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恢复高考时,那些当年考上大学的人都是些什么人?

用户62491815219


文革十年,正是我从上小学到高中毕业的十年。我们是最后一届插队知青。一九七七年秋冬,国家峡复高考,那年有的连标点符号都用不好的同学,都敢报考大学,我实诚,知道自己高中数学、物理学的不好,不敢报考大学,又没复习过,只敢报中专。七七年还是沒考上,七八年才考上中专。上中专的第一年基础课是高中数理化,有一次班长报数学考试成绩,我是第一名,我激动地站起来。此生最后悔之一,就是当年不敢报大学,以当时的记忆力,只要上复习班,完全有可能考上大学。我对任何人,都自毫地说,我是下放一年半的知青,没上过复习班,当年挣的工分还有结余,七八级的中专生


张玲186


1977年恢复高考时,那些当年考上大学的人都是些什么人?

笔者是78届高考生,由于成绩稍差,没有考上。

为什么没有考上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参加高考的“老三届”实在太厉害,我们这些应届高贵毕业生根本无法相比。

所谓老三届,是指文化大革命爆发时,在校的1966届、1967届、1968届三届初、高中学生。当时在中学的初、高中学生因文革造成在学校的堆积,到1968年出现了古今中外绝无仅有的六届中学生同年毕业的奇景,造成了巨大的就业危机。因此老三届离校后基本都当了知青,并且将此前以农场(含兵团)模式为主的上山下乡改变为以插队模式为主。

由于老三届是在文革发生时已经高中或者初中毕业,他们的学习是按照此前的要求。因此,大多实力很强,参加高考时,成绩都会考得很好。比起我们这些直接在文革上完小学、初中,甚至高中的人,自然是不知强到哪里。特别是77届,几乎包括了绝大多数老三届。所以,那时考上大学的,大多就是他们。


谭浩俊


“文革”结朿那年,我30岁时参加了国家停办十年之久,而后重新恢复的高考。

这是一个充满春天气息的年头。这之前,我有幸当了七年民办中小学教师,由于是“老三届”高中毕业,所以,打一进校,领导就当“全把式”安排自已语算体音美劳各课全代,一天下来累得够呛。这不算,有时还要带领学生上工地,与社员一起参加修塘库或平整土地劳动,中间休息时集合学生席地而坐,当着满地社员给学生上语文算术课。印象最深的是给学生讲土地丈量,用“加半向左移三法”丈量速算土地面积,这算是当年实战工地的“小五”算术课。这算上课吗?学生望着四野看着父辈身影心不在焉似听非听。四十年后曾问在村务农的当年的学生,还会不会丈量计算自家承包地的面积?只是摇头笑笑,直令我心头酸痛了好久。

幸好,在“民办教师"任上参加了那年停办十年后重又恢复的中国第一大考。当年结伴同考的还有当生产队飼养员、赤脚医生、农技员或招工进厂的工人抑或复转退伍军人、泥水匠、木匠、掏粪员等各行业的同学,他们中大都家庭成分不好,但都被政策允许参加高考。不过,那年能考上大学的,都是在职工作劳动并利用工余加班蜻蜓点水式复习一点,大都拼着一些老底付出巨大艰辛的人。许多同学因种种原因未参考,或者尽力参考而未彔取而遗恨终生。我们当民办教师的参加高考,大都是陪着自已那些年的学生参考的,我们不相信国家会录取自己,只说是为年青学子“陪桩"的而已,那梦想希望非常渺茫。高考第一天考数学不理想,甚至第二天就要弃考了,多亏了校长以及家人鼓励,才免强上路。实未料第二天理化政发挥较好,更未料到自已暑假在家打红芋窖时来了师范院校彔取通知书,真是天大喜事,轰动全村全公社,在人生而立之年圆了大学梦!十分感谢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感谢政府的温暖关怀!

