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沒有GPS,霍去病為何每次都能對匈奴實施精確打擊?

易安小童


霍去病(公元前140年—公元前117年)乃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人,西漢中期的名將。他十七歲便率領八百驍騎深入大漠,擊破匈奴騎兵。接著兩度參與河西之戰,均大破匈奴,直取祁連山。後又於漠北之戰大捷而歸。

匈奴身處漠北,且居所不定。要想打敗他們,首先得找到他們。然而連“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的大將軍李廣也曾被漠北整得暈頭轉向,為何霍去病年紀輕輕就能在沒有GPS的情況下對匈奴實施精確打擊?

一、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眾所周知霍去病是大將軍衛青的外甥,他的成功與衛青密不可分。衛青也是西漢時期的名將,他一生戰功累累,深得漢武帝喜愛。據統計他共出兵匈奴七次,俘獲斬殺敵兵五萬多人,同單于交戰一次,且收復河南失地。霍去病從小在舅舅的影響下,善於騎馬射箭,且頗有軍事天賦。作為舅舅,想必經常向自己的侄子傳授經驗。憑藉衛青多年擊敗匈奴的經歷,他對漠北的地形、天氣與匈奴人的習性雖算不上了如指掌,但也駕輕就熟。如此一來,霍去病的北征之路就十分順暢,甚至後來他在殺敵數量上竟比衛青多了一倍,真是青出於藍勝於藍。

二、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1、自我研究

為了更好地攻擊敵人,霍去病通過各種渠道對匈奴的生活習性進行深入瞭解。終於得知匈奴人“逐水草遷徙,毋城郭常處耕田之業,然亦各有分地。”也就是說,匈奴人雖是遊牧民族,但他們的遷徙是有跡可循的。由於放牧和生存都離不開水,且漠北地區河流甚少,所以找到他們的居所實則沒有那麼難。當然霍去病能找到匈奴軍隊,除了前期的大量查詢與研究,還在於他善於觀察,能夠從細微的線索中看出敵人動態。另外他做事果決,只要推測合理,便立馬作出判斷。

2、為我所用

霍去病善於用人,不僅採用趙破奴、路博德等熟知匈奴的有能之士,還巧用俘獲的匈奴人。正如《史記》中記載,戰後,漢武帝下詔,稱:“驃騎將軍去病率師,躬將所獲葷粥之士,約輕齎,絕大幕,涉獲章渠,以誅比車耆,轉擊左大將,斬獲旗鼓,歷涉離侯……取食於敵,行殊遠而糧不絕,以五千八百戶益封驃騎將軍。”這裡的“葷粥之士”,指的就是霍去病所俘獲並留用的匈奴人。漢武帝對於俘獲的匈奴人,不論是單于還是相臣,亦或是普通的遊民,都採取寬容政策。如若他們能夠為漢朝效勞,就有封官加爵的可能。常言道”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有了匈奴人作嚮導,霍去病離敵人的居所便越來越近了。

三、技術工具的輔助

雖然古代沒有GPS,但是古人很早就發明了指南針。當然西漢中期定然是沒有指南針的,可他們已經研製出指南針的前身——”南車“。據《中國戰術史》記載:“在西漢最大的發明還是南車,南車上裝‘司南’,有辨別方向之功能,儘管還很原始,但在漢匈百年大戰中,卻發揮了很大作用。”

綜上所述,霍去病之所以能戰無不勝,精確地找到匈奴,既有他人的幫助,又有自身的才能,還有技術的優勢。總而言之,此乃“天時地利人和”之舉。


鄧海春


從戰國到秦國,從秦國到強漢,有一個問題始終是中原王朝必須面對的,那就是來自於北方匈奴人的襲擾。這些強悍的匈奴戰士經常越過北方邊境,深入中原腹地進行搶掠人口中和牲畜。秦朝時,由於國力不夠強大,對匈奴只能採用守勢。到了漢朝時,天下一統,特別是漢武帝時期,已經有了足夠人力、物力和財力,可以發起對匈奴的作戰了。

但是這個時候有一個很現實的問題擺在了漢武帝面前,那就是在茫茫沙漠地帶,如何才能準確、快速地找到匈奴人的主力。漢軍深入大漠,所帶給養有限,如果不能在有限的時間內找到匈奴藏身地點,就有可能讓匈奴人實施反包圍,後果不堪設想。漢朝名將公孫賀、公孫敖、蘇建和飛將軍李廣都有過在大漠中迷路的經歷,其中李廣還因為貽誤軍機,自刎謝罪,實在令人可惜可嘆。

