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曾國藩:從窮鄉僻壤的山村寒士到封侯拜相

曾國藩(1811- 1872),原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祖籍湖南衡陽,清朝初年遷湘鄉縣荷塘鄉大界裡,嘉慶十三年移居白楊坪(今屬雙峰縣攸永鄉)。本文將以時間順序來講述曾國藩的傳奇故事。

講述曾國藩:從窮鄉僻壤的山村寒士到封侯拜相

曾國藩降生之時,正值清王朝步入“大亂將起”的“衰世”。他所生活的時代,封建王朝“內憂”日急,“外患”迭至。然而,這位自稱出身閉塞山鄉的“寒士”,一生仕途順利,雖間有不甚如意之時,但自科場得志,即步步登高,年未及40,便官至二品,祖上 誥封三代,兒子蔭任六品”。

講述曾國藩:從窮鄉僻壤的山村寒士到封侯拜相

1833年,22歲,中秀才,與衡陽金溪廟歐陽滄溟的女兒結為秦晉。翌年,人湖南最高學府嶽麓書院讀書,鄉試中第36名舉人。1838年,27歲,京都會試中第38名進士,殿試三甲第42名,朝考一等第3名,試卷進呈道光皇帝旻寧,拔置第2名。不久,改翰林院庶吉士,開始了仕宦生涯。他自知個人的前途與國家的命運休慼相關,始進之年,將原名子城改為國藩。

講述曾國藩:從窮鄉僻壤的山村寒士到封侯拜相

曾家前此五六百年間,只有曾國藩的父親曾麟書經過17次考試,在43歲時才摘掉童生的帽子,為曾氏家族掙得第一名秀才。曾國藩27歲會試得售,既是他個人一生的重大轉機,也是他與家族的極大榮耀。對此,他極為珍惜,並暗下決心,要以此為基礎,做一番大事業。人仕後10餘年京官生涯,刻苦磨礪,發憤進取,屢獲升擢。1849年,即升任禮部侍郎,官階二品。同年秋、冬,奉旨兼署兵部右侍郎、左侍郎。

1850年,道光帝駕崩,新帝咸豐即位,加恩群臣,曾國藩祖上“浩封三代,兒子蔭任六品”;妻子應得封典,奏請轉封了叔父母。是年,曾國藩39歲。

講述曾國藩:從窮鄉僻壤的山村寒士到封侯拜相

1852年,曾國藩奉旨赴江西主持鄉試,途中驚聞母親江氏辭世,改服回籍奔喪。次年春,奉旨去長沙幫同湖南巡撫張亮基辦理團練,經年餘苦心經營,練成湘軍水陸兵升17, 000人。從此,他棄絕京官生涯,走上了另外一.條發展道路。

1854年2月,奉命率所部湘軍北上迎戰太平軍。出征途中,發佈《討粵匪檄》,攻擊太平天國農民戰爭是“開闢以來名教之奇變”,號召、動員封建地主階級緊急行動起來,拱衛“名教”,力保“聖道”,設法撲滅太平天國農民戰爭燃起的漫天烽火。

講述曾國藩:從窮鄉僻壤的山村寒士到封侯拜相

自奉旨出師至1864年7月天京陷落,太平天國失敗,10 年間除1857年3月至1858年6月年餘時間丁父憂在家守制,曾國藩鞍馬勞頓,全力與太平軍為敵。期間,雖數次瀕臨絕境,幾度遺書家人安排後事,但他憑藉剛愎、頑固的個性和堅忍耐勞的作風,以及對封建禮法的耿耿忠心,百折不回,終於將席捲半壁江山的太平天國農民運動鎮壓下去,令垂死的清王朝出現了所謂“中興”局面,因而也消除了滿洲貴族的種種疑慮,邀得了莫大恩榮: 1860年6月,賞兵部尚書銜,署理兩江總督; 8月,實授兩江總督,命為欽差大臣,督辦江南軍務,11月,朝命統轄蘇、皖、贛、浙四省軍務,四省巡撫、提督以下悉歸節制;次年,授協辦大學士; 1864年7月,加太子太保,封一等侯爵,世襲罔替,並賞戴雙眼花翎,開有清300年“文臣封侯”的先例。