此后,我正式成为吃“皇粮"的名正言顺的公办中学教师,从此改变了自已以及那些“饲养员”、赤脚医生、复退军人等的人生命运。自分配到中学后,我不分日夜一心扑在教学第一线,工作了数十年,当上了数次校先进教师或区县优秀教师,获得了很高的荣誉,以报答党和政府的恩情。

如今,虽已退休十多年,仍然不忘国家教育事业,虽已桃李满天下,仍然时刻关注国家教育大事,关心莘莘学子之事。(阅后特别敬请关注。谢谢!)


识途de老马二


我是1974年的高中毕业生,是正儿八经上了六年中学(四年初中,两年高中)的学生,中学期间正赶上当年的一年教学回潮,学校学习气氛突然高涨,我也是当年全年级的尖子生(综合排名一二三,数学排名一二)。可是毕业之后也同样面临下乡劳动。不想刚一毕业就得了急慢性肠胃炎,于是就拖下暂时没有下乡,而是在家养病,一养就是将近三年也没有痊愈,每天肚痛腹胀,后来想到回乡投奔亲戚,反倒遭到当地知青办以“不是当地学生”为由拒绝接收。这样就耗到了1977年夏初邓小平二次复出工作,并在报纸上闻到了国家重新重视学校教育的气息。于是从老家农村回到了读书的城市,并把读书期间的课本作业本都找了出来翻看,并给邻居在读中学生解答难题。77年底恢复高考我也决定报名参加。可是因为没有工作没有下乡,被当地高招办挡在在当年高考大门之外。否则,我也就成了恢复高考第一届大学生了。说的这么把握,是因为当年高考结束后,我搜罗了全国各地当年考题,数学考卷和理化考卷,我都以不足一个小时的时间完成答题。虽然不是全会,但会答率都在85%以上。不过要是考了,我也只能去位于张家口市的河北地质学院,因为我当时只敢报这个感觉可能没人乐意去的学校,这样才有把握我一定能被录取而不在继续在家待业。

1978年我在的地区改变了招生政策,我不在被政策卡在高考门外,不过有个苛刻条件,就是可以考,但考不上就得下乡。理由是既然能上大学,就应该能下乡劳动。

由于我自己感觉已经准备了将近一年,又有头年考题作答的经历。我就毅然选择了宁肯最后下乡也要参加高考的路子。于是,1978年10月,我顺利地迈进了我高考第一志愿学校——北京大学!


独行足下


我很幸运。76年伟人走了,我上高中,以为混二年回家种地或学个手艺混一生。谁知77年秋天说可以高考了,因我是学校的尖子生,老师让去练练场子,所以就参加了初考。当时只有15岁,刚上高二,物理化学从没学过,自然没能过。后来经过一年的正常上课加上周日和晚上老师给挑出来的几名尖子坐上小灶,78年高考时也还是心里没底。结果分数出来时,我差10分没上线。但看单科成绩时,我的政治只有22分,我算来算去不应该考这点分,后来就去县招办查原始分,当年统计分数时都是手写,结果我政治实际考了77分,手写时连写就成了22分。经过这番折腾,我就超了分数线40分。我有幸成为我们那所乡村中学唯一一名考上本科的应届生。从此,我踏上了祖国改革开放的步伐,一直到现在。我为我们那所乡村中学自豪。她从78年开始,走出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博导,世界知名画家丶著名企业家等等。感恩邓小平丶感恩改革开放。


白垩纪的褐煤


从1977年恢复高考,到2019年高考已经有42年了,回想当年的高考,相信很多人都会感慨万千,毕竟当年的高考改变了很多人的人生命运,让很多人才有机会接受到高等教育,到更高水平的单位或者领域从事各种经济社会活动,为国家的繁荣昌盛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当年恢复高考之后,从宣布到真正高考的时间不足两个月,很多人基本没有时间复习,而且当年参加高考的人绝大多数是没有机会全身心投入到复习之中的,多数都是白天参加社会生产活动,利用晚上休息的时间进行高考复习。

