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有哪些细思极恐的细节?

娱乐鑫火


对于那些看完小说的人来说,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里已经没有什么可以当成细思极恐的东西了。

我在这里给大家剧透一下。

李必的老师何执正是幕后大BOSS。

狼卫们只是想炸毁长安城,而何执正要做的,是杀死圣人以及当朝宰相,然后让太子顺利即位。

龙波和鱼肠是执行这项任务的前锋。

其中龙波和张小敬是认识的,两人同属于第八团成员的幸存者之一,可谓是生死之交的好兄弟。

龙波原名叫萧规,当年烽燧堡之战后,张小敬、闻无忌一起去了长安,萧规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可回到家乡,萧规发现亲姐姐一家都死了。他姐姐是被县丞给奸杀的,县丞害怕事情败露,遂全部灭口。

萧规报官,但官官相护,最终他自己也被赐死。此时的萧规彻底爆发,把整个县衙的人通通杀死,一个没留。

萧规的遭遇其实和张小敬很像。

闻无忌的女儿闻染很美,永王无意中发现了她,起了色心,但永王还是比较克制,并没有强取豪夺。

永王的手下看出主人心思,为讨主人欢心,于是也弄得闻染家破人亡。那时还是不良帅的张小敬正在外面执行任务,没能给予保护,回来后才大开杀戒。救出了闻染,自己也成为了死囚。

所以闻染和龙波一样,是恨死了唐朝官员。

张小敬深明大义,他以唐朝百姓的安危为准。

结果必定会和龙波、何执正对撞。

目前《长安十二时辰》的剧情来到中段,狼卫一案马上了结,张小敬查案过程落入水中不知去向。

从现在开始张小敬的处境开始堪忧,各方势力都想拿下他,尤其何执正。

何执正本打算让李必停止查案,撤回张小敬的职务,但李必不听。李必觉得,狼卫的背后还有另一股更大的势力。

显然何执正已经不能掌控局势的发展。

接下来就该蚍蜉们上场了。蚍蜉是此次任务的中坚力量,他们奉命闯入靖安司,控制住了李必。

随后靖安司被接管,张小敬的通缉令也紧急发出。

此时的张小敬正在暗中查案,一步一步走向真相。

给张小敬传递消息的望楼,在李必被抓后,不久便告知张小敬务必小心,千万不要再回靖安司。

李必的手下檀棋为救张小敬,赶紧去找太子帮忙,但太子没有应允。迫不得已,檀棋只能冒死面见皇上,幸亏半路遇上闺蜜杨玉环,在杨玉环的帮助下,圣人决定免去张小敬的通缉令,让他继续追查炸长安城的真相。

等到张小敬接近真相的时候,龙波作为蚍蜉的首领,已经快要完成任务了。

在上元节灯会的当晚,张小敬在灯塔顶楼和龙波相见。他一眼就认出龙波就是萧规,萧规复仇已走火入魔。为救长安百姓,张小敬只得谎称要和萧规一起干大事。

但事到如今,为时已晚,灯塔依旧被炸,一部分长安百姓依旧没能幸免于难,圣人和杨玉环也被萧规擒住。

千钧一发之际,张小敬和萧规“同归于尽”了。

当然不是真的同归于尽,张小敬是主角,光环在那。不过萧规没那么幸运,临死之际他告诉了张小敬真相——真正的凶手和策划者是何执正和他的儿子。

一切真相大白。

由于张小敬破案有功,他被无罪赦免,之后和檀棋结为夫妻,过上了幸福的平淡生活。

而靖安司在几年后宣布解散,李必带着他的拂尘继续当起无欲无求的道士。

以上。

简单写了下小说的内容(比较碎片化,还有诸多精彩),必须指出,和剧情有无重叠,还得待电视播出后进行对应。


禾蔚风车


长安十二时辰终于完结了,百无聊赖就说下自己对幕后金主以及圣人打压太子的看法吧。

“阙勒霍多”大Boss是徐宾,个人认为幕后金主乃是太子本人。剧中有两条线索有所指明:

