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痛苦,都是因為不能“活在當下”:活在當下,不是口號是能力

閱讀時間:10分鐘

所有痛苦,都是因為不能“活在當下”:活在當下,不是口號是能力

早晨起床,我發現梔子花開了,確切的說:是正在開,剛剛開。見此情景,我心裡先是高興,畢竟我已經足足等一個多月,才等到這顆花苞的綻放,但緊接著,我的心情便由晴轉陰:一朵花的綻放時間只有短短几天,那豈不是意味著很快這朵花就要凋零了嗎?

心情急轉直下,從短暫的高興迅速滑落至沮喪和擔憂。幸運的是,幾乎是在同一時間,我覺察到了自己的"妄念"。於是趕緊調整心態,從無意識的妄念,轉向有意識的覺察。當跳出"自我"並以"第三隻眼"觀察自我時,我清晰的看到了自己"無法活在當下"的現狀。

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樣,都把"活在當下"當成自己的人生信條,但是真正做到的人卻寥寥無幾。是什麼阻止了我們活在當下?活在當下的意義又是什麼?如何才能真正活在當下?這一系列的問題構成了我的思考,並有了這篇文章。

接下來圍繞剛才的三個核心問題,我將就"活在當下"這個話題展開討論。附上本文思維導圖,以便有更為清晰和直觀的印象。


所有痛苦,都是因為不能“活在當下”:活在當下,不是口號是能力

1. "活在當下"的意義:與"客觀真實"保持深度鏈接

不管是從心理學的角度,還是從現實的角度,活在當下最根本的意義在於:與真實發生鏈接。這短短的7個字蘊含著深刻的意義——因為尊重真實是改變和自我發展的唯一基礎

正如托馬斯·摩爾所言:對一個人最好的治療,便是拉近他與真實的距離。事實上,我們每個人都以為活在真實的世界裡,但我們以為的"真實"只不過是自己戴著主觀的濾鏡看到的真實,距離"客觀的真實"還有很遙遠的距離。從這個角度說,一個人的認知與"客觀的真實"距離越近,越意味著接近真相,也就越有改變和發展自我的可能

之所以要強調"活在當下",有以下幾層意義。

第一,"活在當下"注重的是當下的感受、當下的觀察、當下的分析,是基於"事實"的,而不是基於"幻想"的

,所以,它是直觀而具體的感受,是切切實實的解決問題,它意味著能夠對事情有真正改善和解決。

關於"事實"和"幻想",可以舉個例子說明。比如我感覺自己很不自律,經常一刷抖音就能連續刷幾個小時,所以我想改變這種現狀。在這個事件裡,"事實"是:我對刷抖音成癮,因為刷抖音這個行為背後滿足了我潛意識裡的很多需要——比如逃避現實的困難,不願意去做"應該做的事"等等。而"幻想"是:我有改變自己的願望,並沉浸在自己已經克服抖音上癮的毛病併成為學霸的想象。

可以覺察一下自己:在下決心改掉某個毛病時,是否常常花了很多時間在"成功以後"的想象裡?而現實情況卻是沒有任何實質性的改變,如果是這樣,那麼這段沉浸想象中的時間,其實就是被荒廢掉了。換言之,這段時間,我們並沒有活在當下。

第二,受到人的本性的限制,我們常常把時間放在追悔過去或幻想未來上,但卻很少能夠沉靜於當下、眼下的事情。這樣的結果是導致我們的時間和精力全部被無意義的事情所消耗。所以,我們應該學會真正的活在當下。

稍加覺察,就會發現我們經常活在"後悔——幻想"的循環中,比如後悔今天又刷了一天抖音,然後幻想明天開始就成為一個高度自律的學霸....當把時間全部用於這些毫無意義的事情上面,就意味著錯失了真正改變自我的可能。

第三,之所以難以活在當下,是因為感覺到"當下的苦",但其實"當下的苦"主要來自對"當下"的錯誤的"解讀"之上只有真正活在當下,才能習慣於在"當下"尋找快樂,以此來代替從"對未來的幻想"中尋求快樂

所以,活在當下的本質,是與真實的世界發生鏈接,以我自己為例,在花苞開花之前,我焦急的等待,總盼望能早點開花——這時,我沒有活在當下,而是活在未來的想象之中,並因為這種期待而給我帶來了焦慮的心情。在開花之後,我又一次活在對未來的憂懼之中——擔心花開不了幾天就會敗落凋零,這同樣使我活在了對未來的憂懼之中,而不能享受當下開花的美麗。

這就是典型的沒有活在當下的表現。

正如埃克哈特·託利所言:"通常,當下所產生的痛苦都是對於現狀的抗拒,也就是無意識的抗拒本相的某種形式"。


所有痛苦,都是因為不能“活在當下”:活在當下,不是口號是能力

2. 難以"活在當下"的根本原因:在當下,自戀常常受損,所以我們需要"逃跑"

為什麼我們都說要活在當下,但是卻總是知行難合一呢?阻止我們難以活在當下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呢?

