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篡汉之时,如果献帝宁死不从,拒不下诏,最终自尽或者被杀,有什么后果?

盗帅夜留香YE


曹丕既然敢篡汉,肯定考虑到各种情况的,如果汉献帝宁死不屈,肯定是一个“死”字,哪怕汉献帝还是曹丕的姐夫。

至于汉献帝死后呢,曹丕自然会消除负面影响的。这个其实很简单,毕竟汉献帝这个名义上的帝国最高领导人只是挂名,老曹家并非是进入东汉公司位居高位以后欺主的,而是曹操以东汉这个空壳公司,来一步步的自己打天下才打下了这么好的基业,所以曹丕杀汉献帝,内部是没什么人反对的。

然后再立汉献帝的儿子或者随便找一个人成为宗室子弟,来成为新皇帝,让这个新皇帝来禅位于他就是了。

至于后果呢,在曹魏内部压根没什么后果,因为没人反对曹氏一族的统治。

最多也就是蜀汉和孙吴两个政权骂曹丕篡位,可是压根没有什么实质性影响啊!

所以说这个后果一点都不严重,是没事的。


宋安之


这个太容易了。不必走太远,不必纵观上下五千年,只要往后推几十年,看看后面司马家怎么对付曹魏就知道了。

这个问题说白了就是傀儡皇帝不听话该怎么办。后来曹魏时期,曹魏第三任皇帝曹芳在位期间,司马懿发动了高平陵政变,诛杀曹爽,独专朝政。此后,曹魏一直被司马家控制。司马师把持朝政后,中书令李丰、皇后之父张缉获得曹芳许可,密谋发动政变,意图废掉司马师,改立夏侯玄为大将军。事情败露,参与政变众人纷纷被杀,司马师上奏郭太后,以曹芳贪图玩乐、沉迷女色、残害忠良为由将其废为齐王,改立高贵乡公曹髦为皇帝。所以,司马师用行动清楚表明,皇帝不听话,可以换掉。

曹髦也不是省油的灯,他乘着司马师外出平叛受伤,在许昌去世之际,让司马师指定接替自己的司马昭留守许昌,意图夺取兵权,发动政变,废掉司马家的地位。但被司马昭识破,率军返回洛阳。曹髦计划落空,不得不忍气吞声,承认司马昭大将军地位。司马昭地位日隆,权势日盛,越发作出僭越举动。曹髦忍无可忍,说出“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名言。最后更是身体力行,发动政变,亲自率领殿中宿卫和奴仆们前去讨伐司马昭,半路上被中护军贾充率军挡住,最后曹髦被太子舍人成济刺杀身亡。司马昭演了一场假惺惺的哭戏,杀了成济了事,又逼迫郭太后下旨废曹髦为庶人,草草下葬。立常道乡公曹奂为帝。也就是曹奂最后禅让皇位于司马昭之子司马炎。所以,司马昭告诉我们,皇帝实在不听话,废掉都不行的话,可以杀掉,再换一个。

因此,回到题目。当曹丕逼迫汉献帝下旨禅让的时候,汉献帝如果宁死不从或者一死了之怎么办?很好办啊,就找个理由把他废了呗。汉献帝有儿子,而且跟曹丕的姐妹曹节也有儿子(姓名不详),把汉献帝废掉,立他儿子做皇帝,让汉献帝当个太上皇也就是了。然后再叫小皇帝下旨禅让,到时候谁还管你原来的太上皇是什么态度?就算汉献帝自杀了,哪怕他不自杀,曹丕也可以杀了他,对外号称病逝,也是小皇帝继位,依然可以禅让。就算汉献帝的儿子不行,那么多汉室宗亲,随便找个理由,立一个做皇帝,过上一年半载,照样让位。有什么技术难度吗?没有。所以,汉献帝同意不同意,完全没关系。