1977年,报名参加高考的人共有570多万人,而全国大学录取人数仅为30多万人,也就是说录取比例仅为5%左右,这样的录取比例,可想而知当年高考的竞争激烈程度,相对于如今的高考,显然竞争激烈程度要大很多,甚至可以说今天的高考竞争,与当年的竞争根本不再同一个水平线上。

其实,当年参加高考的人,虽然有不少都接受过高中教育,但是经历了10年的沉寂,很多人都已经荒废了学业,十年前的学业老底基本上都已经荒废,也可以说多数人都是凭借着那点微弱的“知识老底”来应对高考,主要以知识青年、农村知识分子等,当年的高考让很多农村人有机会凭借自己的知识水平,改变了自己的人生命运,让自己有机会进入到高等院校学习,拥有了改变自己人生命运的机会。

说到1977年的高考,可能有不少人非常庆幸,为他们的人生旅途展开了新的篇章,但是也有部分人因为身份或者其他因素,一直没有机会参加当年及之后几年的高考,他们虽然拥有很高的知识素养,但是无奈没有任何机会,只能依然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继续“发光发热”,但始终没有展现自己知识本领的机会。


东爱雨小公


说起我的高考路,有几个人必须感谢。

我本应78年底公社中学高中毕业,可高考时间改在79年的暑期。我们在社中加学半年。为了应对高考,社中将8个班400名学生重新编班,专门抽出每个班的所谓“尖子生”,20名学生组成了一个班,班主任是教学能力最好的王老师。王老师教语文,教学水平高,担任班主任组织能力强。其间,他儿子做心脏病手术都没顾上去医院,手术成功的消息是在课堂上得到的,当给我们宣布消息后,老师眼里充满了泪水,同学们也是个个热泪盈眶。

紧张的半年过去了。高考头天晚上,我对母亲说明天高考的消息,母亲责怪我为什么不早说,拖着病体又连夜烙饼煮鸡蛋,让我第二天中午吃。高考在离家十几里的县三中,当天我早早顶上一块塑料布,冒雨去参加考试。中午在考点教室外边的树下,边躲雨吃下了两张烙饼。

高考成绩公布了。我居然考了全公社第一名,但和录取成绩差1分,我名落孙山!得到这个消息,我很惋惜,不过我觉得己经努力了,老师们也都付出了。我们村地处四县交界的偏僻,好老师不到我们这里!父亲得到这个消息,平静地对我说,那就好好在家干活吧!是呀,那时还在生产队挣工分,我还有两个妹妹上学,母亲常年卧炕生病,家里贫病交加。我挣一份工,出一份力,总能缓解一下家里的压力,我也准备就这样了,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吧!

二哥比我大5岁,他也深深为我惋惜,他劝父亲让我再复读一年,父亲愁眉苦脸唉声叹气,我说算了干嘛都一样。二哥苦劝父亲,说以后我多干活。那时虽没有实行家庭联产责任制,但生产队内部搞小承包,二哥整天长在地里,收获小麦后替生产队交公粮,小麦按质论级划价,为划的级别高一点,从不求人的二哥,搂抱着工作人员,恳求人家多划一级。我当时都流泪了,二哥为了种地多些收入,付出体力还得付出尊严!

79年暑假快结束时,王老师骑自行车赶到我家,说给我联系的县二中复读名额跑下来了,看着汗渍侵透衣衫的王老师,我深深感激表示复习一年一定考上个学校。

在二中复读了一年,再度参加高考,没想到二中的成绩也不理想,虽然考了个全校第二名,但成绩刚刚上个师范学校。总成绩高出分数线1分,合着复习一年只多了2分。我把这成绩羞愧的告诉王老师,没想到王老师非常兴奋,一个劲祝贺我,去!去!当老师也不错!父亲和二哥说,去吧!总算离开了村子,在村里干活你就没个好!