我認為最根本的原因,在於難以打破自戀。換言之,自戀像一堵高牆,阻礙著我們和真實世界發生聯繫

① 拆除“自戀”的高牆

埃克哈特·託利在他的著作《當下的力量》中說:無數互相矛盾的念頭以及圍繞著這些念頭的種種努力,構成了我們的"小我",我們太執著於"小我"之中,"小我"就成為了一堵無形的牆,阻礙我們內心深處的"真我"和外部世界建立真實的聯繫

埃克哈特·託利所說的"小我",也就是心理學中所說的"自我",也就是佛家所講的"我執",它們都是同一個意思。所表達的,

都是對於"自戀"的追求

控制感,是最核心的自戀。也可以說,我們都有妄想控制世界的妄念。

比如說我關於花苞的自戀。它的邏輯是這樣的:當花苞還未開花的時候,為什麼我會因此焦慮,並認為等待太過漫長——甚至有些不耐煩呢?答案在於:花苞開花本身是梔子花的自然規律,換言之,植物的花苞需要多久才能綻放,是由植物本身決定的,而我雖然在意識層面知道這個規律,但在潛意識裡,卻妄圖獲得花苞開花的掌控感——即我在潛意識裡,希望花苞按照我希望的時間綻放。顯然,對我來說,一個月的時間太久了,所以我會等的很不耐煩。

不耐煩會產生痛苦的感覺,正是這種痛苦,讓我無法活在當下。要麼逃避不再看它,要麼沉浸在對"開花"的幻想中,逃避真實的、沒有開花的現實。

這種試圖掌控開花的潛意識,埋藏著非常深層的、難以覺察的自戀。如果從未接觸過心理學,可能理解以上內容會有一些困難。但是可以先把這個內容納入到自己的體系,然後再慢慢的覺知。

以此類推,我們就可以知道生活中那些焦躁的父母在管理孩子的過程中為什麼那麼不耐煩?為什麼那麼狂躁?原因在於,孩子沒有滿足他們的自戀要求,沒有按照他們潛意思裡的願望/秩序,這嚴重的激發了他們自戀受損的挫折感,所以,他們非常惱火。

舉個例子,一個家長輔導孩子算術題,家長認為很簡單,也自認為已經很耐心的講解了,所以孩子"應該"聽懂了,再做類似題目時,就"不應該"錯了。結果,家長髮現孩子依然不會做,依然做錯,ta就勃然大怒。這是因為,孩子的做法打破了家長的幻想,打破了家長認為事情"應該"發展的軌道,所以這種勃然大怒,本質上是家長自戀受損的表現。

當然,很多家長意識不到這是自己的問題,反而還會把責任推給孩子,認為是孩子不認真聽所以才激怒自己——這是家長不能為自己負責的表現。

正因為我們太執著於自己的掌控感,所以就會對客觀的世界產生很多"妄念"

——我希望ta是這樣的,我希望自己是那樣的.....這些妄念,就構成了我們的幻象,隔離了自己與客觀真實的距離,使我們遠離當下的真實


所有痛苦,都是因為不能“活在當下”:活在當下,不是口號是能力

② 破除“小我”的執念

自戀受損的本質

,其實就是自我在潛意識裡妄圖掌控外界的願望沒有實現造成的挫折感。我們常常會將自己的思維和想法等同於"我"本身。所以,當思維/想法沒有實現的時候,"我"就感覺自己受挫了。

舉個例子說明其中的邏輯:我想要讓花按照我的意願開放,它實際開放的時間比我想象中開放的時間慢了很多,所以"我"就覺得難以忍受了。後來,我又想要讓花一直開下去,但是當我意識到這是不可能的時候,"我"就沮喪了。

當一個人把自己的那些妄念/想法/思維等同於"我"這個人的時候,當想法不能實現,也就同時意味著"我"這個人失敗了。所以,ta的情緒就出現波動了。

從這個角度說,"小我"的本質其實是一種幻象,它的本質,是把"我"認同為某樣東西(比如思維/想法等),當這些東西消失或破滅時,也就意味著"我"消失或破滅了——這就是自戀受損的根源。

所以,避免自戀受損的關鍵在於,將"我認同的某些東西"和"真正的我"區分清楚。

"真我"的本質是一個客觀存在,是不以外界評判為轉移的內容,其基本價值是恆定的;而"小我",則是一個很容易受到外界干擾的東西,它很容易消失,會隨著外界的評價而發生轉變。

理解這一點,對於現實中的個人成長意義非凡。舉個例子,在日常生活中,"我"是不是經常"以物喜,又以己悲"?比如,今天掙了100塊錢,"我"就很高興,今天丟了100塊錢,"我"就很沮喪;或者今天張三誇讚了我,"我"就很得意;李四罵了我,"我"就很生氣?