伊耆角木


我们先梳理一下中国历史上的篡位事件,看看君臣双方都是怎么处理的。

(1)王莽篡汉

王莽篡汉的时候,孺子婴才三岁,啥都不懂,也不存在同意或者拒绝,太皇太后王政君虽然一百个不乐意,把传国玉玺都摔爆了,但最终也不得不同意,双方在比较友好的气氛中完成交接。王莽上位后并没有杀孺子婴,而是把他养成了一个傻瓜,还把孙女嫁给他做眼线。孺子婴二十一岁那年死在更始乱军中。

(2)曹丕篡汉

虽然罗贯中认定曹丕篡位后杀死了汉献帝,但汉献帝其实并没有死,还好吃好喝过了几十年,据说还自学成才,做了一名悬壶济世的赤脚医生。就个人而言,汉献帝纵然做了几十年皇帝,从来都是一个傀儡,每天过的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曹丕篡汉对他何尝不是一种解脱,也许退位后的岁月汉献帝才真正做了回自己。

(3)司马氏篡位

司马炎在司马昭死后废掉曹魏最后一个皇帝魏元帝曹奂,曹奂从上位开始就是个傀儡皇帝,曹髦被成济杀死后,为了掩人耳目,司马昭不得不找个傀儡,选来选中选定了曹奂,就是看他老实无能。而曹奂也是中国历史上待遇最好的亡国之君,不但没有死,还得到一块封地做起了陈留王,上书不称臣,受诏不拜,保持皇家待遇,爵位世袭,一直延续到东晋灭亡。如此这般,让位就让吧,别闹了。

(4)刘裕篡位

刘裕的历史地位无需多言,但他却开创了一个十分不好的先例,就是篡位后杀前朝皇室。公元419年刘裕命下属王韶之勒死了晋安帝司马德宗,扶植司马德文上位,后又在司马德文让位后用棉被把他闷死。刘裕的血腥做法被后世所效法,南朝宋齐梁陈篡位都对前朝皇室血腥屠杀,齐高帝萧道成杀十三岁宋顺帝刘准,梁武帝萧衍杀十五岁齐和帝萧宝融,陈武帝陈霸先杀十六岁梁敬帝萧方智,都是在对方年幼无知,让位以后再斩草除根。

从这些案例分析可以看出,如果汉献帝执意不下诏让位,也不影响大局,诏书别人可以代写,印章可以帮着盖,人不听话就干掉,所谓: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哪有亡国之君说话的份。



日慕乡关


曹丕篡汉的时候,汉献帝绝对不敢反抗,只能乖乖的配合曹丕。

对于汉献帝来说,保住生命苟延残喘是最重要的,皇位不过是虚名,因为朝廷的最高权力一直掌握在魏王曹操曹丕父子手里。

从公元200年曹操杀害汉献帝的怀孕五个月的董贵妃开始,汉献帝一直就忍气吞声,再也不敢反抗曹操。

公元213年,曹操把三个如花似玉的女儿曹宪曹节曹华嫁给汉献帝,让汉献帝与曹操之间的关系得到缓和。

公元214年曹操杀害汉献帝的伏皇后与她生的两个皇子,当伏皇后披头散发梨花带雨地求汉献帝救命的时候,汉献帝也无可奈何地说自身难保。

伏皇后被杀以后,汉献帝立曹操的二女儿曹节为皇后,可以看出汉献帝为了保住生命,不仅不敢反抗曹操,反而想方设法与曹操改善关系。曹操成为汉献帝的老丈人以后,汉献帝基本生命无忧,因为曹操再狠毒,也不忍心让三个女儿年纪轻轻成为寡妇。



公元220年,曹操病死。曹丕继承魏王,汉献帝为了讨好大舅子曹丕,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曹丕,以亲上加亲。

综上所述,汉献帝的性格就不是宁死不屈的性格,曹丕要篡汉,汉献帝不会反抗更不敢反抗,他能保住生命就不错了,至于有名无实的皇位,曹丕想要就拿去吧!