师范毕业后我教了几年书,后来通过招考进机关当了公务员。一次在路上偶遇王老师,多年不见王老师愈加清瘦,我想请老师吃个饭,老师说有事还忙,听说我到政府机关工作,王老师调侃不失严肃地说:好好干,可不能贪不能占!

一晃三十多年过去了,二哥一直在村里种地,农闲时到工地当小工。我凭能力提供些微不足道的帮助。我已顺利二线了,天天在家休闲读书。可怜我那二哥农闲时仍到工地打工。我看他太劳累,说给他寻一轻闲些的工作。他说清闲活时间上卡的紧。实际是嫌工钱少!没办法,只能由着他风里来雨里去跑工地干重活。


李风辰


我1955年生,1978年夏季七月参加高考,时年已23周岁。我报考的是俄语专业,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俄语,政治、地理,历史。当时报考外语专业数学为参考分,其余学科外语算参考分。当年吉林省俄语专业录取分数线是222分,我高考得分315.5分。

当年俄语专业在吉林省只招收20名考生,结果我被长春师范学院英语专业录取。我是幸运的!

我1962年上小学,1966年小学四年级文革开始,1967年全国中小学全部停课。记得当时算数只学到大小公倍数和约分。

1969年夏季复课上初中。1972年年底毕业,1973年下乡插队。整个中学不到四年,除了支工支农劳动和拉练,基本没学到什么。数学只学到二元一次方程组,三角函数,解析几何,排列组合只上过几节课。物理主要以实用为主,什么农村广播喇叭匹配,柴油发动机基本原理,杠杆原理,就这些。无机化学刚开始学就毕业了。生物学习战场急救常识。地理整个四年就上过一周的课。可我学会了等高线,这给我很大启发。历史只上过一堂课,后来那位莫姓老师挨批了,就再也没人上了。还清楚记得他说,历数中国各个朝代,要数宋朝最腐败无能,后来懂了。政治课全部都是时文。俄语学的都是与政治有关内容,或是军事用语,没有什么实质内容。我超级喜欢俄语,考试除了一次打99分,从来都是100分,于是我成了俄语课代表。

这就是我中学的成绩单!

1973年3月21号,我们一行15人去农村广阔天地接受锻炼。1976年3月8号抽调回城,在长春粮食局车队当汽车钣金工,月薪17元5毛,第二年19元5毛。第三年刚挣22元5毛,就参加高考了。

77届是1977年年底高考,78年三月份入学。78届是夏季高考,秋季入学。我决定高考复习是在那年四月初,当时距离高考只有三个月的复习时间。

没有老师,没有复习资料,只靠教科书和自己的那些已知的知识和能力。很幸运,我中学珍藏的那些教科书终于派上了用场!

大学毕业后当了老师,一干就是三十几年,现在退休了,做自己喜欢的事。


自由行所见所闻


刚恢复高考前两年,考上大学最多的是“老三届”高中生,考取人数最少的是七八届高中毕业生。为何形成这样的格局,根本原因如下:

“老三届”学生,特指66年至68年的高中毕业生。比较之后的高中学生,他们这一群体的文化课基础最好,刚恢复高考时,理所当然考取人数最多

尽管66年开始爆发了“文革”,全国中学都停课闹革命,因为“老三届”学生在“文革”前打下了扎实的文化课基础,在刚恢复高考时,仍然占据优势。

66年的高中毕业生,直到高二阶段才停课;67年的高中毕业生,完整的学习了高一阶段的课程;69年的高中毕业生,起码在初中阶段处于良好的学习环境之中。当时他们学习的教材也正规化,难度、深度都绝非“文革”中的教材可比。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老三届”高中、初中毕业生,后来大多在农村中小学担任民办教师或代课教师,好歹也属于一个相对较好的书香环境之中。