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我把自己的"真我"等同於"他人對我的評價/我有多少錢"等一些列的標準——當"我"符合這些標準時,我的自戀就得到了滿足,心情愉悅,反之,則憤怒沮喪。

所以,一個人的標準(評判)越多,越認可自己的思維,其自戀越容易受損,並因此產生負面情緒,從而逃離當下(真實的世界)


所有痛苦,都是因為不能“活在當下”:活在當下,不是口號是能力

3. 從4個角度出發,真正做到"活在當下"

如何和真實客觀的世界保持鏈接,如何做到真正意義上的活在當下,如何脫離自我防禦(逃離當下)的限定?我想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① 深刻覺察潛意識裡的"妄念",不斷把自己從幻象中"拉回來"

在所有的努力中,我認為覺察最為重要。就像我今天舉的這個例子,如果我沒有覺察的能力,怎麼可能意識到自己又一次活在了當下之外?

所謂覺察,其實就是保持一份理性,在"自我"之外,對自我進行觀察和分析

當我們沉浸在自我的感受和思維的慣性中時,常常犯錯而不自知,但如果抱持這一份覺醒之心,就很容易看到自己的問題所在。

我國著名的心學家王陽明在總結自己的軍法要義時,曾說了八個字:"此心不動,隨機而動"。他說的"此心不動",就是指我們不要被自己的各種"妄念"所控制

所謂"妄念",從精神分析的語言解釋就是潛意識。在難以覺察的潛意識的支配之下,我們內心一刻不得安寧,總是處於一個念頭接一個念頭的轟炸中。為什麼我看一個花也會產生那麼多的妄念?這是因為在潛意識裡,我的自戀問題太嚴重了,我無時不刻不想獲得自戀的滿足——當然,這種認知是建立在深刻的自我覺察的基礎之上。

我們常常以為,自己的行為是受意識層面的某些想法而採取的行動,但實際上,

是我們沒有被覺察到的潛意識在支配著我們的行為。正如榮格所言:"潛意識正在操控著你的人生,而你卻誤以為那是命運"。

從這個角度說,覺察的意義就在於"將潛意識意識化",也就是抓住那些真正影響我們的潛意識,然後深刻的剖析它背後的內容,這樣,我們的人格才能得到根本的發展。才能真正做到活在當下。


所有痛苦,都是因為不能“活在當下”:活在當下,不是口號是能力

② 祛除評判性思維,把"我的標準"和"真我"區別開來

埃克哈特·託利在《當下的力量》中說:"當下所產生的痛苦都是對現狀的抗拒,從思維層面來說,這種抗拒以批判的形式存在,從情緒的層面來說,它又以負面情緒的形式顯現","痛苦的程度,取決於你對當下的抗拒程度以及對思維的認同程度。"

所以,評判性思維是造成我們痛苦,並遠離真實客觀世界的障礙

做到這一點,需要認知的更新迭代,同時也要深刻的覺察和認知自己的幻覺被打破時的恐慌與憤怒

比如說,我看到花等了一個月還不開,就感覺很晦氣,不高興——這種情緒我需要深刻的覺察,為什麼花不開,我要晦氣?這背後是在恐懼什麼?憤怒什麼?

經過深入的覺察,我意識到在我的潛意識裡,有一個評判的聲音,或者說有一個根深蒂固的標準——一朵花從花骨朵到開放,差不多一週就應該完成了,如果超過這個時間,就是"不正常"的——請注意,更關鍵的地方來了:這個"不正常",表面上看是說開花不正常,但是在我的深層潛意識裡,是因為"我"對花養護的不好,所以它才遲遲不開花,而且根據我以前的經驗,很多梔子花即使結了花苞也可能會因為種種原因掉苞,如果花苞掉了,那說明"我養花的水平很差",或者再說的深一點:說明"我很差勁!"——這種對自我價值被貶損的恐懼,才是我不耐煩的最深層、最核心的原因