講述曾國藩:從窮鄉僻壤的山村寒士到封侯拜相

1865年5月,捻軍在山東曹州府高樓寨地方全殲清軍僧格林沁所部11,000餘人,京師震動。清廷於5月下旬5日之內連頒五道上諭,命曾國藩為欽差大臣,督辦直隸、山東、河南三省軍務,北上剿捻。然而,此時曾國藩行將暮年,身體衰朽不堪,且部下湘軍已裁撤殆盡,雖迫於朝命,勉強就道,但竭力支撐近兩年時間,終於自認剿捻無功,1867年3月退回兩江總督原任。

1867年5月,補授體仁閣大學士。是年底,賞雲騎尉世職。次年,調任直隸總督。年餘時間,整飾吏治,清理訟案,治理永定河,頗具成效。清理訟案一項,註銷轄區舊訟案12, 000餘起,具結新案28, 121起,“多年淹滯塵牘,為之拂試一清”;治理永定河,費時四月,順利完工,與當地民生關係甚大。

講述曾國藩:從窮鄉僻壤的山村寒士到封侯拜相

1870年,轟動一時的天津教案發生,曾國藩奉旨查辦,屈從法國侵略者,擬殺百姓20人,充軍25人,遭社會輿論強烈譴責。是年9月,調任兩江總督。

1872年3月12日,曾國藩病死兩江總督任所。訃至京師,朝廷震驚,“輟朝三日”,隨即追贈太傅,予諡文正,人祀京師昭忠祠、賢良祠,並命於湖南、江寧、安徽、湖北省城建立專祠,各立功省份,一併建祠,生平,事蹟,宣付史館。長子曾紀澤承襲一等侯爵,其餘子孫亦各有封賞。

講述曾國藩:從窮鄉僻壤的山村寒士到封侯拜相

曾國藩活動的時代,清王朝“內憂”、“外患” 交至,階級、民族矛盾縱橫交錯,社會歷史急劇變動。他在這種複雜多變的形勢下,為清王朝提出了一整套解決內外矛盾的路線、方針、策略,並取得一定成效。因而,自他編練湘軍鎮壓太平天國農民運動時起,百數十年間,不同時代、不同階級的人們從各自的利益出發,對其作出了絕然然不同的評價。還在他有生之年,即有人譽其為“中興名臣”,有人罵他是“曾屠戶”;死後,則或褒其是“勳高柱石”的一代“聖賢”、 “古今完人”,或斥其為“遺臭萬年”的“漢奸”、禍國殃民的“罪魁戎首”。但是,無論是誰,對曾國藩的學問和能力卻都是首肯的。毛澤東在1917年至黎錦熙的信中,也極力推崇曾氏為有“大本大源”之人。在今天,對曾國藩的政治立場和思想體系,無疑應該進行嚴肅的批判,而他的修身之道、處世之方、治家教子之法,以及在這些方面獲得成功的歷史事實,卻是無法也無須抹殺的。

講述曾國藩:從窮鄉僻壤的山村寒士到封侯拜相

曾國藩生平文字,後人輯為《曾文正公全集》百數十卷。內有奏稿、詩集、文集、書札、批牘、雜著、求闕齋日記、讀書錄、孟子要略、年譜、經史百家雜鈔、十八家詩鈔、經史百家簡編、鳴原堂論文、家書等。1859年又有《曾國藩未刊信稿》問世。近年來,湖南嶽麓書社則重新編定《曾國藩全集》出版發行。其修身處世之道,治家教子之法,主要集中蘊含在他的書札、日記和家書裡。

曾國藩生逢“衰世”、“亂世”,由一名窮鄉僻壤的山村“寒士”而封侯拜相,被封建地主階級譽為一代“中興名臣”,其修身處世功夫內涵十分豐富,要而言之,大致可概括為立志自強、倡行勤儉、貴堅忍、重有恆、崇虛靜、尚謙謹數端,我也將在以後的文章中詳細闡述曾國藩的優良品質。

關注主頁,下期將介紹曾國藩的修身處世功夫:立志自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