漢武帝把困難扔給了漢朝名將霍去病,令人驚訝的是,他四次出征漠北,四次大獲全勝。在那個沒有GPS定位的年代裡,他是如何快速找到匈奴主力的呢?其實說穿了一點也不稀奇。霍去病主要是依靠兩樣東西,一是歷次戰爭中投降的匈奴人。這些匈奴人長年生活在大漠中,對匈奴人的生活習慣,起居飲食,轉移地點特別熟悉。這些匈奴人投降了漢朝之後,就能夠變成霍去病的專業嚮導。而且他們還能幫助漢軍找到沙漠中的水源,使漢軍在沙漠中停留的時間延長。


其次是霍去病改良了自戰國以來一直在使用的辨別方向的工具——司南,他把司南裝在車上,變成“南車”,隨軍出征。這種看起來很原始的指路工具,卻在大漠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人有了,物也有了,霍去病再找匈奴的藏身之地就容易了。所以每次深入大漠,霍去病都可以說是百發百中,匈奴主力部隊無從遁形,被打得狼狽逃竄。


動如脫韁兔


大漢與匈奴之間,和、戰不斷,匈奴一直是漢朝的心腹大患。幾代君主都在積極準備,為了有朝一日擊敗匈奴,洗雪恥辱。昔日的準備,到漢武帝時終於結出了豐碩的果實。

作為統兵將領,需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如果沒有地圖和相關信息,霍去病也不會貿然出擊。漢朝與匈奴斷斷續續打了幾十年,無數邊疆百姓被擄走,僥倖逃回的人總會帶回一些地理信息;去匈奴的外交官、和親使團,都是天然的間諜,必然會沿途記錄水文地理,勾畫行進路線圖。

衛青、李廣等都曾到草原打擊匈奴,雖然多次迷失方向,可他們的經驗、教訓會幫助霍去病規避錯誤。

匈奴部落逐水草而居,即使是行軍打仗也要驅趕牛羊作為補給。人過留名,雁過留聲,更不要說這麼一大群人,一大群牲畜,經過的地方總會留下痕跡。水邊腳印、被踩踏啃食過的草叢、糞便等,在有經驗的將領眼中,就是一盞盞指路明燈。

霍去病的煌煌戰績,是建立在大漢雄厚的實力基礎之上,建立在無數人長時間的準備之中。當然也離不開他個人卓越的天賦,這就是一個為戰而生的人。


寒星針


霍去病在進攻匈奴的時候,以他手術刀般犀利的進攻方式令以機動靈活著稱的匈奴騎兵都感到無可奈何。當然手術刀再鋒利,必須一刀切中要害才能實現對敵人的精確打擊,而霍去病是如何每次都能找準要害的呢?主要得益於他出類拔萃的軍事才能和他麾下軍隊優秀的戰鬥素養。


霍去病自幼書讀兵書,是經常和他的舅舅衛青討論戰法。在傳統漢朝將領的觀念裡,匈奴的特點是神出鬼沒,和匈奴打仗就像“和影子在玩拳擊”。然而霍去病卻沒有受到匈奴行蹤不定的影響,在他眼裡匈奴的一些重要軍事目標是非常有規律可循的。霍去病第一次出兵就率領八百名騎兵千里奔襲匈奴的聖地龍城,斬殺敵人兩千餘人。這次取勝完全仰仗於霍去病靈活的頭腦,確實,匈奴雖然是遊牧部落,但是他們的聖地,他們祖先的靈位是不能挪動的。因此霍去病直奔這個地圖上固定的方位,在敵人完全沒有防備的情況下,一戰成名。


當然匈奴大隊人馬的遷徙路徑也是有跡可循的,畢竟人和牲畜都是離不開水的。匈奴的人馬遷徙過程中必定要經過河流,如果選擇在河流附近伏擊埋伏,同樣也能斬獲戰果。


霍去病理手裡還有一個法寶,那就是匈奴投降漢朝的士兵。霍去病不需要這些善於騎射的士兵跟他一起衝鋒殺敵,而是將他們全都編入了斥候的序列。這些熟悉草原環境熟悉,匈奴遷徙路線的士兵比匈奴大隊人馬更加神出鬼沒,就像一群去不散的鬼魂一樣,牢牢的盯著匈奴軍隊,也讓霍去病能夠隨時掌握敵人的動態,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趙公