1.萨珊金币

萨珊金币第一次出现是搜捕龙波家,而徐宾也拥有大量萨珊金币。龙波的萨珊金币很可能来源于徐宾。萨珊金币多流通于西域以及突厥,徐宾作为户部八品吏员,而且长安不能流通萨珊金币,那徐宾手中的萨珊金币只能来源于西域或者朔方。而且萨珊金币很可能就是“阙勒霍多”的资费大头。考虑灯楼机关资费,何孚卖房所得应该满足不了,这是其一;其二,就算可以满足资费,干嘛给佣金不直接给唐币而是萨珊金币呢?既然金币来源于西域或者朔方。那么就引入第二个线索——灵武。

在进入灵武线索前,我对网上有朋友说金主是安禄山,原因他是粟特人也曾在突厥部落呆过,会有萨珊金币。我的观点是可能性不大,天宝元年,安禄山已任平卢节度使,他的地盘是河北北部和辽宁南部,远离对突厥作战的主战场,因此萨珊金币来源于安禄山可能性不大。再说士为知己者死,按徐斌心性,怎么会为安禄山办事?

2.灵武

灵武又称灵州,朔方节度使一般又叫灵武节度使灵州节度使。旧历(开元)二十九年,王宗汜担任朔方节度使,次年(天宝元年)兼任灵州都督。王宗汜与太子有八拜之交,而且灵武是太子试行徐宾税法的地方。而在安史之乱爆发后,太子也是在灵武称帝。由此可见,朔方已经是牢牢控制在太子手中。

综合萨珊金币以及灵武这两条线索,基本可以指明太子是幕后金主。

说完幕后金主,我也想聊下圣人打压太子的看法。

剧中,太子似乎处处被林九郎打压,朝中官员多是林九郎党羽,但是,太子势力实际上是最强的。而且强得有点离谱。这得从大唐军制说起,但我不多说了,总而言之就是边疆强中央弱。朔方不用说铁杆拥护太子,军力6.47万人。安西八九不离十支持太子了(结局时,一个穿太子卫率红衣的人给姚汝能萨珊金币说,拿着金币去安西找他,暗示了安西也是太子势力范围),安西军力2.4万人。另外王宗汜常年在西北边塞作战,拥有巨大的威望,王宗汜起兵河西及陇右也会跟着起事可能性很高,合计兵力23万人。

此外,唐太宗李世民以及圣人上位都是兵变上位,有个势力超强的太子,圣人能安心嘛。因此就扶持林九郎打压太子。最后想说,太子果然不是一般人,当胜负已分后销毁林九郎罪证基本上就是表态“父皇不用担心儿臣搞兵变”。这样他的太子地位就非常稳固了。


阿法不Go


《长安十二时辰》里的细节太多,很难一一讲明,我就说说【崔器崔旅帅】,仔细思考后,发现结论太过惊恐!首先申明九零猴没有看过小说,只是根据电视剧做出如下分析,

喜欢一本正经胡说的朋友,【关注】走一走!

1,崔旅帅是个自私自利的人

崔器每天喊打喊杀要为兄长报仇,那么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实际上他是一个自私自利的小人,杀兄之仇、军人荣誉和国家命运,在他自己的前途面前啥都不是

记得有这样一个镜头,他把自己的杀兄仇人——狼卫首领驱赶到了一个角落,本来是可以直接将其擒获,当狼卫抓到一人质,他的第一反应是:“让人质为国捐躯”,但是当被告知这个女人是将军之女的时候,不管真假,就轻而易举地目送敌人离开。

多么讽刺,口口声声是替兄报仇,实际上在个人前途面前,人性表露无疑

2,崔旅帅是个心机很深的人

记得在呈报战绩的时候,手下说要如实上报,而他确将这次事件和过往联系在一起,企图用军队荣誉让手下改变主意。

在这里我们可以发现两个事实:(1)崔器作为旅贲军的负责人,处理问题时经常出纰漏,而他每次想到的不是解决问题,而是如何隐瞒问题

(2)崔器作为负责人,其实真正在意的是留在长安,剩下的都与他没有关系

3,崔旅帅是个贪功心切的人

经过这一场歼灭狼卫的战斗可以看出崔器的真实面目。

遇到杀兄仇人,亲自目送离开,美其明曰是为了王将军的塞外带兵之权;最后让狼卫首领跑掉,他第一时间想到的是用荣誉捆绑属下一起隐瞒;说是自己亲手抓人,实际上还是靠张小敬来解决问题,最后功劳还算在自己头上。

然后再联想他在驰援张小敬的时候:本来以为没有消息,所以磨磨唧唧;当确定狼卫所在,立马赶到,可谓将贪功心切表现得淋漓尽致。

与之相比,张小敬就格外让人佩服,敢爱敢恨,为了兄弟可以杀熊火帮三十多人,为了正义可以杀顶头上司,为了报仇可以同永王较劲!你觉得呢?