曹丕篡汉的时候,汉献帝不敢反抗,反抗曹丕的是曹丕的妹妹即汉献帝的皇后曹节。

皇后曹节不仅骂走了奉曹丕命令来向汉献帝索要玉玺的华歆等人,即使曹丕亲自来威逼汉献帝让位,皇后曹节也敢当面痛骂哥哥曹丕。

虽然曹节无法阻挡曹丕篡位,但她也让曹丕更不敢伤害汉献帝。


厚德载物49847


如果汉献帝宁死不从,拒不下诏的话,结果当然是“延康元年十二月,帝偶染疾,后崩于许都”。

毋庸置疑,这个皇帝曹丕是一定要做的,汉献帝不顺从,只有被意外死亡这一个下场等着他。


紧接着十二月十日(既然献帝意外死亡,估计这个日期会提前),魏王曹丕遵献帝遗言,在繁阳亭登上受禅坛,即皇帝位。改延康元年为黄初元年,国号为魏。益州刘皇叔听闻献帝驾崩,曹丕篡汉,悲痛欲绝,后于次年五月十五日,即帝位,誓要“北伐中原,以复汉室”。

也就是说,汉献帝如果不答应的话,该发生的依旧会发生,只不过他本人会提前GG思密达,去老祖宗那里报道。

禅让对各方面来说都是最好的结果,汉献帝为什么要说不呢?

汉献帝禅让之后带着娇妻(曹丕他姐)去做自己的山阳公,再也不必受人摆布,时刻担心被废掉,从此吃嘛嘛香!曹丕总算如愿建立魏国,也算是完成了老爸想做但没做的事,啥篡汉不篡汉的,有种你们骂我,不许骂我爸。刘皇叔就更快乐啦,东奔西跑了大半辈子,终于可以从摆地摊变身上市公司了。


至于几个方面的大臣当然也是爽的不行,旧汉朝的员工这下顺理成章的跳槽到了效益非常不错的曹魏集团。魏蜀两国的大臣也开心呀,公司上市,老板吃肉,自己跟着喝汤,身价翻番,美哉美哉!

事实上,汉献帝内心的确是美滋滋的,堂堂公司董事长,愣是被几任总经理玩的团团转,总算解脱了。

禅让后的刘协被贬为山阳公,定居在了山阳城(今焦作市)。走过半生沧桑,阿协也算大彻大悟,于是抛弃帝王的那点可怜自尊,与民同乐,种豆南山。

并且还干起了医生的工作,免费为老百姓看病(看来专业和以后从事的工作未必有多大关系),民众敬之如父母,于是还流传下了很不少传奇故事。焦作一带的百姓为了纪念他,逐渐形成了不少和他相关的民俗,并流传至今。



魏明帝青龙二年(234年)三月,刘协寿终正寝,魏明帝曹叡率群臣祭奠,八月壬申,以汉天子礼仪葬于禅陵,谥号为孝献皇帝。

有意思的是,不久之后曹家的后人就会走他阿协的老路,正是应了老话——出来混,迟早要还的!


历史中简堂观点君


事实上在当年曹丕引领各路朝臣上表要求汉献帝禅位的过程中,刘协并没有表现出太大的排斥,当然也许有过,但魏书中故意省略(以体现刘协让位的决心和曹丕继位的合法性),但更或许并没有做太多的抵抗,而是直接选择了同意,毕竟刘协比谁都要清楚,他的皇帝之位早就成了华而不实的摆设,与其做一个虚无的皇帝受他人的摆布和控制,倒不如做一个货真价实的山阳公,在一片可以自己支配的土地里做一个地主。



当然也会有很多人做出这样的设想,如果刘协真的守住自己的底线和血性,就是不让出皇位呢?毕竟400年的汉室江山,身为刘氏皇族的后代,谁又能情愿这400年的基业最后毁到了自己手里?至少从曹操营救汉献帝,再接下来20多年的时间里不但能够稳固自己的位置反而能够逐步扩张来看,复兴汉室江山仍然是很多人的理想。

但现实也是残酷的,其实这个假设并没有太多的答案,答案只有那一个词:无济于事!不否认曹操举起复兴汉室的旗号,也曾经号召起了众多力量,可随着曹家力量在中原政治体系当中的稳定和扩张,与地方各个士族的关系逐渐密切,再随着岳父董承衣带诏事件的失败,朝野上心系汉室的官家势力几乎被曹操铲除殆尽,甚至连后宫当中的董皇后也被曹操予以处决,当曹魏的体系内汉室力量越来越少,到最后汉献帝甚至已经没有任何可以依托的实力并且在地方派系和士族几乎都站在曹丕这一边的情况下,刘协根本没有额外的选择更没有任何反击的手段,在几乎是孤家寡人的情况下,他也只能选择被动接受,就算是现场坚守住自己的底线,拒绝进行禅让,又能够怎么样呢?