漢朝第一次北伐匈奴,佔領了河套地區,設置了五方、朔原郡,再次恢復秦時的要塞和長城,可以看出這裡距離內地不遠,地理情況弄得還比較清楚。第二次,衛青北伐,這次竟然抓住了匈奴單于的叔父和相國,這必須要對匈奴的內部情況瞭解的十分清楚才可能辦到。注意,這次出征,隊伍中多了兩個人,一個是張騫,一個是初上戰場霍去病,而且霍去病在此戰中的功勞就是獨自帶兵抓住了匈奴單于的叔父和相國,可以看出霍去病的驚人軍事天賦。可為什麼要注意張騫呢?

15年前,漢武帝為了聯絡西域大月氏共擊匈奴,派遣張騫出使西域,結果半路上張騫被匈奴抓住,接著被帶到了匈奴的王庭,見到了當時的匈奴單于。張騫在匈奴生活了10年,並且娶了一個匈奴老婆,生下了孩子,學會了匈奴語,後來他逃到了西域,過了一年,張騫準備返回漢朝,結果歸途中又被匈奴抓住扣留了一年,最終趁著匈奴內亂逃回來。張騫一共出使西域13年,其中11年在匈奴待著,他自然對匈奴的地理情況,兵力分佈,勢力情況瞭解的清清楚楚,所以有了張騫帶路,衛青自然能大獲成功,而霍去病也在此次戰役中,瞭解了匈奴的情況,鍛鍊了自己的能力,這也為他以後精確打擊匈奴奠定了基礎。


天天故史匯


這裡是歷史有點酷。以下回答是個人觀點,還請各位看官多多指教。

西漢名將霍去病的一生短暫卻輝煌。

他的赫赫戰功都是攻打匈奴而獲得的。有人說他就是為打匈奴而生的,因為他幾乎每次攻打匈奴都能夠載譽而歸,是匈奴人的剋星。

(霍去病圖片)


《史記》中記載霍去病的戰績

霍去病十八歲的時候因為姑姑是皇后的關係被漢武帝安排當了宮中侍衛。又因為善於騎射,漢武帝就讓他到衛青的軍中當了剽姚校尉,意思是想讓霍去病鍛鍊鍛鍊,鍍鍍金,隨後隨舅舅衛青出征匈奴。

沒成想霍去病還真給漢武帝劉徹長臉爭氣。

第一次出征小試牛刀,結果以少勝多,並俘虜了匈奴單于的叔叔羅姑比和一眾親戚被漢武帝劉徹封為冠軍侯,一戰成名。


於是天子曰:“剽姚校尉去病首虜二千二十八級,及相國、當戶,斬單于大父乍籍苦侯產,生捕季父羅姑比,再冠軍,以千六百戶封去病為冠軍侯。”——《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

霍去病被封侯的第三年即元狩二年春。

漢武帝劉徹封霍去病為驃騎將軍,率一萬騎兵出隴西攻打匈奴,這次出兵的目的是想活捉匈奴單于的兒子。再過了焉支山千餘里與匈奴的軍隊短兵相接,殺了折蘭王和胡王並殺敵八千,大勝而歸。歸朝後漢武帝加封霍去病食邑二千戶。

元狩二年夏天,漢軍再次出征。

驃騎將軍逾居至祁連山,捕首虜甚多。再次封加食邑五千戶給霍去病。漢武帝劉徹從此更加賞識霍去病。

元狩四年春。漢軍再次出征匈奴。

此戰霍去病深入匈奴腹地,捕獲和殺死匈奴士兵七萬餘,並且俘虜了匈奴的屯頭王,韓王。大勝之下,封狼居胥山,禪於姑衍,登臨瀚海。此戰是冠軍侯霍去病徵途中的最高峰。

隨後在元狩六年,霍去病去世。年僅二十有三。

匈奴那麼大,霍去病是如何找到匈奴並實施打擊

第一,依靠漢軍中的投靠的匈奴兵的導航進入匈奴地盤上尋找作戰目標。

在漢軍和匈奴的作戰中有的匈奴士兵投靠到了漢軍的陣營裡。或是當了漢軍俘虜的,經過一些思想教育後,在漢軍進攻打匈奴的時候給漢軍帶路進入匈奴的地盤。漢人不認識匈奴的地方,難道匈奴自己人還不認識的那些攻打的目標嗎!