点赞【关注】九零猴,分享最新的影视情节、打捞忽略的影视片段、不定期书写普通人的观影体验


九零猴影视


多图预警!

细思极恐倒是不至于,只是有些设计确实包含巧思。随手举几个例子

张小敬

张小敬这个名字并非凭空而来,作者马伯庸应该是从《安禄山事迹》一书中借用。这本书记载『马嵬驿兵变』的前后过程,其中有这样一句话。

骑士张小敬先射(杨)国忠落马。

这本《安禄山事迹》为唐代别史杂记,其作者为姚汝能。名字是不是有点耳熟?剧中一直跟着张小敬,明为协助,实为监视的靖安司官员就是姚汝能。

剧中姚汝能说自己在写传奇小说,并打算把张小敬写进书里,就是暗指此事。




张小敬从军经历

剧中右相林九郎查张小敬底细,其中提到张小敬是大唐第一批募兵。

此处也是暗合历史事件。唐朝开国采用的是府兵制,一直到开元二十五年,唐玄宗才正式废除府兵制,转而实行募兵制。因此,才有了张小敬是大唐第一批募兵之说。

王韫秀&元载

剧中有一个神烦的官二代,动不动就报亲爹名号的王韫秀。在这部剧里,此女简直就是无脑傻妞中的战斗机。



历史上,王韫秀确有其人,亲爹是河东节度使王忠嗣,丈夫是宰相元载,也就是剧中那个野心勃勃的大理寺小官。


按照历史记载,此女并非如剧中一般蛮横无理且智商欠费,而是一个不嫌贫爱富,颇有才情的女诗人。

她和元载刚结婚时,元载家境贫寒,不得不借住岳父家里,饱受冷嘲热讽。时日一长,元载实在忍耐不了,打算离开王家,去往长安打拼一番。于是元载赋诗《别妻王韫秀》,准备作别爱妻:

年来谁不厌龙钟,虽在侯门似不容。 看取海山寒翠树,苦遭霜霰到秦封。

虽然出身高干家庭,但王韫秀对丈夫却是不离不弃,毅然决定离开娘家,与元载一同去长安打拼,并赋诗一首《同夫游秦》

路扫饥寒迹,天哀志气人。 休零离别泪,携手入西秦。

王韫秀这首诗既写出患难夫妻的深情,又透露出豪迈之意。深得后世好评。就连毛主席都曾亲自手书此诗。

元载当宰相以后,获罪被唐代宗赐死,王韫秀不愿苟活偷生,随丈夫一道赴死,结局颇为令人唏嘘。

何家村遗宝

葛老要挟张小敬交出暗桩,主要是为了一批藏匿的金器。

这批金器的藏匿地点,葛老拿到的线索只有一个叫『何家村』的地名,而长安附近似乎没有这个村子。

事实上,何家村位于西安市碑林区内,而且在1970年10月5日意外发现大批唐朝宝藏,包括金银器共1000多件,分别埋藏在2个大陶瓮和1个银罐之中,多为唐皇室的日常用品,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下图的『鎏金舞马衔绶纹银壶』就是何家村出土。

央视《国家宝藏》中,展示的『葡萄花鸟纹银香囊』也是何家村珍宝之一。



葛老心心念念的『何家村』以及藏匿的金器应该就是暗指『何家村遗宝』。


月下没有花


要说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一点都不为过,人口在一百万以上,准确的说玄宗时期有180万,是同时期罗马的五倍,君士坦丁堡的七倍。其在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位不言而喻,吸引了各国的市民、商户、僧侣、使节等前来,成为当时名副其实的世界之都。