換言之,我的自戀,讓我把自己的價值和一朵花開不開聯繫到一起,並因為恐懼這朵花不開,則意味著我養花不好,我不好,而對花沒有及時開放,憤憤不已。

這是隱藏的多麼深層的自卑與自戀,這背後是我對於自我價值的評判性思維,可謂深入骨髓。


所有痛苦,都是因為不能“活在當下”:活在當下,不是口號是能力

③ 克里希那穆提的方法:不做任何抵抗,任由念頭自然的流動

印度哲人克里希那穆提說:"唯一重要的是點亮你自己心中的光",而他建議使用的方法,就是不做任何抵抗,任由念頭自然的流動。當心中的念頭(妄念)像平地驚雷一樣挨個炸裂完成之後,真相自然會映現。

這是一種非常困難的方法。因為每個人的心理防禦機制都會"保護"我們逃離現場,所以,能夠接受自己呆在原地,靜靜地等待真相浮出水面,是對根深蒂固的自我防禦的挑戰

但是根據我的經驗,它非常有效,能夠幫我們深入的進入潛意識,進行深刻的覺察。

我由一朵花的覺察深入到"對自戀的維護",再到原來這一切都是出於保護自己"我不能錯,我不能是壞的"自我信念的執著,從而再一次深刻的認識到了自己根深蒂固的自卑(低自我價值)......這個過程,就是"不做任何抵抗,任由念頭自然流動"的結果。

就像手心裡的沙子,越想抓得緊,流失的越快一個道理,對於內心深處潛意識層面的恐懼,越讓自己放鬆、自然,它就越容易被"捕捉",當我們看清了它的真面目時,就意味著它恐怖的面具被撕下來了

完成了"潛意識意識化"的過程,我們的內心也就得到了療愈。


所有痛苦,都是因為不能“活在當下”:活在當下,不是口號是能力

④ 放棄過去的經驗,深刻的擁抱"不確定感"

這一點至關重要。

把潛意識裡的內容意識化之後,還需要轉變內心的信念——我們的很多深層次的恐懼,都在於過去,真正讓我們無法活在當下的原因,是死死的抓著過去的經驗不敢撒手,所以不能真正的活在當下

進一步解釋這段話的意思:之所以不能活在當下的最為關鍵的核心在於:之所以無法活在當下,總是無意識的活在過去,是因為在潛意識裡渴望"重複快樂"以及"逃避痛苦",但是關鍵來了——我們渴望重複的是"過去的快樂",而逃避的也是"過去的痛苦"——雖然從意識層面我們知道過去的已經不可能再複製,但在潛意識裡,卻仍然希望不斷的重複過去的快樂經驗和逃避過去的痛苦經驗。

還以梔子花為例。為什麼我會恐懼,不允許"我是錯的"、"我沒做好"?根本原因是:在我過去的經驗裡,如果我錯了,或者沒做好,將得到自己無法面對的懲罰,出於對懲罰的恐懼,所以我無意識的對它死死抓住不放。

但真實的實際呢?即使梔子花真的沒等到開花,花苞就掉了,又怎麼樣呢?沒有人會因此懲罰我,我的恐懼其實不來自於現實層面,而來自於潛意識裡對過去經驗的重複

如果我能意識到這一點,並耐心的告訴自己:不用怕,這都是過去的經驗,如今我不會因為梔子花而被懲罰,那麼我就會遠離痛苦了。

再舉一個例子。比如說有的人失戀後非常痛苦,無法走出來。這其實也是因為在曾經相愛的時光裡,體驗過美好的感情,並且在早年的經驗裡,對於父母和自己的分離,有過非常深刻的心理創傷。但是如果清醒的認識到,過去即使再美好也已經是過去式了,以及曾經幼小的自己體驗過"分離創傷",也不意味著今天分手會造成同樣的傷害——因為曾經的自己是弱小的,如果和父母分離則意味著無法生存,而現在的自己是一個成人,完全有能力獨立生存

當把這層意念修通,就會明白自己的痛苦和對過去的懷念,其實都沒有活在當下


所有痛苦,都是因為不能“活在當下”:活在當下,不是口號是能力


寫在最後·】

活在當下——是一個非常、非常深刻的話題。短短的四個字,基本上囊括了心理學的真諦。幾乎所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創傷,都可以用這四個字來進行解讀和療愈,區別在於每個人對它理解的深度。

重新回到梔子花,我在意識到自己的問題之後,寫下了一段話,其中有這樣一句:"花未全開、全月未滿,當下現在,才是最好的時候啊",所以,只有真正活在當下,才能真正體會到當下的圓滿。

活在當下,不僅僅是一個願望,更是一種能力


我是“有夢想的唐糖”,天蠍女,感性與理性並存,厭惡偽、毒雞湯,熱衷深度剖析,專注個人成長。享受直面真實的“痛”與“樂”。熱愛心理學,望以個人微小之力為火種,燃心理學之大火。歡迎互動,歡迎點贊,歡迎打賞,歡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