所以每次漢軍攻打匈奴,就會找這些本地的匈奴人盡心做嚮導。

第二,行軍中的斥候會作為前進小隊。專門繪製地圖供大軍行走。

古代的軍隊中都會有斥候這一類的像開路先鋒一樣的為大部隊尋找規劃路線,並繪製地圖。

第三,從匈奴人手裡繳獲的地圖作為輔助工具,再從一些地標為參照物,又有司南這樣的工具指導方向。

第四,漢武帝劉徹讓在匈奴混跡多年的張騫和霍去病一同帶隊為漢軍指明方向,在哪些歇息落腳哪裡有水這些張騫都知曉。

以嘗大夏,留匈奴中久,導軍,知善水草處,軍得以無飢渴,因前使絕國功,封騫博望侯。——《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

不過在最後一次的漠北之戰中,張騫不知是年紀大了還是什麼原因竟然迷路了,馬失前蹄,最後被漢武帝劉徹責罰,削去了侯位,貶為凡人。

結束語

我們可能知道匈奴人遠居大漠之北的草原,居無定所,他們以部落為單位,一個部落就相當於一個諸侯王國,這些部落也分大小,也有尊卑等級之分。

匈奴很大,部落很多,漢軍每次打匈奴都會有說那幾個匈奴王被俘虜了,其實可能就是一些小的部落的王。所以漢軍每次打匈奴都找不到匈奴的主力,像是打棉花一樣,打不到匈奴的痛點。

參考文獻《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

以上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大家認為還有其他關於匈奴的歷史故事分享嗎?歡迎評論。


歷史有點酷


多方面原因,首先,在草原和大漠行軍,並不是無跡可尋。

任何地理環境,只要有人類活動,一定會留下痕跡。況且,在草原和大漠上,適合人類居住的環境是固定的,比如水源地和綠洲,只要找到這些地方,一定能找到匈奴。

其次,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其實不僅是糧草先行,細作和斥候也得提前行動。大軍開拔不是開玩笑的事情,必須知道自己要往哪裡去,要打誰,在哪裡打。漢武帝決心幹掉匈奴,肯定提前撒出去了無數斥候,把山川形勝、道路河流全部記錄在案,以供大軍隨時使用。

再次,霍嫖姚是騎兵,只要發現任何一點蹤跡,立刻能夠快速機動到敵人周圍,不會錯過戰略機會。

關注廁讀大歷史,每天分享歷史知識,品味歷史智慧。


廁讀大歷史


這個在草原上找人其實也不算是個難事,草原人生活有很多規律性,他們大多是逐水草而居的,這使得他們有跡可循。我們仔細去研究會發現,霍去病打擊的對象很多是匈奴人的部落,也就是平民,倒不是霍去病非要對這些老弱婦孺下手,主要是霍去病通過尋覓水源找到的人就是這些部落。

霍去病除了是衛青的外甥之外,更是漢武帝的得意門生,這使得他有很多渠道跟資源可以去研究並瞭解匈奴,他發現跟匈奴人打仗吃虧就是因為我在明敵在暗,由於漢軍有城池,匈奴人找漢軍很好找,而反過來漢軍卻很難找到這些匈奴軍隊,因為他們沒城池,他們往往走到哪就宿營到哪。

但是呢,匈奴戰士不好找不代表他們就能飛天遁地,匈奴部落對水源非常依賴,因為他們同樣也得生產,他們的牛羊必須要喝水。所以呢,尋覓水源就可以找到他們的部落,然後打擊他們的部落。

霍去病打擊匈奴部落至少可以起到三個作用,一個是摧毀了匈奴人的後勤,打了他們的部落,搶了他們的牛羊,匈奴人就沒有糧草打仗了了;

其次,斬草除根,匈奴人天生就能騎善射,他們只要是過了十四歲就可以從軍,從軍立馬就能成軍,再過一兩年就可以成為精銳騎兵。而十四歲以下的往往會留守部落並參加生產,霍去病打擊這些部落,斬殺了這些童子軍等於切斷了匈奴人補充兵源的渠道;

第三,擾亂軍心。由於霍去病襲擊了匈奴後方,這使得匈奴在前線的官兵擔心家裡出事,往往無心戀戰,然後他們又特恨霍去病,想要找霍去病報仇,這時候就換成他們找霍去病了,而不需要霍去病去找他們。