唐朝都城长安是在隋朝大兴城的基础陆续完善和扩建的,长安城分为三个部分组成的,核心区域位于长安的北边正中心,这个核心区域包括北部宫殿,南部的皇城。面积最大的外郭城有36公里,是长安城的百姓生活区。宫殿中间是皇帝居所太极宫,东面东宫是太子的居所,西边大内又称为掖庭,是皇帝的后宫。南边皇城是主要办公地点,三省六部、九寺五监、秘书省、御史台等都集中在这里办公。

长安城的外城主要由街和坊组成,朱雀大街是核心的中轴街,宽度达到150米,什么概念?双向50车道。整个长安城方方正正,有十一条东西方向的大街,和十四条南北方向的大街,把整个除了皇宫以及和公地点外,分割成114个像围棋盘一样的坊。

东西有两个市场,各占据两个坊面积,是长安的经济贸易中心。我们时常用语买东西,就是指在长安市场的东市和西市买物品。据史料记载,东西两市吃穿用度,酒楼、鱼市、衣行、茶楼、药店等一应俱全,这些都与胡商功不可没,这些胡商主要是波斯人、回鹘人以及阿拉伯人等,主力还是丝绸之路上的栗特人。

长安的三个部分都是相对独立和封闭的,而且居民的所有活动几乎都在坊市里,包括商业的、文化的、娱乐的、还有文化的。我们在《长安十二时辰》里看到,张小敬追图格鲁到怀远坊里,坊门只要关闭,这里就是一个独立的世界。





叫我蛋蛋


我今天刚看了张小敬要查宫中的油料用度一集。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一个细节没有?何监教育张小敬时,念了一首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首诗是何监的原型人物贺知章所做。

何监把这首诗歌引申为朝野对他个人的攻击,并延伸为何监与太子为“一党”。何监讲出了自己为政的苦衷,同时使我认识到从小读的一首咏柳,从原型人物口中讲出来,另有一番深意。

剧中何监是太子的老师,同时又是朝廷的官员。何监的身上有着对太子和国家的忠心,更有着暂时不去触碰皇上的小心,还有着最大限度爱护百姓的仁爱之心。

表面上,何监通过吟诵一首诗,来讲自己的苦衷,实际是告诉张小敬不要触碰皇帝的底线。换句话说就是不要摸“龙须”,谁摸龙须,谁的下场就会很惨!

电视剧的这个情节,即让我又品读了一遍诗歌,同时拉近了我和电视剧中的何监的“距离”,使我仿佛成了被何监教育的张小敬,有种感同身受,身临其境的感觉。

以上就是我发现的一个细节。


礼读


我觉得《长安十二时辰》在豆瓣上能获得8.7的高分,一点也不虚高。因为我追了几集下来,感觉每一集都是在享受。且不说他演员的阵容,单凭他的运镜还有画面的质感,我觉得每一集都可以看成一个电影。因为他每一集的质感,让你有一种在电影院看狄仁杰系列的感觉,画面不能单从高不高清来评判他,而是剧集的调色,让人有一种置身电影院的感觉。


《长安十二时辰》运用了很多电影的运镜手法,有一些一镜到底的镜头,可以很好的展现长安的繁荣盛茂,看这样的电视剧,在理解剧情的基础上,你会觉得是一种享受。他也给电视剧树立一个标杆,不要以一个较低的评判标准,而是要拿出一个认真的态度,用电视剧的质感去比拟电影的质感。


我追这个剧能有4集左右吧,每一集都在感叹导演的用心。不光从服饰和演员上,从电影花销的程度上,也可以看出,导演想把电视剧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亦或者他自己有一个标杆,只有达到这种制作程度,才能将他呈现给观众们。


你打开弹幕,很多都是赞叹电视剧的制作用心程度,所以还没看的小伙伴建议看一下,你不会后悔的,而且雷佳音和易烊千玺的组合,也是赚足了眼球,所以豆瓣8.7分的评分,绝不是浪得虚名的,但是又转念回来,以后想拍盛唐电视剧的,都得掂量掂量了。


馒头


《长安十二时辰》恐怖细节很多,比如张小敬拿刀划破崔六郎胸腔,伸手从他体内掏出临死前吞咽到肚里的舆图。

还有由于焦遂(饮中八仙之一)喝酒喝高了,把曹破延从河中救起后、无意间酒后话多,对腰间佩戴的“金鱼袋”补充说明一句“入宫用的”,被曹破延“贼惦记”了,将其扭断脖子、割去顶发杀死等等。(细节请查看文章:《焦遂墓志铭:都是喝酒惹的祸!盛唐诗酒文化品鉴者》)

这些恐怖细节,让人恐惧。但这只是杀死一个人的场景细节,真正让人细思极恐的细节,发生在右相林九郎家里。那是可以杀人无数的细节!