不让出皇位?也许过不了多久,汉朝的皇宫内就会对外传出汉献帝“自然”驾崩的消息,要是直接点,群臣就会连续上奏,声称魏王曹丕功高盖世,为巩固汉朝的朝野江山,恳请曹丕继承皇位稳定局势,曹丕各种退让之后,最后“勉为其难”继承皇统;当然要是委婉一些,可以让刘协的后人先继承皇位,然后再宣布禅让(不想接着死的话),或者更便捷一些,在刘协死后,再出具一张据说是刘协临死前亲笔书写的圣旨,指定曹丕继承皇统,反正你不过是一个孤家寡人,所有的生杀大权都在我曹丕的手里,让你神不知鬼不觉的弄一个自然死亡,我在神木知鬼不觉的继承皇位,那不还是轻而易举的事,只不过前面为了名声和合法性,才跟你好说好商量,话说你汉献帝是给脸还是不给脸呢?



事实上威逼汉献帝禅让皇位,就已经是变相的夺权,只不过想让自己的行为变得更合法一些,才搞出这么一个文明的“礼让”手段,但大家都有情商,纵然有百般的不情愿,但在自己无力反击的情况下,也不会为了所谓的血性而丢掉自己的性命,所以古往今来面对这种文明的逼宫方式,绝大部分人都选择了让步,讽刺的是,在几十年后同样是皇帝的曹家后人也被迫做出了同样的选择,试问苍天饶过谁?


辽宁资深球迷


汉献帝禅让一事,足以证明曹操选择曹丕是正确的。这就像下棋一样,曹操做好了完美的开局,曹丕最后来了一个将军;就像足球比赛一样,曹操把球传给了曹丕,曹丕临门一脚进球。

最有资格继承曹操事业的只有曹丕、曹植和曹彰三人。这三人里面只有曹丕才能够实现禅让,不会出现汉献帝被杀或者自杀的情况。如果换做是曹彰或者曹植,则难保不会出现汉献帝被杀或者自杀的情况。

曹操终其一生没有越雷池一步,并不能代表曹操就没有取代汉朝的心思。一般人到了曹操的那个位置,很少能够安耐按耐得住,往往都有些迫不及待。这反而说明曹操更加的理智。

曹丕在这一点上与曹操很像,曹彰办事则有些冲动。至于曹植根本就没有做君主的基本素质,曹植如果继位其行事乖张当不亚于隋炀帝,但是却没有隋炀帝的手段和能力。如果曹植继位,可能最先灭亡的就是曹魏了!

曹彰的性格不太会去刻意争取士族的支持,曹植的性格则不太会考虑士族的利益。没有得到士族的支持,取代汉朝就是自寻死路。曹植和曹彰最可能采取的办法,就是废掉汉献帝而自立!

曹丕继位之后,得到了士族们的支持。在曹操打好坚实的基础之上,曹丕取代汉朝就是水到渠成了。曹丕缜密的心思和能够忍耐的性格,才是能够接受接受汉献帝禅让的前提条件。

曹丕既然决定取代汉朝,就绝对不能允许出现汉献帝拒不下诏的局面,也不能允许出现汉献帝被废的局面,更不能允许出现汉献帝自杀或者被杀的局面。

凡事没有绝对,处处充满了变数。退一步来讲,如果曹丕在取代汉朝的过程中,突然出现了变数会怎样?

根据汉献帝的性格,不会出现汉献帝自杀的情况。汉献帝如果会自杀,恐怕在曹操时期就自杀了。这个时候出现的变数,应该是汉献帝忽然得病或者其它情况死了。

如果在曹丕取代汉朝的过程中,汉献帝忽然死掉,或者汉献帝就是不下禅让诏书。一但出现了这种情况,这时候曹丕会怎么办?

