡後,晉朝宗室弟子司馬睿,在江南世家支持下,於南京建立新的政權,叫東晉,也開啟了世家門閥共治時代

在東晉存在的絕大部分時間裡,皇帝就是一個擺設,或者叫人形圖章。王家衰弱,庾家起來了;庾家衰落,桓家又上了;桓家衰弱,這又冒出一個謝家……

皇帝憋屈啊,但也就這麼過了六七十年

終於,上天也看不下去了,在362年,讓司馬家生出一個高絕人物,史書記載:帝之在孕也,李太后夢神人謂之曰:“汝生男,以"昌明"為字。”及產,東方始明

這個高絕人物,就是孝武帝司馬曜,字昌明

以淝水擊敗前秦功勳,和他兄弟司馬道子攜手,掌控了朝堂,掌控了東晉軍政大權,成為兩晉自司馬炎之後,唯一一位實權帝王!

史書記載:孝武登朝,奸雄自消

這樣一位帝王,要是被暗殺、投毒,意外死亡會發生什麼後果呢?他還真就這麼死了

公元396年,司馬曜和寵妃張貴人喝酒娛樂,酒酣之際,司馬曜開玩笑說,美人已經長到被廢的年齡了……

史書記載:貴人潛怒,向夕,帝醉,遂暴崩

至於後果,史書也有記載:不推其罪人

無人因此獲罪,死了白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