何孚被龙波挖去双眼后,刺杀林九郎失败,被押送到相府。右相对其威逼利诱,临死还要咬太子一口。按说已经死无对证,但死前已经让何孚签字画押。

李必来到相府,也受到同等待遇。陪伴自己的女婢檀棋,已经被他们提前扣押。想活命,李必必须出卖太子,认怂画押。

细思极恐的细节来了:林九郎家的抽屉里,刑部大印、御史中丞印、大理寺卿印齐聚,一个人像玩耍一样,“呼呼呼”一口气盖了三个章。

要知道,唐律是林九郎修的!这种执法犯法的行为,另三司会审制度形同虚设。草菅人命、狼子野心,可见一斑。

这是历经包括李世民等唐代数位皇帝的苦心经营后,才达到的“开元盛世”时期,国家法制、长安这个怪兽运转依赖的官僚体系尚且如此恐怖,那么战乱、饥荒年代,又当如何呢?不禁脊背发凉、头发竖立。

真正体会到张养浩元曲《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含义了。

杀一个人,动作再残忍(比如鱼肠杀人),那也只是杀了一个人。国家法律如果由奸佞制定、再由他们知法犯法去威逼利诱、屈打成招、草菅人命,那会杀人如麻、冤魂无数的。

右相林九郎一人独掌三司官署之印,是让人细思极恐的事情。

生活不易,当下劲好!


两年的海


《长安十二时辰》,只是皇帝的棋局一角!

前十二集,最神秘的人物莫过于皇帝。

每个人都在揣测上意,但他们都只看到了局部。

其实,整个《长安十二时辰》都只是皇帝的棋局一角而已。

郭利仕向李必解读皇上口谕时曾说:“有些事,不管你上不上奏,圣人都知道。”

“圣人”指的就是皇帝唐玄宗。

此前,靖安司的何执正也对李必描述了自己心中的皇帝形象。

“于泰山之巅,自比尧舜”。

何执正评价皇帝此举时说,“他像啊,他配”。

唐玄宗跟乾隆差不多,都是亲历了王朝由盛转衰的一代君王。

这种君王晚年可以贪图享乐、懒理朝政,但他们的脑子不会彻底糊涂。

尤其是当他们意识到有人在威胁皇权时,这些皇帝再糊涂也会有应对之术。

《长安十二时辰》里的右相林九郎,现在就是一个威胁皇权的人,而且皇帝也感受到了。

林九郎的原型,就是李林甫。

关于李林甫当时的一些行为,《长安十二时辰》有过几处交待。

比如,林九郎在自己家里处理朝政,满朝大臣在他的花房里等着排号,捂得满头大汗。

《长安十二时辰》没有交待的是,李林甫当时举荐了一个名叫陈希烈的人出任宰相。

这个陈希烈,是个傀儡。

他只负责每天在宰相办公室里干坐着,然后在公文上盖章。

既没人来找他汇报工作,他也不敢参与任何意见。他签字盖章的事,都是李林甫事先同意了的。

也就是说,皇帝仍然在位,但幕后主导时局的却是李林甫。

如果皇帝是个窝囊废,也就罢了。

可他恰恰是开元盛世的缔造者,他能忍得了李林甫这么干吗?

皇帝不想忍,但皇帝也有自己的难言之隐。

《旧唐书·李林甫传》中曾经记载,唐玄宗在安史之乱的时候,曾与近臣盘点了自己任命过的几名宰相。

在谈到李林甫时,唐玄宗说,此人嫉贤妒能,无人能比。

近臣问,皇上既然知道他是这样的人,为啥还要重用他呢?