如果是曹彰和曹植,处理得好的话,汉献帝就是暴虐成性或者荒淫无道;处理得不好的话,他俩儿就和董卓一样。

曹丕处理的结果,就和我们看到的史书一样,依然还是汉献帝禅位与曹丕。



【我喜欢以连续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节点。】


寄暇学宫


宁死不从,拒不下诏,最终自尽或者被杀,有什么后果?

能有什么后果?

难道刘表、刘璋、刘备这些姓刘的还能联合起来,灭了曹氏集团?

有点做梦了吧……

想当年董卓专权、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时候,也没见这些个皇亲国戚来勤王救驾,曹丕篡汉之时,曹氏集团早就站稳了脚跟,而且是三国鼎立之势中最强的一方。

就算是杀掉汉献帝,又怕从何来?

那么为什么曹丕并未杀掉这个汉献帝呢?

有人说这二者有亲戚关系,也算是原因之一吧,但是这种政治联姻有多稳固,学历史的人心中都有数吧。

有人说,是因为汉献帝识时务,没错,算是原因之一。

还有人说毕竟汉献帝是汉室的皇帝,在汉献帝主动禅让情况下,杀之影响名声,这种说法就更奇怪了,都已经“篡汉”了,还有什么做不了的?

其实啊,个人以为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汉献帝曾经的身份,封建社会下,诸侯名士还是比较注重皇族的正统观念。

《三国演义》中,作者是带有明显好恶的,还总结出了刘备占“人和”优势的,为什么,就因为翻出十八代的刘氏宗谱,他是皇帝所谓的“皇叔”。

各位读者,千万别误会“人和”是刘备得到了千千万普通老百姓的欢心,老百姓们投票选举刘备成了蜀国的“汉中王”。封建社会所谓的“民为重、君为轻”那不过是句鬼话。而刘备能称王称帝也绝不是因为普通百姓的支持,而是用别人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所谓“人和”,只不过是指地方割据势力的支持,以及文人武将的投靠罢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伏龙凤雏得一而安天下”,这两个名士最终也慕名投靠了刘备,虽然一个抑郁而终、一个死而后已,但是都被皇族正统观念吸引而来。

这才是曹丕篡汉却没有把汉室皇族斩尽杀绝的主要原因,否则就是把人力资源推给别人。

献帝为什么做不到宁死不从,让天下英雄对曹氏集团群起而攻之呢?

皇帝也是人,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惯了,危险临近,他们比普通老百姓更怕死。

说什么天下和黎民百姓,比起自己的性命,一毛钱都不值。

这就是汉献帝的选择。

类似的情况比比皆是,1900年8月14日,在八国联军的威胁下,慈禧仓狂出逃,为了保命管什么大清江山和黎民百姓,哪有那闲工夫!

历史文献记载如下:

15日清晨6点,慈禧率光绪及大阿哥浦口等仓皇出逃。天未明时,载澜飞驰入宫,说夷兵已攻东华门。太后知事情已到最后关头,要跳水自杀,载澜拉住她衣服说:“不如且避之,徐为后计。”。太后乃徒步涕泣而出,发不及簪,光绪互助服及报随之。隆裕、瑾妃及大阿哥等一同登车,王公大臣或骑马,或徒步,踉踉跄跄,形成一支千余人的扈从队伍,由景山西街出地安门西行,上午8时出西直门。天忽细雨,从者皆未携雨具,悉被淋透,其状萧索凄苦。
  日暮,抵昌平。“上及太后不食已一日矣。民或献蜀黍,以掬食之。太后泣,上亦泣。时天寒,求卧具不得,村妇以布被进,濯犹未干。夜燃豆箕,人相枕藉而卧”。

凄惨至此。

为了保住头上的桂冠,被追的满世界跑的大清朝廷签署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谈何骨气!?

你觉得慈禧老佛爷会死守北京,以此激起全国人民对八国联军奋起反抗吗?

