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有性和《瘟疫论》

在人类历史上,瘟疫是一种十分重大的自然灾害,几乎各个民族都受到过瘟疫的侵害。我国历史上有记录的瘟疫也是多不胜数,而明代更是瘟疫危害比较严重的时期。根据一些统计数据,明代共发生瘟疫187次,整体呈现一个上升的趋势,在明末,瘟疫灾害则达到了顶点。

在这种背景下,促使当时的人们积极摸索救治瘟疫的方法,并形成了一些比较有特色的瘟疫救治思想,其中对瘟疫救治理论贡献最突出的就是吴有性了。

吴有性和《瘟疫论》

吴有性画像

吴有性,字又可,是明末江苏吴县人,是"瘟疫学派"的创始人。1642年,崇祯15年,全国瘟疫横行,南北直隶、山东、浙江等地发生瘟疫。吴有性亲历了每次疫情,积累了丰富的资料,根据治疗经验,撰写了《瘟疫论》一书,对疫病提出了许多新的认识,开创了我国传染病学研究的先河。

当然,古人的认知程度有限,不能与现代的认知水平和医学体系相比,但是作为几百年前的古人,对待瘟疫的一些看法和经验还是值得推崇的,我们不能一概而论的认为古人只懂得迷信而不知道一些科学的方法。

吴有性和《瘟疫论》

瘟疫论

《瘟疫论》中将瘟疫的病源归结为"戾气",因为古人是无法认识到病毒这种看不见的存在的,所以无非是个名字而已。关于瘟疫的传染途径,《瘟疫论》认为有两个"邪之所著,有天受,有传染",所谓天受就是指通过自然界的空气感染,而所谓传染就是指通过接触患者而被感染。此外,《瘟疫论》还认为,戾气感染人体后,只是具备了使人致病的可能性,但被感染者不一定都发病,即使发病也不全是马上发作,这是因为戾气的感染量和被感染者的身体状况不同所决定的。身体健康,就能虽受感染而不发病或者晚发病,只有戾气过于强大或者人体衰弱的时候才容易发病。书中是这么说的"凡人口鼻之气通乎天气。本气充盈,邪不易入。本气适逢亏欠,呼吸之间,外邪因而乘之。昔有三人冒雾早行,空腹者死,饮酒者病,饱食者不病,疫邪所著又何异耶!若其年气来之厉,不论强弱,正气稍衰者,触之即病,则又不拘于此矣。其感之深者,中而即发,感之浅者,邪不胜正,未能顿发,或遇饥饱劳碌,优思气怒,正气被伤,邪气始得张溢"。由此看来,《瘟疫论》中对瘟疫的认识还是很准确的。

吴有性和《瘟疫论》

补注瘟疫论

而关于瘟疫的种类和发病的不同,《瘟疫论》中也有描述"是气也,其来无时,其着无方,众人有触之者,各随其气而为诸病焉。其为病也,或时众人发颐,或时众人头面浮肿,俗名为大头瘟是也;或时众人咽痛,或时声哑,俗名为虾蟆瘟是也;或时众人疟疾,或为痹气,或为痘疮,或为斑疹,或为疮疥疔瘇,或时众人目赤肿痛,或时众人呕血暴下,俗名为瓜瓤瘟,探头瘟是也;或时众人瘿痎,俗名为疙瘩瘟是也。为病种种难以枚举,大约病偏于一方,延门合户,众人相同者,皆时行之气,即杂气为病也。为病种种,是知气之不一也。盖当时适有某气专入某脏腑、某经络,专发为某病,故众人之病相同。"总的说来,就是认为戾气有不同的种类,所侵犯的脏器部位不同所引起的疾病各有不同。

吴有性和《瘟疫论》

温病患者

《瘟疫论》还认为,使人和禽兽致病的戾气是互不相同的,使各种禽兽致病的戾气也是互有区别的,其原话是这样的"至于无形之气偏中于动物者,如牛瘟、羊瘟、鸡瘟、鸭瘟,岂但人疫而己哉!然牛病而羊不病,鸡病而鸭不病,人病而禽兽不病,究其所伤不同,因其气各异也。"这种观点在古代来说是正确的,但是到了现代,一些变异病毒的出现,不同物种间也有发生传染的可能性了。例如近年来出现的禽流感,也会使人感染,并且具有致命性。

吴有性和《瘟疫论》

发斑战汗

《瘟疫论》中还总结了一些治疗瘟疫的原则,比较重要的有三点:及早治疗、因人因病制宜和抓住发病的原因。关于及早治疗和因人因病制宜原则,《瘟疫论》中是这么说的"大凡客邪贵乎早遂。乘人气血未乱,肌肉未消,津液未耗,病人不至危殆,投剂不至掣肘,愈后亦易平复。欲为万全之策者,不过知邪之所在,早拔去病根为要耳。但要量人之虚实,度邪之轻重,察病之缓急,揣邪气离膜原之多寡,然后药不空投,投药无太过不及之弊"。而关于抓住发病的原因的原则,《瘟疫论》中说"今时疫首尾一于为热,独不言清热者,是知因邪而发热,但能治其邪,不治其热,而热自己。夫邪之与热,犹形影相依,形亡而影未有独存者"。

吴有性和《瘟疫论》

温病学派

总体上来看,《瘟疫论》对瘟疫的论述已经是十分全面的,虽然从认识上还存在着一些局限性,但这是300多年前的时代,以那个时代背景来看,这已经说明当时对传染病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而且对后世的影像也是非常大的。其创立的瘟疫学说系统的论证了温热病学,并形成了独立体系,对我国古代医学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