皇帝沉默了。

皇帝没有给出的答案,其实不难理解。

如果老板明知下属有问题,却依然要重用他,唯一的解释就是:这个下属确有过人之处,老板离不开他。

郭利仕也说过,林九郎确实是个实干之人,但是……

但是后面不重要,重要的是郭利仕作为政敌,也不得不承认林九郎的工作能力。

林九郎的工作能力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他自身的才华。

另一方面,对于那些有可能取代他或者威胁到他地位的人,林九郎通过罗织罪名,把他们的仕途都给扼杀了。

所以,皇帝即使不满林九郎也必须用他,这是《长安十二时辰》的大背景之一。

大背景之二,就是太子这一侧的力量太弱。

易烊千玺饰演的李必,在目前的剧情里曾被三个人评价过。

第一个评价,来自雷佳音饰演的张小敬。

他说李必“聪明”,以为自己什么都能控制得住。

第二个评价来自何执正,他说李必“单纯”。

第三个评价来自郭利仕,他说李必“听明白个屁”。

张小敬是市井之王,何执正是朝中元老,郭利仕贴身伺候了皇帝三十多年。

这三个老江湖,一致判断李必太嫩。

这既是在说李必,也是在折射太子。

如此欠缺斗争经验的李必,依然是太子身边最可倚重之人,可见太子有多么势单力孤。

太子势弱,朝臣又皆归顺于林九郎,你说皇帝怎么动他?

《长安十二时辰》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

按照李必与太子的对话,皇帝打算让林九郎代政的消息一年前就放出来了。

谁放的消息?

林九郎自己肯定不会傻到去放消息。

已经实权在握了,自己放这种消息不怕被人说要谋反吗?

只有皇帝才能放这个消息。

郭利仕的亲身经历,还原了皇帝放消息的情景。

皇帝在与别人闲聊时,忽然问郭利仕,如果让右相代政,你怎么看。

按照郭利仕所言,“圣人口中哪有白话啊”,可知皇帝不是无意中谈及此事,而是有心为之。

皇帝不仅问过郭利仕的看法,此前肯定也问过其他人。

如此重大而又敏感的事,只要对一个人说过,就会成为官场皆知的秘密。

那么皇帝为什么要提前一年放这种消息出来呢?

目的有三个。

第一个目的

就是给林九郎的反对派们预留时间,让他们去搜集林九郎的罪证。

你想,李必一年前听到林相即将代政的风声之后,第一反应就是担心传闻成真,然后他就开始搜集罪证。

李必如此稚嫩都能反应过来,那些被林九郎加害过的人,还有那些长期不满林九郎把持朝纲的老臣们,是不是更要行动起来?

哪怕是为了自己的身家性命呢。

第二个目的。

就是看一看朝中的人心所向。

看一看谁在趋炎附势,谁在忠心于皇帝。

第三个目的。

他要试一试太子。

因为太子是林九郎最大的政敌,所以皇帝要看看,太子有没有能力制衡林九郎。

前面说了,太子目前势力很弱,皇帝也知道太子不是林九郎的对手。

为了不让太子一击即溃,皇帝为太子加了点料。

这才是靖安司存在的真正意义。

李必对张小敬介绍靖安司背景时曾经提到:这是朝廷新近秘设的官署。

第一个关键词:新近。

靖安司的一把手和二把手都是太子信任的人,靖安司掌管着朝廷所有重要部门的明档和秘档,靖安司的安保由太子卫队旅贲军负责,靖安司的望楼可以在极短时间内精准打击长安城内一切目标……

如果皇帝早在一年前就有意授权右相代政,为何又要“新近”设立靖安司这么个文武全能的部门且由太子嫡系掌管呢?

第二个关键词:秘设。

对谁保密?

朝堂上有能瞒得过林九郎的事吗?

所以,秘设只是对外而言。对外,靖安司是因反恐而设立的特务情报机关,所谓“秘设”只是没让外族人知道而已。

但对内,靖安司也可以平叛。

因此,《长安十二时辰》实际上是一场,由皇帝自编自导自演的君臣斗。

那么皇帝下这盘棋的最终目的又是什么呢?