因此,在七七年、七八年,“老三届”毕业生凭借文化课基础好的优势,考取人数最多,也是情理之中。

“老三届”之后的高中毕业生,自小学阶段就适逢十年“文革”,文化基础本就先天不足,与“老三届”毕业生同场竞争,必然甘拜下风

十年 “文革”时期的中小学文化课教材,突出政治,强调学工学农,语文课本,从小学到高中,连唐诗宋词都没有踪迹,也没有什么优美的散文;初高中的数学课本,非常浅显,丈量土方、三点连一线植树、粮食种子优选法等等;物理化学课本,更是“三机一泵水泥船”、农药、化肥之类的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

记得那时,学习白卷英雄张铁生,学习反潮流英雄黄帅,根本不注重学习文化知识。我们初高中时期,学校里种了几十亩地的试验田,经常组织学生挖地、种地、浇水、帮助生产队里拾棉花、割芦苇、割草沤农家肥、植树伐树、给村民挖沼气池、给各家各户拉电线装电灯等等生产实践活动。有一段时间,每天上学放学,都挎着粪叉子拾粪,作为勤工俭学项目,把拾来的人粪牛粪羊屎蛋交给学校。

在如此大环境下,怎么能学得文化知识。老师和家长,谁也不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想学就学,不想学拉倒。那时上大学都是推荐,每年每个县里就那几个推荐名额,一般人家的孩子,做梦也不敢想有朝一日还能考大学。

78届高中毕业生,恢复高考距离高中毕业还有半年,储备知识不足以应对激烈竞争的高考,基本是刚恢复高考时的弃儿

刚恢复高考的那几年,高校招生规模很小,记得江苏省每年就招收2万多人,十年“文革”又积压这么多届高中毕业生在一起接受高考选拔,78年高中毕业生无疑处于劣势。

在77年恢复高考时,78届毕业生还未毕业,刚刚知道需要学习,不到半年时间,紧接着就是78年高考了,形势变化使他们措手不及,在考场上倍受压迫。“老三届”考生本来基础好,69年至77年毕业的考生还有一个适应及复习过程,78届毕业生仓促上阵,有幸杀出重围、考取大学的仅是极个别特别优秀的学生。

而到79年及以后的高考,也没有给78届高中毕业生幸运的机会。前边有毕业早的前两年还没考上大学的老大哥、老大姐们,后面有自从进入高一就开始正规的高中文化课学习79届毕业生,78届高中毕业生还是挤压在中间,没有任何优势可言,考取人数极为有限。

所以,翻看全国各地各中学历届高中毕业生高考升学率,你会看到一个很一致的规律,78届高中毕业生的高考录取率是最低的。

回顾恢复高考的历程,作为78届高中毕业生的我,不能不感慨万千。感谢高考,是高考给了我机会,有幸在当年顺利考取大学,改变了人生轨迹,才有了如今的生活现状。也为同年毕业、未能考上大学甚至中专的好多同学感到遗憾,按照他们的智力水平,要不是在那种特殊高考环境下,考取重点大学应该没有任何问题,可他们现今仍在农村求生存,在六十岁左右的年龄,有的还要出外打工,有的在家种地。

太阳升Sun


看了勾起我很多回忆。七七年高中毕业后由于自已成份是小土地出租(接近于富农)没有进入县水利工程的常修队而进入公社水库常修队挑土方筑坝(贵州省岑巩县凯本公社将军山水库)。七七年好像是十月份吧!国家要恢复高考了,母亲也听到了这消息,她说:“儿啊!回家看看书吧,欣许能考上呢!我到大队长哪里去请几天假……!”于是我就回家报名(报了师范),复习(没有资料,用高中课本),看了十多天的书,反正是抱着碰运气的心理……!办准考证走路到县城(五十六公里)照了张黑白照。考语文,数学,政治三科,好像是得一百五十多分吧!经一年半的师范学习走上了讲台,终生从教于18年11月退休。感谢邓公伟大,改变了一个农村娃的命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