呵呵……


美猴王归来


这个问题问得很好,当时的曹丕势力已经涉及满朝文武,为什么不直接杀了汉献帝刘协当皇帝,还非要汉献帝让了三回才接受,这不是给自己找不自在吗?那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古人最讲究名正言顺,如果强行当上皇帝,严格意义上来说,就不能叫做正统,古人可是非常在意这个的。

那么这样做到底对曹丕有什么好处?

得人心啊!尤其在古代百姓性情纯朴,多数还是支持汉朝,大汉400年,汉朝这两个字早已经深深的“镶嵌”百姓的骨子里了,所以曹丕才要做到“名正言顺”。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当时刘备误以为刘协被杀,所以刘备便以汉室宗亲的身份即皇帝位,建立汉(史称“蜀汉”,刘备便是汉昭烈帝),追谥刘协为“孝愍皇帝”。

这只是说刘备误以为刘协被杀,如果刘协真的被杀了,还不知道有多少人反对曹丕了,不说别人孔家子弟,第一个就要投奔刘备了,毕竟儒学是最讲究正统的,那么曹家要想统一天下可就难了,你以为曹丕敢冒这个险吗?毕竟还是有很多人忠于汉室,总要给大家一个接受的理由啊!

还有就是刘协也怕死啊,好好的享受生活不行吗!非要弄一个鱼死网破多危险,刘协肯定干不过曹丕啊!最起码禅让的刘协活到了54岁寿终正寝。


ZXP宗小胖


后果就是:汉献帝真的会死!曹丕还是会当皇帝!篡汉成功!

曹丕篡汉的时候,如果汉献帝宁死不从,无论是自杀还是被害,都不会影响曹丕称帝的步伐。原因很简单,已经有曹操打下基础,曹丕已经具备了称帝的条件,即便汉献帝不禅让,曹丕也会有很多办法达成自己的目的。

【1】汉献帝已经无法影响当时“以魏代汉”的步伐

曹丕的称帝,是建立在曹操已经打下半壁江山的基础上了。当时汉室衰微,能够跟曹操的势力相抗衡的只有南方的蜀汉和东吴,而曹魏的实力为最强。

汉献帝自董卓时即位,已经成为各方割据势力的傀儡,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筹码。等到曹操死,曹丕掌权后,实际上曹魏代汉的势头已经不是一个傀儡皇帝能够左右的。

【2】宁死不从呢?也不会起作用

如果汉献帝宁死不从呢?你以为曹丕会在乎所谓的“名声”和“正统”?禅让只是篡权者冠冕堂皇的理由罢了,能骗了天下最好,骗不了也不在乎。并且,你以为汉献帝不退位禅让,会起作用吗?

我想,曹丕马上要做的就是,随便找个汉室血脉扶上位当汉帝,然后让新皇帝马上宣布禅位。这基本是所有篡权者的惯用伎俩,汉献帝很清楚,所以也阻拦不住大势所趋。

【3】打“兴复汉室”旗号的其他人呢?

提到汉献帝的退位和曹丕的篡汉,当然要讲到蜀汉的刘备。众所周知,三国当中最早称帝的是曹魏方面,之后便是第二年称帝立国的蜀汉。而刘备为什么要等到曹丕之后才称帝呢?早一点称帝建立蜀汉,不是更能召集天下吗?

答案是汉室正统性的问题,既然刘备宣称自己的目标是“兴复汉室”,那么当然要承认汉室的皇帝。即便是傀儡皇帝汉献帝,也是正牌汉代皇帝,汉献帝在位一天,刘备就不能称帝。

汉献帝在逼迫下退位,把皇位禅让给了曹丕,退为山阳郡公,便不再是汉室皇帝。既然汉室没了皇帝,那么加下来“唯一汉室血脉”的刘备,称帝建蜀汉,在名义上是具有正义性的。


结论:

总而言之,真如题目中所说,汉献帝据不愿意其实也不会有好结果。因为汉室在曹丕时,已经走到了尽头,一个末代皇帝没有任何势力,阻拦不住曹丕称帝篡汉的势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