皇帝并不想立刻扳倒林九郎。

林九郎树大根深,皇帝即使想立刻扳倒也不容易办到。

皇帝的目的,只是想敲打一下林九郎:朕信你用你,但你也要知道敬畏皇权,不可有非分之想。

从皇帝的立场出发,如果太子真的扳倒了林九郎,也会成为皇权的威胁。

因此,用太子和林九郎相互制衡,才是《长安十二时辰》背后的棋局全貌。


疯趣乐园


原著小说听闻了很久,但一直没来得及看过。


马伯庸和高晓松讨论《长安十二时辰》的《晓说》那两期节目倒是看了。

就电视剧而言,中评军事想描述的一个细节并非细思极恐,只是涉及一些史实和常识。

电视剧中,时常提及一个词汇——陇右,剧中很多角色和陇右这个词汇有关。

如张小敬、崔器等。

实际上,陇右一词有很多地理指向,有时候指陇山以西,有时候单指一个地名——陇西。

当然,陇西有时候也不单指一个地名,而是一个地理名词,也是指陇山以西的意思。

所以陇西和陇右两个词汇是对等的,有时候指地名,有时候指地理。

◎檀棋的扮演者倒不折不扣是一位“西域”异族美女。


在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中,陇右一词实际上代指西域,这和剧中把很多历史人物易名,是同一个原因,为了过审。

不过实际上用陇右代指西域,是不合适的;

一则是:在唐朝,陇右(陇西)是西出长安第一城,彼时有“天下富饶者无如陇右”(《资治通鉴《)之说,而且李唐郡望,就在陇右(陇西)。

二则是:陇右在指地理时,有个范围,虽然其指陇山以西地区,但往西,有个界限,那就是乌鞘岭。

以陇山以西,乌鞘岭以东地区,这才是真正的陇右地区。而乌鞘岭以西,就是长达一千公里的河西走廊地区——凉州(武威)、甘州(张掖)、肃州(酒泉)。再往西,才是西域。

三则,唐朝特指西域,有个专有行政名词——陇右道,这很关键:

张小敬服役的应该是安西都护府,唐朝设立的安西都护府(府址在河西走廊以西,交河城既现在吐鲁番附近),最大管辖范围一度包括天山南北,葱岭以西,甚至和波斯接壤。

◎唐朝陇右道
河西走廊西段行政区域(吐鲁番、北庭、安西都护府、葱岭)。

李唐在西域设立两大都护府——北庭、安西,两大都护府都属于当时的陇右道管辖,陇右道,是唐朝设立的全国十道之一,唐朝时期陇右道包含陇右、河西走廊地区、北庭、安西都护府地区,既现在的陇山六盘水以西、青海青海湖以东、以及新疆东部地区。

但陇右道这一行政名词只在李唐一王朝存在,而陇西一词却从公元前280年就存在(陇西一词比长安一词产生还要早80年),由陇西一词衍生并行的陇右一词也在公元220年(汉末魏初)就存在,并且仍然作为彼时的地理概念和具体地名沿用至今。



◎唐朝陇右道东、西段(陇右/西、河西走廊、吐鲁番)

所以即便是唐时,如果只提陇右一词,它指的就是陇西地区,而非安西、北庭都护府所在的西域以及更西的西域地区。
◎广义的陇西(陇右)地区,其与关中(八百里秦川)、河西(一千公里河西走廊)是对应的地理名词。

所以在《长安十二时辰》中,应该代指西域时称为陇右道更为确切一些。

马伯庸以掉书袋著称,所以中评军事便照葫芦画瓢,讨论了剧中关于陇右这一名词的细节。

马伯庸的成名作《风起陇西》讲的就是三国时期魏蜀两国在陇西地区谍战故事,在这个时期以及这个故事里,陇西一词倒可以直接称陇右一词,因为与陇西同义的陇右一词,就是魏初时出现的。

给读者一个彩蛋。

陇西现在作为一个不起眼的县名仍然存在在陇山以西,可以作为文末彩蛋的是,7月3日在陇西,发现了一处宋金风格的古墓。



◎7月3日在陇西发现
的古墓。

宋金时期,(陇右)陇西这一秦帝国的故地、李唐的郡望,先后被西夏、辽、金统治;其最后一次的辉煌,是在元朝,随后便彻底的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只留下了一个黄土和贫瘠为代名词的小县城,延续着已经历经了2299年的“陇西”这一名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