優己


因為在霍去病之前匈奴人沒有王庭被幹的經歷,尚不懂得隱蔽王庭,只顧組織能跑的去前方搶劫,後面的老弱根本沒操過心。霍去病自幼在邊塞長大,熟悉匈奴人習慣,冒充小股匈奴就衝進去收割了。所以匈奴的王庭即使在提前幾天得到漢軍突進的消息也是跑不掉的,只能待割。因為老弱無論如何是跑不過軍人的。而且留下的老弱還要照看大量牲畜,戰前沒有既定安排是不可能跑的。


當裡個當哇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作為我國曆史上的一代戰神,霍去病的一生雖然短暫,但是充滿著傳奇。

當然,也充滿著更多的未解之謎,比如為何在年僅23歲英年早逝?為何年紀輕輕的他就能成為大漢的一代戰神,取得令所有老將包括舅舅衛青都汗顏的豐碩戰果?

特別是霍去病的軍功,作為一代戰神,霍去病的戰果基本都是通過反擊匈奴獲得的。這種在塞外的作戰和傳統上的中原戰爭完全不同,需要士兵更高的素質,將領更出色的能力,不經過長時間的淬鍊,根本無法達到。

而年紀輕輕的霍去病不僅完成了,而且完成的很漂亮,簡直可以用天賦秉異、無師自通來形容。尤其是霍去病對匈奴的精準打擊,使得匈奴各部無處遁形,被霍去病斬殺十多萬。

那麼其他將領就奇了怪了,尤其是經常迷路的老將李廣:為什麼霍去病每次出征都能有巨大斬獲呢?他是獲得神仙指點還是自帶GPS?

其實關於這個問題,很多人已經給出了答案,比如:

霍去病硬件過硬。

因為深受漢武帝寵信,霍去病得到的是最好的士兵,最好的馬。而且最誇張的是每名士兵平均可帶三匹馬,這保證了霍去病能夠長途奔襲,而且每戰必勝。

霍去病敢打敢殺。

在別的將領尤其是衛青,相對保守,提倡穩紮穩打的情況下。霍去病大膽出擊,深入漠北,出其不意給予了敵人以猛烈打擊。

霍去病運氣很好。

在別的將領要麼遭遇匈奴主力,要麼迷路找不到方向的情況下,霍去病幾乎每次都能碰見數量可觀的匈奴軍隊,並一舉殲滅。

但是這似乎並不能解釋為什麼霍去病每次都能精準打擊。比如衛青的軍隊也不差,衛青個人素質也很高,老將李廣也是敢打敢殺的人物,而且李廣很多時候也能遭遇匈奴主力,但不可能取得霍去病這樣的戰果。

所以靜夜史認為,霍去病能夠取得如此戰果,一定有其鮮明的個人特點,這個特點就是“胡化”,將自己的作戰習慣向匈奴靠攏,成為匈奴膽戰心驚的死神。

也就是說,想要徹底消滅匈奴,就要按照匈奴的作戰和生活方式,這一點霍去病做得很好。

草原上的匈奴部落擅長騎射,他們的生活和作戰融為一體,霍去病也做到了這一點,他的軍隊,習慣於在草原上奔襲;

匈奴部落逐水草而居,霍去病也按照水草和河流的分佈,尋找匈奴主力;

匈奴部落居無定所,霍去病率領軍隊拋棄中原地區作戰所必須的後勤補給,使得作戰距離和空間大大延伸,其走哪殺哪的特徵,讓匈奴各部心驚膽戰;

匈奴部落生性殘暴,霍去病做得更殘暴,在霍去病的軍隊,沒有匈奴俘虜,被生擒的匈奴人只有一個結局,那就是殺。通過這樣的處理方式,霍去病作戰沒有任何包袱;

匈奴部落就地補給,霍去病也將估計重點放在匈奴身上,他的軍隊很多時候就是通過搶劫匈奴獲得補給;

霍去病的英年早逝,很多觀點認為,就是因為就地補給導致的。匈奴人為堅壁清野,將大量患病而死、攜帶病菌的牛羊投入河中汙染水源,霍去病很可能就是因為這個因素英年早逝。

所以可以說,正是因為模仿匈奴的生活和作戰特點,使得霍去病相比於其他漢軍來說,對草原有著更好的適應性,而且能夠以極小的代價獲取最大的戰果。

所以用不世出之名將來形容霍去病再合適不過,他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最好寫照。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